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622861
1.诺奖得主加缪历时十年构思创作的经典,加缪蕞为钟爱的一本书。
加缪处理个人和社会群体关系的重要著作,《费加罗文学报》《世界报》等媒体赞誉为“二战后蕞伟大的书”之一,影响了齐格蒙特·鲍曼等一大批著名作家与学者。
2.本书的出版,像一枚炸弹炸翻了整个法国文艺界。
一方面受到了公众和右派的欢迎,上市半年销售6万多册;另一方面书中对革命与暴力的批判,直接导致了加缪与萨特的决裂。
3. 只读《西西弗神话》不足以了解加缪。
和“荒诞”一样,“反抗”是加缪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4. 法语口碑译本,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我反抗,故我们存在》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历时十年构思的代表作,是加缪自己蕞为钟爱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影响了数代青年人,成为理解我们时代与人的政治学经典。
自《西西弗神话》后,加缪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从“荒谬”中推导出“反抗”,认为人是唯一懂得说“不”的生物,正是在对一切荒诞、不合理的拒绝中,人才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加谬重新审视了人类历史的反抗者及其思想,如萨德、波德莱尔、圣如斯特、卢梭、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黑格尔、巴枯宁等;回顾了法国大革命和俄国革命,探讨了反抗是如何走向革命的,并由此造成了怎样的灾难性后果。最终,他指向所有人的内心:什么是自我存在的意义,自我的价值与尊严?
本书是加缪对世界的反抗宣言,也是他对所有既成答案的挑战。
导言
I. 反抗者
II. 形而上的反抗
该隐的子嗣
绝对的否定
拒绝救赎
绝对的肯定
反抗的诗歌
虚无主义与历史
III. 历史性的反抗
弑君者
弑神者
个人的恐怖主义
国家恐怖主义
IV. 反抗与艺术
小说与反抗
反抗与风格
创造与革命
V. 南方思想
反抗与杀人
适度与过度
超越虚无主义
作品具有清晰的洞见,言辞恳切,阐明当代人的良心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伟大的人文主义宣言。
——《泰晤士报》
这是加缪最为重要的书,尽管它饱受诋毁,经常被忽视。
——约翰·弗利(《加缪:从荒诞到反抗》作者)
加缪是一个人、一种行动和一部作品的可敬结合。
——萨特(哲学家)
I.反抗者
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但是他虽然拒绝,却并不放弃:因为从他的第一个行动开始,他也一直是个说“是”的人。一个一生都在接受命令的奴隶,突然发现某个新的命令无法接受。这个“不”的意义是什么呢?
它表达的可能是“这种情况持续太久了”“到目前为止还可以接受,再超过就不行了”“您太过分了”,以及“有一个界限是不能超过的”。总之,这个“不”字证实了有个界限存在。在反抗者的感受中,我们也看得见这个界限的概念,对方“太过了”,权力扩张越过了这个界限,必须有另一个人出来使其正视、加以规范。反抗行动建立在一个断然的拒绝上,拒绝一种被认定为无法忍受的过分,同时也建立在一个信念上,相信自己拥有某种模糊的正当权利。更确切地说,反抗者感觉自己“有权……”。他若不是坚信自己多少是有理的,就不会反抗。因此,起而反抗的奴隶同时既说“是”也说“不”,他在肯定界限的同时,也在肯定界限之内他所揣测、想维护的一切。他固执地表明自己
一切反抗在厌恶被侵犯的同时,存在着人本身全然而且自发的投入,带着不言自明的个人价值判断。对这种价值的坚信不疑让他在危难之中能够挺住。在此之前,他都保持沉默,绝望地承受着某种大家都认为不公却都接受的情况。保持沉默,会让人以为不判断也不要求,在某些情况下,的确也是一无所求;绝望,如同荒谬,广泛言之对一切都判断、要求,却又没判断、要求任何具体特定的事,所以保持沉默。但是一旦他开始发声,即使说的是“不”,也表明了他的判断和要求。从词源学的意义来看,反抗者就是做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之前他在主人的鞭子下前进,现在则与之面对面,他要反对不好的,争取更好的。并非所有的价值都会引发反抗行动,但所有的反抗行动都默默援引自某种价值。这至少是一种价值吗?
尽管还暧昧不明,但意识的觉醒都是由反抗行动所引发的:他突然强烈地意识到,就算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人身上有某种东西足以让自己认同,在此之前他从未真正感受到这种认同。在揭竿而起之前,奴隶忍受所有的压榨,甚至经常乖乖接受比激起他反抗的命令还更该反抗的命令。他逆来顺受,或许很难隐忍,但他保持沉默,对眼前利益的关心胜过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当不想再逆来顺受、烦躁不耐时,他便发起行动,动身反抗之前所接受的一切。这个冲动几乎是追溯以往,终于爆发。奴隶否决主人屈辱的命令的那一刻,也同时否决了他的奴隶身份。反抗行动比单纯的拒绝带他走得更远,甚至超越了他为对手划定的界限,现在他要求被平等对待。起初不可抑制的反抗,现在变成了这个人的全部,他认同这个反抗,认为反抗足以代表自己,他要别人尊重自己的这部分,将之置于一切之上,宣称这是他最珍贵的,甚至胜于生命。反抗成了至高无上的善。之前不断隐忍妥协的奴隶豁出去了(“既然都如此了……”),要么就“全有”要么就“全无”(Tout ou Rien)。意识随着反抗觉醒了。
然而,这种意识仍然只包含了一个相当模糊的“全有”和一个“全无”,但它却预示了反抗者为保全“全有”作出牺牲的可能。反抗者要成为“全有”,完全认同自己突然意识到的反抗,并希望他身上这种反抗精神受到认可和赞颂;否则,他就是“全无”,被支配他的力量彻底打垮。最不济,如果被夺去他称为“自由”的这一无可商量的神圣之物,他便会接受死亡这最终的结局。宁可站着死去,也不跪着苟活。
根据一些杰出作家的解释,价值“往往代表由事实通向权利、由渴望通向合乎渴望的过程(通常以一般人普遍渴望的事物为媒介)”。1 在反抗行动中,通向权利的过程相当明显,也就是由“必须如此”通向“我要求如此”;不仅于此,它或许还显示了今后将超越个人利益的公众的善。和一般见解相反的是,反抗所显现的“全有”或“全无”虽然来自个体的诉求,却同时质疑了“个体”这个概念。的确,如果个体接受死亡,并在反抗行动中死了,这就表现为他为自己所认为的置于个人命运之上的善而牺牲了。为了捍卫权利不惜一死,他把捍卫权利置于个人生死之上。他以某种价值的名义行动,这种价值虽然还混沌不明,但至少他感觉是所有人一致拥有的。由此可见,任何反抗行动的诉求都超越个人,因为这种诉求将他抽离出个人孤独的境地,给了他一个发起行动的理由。然而,必须注意,这种价值存在于所有行动之前,这与纯粹的历史哲学相悖:在纯粹的历史哲学中,价值是行动最终获得的结果(如果的确获得结果的话)。对反抗的分析让我们至少存疑,好像有某种“人的本质”存在,这是古希腊人所相信的东西,却和当代思想的假设刚好相反。倘若没有任何需要保护的永恒之物,为什么要反抗呢?奴隶起而反抗,是为了所有同时代的人,他认为某个命令不只是否定了他自身,而且也否定了所有人身上的某种东西,甚至包括那些侮辱他、压迫他的人在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