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620648
一对年逾八旬的姐弟,以对话和回忆串联起跨越百年的家庭记忆,重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轨迹,讲述亲情如何穿越历史、连接彼此。他们的口中的“家”,既是个人成长的起点,也是折射百年中国巨变的水滴。
一个家庭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映射出河流的轨迹。耄耋之年的巫允明和巫鸿姐弟通过回忆父母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二人的求学道路和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勾画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真实面貌,既反映出亿万中国家庭在现代中国的共通经验,也记录了一个单独家庭不可复制的性格和经历。
缘起
第一部分 家的诞生
相册引出的记忆
妈妈的家庭
爸爸的家庭和早年经历
妈妈和爸爸的相遇
昆明和允明的出生
四川六载
南京
第二部分 家的成长
天津的家
扎根北京
1950—1954:工作和生活
一个家分在两处
第三部分 家的动荡
1957 年后
家的阴影
“三年困难时期”
短暂回春
第四部分 家的离散
运动开始
运动深入
接受“再教育”
干校经验
全国动员
唐山大地震
第五部分 家的薪传
老骥伏枥的爸爸
桃李芬芳的妈妈
重启新途的姐弟俩
尾声
附 录
说明
一、《往事回忆》/?巫宝三
二、《怀念比我早走了的老伴巫宝三》?/孙家琇
三、《中国莎士比亚学研究的引路人——孙家琇》?/陈超
四、《莎士比亚专家孙家琇的故事》/徐方
两年前我和姐姐巫允明设想了一个计划,一起回忆家庭、父母和自己的往事,或许能够逐渐成文,发展成一本小书。有的读者可能会问 :每个家庭都有回忆往事的时候,但很少联手把所谈的事情写下来公之于众。你们二人的记忆有何特殊?又何必诉诸文字发表?我的回答是习惯使然——我二人都是文字工作者,从事的研究大多以书籍和文章为终点。至于写下的记忆是否特殊,我想既可说是也可说不是 :生活在20 世纪到 21 世纪的亿万中国家庭都有共通的经验,但每个家庭却又不同,从来不是彼此的复制。我和姐姐希望把我们这些既非独有又不一般的记忆写下来,是因为在生命的此时此刻,感到了这种需要和意愿。而且,写下的东西也可能会获得超出个人的意义 :一个家庭就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映射出河流的瞬间轨迹。
以我来说,此时与姐姐合写这本书,年龄肯定是一个因素,几年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是另一原因。我和她均已进入耄耋之年,岁数大了难免会谈起故人、故事 ;三年“疫情”中二人分居大洋两岸,也增强了更多的交流愿望。但写本书的目的绝非怀旧——我二人都不是念旧之人,“当下”对我们仍然充满意义,因此二人都还在撰写一本本学术著作,她写舞蹈史,我写美术史。但为什么现在会更多谈起往事?可能因为我们都感到记忆需要不断被发掘和激活,否则只是形存实亡,就像厨房柜中陈年未触的瓶瓶罐罐,灰尘封存之下想不起装着什么东西。
我和姐姐的关系尤其如此。我们俩人在同一家庭中共同起居的往日,实际上只存在于遥远的童年。以后随着生活的变化,我跟着父亲搬到北京郊区,然后是中学和大学里的住校、愈益频繁的下乡和军训、天各一方的“文化大革命”、出国的学习和工作;她也经历了生活、工作和事业上的许多变更。但血浓于水,家一直是联结我们的纽带。整整一个甲子之后,我们忽然发现即使二人一直在各自轨道上运行,但仍然属于同一宇宙。当我们开始追寻共同的记忆,也就是搜索两条轨道的交叉和相会,围绕它们重构出家庭的历史。
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原因,就是我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豹迹 :与记忆有关》(2022 年)一书之后,不少人对我们的家庭发生了兴趣,《北京晚报》记者夏丽柠在访谈中也时时提出有关我父母的问题。例如 :
你父亲出身于江苏农村,母亲生长在天津洋场,他们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从回国参加抗战和建国大业到身经“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他们是如何过来的?对你有什么影响?你们家好像都是搞历史的。父亲研究经济史,母亲研究戏剧史,姐姐研究舞蹈史,你研究艺术史,其中的原因何在?为什么你们四人研究的历史又都不一样,既衔接又不衔接?你父母 20 世纪 30 年代出国,在哈佛大学相遇相爱。你半个世纪之后也去了哈佛,遇到现在的妻子并留在那里教书。为什么会这么凑巧?是偶然巧合还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说实话,对这些问题我大多无法回答,只能含糊其词,但它们使我希望更多地知道父母的往事。这种愿望在这之前已经产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越来越能体会父母经历过的磨难和选择,越来越理解他们对孩子的深情、担心和期望,也越来越怀念他们。我在“疫情”中的一次访谈中说 :“父母那一代人的生活,一方面极丰富,像我父亲,经历了清末、国民党时期,中间留过洋,又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经历,那种经验是我们现在比拟不了的 ;但同时也非常坎坷,中间若干年不能写作、不能研究,处境非同寻常。每当我想起来时觉得他们很伟大 :他们经历过那么多,但还都保留了很多的信心,一直秉持着理想主义,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思考。”
也就是在这次访谈前后,我和姐姐开始计划写这本小书。的确,要想了解父母和家庭的事情,没有人比姐姐知道得更多。她比我大五岁,经历过我所不知道的我们家的那段历程。她的记性也比我好得多,许多一同住过的地方、一块做过的事情我已全然忘怀,只是在她娓娓道来时才隐约记起。但她的记忆能力也使得这个计划几乎夭折。我们开始时设想的合作方式,是每人写下自己的记忆,然后连成一气。但当我收到她发来的一些初稿,马上发现我能够贡献的实在太少 :往事在我脑子里经常呈现为整体的块面,这里那里留着一些斑驳的刻痕,难以形成连续的轨迹——这种状态在《豹迹》中已有清楚呈现。姐姐的记忆则是清晰生动,人物、地点、情节一应俱全。计划中的合作因此在正式开始之前已成跛足,坚持做下去难免是步履艰难、蹒跚前行。
就在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个想法突然出现了 :何不扬长避短,重新规划我和姐姐两人在这个合作中的角色?姐姐因其年龄和出众的记忆力,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要叙事者,而我则可以起到催化作用,以旁敲侧击的提问方式协助开发她的记忆宝藏,也可以时不时地参与进去,添加被姐姐的故事激发出的记忆火星 ;甚至可以发挥自己的研究特长,搜集父母的同事、学生对他们的回忆中我们所不知道的材料。商议之后,我们感到这种合作方式也许会更有意思,并且由于难以预测结果而更有探索和实验的性质。归根结底,每个人的记忆都不一样,开发和讲述的方式也应该有多种可能。我们现在所尝试的,即共同开发各自的记忆并把它们串联起来,这个过程也就构成了姐弟二人的新的互动。
巫鸿
2023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