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24625
八十五年沉淀的金石之光
这部现代金石学通史的扛鼎之作,既是章太炎学术脉络的传承,亦是朱熹文化基因的延续。作为郁达夫的挚友,朱剑心以深厚的学养与通俗的笔触,将钟鼎彝器的斑驳纹路、碑刻墓志的千年风霜化作可读可感的文化长卷。书中系统梳理金石学发展脉络,从商周青铜器到秦汉碑碣,从魏晋墓志到明清印章,既是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基石,也是大众叩开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85 年时光淬炼,这部经典依然焕发着智慧光芒,带领读者在金石之美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
金石入门的不二之选
如果你想走进金石学的世界,朱剑心的《中国金石史》堪称最佳向导。作为章太炎的亲传弟子,作者以“通史”为纲,以“简明”为要,将复杂的金石考据转化为生动的文化故事。书中不仅解析金石器物的形制演变,更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密码与艺术价值。这部被誉为“传统文化普及典范”的著作,以清晰的脉络、通俗的语言,让金石学不再晦涩,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探索金石之美的乐趣与启示。
学术与人文交织的金石史诗
朱剑心的《中国金石史》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流淌着人文情怀的文化史诗。作为朱熹嫡系后裔,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深植于字里行间;师从章太炎的学术背景,又赋予本书严谨的考据精神。书中从金石学的起源娓娓道来,将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的知识熔于一炉,既呈现金石器物的物质形态,又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郁达夫曾盛赞其学识,而本书正是这种学识的完美体现。
金石学的基石之作,文明传承的永恒坐标
朱剑心的《中国金石史》被誉为“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发展基石”,其价值已超越单一学科,成为中华文明研究的重要坐标。作者以通史视野梳理金石学千年发展,从甲骨文的神秘刻痕到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从碑刻书法的艺术演变到印章文化的文人雅趣,每一章都在讲述金石如何见证历史、传承文明。这部出版 85 年依然被奉为经典的著作,不仅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框架,更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在文化自信的今天,重读《中国金石史》,既是对学术先贤的致敬,亦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回望。
《中国金石史》是金石大家朱剑心撰写的经典之作,作为朱熹嫡系后裔、章太炎弟子,朱剑心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通俗的笔触,打造了一部现代意义上的金石学通史。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脉络,从商周钟鼎彝器到秦汉碑碣、魏晋墓志,直至明清印章,全面解析金石器物的形制、铭文与艺术价值,同时揭示其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中的重要地位。书中既展现了金石器物的物质形态之美,又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既是金石学研究的权威著作,又是传统文化普及的典范,为读者提供了一把叩开金石之门的钥匙,带领大众在斑驳的金石纹路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这部历经八十五年沉淀的金石通史,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一编 通论
第一章 金石学之名义
第二章 金石学之价值
第三章 金石学之肇始及演进
第一节 肇始——汉
第二节 演进——魏至唐
第四章 金石学之极盛及中衰
第一节 极盛——宋
第二节 中衰——元明
第五章 金石学之复兴创获及整理
第一节 复兴——清初至现代
第二节 创获——清末至现代
第三节 整理——清中叶至现代
第二编 说金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制作之原始及历代之宝重
第二节 古器之品类及著录之数量
第三节 铭刻之变迁及记时之义例
第二章 殷周诸器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礼器 (常用器附)
第三节 兵器
第三章 秦汉以后诸器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度量衡器
第三节 杂器
第四章 钱币、玺印、兵符、镜鉴
第一节 钱币 (钱范附)
第二节 玺印 (封泥附)
第三节 兵符
第四节 镜鉴
第五章 古器之厄
第一节 毁坏
第二节 伪造
第三编 说石
第一章 名义制度
第二章 文字图像
第三章 碑版源流
第四章 石刻之厄
朱剑心:金石文字,考古之重要资料也。金石之学,我国过去考古学之核心也。
邓云乡:剑心书法毫不逊于南北各大家的书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