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27364
- 《上海六千年》由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作序推荐。
- 《上海六千年》以考古、历史、艺术、文化、地理、科技、经济七大主题,熔铸上海六千年文明发展之路。
- 《上海六千年》溯源上海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科创“五个中心”的文化根脉。
- 从万年中国到六千年上海,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中华文明统一体之中的烟雨江南。
5. 从溯源“五个中心”的文化根脉到六千年上海,上海是永远的海纳百川之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上海六千年》从考古、历史、艺术、文化、地理、科技、经济等不同领域切入,深度挖掘了上海建设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科创“五个中心”的历史底蕴,生动勾勒出上海跨越六千年的文明演进轨迹——从中华文明南北交融,到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上海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开拓进取。
这条绵延六千年的发展之路,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和平性、包容性的生动写照,在中国万年文化长卷与五千载文明星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本书七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6000年:从满天星斗到中华文明的统一体”,第二部分“2000年:古代中国在上海”,第三部分“400年:从晚明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上海六千年的历史清晰梳理成史前文明、古代历史和近现代三个阶段,从马家浜、崧泽、福泉山文化,到青龙镇和上海港,从南北文化的交融,到海上丝路的兴盛,最后到世界贸易的枢纽,文明发展之路始终海纳百川,面向未来,六千年的开放基因,使上海成为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生动缩影!
第一部分 6 000年:从满天星斗到中华文明的统一体
第一章 最初的上海 / 003
最初的上海 / 004
从崧泽到良渚: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史前根基 / 036
何以上海 / 045
互动现场:大陆架有远古人类,居海边还食野鹿 / 049
第二章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广富林文化到马桥文化 / 061
广富林人依水而居,马桥人刻画陶文 / 062
从满天星斗到中华文明统一体 / 088
广富林低谷和“马桥再出发”:海纳百川向未来 / 099
互动现场:如何找到史前遗址,马桥文化遗址或有高级聚落 / 105
第二部分 2 000年:从楚风东渐到千帆之港通江达海
第三章 华亭鹤唳: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 / 119
春申、华亭与沪渎 / 120
楚风东渐,吴楚一体 / 143
吴楚越大历史:神话叙事中的上海六千年 / 157
互动现场:上海的陆机、陆云、袁崧为何不广为人知 / 164
第四章 从青龙镇到上海港:古代中国的盛与衰 / 181
以港兴市:从青龙镇到上海港 / 182
航运江南 / 209
上海的前世今生:黄浦江、苏州河水系与长江 / 221
互动现场:青龙港有外国遗存否,衣冠南渡影响如何 / 228
第三部分 400年:从晚明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五章 徐光启:上海400年间科技与生产力探索 / 243
“会通以求超胜”,徐光启提出的科学观 / 244
中国科技史中的徐光启 / 262
光启开会通,我辈当超胜 / 275目录 003
互动现场:徐光启的“会通”有何影响,明清科技为何没有发展 / 280
第六章 王圻与陈继儒—晚明的上海士人 / 289
开放中重实学:晚明上海士风 / 290
晚明:融合传统与外来的“总结时代” / 310
互动现场:阳明心学如何影响晚明士人追求自我,九峰三泖为何是元明上海画家最爱 / 326
第七章 上海近代金融业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349
上海近代金融业如何转身 / 350
钱庄与上海近代金融业 / 369
互动现场:监管、定价理由、优势、风险、式微 / 382
附 录
去青浦寻上海六千年之源:那人、那琮、那墓、那塔 / 397
“考古上海”展:完成时与未来时 / 415
尾声:是结尾也是新开启 / 431
序一 探源六千年文明发展之路,解锁上海城市精神的基因密码
《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是东方出版中心继《万年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作品。看过书稿,我思绪良多,感觉这本书对我们考古工作者来说,是有意义的;对于一般读者来讲,也是很有价值的。
上海是一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说她年轻,上海自百年前开埠以来,才名闻于世;说她古老,“最初的上海”与“最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上海六千年》的开篇谈到“上海史前文化基本面貌”时,上海博物馆的陈杰先生就指出:“七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已经确认,上海史前文化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这一发展历程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基本同步。”而长江三角洲、长江下游的这一片广大区域,正如“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新伟指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史前各主要文化区在社会同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共享着相似的文化精粹,联结成在地理上和文化上与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均有密切而深刻联系的文化共同体,也就是‘最初的中国’”。
在这个意义上说,上海考古的成就作为中国考古的一部分,参与重建了中国史前史和古代史,实证了中国有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并提供了大量的考古事实证明中国文明确起源于五千多年以前。上海考古的成就也为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模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即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中原中心”论,演变为包括黄河、长江和西辽河等广大地区在内的“多元一体”论。正是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包括上海考古在内的中国考古所见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代的历史图景,才突破了中国古代历史“千古一系”的传统观念。众多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多样的地区文化传统的存在和多区域文明的共同发展,不仅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时期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历史观。
习近平将上海城市精神凝练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这一精神的基因密码,早在上海史前文明 “多元一体” 的演进中便已悄然孕育。《上海六千年》更进一步全景呈现了这座城市六千年来的文明长卷:北方中原文化的南下和本地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广富林文化与马桥文化,春申君治理吴地所昭示的楚风东渐,青龙港的铁器与瓷器的对外贸易所展现的雄踞世界之巅的古代中国制造之强,徐光启在中西文明之间所寻求的“会通以求超胜”之路……在在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兼容并包、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强大能力,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土著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从史前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化就同外部世界保持着密切的接触,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接触也越来越紧密。考古证明中国文明是独立起源和发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封闭自足的文化体系—— 高山、沙漠与大海从未阻断文明内部与外部交流的脚步,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东亚地区文明的源头,正得益于其包容、学习与创新的文化特质,以及无比的文化自信。上海六千年历史,正是一部生动诠释 “海纳百川” 的壮丽史诗。
陈星灿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