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918116

从实验室到跑道的跨界洞见
作者科学家×跑者双重权/威身份,首/次以科学视角阐释生物钟对跑者身体及心理的影响
跑步抗衰的科学方法
通过理解生物钟,用科学训练(而非蛮干)激活身体的修复与更新系统,延长跑者生命周期,即使晚年依然保持惊人活力与韧性
80岁高龄跑者的热血叙事
是世界著/名生物学家,也是80岁挑战100公里超马的硬核跑者。海恩里希以自身为”实验室”,用奔跑对抗时间,用自身经历告诉每一位热爱奔跑的人:只要足够热爱与专注,就能够一直跑下去
湛庐文化出品
本书是作者伯恩德·海因里希的自传体著作,讲述他作为生物学家和跑步爱好者的人生历程。书中融合了个人成长故事、科学探索和跑步哲学,展现了作者如何通过跑步和科学研究理解生命、自然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潜能。
本书将跑步视为一种实验,通过跑步研究人体生物钟、新陈代谢和耐力等科学问题。从作者5岁开始跑步,到创造多项超/级马拉松纪录,展示了作者充满挑战和突破的跑步生涯。书中还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自然界的规律以及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和伟大。
全书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分为几个部分:第1-3章主要讲述作者童年与早期生活;第4-7章是作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的学术与科研生涯;第8-11章详细记录了作者的跑步生涯,包括多次超/级马拉松比赛的经历和成就;第12-16章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探讨了生物钟、寿命、老化等问题,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第17章是作者在晚年对人生、科学和跑步的反思,以及对未来跑者的激励。
推荐序 开启基于运动与生物钟的健康之门
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
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
译者序 身体终将衰老,唯以奔跑陪伴
中文版序 在奔跑中破解衰老的秘码
前言 80岁的百公里马拉松挑战
第一部分 万物有定时
第1章 解码生物钟,从蜜蜂授粉到人类的生物节律
蜜蜂的”时间舞蹈”
植物体内的隐形时钟
年节律与昼夜节律
第2章 寿命迷局,动物代谢与人类衰老的悖论
寿命的长短因物种而异
冬眠为衰老按下神奇的“暂停键”
运动带来的衰老悖论
藏在DNA里的“不死密码”
正视死亡,享受生命
第3章 与生物钟赛跑,从衰老到再生
过度损伤与适度修复的动态平衡
逆风奔跑与顺流产卵
社交是人类突破“繁殖即衰老”的关键
外部环境对生物钟的调控
第二部分 奔跑在自然与科学之间
第4章遵从本能,开启丛林奔跑启蒙课
既是跑者,又是科学家
深入大自然的野外启蒙课
跑步,一种纯粹而美好的体验
第5章自然契约,奔跑如何重塑生命节拍
异乡少年的身份重塑
跑道上的自我救赎
从“小德国佬”到王牌选手
奔跑铺就的大学之路
第6章生存竞技场,那些改变命运的伤痛
跑步训练与捕蛾工作的巧妙结合
伤病、学业与梦想的较量
加入UMO越野队
在非洲冒险之旅中延续跑步梦想
第7章双轨人生,实验室数据与跑步日志的互证
生命科学的意识萌芽
通过运动科学挑战生物钟
内在热情驱动的职业转向
一次关节疼痛带来的科研突破
人类是天生的奔跑者
第8章野性觉醒,高温下的马拉松与蜜蜂的体温调节
在两分钟内跑完800米
金门马拉松的陌生冠军
大黄蜂的“跑步策略”
第9章天生的奔跑者,聆听生物钟的声音
燃起挑战美国纪录的决心
在百公里赛道上创下四项纪录
从沙蚁觅食到人类奔跑的基因记忆
第10章挑战生理极限,感受自己对身体的控制
让身体实现“自动驾驶”状态
打破24小时耐力赛纪录
在昆虫热力学方面的重大突破
在100公里长跑中创造美国纪录
第11章斯巴达退赛,意志力与生物钟的终极博弈
通往斯巴达之路的第一次训练
独自承载梦想、恐惧和渴望
意志力与生理极限的博弈
第三部分 衰老是生命的定律,奔跑是生命最热切的旋律
第12章刹车效应,年龄临界点的代谢谜题
从动物运动中寻找跑步的智慧
舞蝇求偶中的耐力竞逐
奔跑是人类在进化中的自然选择
第13章动物运动学,毛毛虫跑者和健身蛹
物种之间的速度差异源于生存策略
昆虫的先天运动优势
短暂生命的极致冲刺
第14章 狩猎者逻辑,古老本能与现代运动的隐秘联结
从收集昆虫到拿起猎枪
缅因森林的狩猎传承
人与鹿之间的耐力比赛
体温、能量消耗与能量调节的关系
第15章逆转时钟,70岁重返赛道的结构重构
享受具有挑战性的佛蒙特州地形
70岁重返超马赛场的新体验
第16章生物折旧率,年龄与配速的U型曲线
年龄是影响速度的关键变量
热情与坚持可以“欺骗”生物钟
接受局限,拥抱新的可能性
第17章奔跑,是灵魂所在之处
