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60507丛书名: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
你知道吗?那些不起眼的蚯蚓,其实是地球真正的“地下工程师”!达尔文晚年倾注心血的这部经典,以生动实验和严谨观察,揭示蚯蚓如何塑造土壤、影响生态,甚至改变人类农业史。书中不仅有科学家的执着探索——比如用纸片测试蚯蚓的“智力”,更充满对自然微小生命的敬畏。
如果你热爱自然、好奇生物奥秘,或想了解科学巨匠如何从平凡现象中发现真理,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仅是生态学奠基之作,更是一本充满惊喜的“地下冒险日记”——原来,脚下的泥土里藏着如此宏大的世界!
《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晚年的重要著作,主要探讨蚯蚓在腐殖土形成及土壤改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用诗意般的语言写作,对蚯蚓在大自然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蚯蚓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除了蚯蚓粪粒之外,没有沃土。”“蚯蚓是人类的挚友。”……
达尔文通过对蚯蚓行为的细致观察,记录蚯蚓的生活习性与形态特征,肯定蚯蚓在转化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方面的作用,发现蚯蚓的活动对土地剥蚀和土壤分层有显著影响,也在古建筑物的淹没和保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达尔文研究了蚯蚓的智力与拖曳物体的行为。他通过实验观察到蚯蚓会根据物体的形状和质地,选择不同的方式将其拖入洞中。例如,他会剪出不规则的三角形纸片撒在蚓穴附近,观察蚯蚓是衔住顶角、斜边还是底边进行拖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这表明蚯蚓在处理物体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马克·吐温(Mark Twain)说:“达尔文先生通过研究蚯蚓,揭示了这些卑微生物的惊人作用。他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土壤中最不起眼的小生物,也能对地球的表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了人类,我们常常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但它们却在悄然改变着世界。”
弁言/ i
导读/ 1
引言/ 1
第一章 蚯蚓的习性/ 7
第二章 蚯蚓的习性(续)/ 31
第三章 蚯蚓运到地表的细土量/ 69
第四章 蚯蚓在古代建筑物埋没中所起的作用/ 95
第五章 蚯蚓在土地剥蚀中的作用/ 127
第六章 土地的剥蚀(续)/ 143
第七章 结论/ 165
译后记/ 171
导 读
苗德岁
(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研究员)
《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是达尔文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1881年出版),直译全称为《蚯蚓活动带来腐殖土的形成以及蚯蚓行为之观察》()。次年,达尔文因心脏衰竭,在家里无疾而终,故该书也成了他的“天鹅之歌”。
尽管该书的书名跟他的其他著作同样冗长,但比起他的许多大部头巨著来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人轻松愉快、一口气读下来的“小书”。按照时下的流行说法,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
达尔文在本书的引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规律不及于细微’这一金律并不适用于科学。”他深知,科学研究的对象没有大小轻重之分。事实上,他一生中研究过无数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蜜蜂筑巢、蚂蚁搬家、甲虫分类。他曾花了八年时间潜心研究藤壶,而他对蚯蚓的兴趣,从他环球科考归来到临终的前一年,保持了长达四十四载。显然,在他眼里,生物界“无数最美丽与最奇异的类型”中,不存在无足轻重的研究对象。尽管通过自然选择的生物演化论是他诠释生命演化精彩大戏的核心内容,达尔文对上述这些“跑龙套”的小角色,却一点儿也不“小瞧”。无独有偶,胡适先生也说过,做学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训诂一个字,跟发现一颗行星同样有意义。
