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59334
本书是一部视角独特、思想深邃的法社会学力作,以“性”这一人类社会最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为切入点,跨越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边界,构建起对性与法律道德关系的立体剖析。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品读的书,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为理解现代社会中性与法律的张力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框架。无论是对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关注性别、法律与伦理议题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洞见。
《波斯纳法官论性、理性与法律》是一本研究性态及性态演进史和相关社会规制的法社会学作品。不仅是对人类社会最原始话题的深度挖掘,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性与法律道德之间关系的探讨。波斯纳借助性这个主题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将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
作者在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先前研究的实质性结论,而且对资料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的准确性都进行了细致考察,对每一个相关概念都进行了仔细辨析或完善,特别将经济理论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用经济学的角度对庞杂的法社会学问题进行一一拆解。全书充满理性又超越理性,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展现了性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引论
第一编性态历史
第一章理论性学
研究的发展
社会建构论(简论性错乱)
多学科研究的其他流派
第二章时代不同,风俗各异
西方性习俗历史
非西方社会的性习俗
第三章性与法律
第二编性态理论
第四章性生物学
“正常”性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和特点
“异常”性行为的生物学
结论和批评
第五章性与选择理性
性的收益
性的成本
性行为的互补
第六章经济学视角中的性态史
古希腊的爱与男色制度化
修道、清教习俗和基督教性伦理
瑞典的性随意(permissiveness)
性伦理革命的三阶段
第七章性的最优规制
道德无涉的性模式
性的外在性
乱伦和厌恶
性规制的功效
惩罚性犯罪的最优方案
性规制的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性的种种道德理论
道德理论可否证伪?
基督教和自由主义的性理论
性激进分子
第三编性之规制
第九章婚姻与性的引导
结婚限制
离婚问题
多妻制问题
规制婚外性行为
第十章怀孕管控
避孕
堕胎
第十一章同性恋:政策问题
同性恋现象再思考
双方同意的成人关系:反肛交法和同性婚姻
同性恋歧视,尤其是服军役
第十二章法院内的性革命
从格里斯沃德诉康州案到若伊诉韦德案
鲍尔斯诉哈德威克案及其他
第十三章情色艺术、色情品和裸体
情色再现的经济学原理
色情品的社会后果
如果惩罚,该惩罚什么?
第十四章强迫的性行为
性虐成人
儿童性虐
第十五章生育与性分离
收养
人工授精和代孕
优生学和人口
结语
致谢
索引
结语
我尝试以开阔的多学科进路处理一些相互联系的问题,首先解说了我们在历史上和不同文化中遇到的各种性的行为、435习俗、态度和规制,其次是评估了诸多改变与性有关的法律和社会政策的建议。我把性行为视为理性行为,这样,我就能用经济学这门行为科学为我的研究提供共同术语和统一视角。经济学分析,以及经济学的有用概念——替代和互补、搜寻成本和信号、次品和外在性等——不仅可以以最低限度的假设来解说不同时代和文化中性行为和性规制方面的大量变化,可以把各种令人困惑的关于性的文献整合一体;还可以生发出一系列很有科学吸引力的假说,智识上有趣、理论上重要、与社会相关、反直觉且可以否证(因此可检验)。我们看到,仅少数社会变量,如性别比、城市化程度以及首先是女子就业格局和经济依赖度(所有这些变量相互关联),就解说了性行为和性习俗的很大变化以及许多谜团和特点,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也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的。即便它没解说一切。
一定程度上,这些条件通过对社会中占主导的婚姻类型——无论是伴侣婚还是非伴侣婚,本研究一直强调了这一区别——起作用来影响社会的性现象和观念(sexuality)。伴侣婚是当今西方各国的常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中——可回想前面的讨论——夫妻是最好的朋友,社交和情感密友,亲密伴侣。非伴侣婚是较古老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中,丈夫为妻子提供偶尔受精和经济支持,换取她承诺的性忠诚,但不期望有亲密关系。我强调伴侣婚和非伴侣婚有些与性相关的重要区别。这里我只重提一点。非伴侣婚中,夫妇在情感层面上几乎是陌生人,因此,婚外性就是婚内性的一种非常接近的替代。据此可以预期,丈夫会纳妾和嫖妓,妻子则容易被情人的甜言蜜语打动,这意味着丈夫有激励把妻子隔离起来(如同古希腊和现代沙特那样)。在伴侣婚中,婚内性行为有巩固婚姻关系的额外功能。婚外性行为因此成了一种劣质替代,因此,丈夫更少通奸,也更少需要隔离女子防止她们通奸。我最大胆的主张是,伴侣婚与非伴侣婚的性差异提供了理解性道德从古希腊演进到现代瑞典的关键,尽管这一演进的最终原因是女子职业角色的改变,正是这些角色决定了一个社会中居主导地位(或至少最受重视)的婚姻形式是伴侣的,还是非伴侣的。
我把性行为视为理性的行为,这并不是说我一定否认情感和前理性之偏好的重要,或是夸大有意算计的程度。436我们从基因,或许也从儿童早期发育中获得基本的性欲和偏好。然而,我们如何将这些欲望和偏好转化为实际行动,则取决于社会因素,包括机会、资源和制约条件。性是达到人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令手段有效契合目的,无论是有意无意,都是经济学家的理性概念。
男同可以例证既定因素(determined)与选择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美国说到男同,我们通常指同性偏好强烈的人,而不是偶尔——可能是找不到女子,如在监狱和海军舰艇——有男同行为的人。我不认为同性偏好是可以选择的某个东西,像某人选择喜欢香草而不是巧克力冰淇淋那样。双胞胎研究、儿童发育研究、跨国统计学研究和其他资料都显示,同性偏好更可能是天生的,不是后天习得的。但同性偏好可能影响的只是决定了一个人愿为同性性行为/关系或异性性行为/关系所支付的代价,但支付不必然或主要以货币形式。如果香草冰淇淋价格大涨,即使你非常喜欢香草,却还是可能决定以巧克力冰淇淋作为替代。我认为,无论是男同或直男,从事同性性行为或异性性行为都是与之类似的选择:不仅受偏好影响,还会受纵容偏好的成本影响。在性领域内,有许多替代,用此种性行为替代另一种,用这种性对象替代另一种,用性前行为替代性行为,用这种性交易(如姘居)替代另一性交易(如婚姻),以及用非性的来替代性的活动。这就意味着,经济学家在此有许多解说工作可做。
经济学分析,以及更宽泛的,那种作为实证经济学基础强调尊重事实和明晰思考的科学态度,还有进一步的价值。437它们可以揭露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美国文化中特别突出的性道德说教都非常浅薄。这种批判可以为规范分析清理场地。在规范分析中,将依据实际效果来评判性规制,而不是以是否符合某些道德、政治或宗教观点来评判。无知、意识形态、迷信和偏见一层又一层地阻碍了对性的明晰思考,而经济学的强酸会帮助我们彻底剥除这些积垢。
我这样说,似乎是承认性的经济学进路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如果我们的种种性态度只是一套无知、迷信、偏见、传统和意识形态的组织,那么,这些性态度以及由此生发的行为,又有多大可能被解说为理性最大化的产物呢?回答是,尽管我不质疑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的思想以及纯粹无知都会影响有关性的态度、习俗、法律和行为,但意识形态甚至无知本身在重要程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的理性适应。而诸如天主教会这样强有力的制度,在不同历史时刻,对社会环境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