嘘嘘国王的蚂蚁王国
将跑步作为生态连接的仪式
大自然是一座神圣的教堂
结语 一场与时间的终极较量
致谢
参考文献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不仅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还是一本有价值的人物传记。它值得每一位跑者和希望改变自己健康状况的大众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它会帮助我们走好能自己掌握的健康、快乐和长寿的人生之路。
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
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是一部用脚步丈量生命、用科学解读衰老的作品。作者用科学家的严谨和跑者的执着告诉我们:年龄会老,热爱不会!tui荐给正在努力活得更健康的人,想与时间和平共处的人,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节奏与意义的人。读完它,你也许会开始重新思考:我,是否也能奔跑一生?
朱为模
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
云南高原温泉康养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科学与运动看似平行,但偶尔会出现令人惊叹的交汇点。本书正是这样一部奇妙的交汇之作——它既是一位生物多样性科学家执着探索自然奥秘的学术自传,也是一位马拉松跑者挑战身体极/限的内心独白。更有趣的是,这部作品的译者本身也是一位马拉松跑者,为文本注入了独/特的运动视角与生命体验。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人类是zui善于跑步的物种之一。“跑步可以是一种纯粹的体验,无关成绩和荣誉。”科学亦如此。
尹烨
华大集团 CEO
生物学博士
美国生物学家兼终生跑者贝恩德·海因里希的《生物钟与抗衰革命》由国内酷爱极/限越野赛的企业家毛大庆翻译。阅读此书犹如打开了一幅精彩的人生画卷。海因里希从童年开始就在野外奔跑,他在野外长大、在野外做科学研究。zui励志的故事不是他拿到了马拉松比赛的冠/军或创造了长距离耐力赛的纪录,而是到了七八十岁,他还能矫健地奔跑。这不是每个业余跑者的梦想吗?有付出就有回报,有伤痛也有修复,突破极/限也顺应生物钟,长跑是一项既锻炼体力又启迪智慧的运动。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挑战自我的长距离越野赛。
何帆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
《变量》作者
人类是天生的超/级奔跑者,运用合理的跑步强度、倾听生物钟的声音,就有可能对抗生命的衰老。愿热爱跑步的人类能够健康快乐地奔跑下去,直到永远。
于淼
北京动境于淼跑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超/级马拉松国家级运动员
这是一位博物学家兼高水平业余跑者的作品,从生物钟的角度讲述了自然世界中动植物的生命故事,以及作者本人作为一名跑步高手,从幼小到老年与生物钟对抗的整个跑步生涯。他想探寻的,并非世间万物的长寿密码,而是从进化的角度探讨如何让人类逐渐变长的人生变得更有热情、更加蓬勃。换句话说,他讨论的是,无论你多大年龄,你该如何从现在开始准备,让自己80岁之后的长寿人生像年轻时一样充满意义。
谭杰
高级记者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体育网专职编委
阅读《生物钟与抗衰革命》一书,让跑过 100 公里越野赛同时也写作抗衰老书籍,如今72岁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新标杆:贝恩德·海恩里希。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我要以他为榜样,努力做到奔跑和思考并驾齐驱,一个也不能少,都在路上。
田同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作家
“接受局限,迎接新的可能性!”这是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我指导了很多中老年人从超慢跑开始运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曾认为身体会顺应生物钟开始走下坡路,然而跑步点燃了他们的热情和毅力,身体状况出现了难以置信的逆转,印证了跑圈的一句经典名言:跑步zui大的伤害,是伤害同龄人。看完此书,我更加渴望运动,渴望像作者那样,70多岁还能完成一场50公里越野赛。
石春健
春健慢跑俱乐部创始人
