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25080
★深剖名臣精英与晚清变局,从为人处世的生活细节入手,重新审视历史的真实模样!
★史料珍贵,视角独特,故事新鲜,解读新颖!书信抄录,手书题记,注释考究,细节丰富!
★书中既有官场与战场上的生死较量,又有平凡日常中的处世艺术和生活情趣,还有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粗坯亦可锻造成大器,在从江湖到庙堂的行进中,完成从麻雀到凤凰的蜕变。
★“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曾国藩晚年和同乡好友吴敏树、郭嵩焘闲聊时,说这句话可作为自己的墓志铭。
——摘自本书第48页
★慈禧太后是何等厉害的角色,其驾驭大臣的手段很高明。只要曾纪泽主动汇报,不欺君罔上,当然会顺水推舟给他这个面子。她只问了一句:“你这个亲戚多大年纪?”曾纪泽答曰:“三十六岁。”
——摘自本书第26页
★曾国潢是兄弟中唯一留在老家做大管家的,因为兄弟的权势,他在湘乡自然是一言九鼎,力主对哥老会会徒严加追究。但曾国藩看得更远,知道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摘自本书第38页
★如果曾府放开收赙金,等于借丧事发财,严重违背曾国藩的遗愿,会遭到天下士林的议论。曾国荃当然不建议这样做,但是不是所有人的钱都不能收呢?曾国荃认为,与曾国藩的关系类似这三个人的官员,可以酌情收取。哪三位呢?
——摘自本书第41页
★或有人认为左对郭太绝情,但若考诸当时的军情、政情,于公于私左这样做都是正确的选择。一是博得了瑞麟、骆秉章的信任,以后筹粮饷广东官绅必“报之以琼瑶”,毕竟剿灭太平军余部是头等大事;二是趁机让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亲信蒋益澧署理广东巡抚,日后广东的事如臂使指,比指挥郭嵩焘方便,因为郭有恩于左宗棠,在左的面前有道义优势;三是郭嵩焘确实不擅长做封疆大吏,就算这回袒护了他,以后的麻烦会更多,左何必为此得罪旗人瑞麟和前老板骆秉章呢?
——摘自本书第223页
本书依托晚清历史背景,描述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曾国荃、魏光焘、曾纪泽、刘锦棠、刘坤一等历史长河中耀眼人物身上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生活细节,深剖湖湘士人的兴起之路,细说他们的逸事趣闻。知识含量丰富,注释考究,史料珍贵!视角独特,故事新鲜,解读新颖,发人深思!
目 录
第一编 名士的修身与处世
曾国藩和他的家人们
娘亲舅大,从一篇牛气十足的寿序说起 / 002
曾老九的“土豪病”,让曾国藩很头疼 / 008
曾家兄弟的“争食”乐趣 / 011
“学历”是九帅心中难言的痛 / 016
这个大舅哥不好当:曾纪泽的烦恼 / 024
为人处世是门大学问
以诚交友,地位差距不是问题 / 033
曾国荃详说人情大学问:哪些人送的赙仪可以收 / 038
左宗棠为何关照“老冤家”曾国藩的儿女 / 043
若论综合才能,此人应在曾、左二人之上 / 048
要记住“圣眷是靠不住的”这条铁律 / 052
和自尊心太强的人做朋友很难 / 057
第二编 动荡岁月里的奋起与坚守
初露锋芒:“靠边站”的湘人入局
谢振定:“糜烂王朝”下的硬骨头 / 070
乱世用重典,“曾剃头”的“安靖之道” / 077
战争过后,恢复乡试乃是第一位 / 079
平定新疆:左宗棠和他的后继者
林则徐的嘱托: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 085
刘锦棠:上马杀贼、下马抚民的前敌总指挥 / 092
魏光焘:治理新疆二三事 / 100
沉痛的伤疤:难以言说的浪战与屈辱
