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93604
自20世纪初以来,形式(风格)论与图像学作为艺术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虽取径各异却共同塑造了这一领域。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使它们逐渐僵化,引发了艺术史学界与批评界一波又一波的反形式论与反图像学浪潮。这些批判与形式论、图像学诞生时一样,深深植根于当时的艺术实践与思想运动。本书从图像与形式这两个基本视角出发,探讨图像学如何被更灵活的视觉文化取代,以及形式主义作为批评话语如何瓦解与复兴。在此基础上,作者回溯李格尔与瓦尔堡的理论源头,重探二者共享的意志、情感与力量。这一研究不仅打破了沃尔夫林与潘诺夫斯基所建立的已然僵化的智性模式,还为艺术史研究与当代艺术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能动力。
导论 重申“艺术力”:超越图像与形式 1
一、图像及其认知力 2
二、形式及其否定力 7
三、另一种“艺术力” 13
余说:穿梭在历史与理论、批评与策展之间 22
上篇 图像的认知力与艺术史叙事的扩张
第一章 制像术、艺术史与绘画的技艺 31
一、制像术及其“历史” 32
二、“隐秘的知识”与艺术史 38
三、制像术与绘画媒介的嬗变 42
本章小结 46
第二章 画室作为媒介:图像的历史生成 49
一、画室与绘画的自我指涉 52
二、画室与图式的历史生成 56
三、艺术史:作为反历史的历史 63
本章小结 68
第三章 目光的诗学与断裂的图像史 72
一、图像、语词与宗教 73
二、技术、艺术与媒介 76
三、视像、网络与目光的消失 82
本章小结 85
第四章 视觉机制与现代性叙事 89
一、从暗箱到立体视镜:技术、绘画与知识 91
二、视觉机制、知识秩序与主体的建构 101
三、理性的反理性:视觉生成与现代性悖论 103
本章小结 106
第五章 思辨的观看与视觉考古学 108
一、绘画与认知:观者、外光及其他 109
二、垂直与断裂:认知机制及其历史 118
三、视觉叙事与绘画史句法 122
四、“知识考古学”:作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135
本章小结 138
第六章 元绘画:视觉认知与艺术史 141
一、“画中画”“元图像”与“元绘画” 142
二、“分裂”“集合”“颠倒”:“元绘画”及其“自指性” 145
三、“元绘画”,还是“元知识”? 156
本章小结 160
中篇 形式的否定力及其自我的瓦解与更生
第七章 现代主义的大众基础与社会革命 165
一、形式、大众与现代主义的悖论 167
二、大众的艺术与艺术的大众 171
三、平等:作为一种新的审美体制 176
本章小结 180
第八章 前卫话语与两次表现主义论争 183
一、表现主义论争与作为前卫行动的表现主义 184
二、前卫话语的争夺与艺术冷战 191
三、冷战夹缝中的新表现主义及其论争 197
四、原始性、表现主义与海地革命 202
本章小结 213
第九章 “另类准则”:形式主义的瓦解与“物”的解放 216
一、“物化”与“人的缺席” 217
二、“空白画布”的悖论 225
三、“平台式绘画”及其革命 228
本章小结 231
第十章 形式主义的主体建构及其历史动因 233
一、原始性与“纽约画派”的心理机制 234
二、无意识、意识形态与普遍主体 239
三、“美国式绘画”与身份本质主义的陷阱 246
本章小结 249
第十一章 重释“索引”:后运动艺术中的形式主义 251
一、后运动艺术与“索引” 254
二、“索引”:从“相似”到“拟像” 263
三、重返“形式主义” 273
本章小结 279
第十二章 “当代”的危机与现代主义的重申 282
一、折中的平庸与个体行动主义 283
二、诗学的视角与“移动的沉思” 286
三、现代主义的重申与艺术史自觉 289
本章小结 292
下篇 无名的艺术力:形式意志与图像潜能
第十三章 另一种“艺术力”:“艺术意志”与“情念程式” 297
一、形式与内容:李格尔与瓦尔堡的“分野” 298
二、作为艺术力:“艺术意志”与“情念程式” 305
三、“无墙的博物馆”:李格尔、瓦尔堡与马尔罗 312
四、“无名的艺术史”:李格尔、瓦尔堡与本雅明 324
本章小结 335
第十四章 “闪回”的政治:卡塞尔文献展的“瓦尔堡时刻” 338
一、1929 :“瓦尔堡在罗马” 339
二、1969 :“瓦尔堡在科莫” 345
三、2022 :“瓦尔堡在卡塞尔” 350
本章小结 361
第十五章 图像—事件的漩涡与人类世的命运 364
一、挂毯、鲍威尔与《格尔尼卡》:图像—事件的漩涡 367
二、“疯狂戏剧”、知识—物与原始仪式 371
三、“吃掉书卷之子”:“末人”还是“超人”? 377
四、“我曾为何物?”:“万物灵长”的考古学 379
本章小结 385
第十六章 摄影蒙太奇、图像矩阵与媒介化博物馆 387
一、“摄影蒙太奇”:从图像到形式 390
二、利西茨基的“图像矩阵”与形式之政治 398
三、运动视觉、“总体剧场”与媒介化博物馆 402
本章小结 407
第十七章 哥特式的递归:表现主义及其精神史渊源 409
一、表现主义及其浪漫主义根源 409
二、浪漫主义的艺术—政治之辨 413
三、哥特式:实证的,还是精神的? 416
四、手法主义及其哥特式根源 421
本章小结 424
第十八章 哲学的艺术史“修正”与新旧图像学之争 425
一、从不透明到透明:哲学的艺术史“修正” 429
二、从透明到不透明:新旧图像学之争 433
三、艺术史与哲学之间的“恩怨”与相互激荡 440
四、“细节的暴动”与绘画史的解放 447
本章小结 457
尾声 图像—形式的能动性与野蛮的艺术史叙事 460
一、图像—形式:作为生命体和行为主体 461
二、生命、交换与形式:图像行为的三个途径 464
三、摇曳的“图像—形式”与艺术史的野蛮主义叙事 468
余说:“策展式写作”作为艺术史叙述? 470
参考文献 472
后记 487
通过翔实的引证、开阔的视野与犀利的笔触,本书系统梳理并深刻反思了19世纪末以来主导艺术史与艺术批评领域的形式主义与图像学范式,进而提出了一种将历史、批评与策展融会贯通的新理论框架。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始终将理论思考与艺术现场的鲜活经验紧密结合,从而为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诠释。——高名潞|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本书以宏阔的学术视野检视了近百年来欧美艺术史论涌现出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成果,特别强调了如何消解传统形式主义与图像学之间的僵化边界,探求艺术发展背后的思想驱动力。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这位穿梭于当代艺术现场与艺术史之间的实践者所呈现的这种“策展式写作”,为当下与未来的批判性艺术写作赋予了一种新的“形状”。——陈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
作者穿越艺术史作品的丛林,在阡陌纵横的艺术史学史路径中,提炼出一种内化于生命本能的、溢出了语言和形式的情感之力,它潜伏在性别、肤色、种族和信仰的地表之下,从愤怒到忧郁、从痛苦到狂喜,让作品在跨越边界的世界不断绽开。——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本书把有关艺术的诸种文献引入近十年的实践话语,让整本书兼有了档案性质。作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策展式写作”既是自觉选择的知识生产方式,也是当代艺术现场将自身历史化的一种回响。——周诗岩|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