有意思的是,蚯蚓最早引起达尔文的注意,还得归功于他舅舅(也是他后来的岳父)。达尔文小时候经常到舅舅家去玩。有一次,他舅舅告诉他一件有趣的事:多年前散落在舅舅家草坪上的各种碎屑和小玩意儿,后来在草坪下几英寸深的土壤里被发现了。他舅舅怀疑这是蚯蚓们干的。此外,草坪上经常会出现很多蚯蚓的粪便,有碍观瞻。这件事当时就激起了达尔文的好奇心,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他环球科考归来,才开始琢磨这档子事。1837年,他在伦敦地质学会宣读了珊瑚礁成因的论文,半年后又宣读了有关蚯蚓改造土壤的论文。他的同事们当时对其蚯蚓论文的反应比较冷淡,概因他们更想听达尔文报告环球科考的重大发现。所幸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伦敦地质学会前主席巴克兰(W. Buckland)教授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蚯蚓论文,称其为“解释地表普遍而重要现象的新的重要理论”,赞扬达尔文实际上发现了“改造地貌的一种新力量”。因此,达尔文的这篇报告,得以在次年(1838年)的《伦敦地质学会会志》上正式发表,成为达尔文早期的科学论文之一。
时隔40多年,达尔文的身体状况江河日下;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依然深爱着研究工作,深爱着大自然和博物学。由于他从来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工作,因而他也从来没想到需要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不过,像芸芸众生一样,期望在暮年,落叶归根,达尔文此时也无心意在云天了,而是要贴近大地——毕竟那里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正如他向好友胡克(J. D. Hooker)先生抱怨的那样:我所剩时日已不多,“党豪思”的墓地现在于我而言,便是地球上最甜蜜的地方了。因而,他开始把科研注意力转向身边的家园,转向脚下的热土。他决计重新审视年轻时所研究过的、而且终生未能忘情的“老朋友”——蚯蚓,进一步详细研究它们的生理与习性以及它们活动的地质学意义。到了最后的日子,他实在无力亲自到院子里“工作”了,只好请爱子弗朗西斯(Francis Darwin)帮他一些忙。达尔文对待科学研究,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值得指出的是,与他此前的许多其他著作相比,《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一书的行文轻松诙谐易读,是他最为畅销的著作之一。尽管在出版之前,他曾心有疑虑:这种小众书会有多少人感兴趣呢?达尔文的行事风格总是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连自己是否要结婚这种事儿,他都曾列出单子来,以权衡其利弊。在是否写作这本书的考量上,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自己感兴趣!可是,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一本大受欢迎的书。不仅在问世后几年之内连续加印数次,而且为达尔文“圈粉”无数。他的很多读者粉丝纷纷写信给他,讲述自己的蚯蚓故事:他们的观察、想法,包括提出一些“十分可笑”乃至于“白痴般”的问题,令达尔文读后乐不可支。
此外,《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受到了书评界的一致好评。该书是1881年10月出版的,其后两个月间,英美众多媒体纷纷刊发书评。比如,《伦敦科学院》刊载书评称:“达尔文先生这一重磅力作内容丰富,充分彰显了他的过人天赋。这是出自他笔下的又一经典……其魅力之一是极为通俗易懂……该书实属雅俗共赏之作,每一页都趣味无穷。”《星期日书评》则称:“达尔文先生这本关于蚯蚓习性和本能的小书,一如他以前的皇皇巨著,观察独到,对事实的解释令人信服,得出的结论无懈可击……所有博物学爱好者们都应该感谢达尔文先生的贡献,他使我们对长期被忽略的蚯蚓结构与功能,获得了十分有益且非常有趣的新知。”连《纽约画报》都刊载了这本书的书评,赞扬“作者的细微观察揭示了微小蚯蚓的集体力量足以改变宏伟的地球外貌,令人读后耳目一新、心悦诚服。”类似的不吝赞美之词还见于当时的更多主流媒体,包括《布鲁克林时报》《纽约世界》《波士顿导报》等。还有书评人特别指出,这本书读来完全不像是高冷、深奥的科学著作,而像是一本娓娓道来的言情小说。此后,报刊上许多关于达尔文的卡通画,都离不开蚯蚓缠绕其身的画面,该书的流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更有意思的是,该书意想不到地畅销,令他的出版商欣喜不已。在距该书出版还不到一个月的1881年11月5日,出版社一位秘书致信达尔文,兴奋地写道:“我们已经卖了3500条蚯蚓!”(指业已销售了3500册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