爱国拼的不是谁的调门高,而是谁的见识高 / 110
“中国之患或在俄罗斯和日本” / 115
没有资本,拿什么抵抗外侮 / 119
一首《哀王孙》,满怀忧思絮 / 127
外交风云:炮口之下,没有容易
曾纪泽多活几年恐怕要背黑锅 / 132
被众人围攻的爱国外交家 / 137
戊戌变法:顶着磨盘跳舞,寸步难行
谭嗣同死后,曾广河为何自杀 / 145
变法失败后,大清即倒的命运已来 / 149
从解剖一只羊,看管学大臣的谨慎 / 154
最后的挣扎:末世枉费补天力
曾国荃:用荣禄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 160
不该被忘记的夏瑚:末世守边一能吏 / 168
从熊希龄的一篇寿言可窥见当时的政治生态 / 187
第三编 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逸闻
潜规则:台面下的真实游戏
“官牒牙牌书不尽”的传统 / 194
正二品大员被一个小吏勒索了 / 196
切莫得罪当地的官吏 / 202
板上钉钉的官位,临门一脚也必须花钱 / 206
性格决定命运 / 216
另类小事:大人物的小趣闻
你懂事了,我高升了,友谊就建起来了 / 225
胡林翼被抓之后的几种设想 / 232
别让恩师成为自己的下属 / 234
牢骚都不敢发还写什么诗 / 238
“庶出”的儿子早当家 / 242
身处历史旋涡,许多事都身不由己 / 247
当学霸的成绩成为负担:说说清代状元萧锦忠 / 254
钦差大臣出使前最担心的竟然是这件事 / 260
性情、境遇完全相反的两父子 / 264
李鸿章是拼命做官,俞樾是拼命著书 / 273
第四编 乡愁:离乡即望乡
文化的延续必须建立在生命延续的基础上 / 282
家乡味道,游子至死难忘 / 287
为家乡争利益,天经地义 / 293
一百多年前的“争路”往事 / 298
这个世界的繁华和喧嚣已与他无关 / 301
读《申报》的湘西少年 / 304
涟水源头,一只等待游子平安归来的石龟 / 308
附编:山水之助 / 317
后记 / 331
性格决定命运
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论事功在唐宋之上,兼德与言,朝野同悲惟我最;
其始出以夺情为疑,实赞其行,其练兵以水师为着,实发其议,艰难未与负公多。
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在两江总督衙门里去世,他的朋友、亲家(曾的女儿嫁与郭的儿子)郭嵩焘送上这副情深意切的挽联。此时郭嵩焘已罢官回到湖南,讲学于城南书院。挽联的看点是郭嵩焘提到自己对曾国藩所建功勋的贡献:曾国藩奔母丧回乡守制时,是郭嵩焘游说曾国藩打消疑虑,墨绖出山任“团练大臣”;在曾领兵之初,他任曾的幕僚,并建议曾国藩创建水师。
又十三年过去,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殁于闽浙总督的任上,郭嵩焘作为左的同县老乡、亲家(郭的女儿嫁给左宗棠的侄子)和后半生的冤家,写了一副挽联:
世须才,才亦须世;
公负我,我不负公。
挽联表达出了满腹幽怨,他对左当年不但不帮忙反而参劾的旧事仍难释怀,挽联在家人的劝说下未能送出。郭与左,不但是早年好友,太平天国进入湖南时,两人一起避乱于白水洞,郭力劝左宗棠出山当湖南巡抚的师爷,左一生的事业便从此而起。而且郭对左有着殊恩,当年总兵樊燮告左宗棠的御状,指控他是把持一省军政大权的“劣幕”,咸丰帝几乎要处死左宗棠,郭嵩焘在京活动,不但救了左宗棠,而且让咸丰帝了解了左宗棠的才能,下诏加以重用。
郭嵩焘的才华、见识,后世已有充分的肯定,特别是他对西方科技、政治、经济的了解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士大夫。但他一生官场蹉跎,晚年在落寞中死去,连谥号都没有得到,比起两位同乡兄长曾国藩、左宗棠的哀荣,何啻霄壤之别。
