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60309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从明到清,士人之理想则由“觉民行道”转为“著述明道”,这一概括意味着清代学术虽从实践退守到知识,但其潜在目的依然是实践,因为明道的目的依然是行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关于清代文章与知识关系,该书提供了更宏阔的思想史脉络。
宋元明清以降,“文以载道”乃是中国读书人理解“文章”性质的基本观念:以古文为基础的书写语言系统,构成了古代士人传承知识、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聚焦清代前中期这一传统学术体系的集成期,将“古文”视为一个“语言-知识共同体”,探讨古文读写与古典知识传承之间的血脉联系:一方面,基于科举、书院等制度而展开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读书人阅读古书之视野,亦为其知识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再生产的具体途径,古文的笔法锤炼、文体经营乃至结集体例,皆润物无声地影响了知识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在写作实践中日用不匮的“文体秩序”,经由词章之学的反思与整合,成为塑造“知识秩序”的一种重要力量。
目录
绪说明清古文与知识传承()
第一节古与今:作为“语言-知识共同体”的古文()
第二节文与道:著作修辞与知识肌理()
第一章六经皆文与博涉子史:文章趣味下的知识秩序()
第一节“经史体殊”:知识史视野下的明代古文思想发展()
第二节经书评点及其文学经典化()
第三节从“六经”到“周文”:典范上移与知识扩张()
第四节朱墨淋漓与含英咀华()
第二章捕声捉影:“调法”批评与古籍的细部阅读()
第一节八股文批评与声调论()
第二节有迹可循:孙月峰之“调法”批评()
第三节句读切分与调式讲求:从金圣叹到吴见思()
第四节精粗虚实之间:阅读与诵读中的“声调”()
第三章原本性理与根柢经史:儒家知识秩序的再调整()
第一节“博学”与“返经”:从晚明到清初()
第二节杂学与博学:“根柢”说之演进()
第三节“性理”优先与“经籍”优先()
第四节据鞍诵经与取证子史()
第四章谈笑鸿儒:己未词科与清初“文”“学”之辨()
第一节“师儒”还是“词臣”:康熙帝之“鸿儒”观()
第二节举荐书与辞征揭:谈“学”论“文”()
第三节从行卷到应试:阙下待考与征士的“文”“学”交游()
第四节“博学鸿儒本是名”()
第五章词章·理学·经学:雍乾间的特科与学术()
第一节诗赋古文之事:乾隆博鸿之展开()
第二节理学真伪:学问与道德之间()
第三节经学与著述:“经术士”之选拔()
第六章书院教育中的“文”“学”秩序:以江宁钟山书院为中心()
第一节科举与“俗学”:清代前中期书院教育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官书与坊本:书院内外的古文阅读()
第三节古文课试与古学兴起()
第四节姚鼐与桐城“古文之学”的成立()
第七章体类与流别:《古文辞类篹》的知识渊源及学术史意义()
第一节“家数”传统下的辨体论()
第二节从“类选”到“类篹”:《古文辞类篹》分类系统的
形成()
第三节体类源流:“辨体”的知识传统()
第四节比类知义:《古文辞类篹》以“义”为核心的文体观()
第八章知识与裁断:清代金石学视野下的碑志文体批评()
第一节叙事传统与马迁风神:碑志典范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史家义法与得统于经:对韩碑的辩护()
第三节著史或勒石:“金石之文”独立性的强化()
第四节以韩欧例秦汉:王芑孙对碑志正统的重构()
第九章文以述学:清中期的文集编纂与“著作”观念()
第一节从文体秩序到知识秩序:明清士人之别集编纂()
第二节经学体统与文体类分:《戴东原集》的两次编纂()
第三节“以赋装头”抑或“立言为先”:学问三分与文集类例()
第四节“子”“集”之间:著作体例之选择()
第十章注经与行文:清代学术史上的“疏证”体()
第一节“疏证”名义辨()
第二节札记与疏证:从阎潜邱到戴东原()
第三节“证”与“疏”:疏证体在乾嘉以降的流衍()
第四节“附经”与“单行”:注疏之文及其独立性()
第十一章著作与性情:“私学”理想的潜流()
第一节“考据”“著作”之辨与以“性灵”论学()
第二节性灵与性情:从诗学到古文经史()
第三节感动血气:音节与性情的贯通()
第四节私言与私学:“性情”在学问领域的延展()
第十二章学者愿著何书:题跋小课与汉学札记的经典化()
第一节读书题跋:一种新兴课试文体的成立()
第二节考证刊谬:《四库》提要与题跋写作策略的新变()
第三节从“说部”到“考订”:学术札记经典谱系的形成()
第四节题跋小课在晚清书院的流衍()
结语文学史与思想史()
第一节沉默的假想敌:“词章”如何介入“学问”?()
第二节分途抑或内外:“文”“学”关系的再反思()
第三节“文体”的时空属性与知识功能()
附录一宋元理学家读书法与“唐宋八大家”经典谱系的形成()
一先与后:理学家对文章工夫的讨论()
二科举之“工程”:元代理学家之读书法与教育实践()
三家数与气象:以作家为中心的文统观()
四地域与师传:读书学文法在元明之际的流布()
小结:理学与词章()
附录二技法与考据:《古文辞类篹》词章之学的两个面向()
一文辞美恶与指示作法()
二圈点存废与著作之体()
三入室操戈:古文评语中的经史考据()
小结()
参考文献()
重要人名、术语索引()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