这本书给我zui深的震撼是:人终有衰老的一天,但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如何与时间赛跑。作者不仅用一生的奔跑实践着这一点,还用极/具科学洞察力的观察和分析,告诉我们“运动抗衰”背后的生物学奥秘。从灰树蛙的鸣叫、雪橇犬的耐力,到人类奔跑的本能,每个细节都让我忍不住想立刻穿上跑鞋,感受自然与身体的联结。真正打动我的,不只是运动本身,更是作者所展现的对生命的热情与敬畏——这是一场任何年龄都可以加入的生命革命。
张展晖
全能运动健康专家
《掌控》《跑步治愈》作者
80岁的百公里马拉松挑战
和许多人一样,我习惯用日记记录生活点滴,以追踪时光流逝。跑者日记更可以用来检视自已是否仍朝着在特定时间完成特定距离的目标前进。而我的目标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80、100。我早早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在80岁时完成100公里跑,并创造这个年龄组的世界纪录。并且,我会以自已为实验样本,写一本与这段经历相关的书籍。
其实,我是一名生物学家,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是我一生的工作。截至目前,赤眼天蛾、蜜蜂、熊蜂、蝴蝶、食蚜蝇、跳舞蝇、巨型螂、蜻蜓、冬蛾、乌鸦、渡鸦、吸汁啄木鸟、鸢尾花、美国栗树、红松鼠都在我的实验中担任过主角,并成为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能感知到,越来越多的生命之间有着共同或类似之处,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讲,生命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因此,有时我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人类身上,并拿自己进行实验,测试各种“赛用燃料”,比如蜂蜜、蔓越莓汁、橄榄油、巧克力冰激淋、啤酒、婴儿食品、酵母面包,且每种必须经过多次试验。但是,衰老是无法复刻的独行实验,我已经亲历了79年。我计划在2020年4月19日80岁生日之后不久,完成100公里赛并记录下来。
此刻,我正倚坐在柴炉旁的长沙发上。窗外,缅因州西部广无垠的山林正经历着暴风雪。这方天地不仅是我过去十年的居所,更是我此前六十五载的心灵家园。日历显示,我的80岁生日已经过去了3天,往回翻,我看到了去年11月填写的100公里比赛的日期和地点一2020年4月26日,康涅狄格州瓦拉莫格湖。
然而,由于全球疫情的困扰,几个月前,我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上周,甚至连波士顿马拉松也取消了。撇开新冠疫情,从去年11月底开始我就已经不能跑步了,当时,我在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暴中为了追逐一头鹿而扭伤了脚踝。我不敢想象这样的身体如何能连续奔跑100公里,因此,我的日记内容已经转向记录森林。
凌晨4时46分,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记录:“雪笼大地,仿如深冬。就在刚才,林间空地上,一只被称为‘木头弹奏家”的丘鸣叫着翩翩起舞,仿佛暴风雪从未降临。我心中充满好奇,当曙光初现,阳光普照,我还会见到哪些动物?从南迁中过早归来的绯、独居鸦、是否会再次南迁避寒?当然,也许它们的生物钟不会允许它们轻易地改变唱歌与筑巢的计划。”
科学是一种寻求确定性和需要被证明的探索。至少在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中,确定性通过数学公式得到揭示或者被假定实现一这些公式并不考虑时间因素。但对我们而言,时间是普遍存在的要素,而生命则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正如万有引力定律般确凿无疑,世间万物皆与时间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时间,就不会有进化,甚至不会有病毒或细胞,既无出生也无死亡。时间是生命的根源,时间在各个方向上同时彼此推拉、相互作用,最终走向唯有物理和化学定律可以作出解释。
我惊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不断发生的小事,它们不断蔓延,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延伸到时间的尽头。每一条路都是一场实验,路的尽头,也就是另一次重新评估的时机,让我们尝试寻找另一条路,以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每一天都是机遇,或者灾难。