郭被当时的官场所不容,当然与他的思想太超前有关系。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性格决定命运。在清朝的官场里,郭嵩焘远不如曾国藩圆融,不知道掩饰自己,直来直去说真话,对官场潜规则不管不顾,从而成为众矢之的,无法见容于官场。
咸丰初期,曾国藩带兵在江西和太平军鏖战时,在湖南老家丁忧守制的郭嵩焘应曾国藩之邀入幕,为曾国藩出谋划策、募捐筹饷,成为其得力助手。曾国藩欣赏郭的文采和见识,但认为郭只是“著述之才”,并非“繁剧之才”,而做行政工作就要耐得住烦。郭嵩焘和李鸿章是同年进士,两人一生交情甚笃。李鸿章为郭嵩焘抱不平,向曾国藩提议举荐郭嵩焘主政一方。曾国藩总是迟疑,他知道郭嵩焘的性格,当一个主官是难以胜任的,主官权力大,责任也大,而且每天要处理许多复杂而又琐碎的事务。
曾国藩说郭嵩焘“芬芳悱恻”,刘蓉说郭嵩焘“莹彻无瑕”,李鸿章说郭嵩焘“学识宏通,志行坚卓”。这些赞美之词反过来说就是“书生气”,不知道通达权变。如咸丰九年(1859),郭嵩焘以钦差的身份赴山东稽查财政,一路费用自理,认真查账,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得罪了僧格林沁亲王。
同治二年(1863),郭嵩焘被任命为署理广东巡抚,即代理广东省省长,他总算掌管了一个富庶的大省,可以一展平生抱负。当时,一部分太平军进入广东,广东的军务甚是繁重,而且广东还有为外省作战部队筹集粮饷的任务。作为一省之长官,有才华、有见识的郭嵩焘很快就显出了其领导才能的欠缺。
在传统的中国官场,行政才能说简单则简单,说复杂真复杂,关键是要有决断力,且能摆平上司,驾驭下官,处理好官场上的各种复杂关系。郭嵩焘却在这些方面做得很不好。他和先后两任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水火不容。这官还怎么当?而且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忘了官场重要的潜规则:为政不得罪巨室,可他把功高年长的骆秉章得罪得透透的。
骆秉章是湘军崛起、太平天国被镇压的一个重要人物,无他,曾国藩、左宗棠能否建立那么大的功业还很难说。此公是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和洪秀全是小同乡,年长郭嵩焘二十一岁,比郭嵩焘早十五年入翰林院,是郭嵩焘不折不扣的前辈。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以防守不力的理由,被革职留任;后守住长沙,逼迫太平军北上而有功复职,为清廷所倚重;咸丰三年(1853),实授湖南巡抚,任上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都听从左宗棠的意见;咸丰十年(1860),奉命督办四川军务,率军入川;咸丰十一年(1861),任四川总督;同治元年(1862),俘虏太平军第一骁将石达开,并押解至成都凌迟处死。在曾国藩办团练时,骆秉章与曾不无龃龉,但此人纠错能力强,很快调整了工作方式,仰仗湘系人士,不但保住了湖南,而且以湖南的兵源、粮饷支援了数省。
郭嵩焘刚刚署理广东巡抚,就碰到了一件对他仕途影响很大的“小事”:骆秉章家族控告外姓人盗葬其祖坟地。
古代中国人特别是南方人很重视风水,为争风水宝地而家族械斗的事时而有之。骆氏家族出了骆秉章这么一位高官,族人自然更看重祖坟的风水。同治二年(1863),广东花县生员邓辅廷在骆氏祖坟不远处葬骨坛三穴——“葬骨坛”应该是客家人风俗,被骆氏指为“盗葬”,要抢他们家族的好风水,向花县县衙门告状。花县县令并未将此认定为盗葬,也未对邓辅廷进行处罚。
