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93059
《5月35日》是埃利希·凯斯特纳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讲述了在5月35日,主人公康拉德和他的叔叔林格尔互特,在一匹大黑马的带领下,穿越家里的老式衣柜,一起前往南太平洋冒险的故事。他们经过了懒人国,住着历史上著名将军的古城堡,大人上学、小孩上班的颠倒世界,一切全是自动化控制的电子城……在遭遇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南太平洋……
目 录
前言 1
今天是5月35日 1
免费进入! 儿童半票! 17
汉尼拔用打喷嚏证实 …… 39
颠倒的世界还不是最颠倒的 56
当心,高压电! 72
遇见裴特西里叶 85
叔叔在读侄儿经历了什么 112
以儿童之力,改变世界 120
前 言
2024年是德国著名的作家、出版家、编剧和诗人埃利希•凯斯特纳(Erich Kästner,1899-1974)诞生125周年和逝世50周年,德国将2024年定为德国文学的“凯斯特纳年”。
位于他故乡德雷斯顿的“‘凯斯特纳之家’博物馆”,全面介绍了他的生平和著作,播放着记录他一生的录音录像,举办他的作品朗诵会;德国各地影院放映根据他的作品拍成的电影,舞台上演他的戏剧作品;各种年龄段的读者开始或重读他的作品。
凯斯特纳生于平民之家,父亲是个皮匠。为了生活,母亲把家中客厅改成理发店。母亲希望他成为教师,所以他在八年制中学毕业后参加了教师培训。1917年他应征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去文理中学补习功课,获得大学入学资格,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历史、哲学、德国语言文学和戏剧研究专业,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大学期间即开始发表诗歌,并在《新莱比锡报》做兼职编辑。他和《父与子》作者——漫画家埃利希•欧泽尔、《人民报》编辑埃利希•克瑙夫结为好友,开始了三个“埃利希”的友谊佳话。大学毕业后,他先任《拜尔大众》杂志副刊编辑,继而作为剧评家去了柏林。192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腰上的心》。1929年应出版社之约创作了第一本儿童小说《埃米尔擒贼记》,这部小说立刻被拍成电影,使他一举成名。他接连又出版了《小不点儿与安东》《5月35日》和《流动教室》。1931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法比安》,他针砭时弊,抨击极右势力的疯狂,揭露了青年人的绝望。这部小说导致他被列入1933年纳粹焚书的第一批作家名单。
凯斯特纳在而立之年即以诗歌和小说崭露头角,跻身于德国作家之林,成为魏玛共和国末期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在纳粹统治的十二年间,他两次被捕。据传记作家哈努谢克说,他之所以没有流亡国外,也没像他的两位好友那样自杀,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估计纳粹统治不会长久,二是放心不下母亲。在德国禁止发表他的作品期间,他并未停止写作,仍匿名在瑞士发表作品,同时用速记方式在蓝色笔记本上记录每天发生的大事件。德意志第三帝国覆灭后,这部战时秘密日记以《蓝皮书》形式出版,震撼了世界,使他获得“第三帝国编年史家”的声誉。从1946年起,他担任慕尼黑《新报》文艺版主编,并创办儿童杂志《企鹅》,又出版了《两个小洛特》《动物会议》等一系列写实与幻想并存的童话小说和戏剧,同时他忙于电影脚本创作,改写德国民间传说。1951年,凯斯特纳被选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笔会主席。1957年,德国语言文学学院授予他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1960年他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凯斯特纳的儿童小说填补了E.T.A.霍夫曼7和米夏埃尔•恩德8之间个人独创童话小说近百年的空白,被尊为“战后德国儿童文学之父”。现在,他的唯一长篇小说已按被禁前未删节的原型再版并被搬上银幕。
凯斯特纳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绝非偶然。他在“毕希纳奖”颁奖仪式上说,他16岁开始读毕希纳。他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概述了毕希纳遥遥领先的文学观之后说:“……毕希纳出道即巅峰……他对表现主义风格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他的《沃伊采克》前半部分产生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而且还将长久地保持这种状态……如果我用自己的喜剧《独裁者学校》承认我是毕希纳的学生和债务人9,人们将不会把我看作胆大妄为。”
他在上世纪初表现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思潮影响下开始创作,继承了毕希纳的现代性、叛逆性和独创性。他的文风轻松简洁,幽默与讽刺并存,褒贬一目了然。他赞扬儿童的机智、勇敢、诚实、团结和友谊;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见义勇为者堪称学生楷模,坑蒙拐骗者属于反面教材;他笔下的老师关爱学生,学生敬佩老师;他关心家庭生活和儿童成长,是战后较早关注离婚问题的德国作家。他自觉地用文学改造人性和社会,他常常在作品的篇首或文末夹叙夹议,在自我调侃中启迪反思。他借儿童的天真烂漫批评不称职的家长和老师。他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插入文字游戏,寓教于乐,使故事更加趣味盎然。他的想象力丰富,有的内容乍看荒诞离奇,但又令人觉得相当真实,极具前瞻性。他的作品伴随了几代德国人的成长。翻译和阅读凯斯特纳的作品是愉快的,他的喜怒哀乐使人产生共鸣,能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他的文字细腻,不乏动情之处。
我国翻译界前辈严复有“译事多难”之叹,诚哉斯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翻译出版现状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令人振奋。严复的“信、达”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已成共识。译者应该对作者和读者负责,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风格,不跳过障碍,也不忽略细节。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译者综合实力的呈现。
“凯斯特纳年”即将过去,全面译介、出版凯斯特纳作品的热潮方兴未艾。认识并深入了解德国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应约翻译凯斯特纳的作品是出版社对我的信任,也是我的荣幸!
很多很多人像对待一顶旧帽子一样把自己的童年丢在一边,把它们像一个不用了的电话号码那样忘得一干二净。以前他们都曾经是孩子,后来他们都长大了,可他们现在又如何呢?只有那些已经长大,却仍然保持了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本书作者埃利希·凯斯特纳
已经长大的那些孩子,没有一个未读过凯斯特纳的小说,没有一个未看过由他的小说拍成的电影,没有一个未听过将他的小说灌成的磁带。如果要给德国青少年文学作家冠以“大师”的名号,还有谁能比凯斯特纳更适合呢?
——[德]迈克尔 萨尔
凯斯特纳的作品是对勇敢、童年和友谊的一次难忘的探索,它们在这个世界上难能可贵。
——《华尔街日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