套用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的诗句,“我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承诺要兑现”。然而,我现实的麻烦是,我要跑100公里超级马拉松的计划无法实现。我意识到,在80岁时,我已经不再有那种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会不计后果去完成某项具体事务的强烈动力了。谁知道疫情下的封锁会持续多久?可能超过我的寿命。好的,我已经接受了现实,尝试做一些比跑步更好的事。
大势已定,跑步不再占用我每天的时间,于是我开始回忆往事,在屋檐下的纸箱里翻找那些杂乱无章的旧日文件,这其中有我多门课程的笔记、我所撰写著作的背景材料、我的研究笔记、信件,以及大量跑步记录,这些记录甚至可追溯到我生活在缅因州欣克利(Hinckley)的古德威尔-欣克利家庭农场和学校,作为初中生和高中生参加越野跑的6年时光。
其中一个箱子是父母留下来的,姐姐最近才给了我,我以前从没见过它。箱子里装满了自我12岁进入古德威尔寄宿学校起与父母分离的28年间的来往信件。我在信中向父母抱怨,学校的女管事禁止我用德语写信。父亲最初用德语写了信,后来如我一般改用英语。有的信比我的研究论文还长。他在其中一封信中写道:“我为你不喜欢那里感到抱歉和伤心。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这样的时刻,但最后你的人生会回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也许你应该尝试一下运动。”
1956年4月9日,当我在寄宿学校度过了4年后,我在给妈妈的信里用德语写道,我的小刀已经被“修好了”,刀刃非常锋利。那时我的青春期,我形象地称之为“拓荒阶段”。我还告诉妈妈,雪已经融化,知更鸟、树燕、歌雀、乌鸦,甚至一只双领已经回来了,这预示着我在去年秋季捕获的蜜蜂可能在蜂箱中度过了寒冬,周四我不幸被蜜蜂到了头。
我还在信中写,“星期五我没有去上学,而是去了树林”“我掉进了小溪”。后来我在一处干燥的地方赤身裸体晒太阳时差点睡着了。信首的页眉上有一行母亲的蓝色笔迹:一周后,“贝恩德逃跑了”。但信里没有提到,两天之后我跑回了家中的农场,她只记录了我被带回学校的事。
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相当于一场马拉松,这段路程让我更加渴望走入丛林去探险。农场只是中转站,距农场约20公里之外的无尽森林就是我自已预设的终点。我要住在自制的原木小屋中,像拓荒者一样在野外的土地上生存,这是我在学校里学到的最酷的事情。但当时这也只是我的梦想。
那时候,我有很多兴趣爱好,包括棒球、网球、游泳、滑雪、饲养毛毛虫和寻找鸟巢。学校没有田径队,但我们有一个沙坑,我在那里练习跳远,有棵枫树上挂着一根绳子,我们几个男孩会在那儿练习攀绳和掷飞刀。
我在高中的最后两年才开始专心跑步。跑步是人类最激烈和最普遍的运动之一。在学校,我们称之为越野跑,也就是在林间小路上比赛奔跑。其实,我从五岁时就开始跑步了,这与我父母坎坷非凡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如今,我不再企图挑战百公里纪录,只能转向记忆、信件、故交,以及作为生物学家和科学家的职业生涯。
在我80岁生日前的一周,我收到了来自蒙大拿州一位男士的来信。他自称从记事起便开始奔跑,即“两岁”,现在他已经42岁了,打算“只要我还能跑,就会一直跑下去。但是,”他继续说,“我早上起来时身体感到僵硬,经常觉得晨跑很艰难。”他很多年前买了我的书《人类为何奔跑》(Why We Run),因此希望我能给出一些建议,毕竟我曾在他这个年龄上创造了
世界纪录。
当我40岁时,曾被问起过关于跑步的问题:“你还在跑步吗?”我只能回答“希望如此吧。”但随着不可阻挡的生物钟的运行,到了某个时刻,所有人都将面临一个现实:跑步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许多人告别跑步这项运动。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下面你将读到的这本书,探讨了一些关于衰老的问题,但其中并没有针对跑步或运动的建议。衰老的临近是一种必然,我们的选择可能会越来越少,在生物钟的指引下,这些选择往往不再执着于实现预设的竞赛目标,而是更注重随遇而安,顺势而为。但是,“顺势而为”是对我们已经取得或可以取得的成就所持的最务实的态度,而不是我们主观认为必须或应该取得什么成就。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这是我在漫长岁月中的感悟。过于谨慎地计划未来,可能会导致你走入死胡同,并且心生泪丧。回想过去,当灾难性的挫折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时,那些看似不幸的事件其实充满魔力。当然,有些事不可避免,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生命必须适应它的影响力,这对于跑步而言尤其重要。要放弃一些,也要争取一些,取舍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