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497438
1、五大领域,全景展现古代科技与工艺
陶瓷:从史前陶器到千变万化的瓷器釉色,深入解读陶瓷的制作流程与功能,展现从泥火幻化到大器晚成的演变。
青铜:从采矿到失蜡法铸造,从神秘纹饰到精美装饰,全面剖析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冶金:涵盖冶铁、炼钢、铅银冶炼等技术,以及冶铁水排、活塞式风箱等工具,展现古代冶金的智慧。
机械:从长信宫灯到水运仪台象,从度量衡到自动机械,探索古代机械的精妙与创新。
兵器:从近战匕首到火药武器,从盾牌甲胄到水路战备,全方位解读古代兵器的演变与技术革新。
2、从工艺到文化,深度解读古代智慧
工艺细节:详细剖析陶瓷、青铜、冶金、机械和兵器的制作流程,让读者深入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
文化内涵: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每项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3、知识权威且有趣,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
作者团队权威:由资深博物馆讲解员、考古人、科普策划人和专业插画师联合创作,确保内容的专业性与趣味性。
内容通俗易懂:将复杂的古代技艺和知识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受古代智慧。
立体化、全方位科普:文字与插图相结合,使读者身临其境,打破传统科普的枯燥,让知识“活”起来。
4、独特视角,展现古代智慧的现代价值
古代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通过解读古代陶瓷、青铜、冶金、机械和兵器的智慧,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古代器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轻松阅读:打破传统科普的晦涩,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古代技艺,让阅读不再枯燥。
本书以图解和精美手绘插画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的10000年成就,图书的定位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细。在于以典型见时代,以具体见整体。 本书共包含5章,第1章展现中国古代的陶瓷成就,收录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工艺;第2章展现青铜成就,收录冶炼、铸造、装饰青铜器技术;第3章展现冶金成就,收录冶炼金属、冶炼工具技术;第4章展现精妙机械成就,收录极具代表性的自动机械、度量衡技术;第5章展现兵器成就,收录近战兵器、远射武器、火药武器、防护器具、水路战备制造技术。攫取各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千姿百态的古代科技融汇为流动着的字符图文,让整个阅读体验舒适而有趣。
第1章 大器晚成:陶瓷 / 010
1.1 陶器 011
1.1.1 远古之光:史前时代的陶器 012
1.1.2 泥火幻化:陶器的制作流程 013
1.1.3
无处不在:陶器的多样功能 018
1.2 瓷器
020
1.2.1 瓷器之路:瓷器的发展简史 021
1.2.2 浴火而生:瓷器的制作流程 024
1.2.3 出窑万彩:千变万化的釉色 027
第2章 其金孔吉:青铜 / 030
2.1 冶炼 031
2.1.1 采矿 031
2.1.2 选矿 032
2.1.3
冶铸 032
2.1.4
青铜器的分类 034
2.2 铸造 044
2.2.1 模范法 044
2.2.2 分铸法 046
2.2.3 失蜡法 046
2.2.4
叠铸法 047
2.3 装饰 048
2.3.1 装饰工艺 048
2.3.2 纹饰 051
第3章 千锤百炼:冶金 /
054
3.1 冶炼技术 055
3.1.1 冶铁 056
3.1.2 炼钢 067
3.1.3 铅银冶炼 069
3.1.4 提取倭铅 072
3.1.5 炼锡 074
3.2 冶炼工具 076
3.2.1 冶铁水排 076
3.2.2 鼓风木扇 077
3.2.3 活塞式风箱 078
第4章 精妙仪器:机械 / 079
4.1 自动机械 080
4.1.1 长信宫灯 080
4.1.2 连机水碓和水转连磨 082
4.1.3
唐代鎏金银香囊 084
4.1.4
记里鼓车 085
4.1.5
水运仪象台 087
4.2 度量衡 091
4.2.1 尺 091
4.2.2 量 091
4.2.3
天平 093
第5章 金戈铁马:兵器 / 094
5.1 近战兵刃 095
5.1.1 匕首 095
5.1.2 越王勾践剑 096
5.1.3
大动干戈 098
5.1.4
百炼钢刀 099
5.2
远射武器:强弓劲弩 102
5.2.1 弓箭 102
5.2.2 弩 103
5.3
火药武器 105
5.3.1 抛石机 105
5.3.2 梨花枪 / 飞火枪 107
5.3.3 突火枪和火铳 108
5.3.4 明代火箭 109
5.4 防护器具 112
5.4.1 盾牌 112
5.4.2 甲胄 113
5.5 水路战备 116
5.5.1 战车 116
5.5.2 甲具骑装 118
5.5.3 巢车 120
5.5.4 云梯 122
敲完最后一个字,我仰躺在椅子上长吁了一口气:终于完稿了!从确定目录大纲
到码字结束,仿佛经历了多次日月轮转、潮汐往复,手起手落间 3 年已经过去了。这
套书体量庞大、涉及类别众多,一百个字里或许就包含着复杂的知识点和幽微的历史,
每写下一个字都必须千分小心、万分笃定,对于此类科普图书,稍有失误必定“祸害万
年”。因此,漫长的写作岁月不仅说明了这套图书的来之不易,也说明了我们对这套图
书的重视与把握。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大江大河般宽
广厚重,如满天星斗般璀璨绚烂,其间承载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不仅是一部关
于科技的发展史,还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奋发图强、不断拼搏创新的自强史。在接到
编辑约稿时,我内心颇为忐忑,没有底气将如此丰富多彩的中国科技成就铺陈开来细细
讲述。恰好我身边有志同道合的两位同事,她们正好都对大纲中的某一领域进行过深入
研究,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撰写这套图书。后来又有天儿哥(刘庆天)加入,
天儿哥深耕策展行业多年,有着丰富的撰稿经验与深厚的文字组织能力,眼界宽阔,能
够触类旁通,对于我们的编撰工作而言无疑是一大助力。
近万年的中华科技文明区区几笔怎能揽其全貌?代表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拥有着
先进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发明创造又怎是我们几位仅窥其门径的后生能够全面讲述
的呢?因此,这套图书的定位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细,在于以典型见时代、以具体
见整体。我们将古代科技分为农业、纺织、建筑、交通、冶金、天文等多个方面,选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千姿百态的古代科技融汇为
流动着的字符与图,让读者的整体阅读体验舒适而有趣。
我们深知,四两拨千斤式的文章手法知易行难,我们也只是 4 位初出茅庐的文字
工作者。或许我们最初的愿景并未能完全实现,或许我们对古代科技的介绍仍有漏缺。
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向上生长的过程,有遗憾才能有进步,世间万物不可能有真正的圆
满。大成若缺,能与读者们一起进步就是作为文字工作者的我们最大的心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