对于“盗葬”的标准,朝廷礼部和广东地方章程的标准不同。礼部的更为严格,规定“(墓主)庶人茔地九步,穿心一十八步,止用圹志”,而广东地方的标准则是“以穿心四丈为限,计由坟心量数至边,每面实止一丈”。粤省地方的标准宽情有可原,因为广东多“官山”,即不归一家一族所有的公共山地,谁都可以葬坟,先来后到。如果“盗葬”的标准太严格,一座山葬不了几个坟茔,显然是浪费土地资源。这邓家葬骨坛以广东地方标准而言,离坟心一丈以外,不算“盗葬”;但以朝廷标准而言,在骆秉章先祖坟茔九步之内,可以判为“盗葬”。
族人写信向骆秉章求援,骆秉章便写信请求广东督抚核实查办。骆心里可能以为这个官司妥妥地赢了,其他不说,巡抚郭嵩焘分明是自己人呀。郭嵩焘和左宗棠是亲家、好友,左宗棠当了他多年的师爷;他本人主持湘政十年,保住了一方平安,有恩于郭嵩焘的家乡。而且这桩官司也不难办,郭嵩焘只说照朝廷的标准就行了——现在的立法原则也是地方法规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可郭嵩焘的做法让骆秉章大跌眼镜,他维持花县衙门原来的裁决,给出了调查结论:“该省通行章程,无税官山茔葬,以穿心四丈为限,计由坟心量数至边,每面实止一丈。邓姓原开坟穴,在该督祖茔一丈以外,照依定章,无可科罪。”这下彻底惹怒了骆秉章,骆干脆上奏朝廷,请求维护朝廷的标准,废除“地方粮票”——一来骆秉章劳苦功高,二来朝廷要维护中央权威——于是朝廷下了一道上谕:“着瑞麟、郭嵩焘申明旧例,通饬各属,嗣后审断坟山案件,无论官民,均照例定禁步为限,毋得率以本省定章定谳,以致争端难息,流弊滋多。并着该督抚将邓辅廷盗葬之案,迅即按照定例丈尺核实定拟具奏,不准稍涉回护。”邓家被迫将骨坛迁走。在这场官司中,瑞麟站在骆氏家族一边,骆自然对其大有好感。
郭嵩焘和两广总督瑞麟闹矛盾,也是清代“督抚不和”的常态。但太平军余部还在,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于是朝廷命令左宗棠前去调查。左开始说自己和郭嵩焘是亲家,要求回避,但清廷不允,让他据实奏报,左宗棠只能奉旨而行。此刻估计郭嵩焘很高兴,心想左宗棠总得站在自己一边吧,而瑞麟、骆秉章则担心左宗棠拉偏架。骆秉章在给朱学勤的一封信中则露出了对此的担忧:
前闻邸钞令太冲查复瑞、郭之事,弟窃虑之,盖太冲与细侯均籍隶湘阴,且交情最密,或有戚谊亦未定,太冲如此奏复,势所必至。向来湖南人乡情最重,以湖南人参湖南人则有是非,若外省人构讼,未有不护湖南人者。总之,瑞署粤督民情爱戴,郭署粤抚怨声载道,天视自我,民视天德,自我民德观于民心,如此则自有公论矣。
信中所言的“太冲”指左宗棠,以晋代左思(字太冲)指代;细侯指郭嵩焘,以东汉郭伋(字细侯)指代。可左宗棠调查后向朝廷的汇报不但让郭嵩焘难以接受,也让骆秉章大为惊讶。左一连四疏,直言广东军务的种种失误,皆因郭嵩焘不顾大局、“迹近负气”之故。连老朋友、亲家翁都这样说话了,郭嵩焘还能待下去吗?只能罢官走人。
或有人认为左对郭太绝情,但若考诸当时的军情、政情,于公于私左这样做都是正确的选择。一是博得了瑞麟、骆秉章的信任,以后筹粮饷广东官绅必“报之以琼瑶”,毕竟剿灭太平军余部是头等大事;二是趁机让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亲信蒋益澧署理广东巡抚,日后广东的事如臂使指,比指挥郭嵩焘方便,因为郭有恩于左宗棠,在左的面前有道义优势;三是郭嵩焘确实不擅长做封疆大吏,就算这回袒护了他,以后的麻烦会更多,左何必为此得罪旗人瑞麟和前老板骆秉章呢?
后来,郭嵩焘出使英国,和副使刘锡鸿闹得不可开交,固然是因为刘想踩着郭嵩焘上升,但郭的个性和办事风格授人以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在充当大使期间,仍然置官场潜规则于不顾,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莹彻无瑕”的真性情怎么可能在清朝官场的酱缸里混得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