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444570
? 一部通览纸的源与流、美与用,解码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终极答案
? 重塑纸张的日常印象,让纸不再仅是载体,更是历史的述说者。
? 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研究人员赵洪雅倾心力作
?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 × 魏坚(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 郑小悠(历史学学者) × 韦力(著名藏书家) × 汪帆(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强力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将带你探寻与“纸”有关的方方面面,其源流、技术史、用途与美学,会让我们看到纸的发展历程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趣。
例如,中国最早的对“纸”的文字记载实际上夹杂在一出西汉的“宫斗剧”中;古人的纸相当金贵,唐代的抄经生如果盗纸,可能会遭牢狱之灾,甚至他们的亲人会被连坐惩罚;纸张的颜色也有讲究,平头百姓只能用白纸,青纸和黄纸都是皇家专属;日本的纸祖其实是一位住在山涧中的女神;丝绸之路还有个别名叫“纸张之路”,造纸术是通过战俘阴差阳错地传到欧洲的……
?本书不只讲述“纸”,更讲述了纸背后的鲜活人生,从“纸”的角度反观人类的社会与历史。它是读书人的青云梯,帝王的身份符码,抄经生的生计工具,风流人物的精神载体,往生极乐世界的“入场券”、功德的充值卡、也是符号点金术的明证。书中讲述的每张纸都有它独有的命运,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的状态,我们将由此回顾纸张所代表的人类智慧在过往历史的成长与蜕变。
?本书能让你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会让你唏嘘,也会让你感叹,会让你不自觉地回想纸张的褶皱、厚度、重量等物理上的实际感受,再次思考“纸”这种日常之物对自身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爱上“纸”?电子屏难以取代“纸”的部分是什么?如果没有“纸”,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本书还运用细致入微的白描手法,掀开了斯文?赫定、贝格曼、黄文弼等人在大漠探险的真实场景面纱,把西域考古的生动细节和严谨的史料记载一同展现给读者,让人感受到荒野上的大师的精神光辉。
?书中配有114幅珍贵图片,涵盖纸张的各种形态,书、信、经籍、纸衣、纸棺等,让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对纸的故事有更立体的感知。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兼备专业素养与大众写作的嗅觉。本书文笔晓畅、好读易懂,并且毫不稀释信息量,写必有据,史料详实,严谨地呈现纸史研究领域的各种争议,不仅适合大众读者,也适合专业研究者。
本书是一部关于“纸”的历史著作,讲述了纸张这种在两千年前发明的简单之物,如何在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纸张从诞生到传播至全球的发展历程。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纸张起源、发明的历史,以及纸张替代缣帛和竹木简,成为通用书写载体的演进过程;第二部分介绍纸张对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和经济贸易的深刻影响;第三部分介绍纸张和造纸术向东、西方传播的历史过程。在作者看来,纸张不只是书写的载体,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纸张和造纸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书依托于考古文物、古籍文献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并辅以114幅图片,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纸的世界,一窥中国古纸之概略
造纸术作为“四大发明”之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纸虽轻薄,承载厚重。洪雅作为古籍保护的专业人士,她的这本小书让我们穿越时空,从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去了解纸之源、纸之史、纸之美、纸之用,认识造纸发明的伟大、文化传承的厚重。史料翔实,文笔精彩,引人入胜。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副主任)
赵洪雅将纸史研究放在考古学框架下,用罗布淖尔、居延、楼兰、敦煌等地的出土文献与传世史料还原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历史叙事,展现了中国古纸发明和演进的源流。同时,《叹为观纸》一书还以细致入微的白描手法,揭开了斯文·赫定、贝格曼、黄文弼等人大漠探险的真实场景,将西域考古的生动细节与严谨的史料记载一起呈现给读者,让人在感到叹为观止的同时收获趣味与新知。
——魏坚(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叹为观纸》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它巧妙地将我们日常所忽视的“纸”,置于历史的聚光灯下,让我们看到纸不仅仅是我们书写和记录的工具,更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那些被朱砂批红定格的帝王心术、被蝇头小楷锁住的寒士血泪、被工笔丹青晕染的市井烟火,都在故纸堆的裂隙中重新流动起来。书中列举的每一张泛黄的古纸,都仿佛是滚烫的时代切片,唤醒此刻我们被电子屏多少钝化了的触角。
——郑小悠(历史学学者、畅销书作家)
人类文明以文字的产生为标志,而文明的极大传播则是以纸本书的出现为重要节点,由此说明了纸张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于纸张的研究,早已成为显学,如何能将科学观念化为更易为人们接受的当代语言,前人对此做过深入探讨,赵洪雅的这部专著,堪称纸史研究领域专业与通俗的完美结合。
——韦力(著名藏书家)
作者对中国传统纸张倾注了深挚的情感,从汗牛充栋的典籍中爬梳剔抉,用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中国纸张的前世今生与传奇经历,并融以自己的见解,让大家从书中一窥纸的历史,增长了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纸的背后,竟藏着那么扑朔迷离的故事;薄如蝉翼的纸上,竟承载了两千年的历史之重。读毕此书,诚如斯言:叹为观纸!
——汪帆(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寻纸》作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