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023858
◎ 韩少功 张炜 李敬泽 徐小斌 诚意推荐
◎ 曾获荣誉:先后入列《文学报》好书榜、华文好书榜,荣获“春风悦读榜”白银图书奖、南海文艺奖、国家外文局“十大中文好书”,2023年出版了英文版
◎ 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一部“活”的历史
一本厚重的兼具史学、美学、文学、儒释道全方位价值的大书;一部历史文化根基性的大书
◎ 全书修订,新增两万余字。孔见老师对全书进行了为期数月的修订与润色打磨,并增补了《水师提督的巡航日志》一章及其他段落。
◎ 全书四色印刷,裸脊精装,新增多张海南岛地理、风俗等摄影图片,沉浸式体验海南岛的风景和文化。
不论从个体还是群体的生存境遇来说,人都生活在岛上,人人皆是岛民。本书将海南岛作为人类生活的现场,和人类处境的隐喻,以凝练的文字叙述了它隐秘而传奇的身世,从历史幽暗处打捞出沉船般的人物与事件,再现那些曾经风起云涌、激荡人心的时刻,见证和诠释人遭遇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承担,以及在承担中呈现的人性裂变,并加以现代性的辗转演绎,咀嚼出微妙而深长的况味。全书既有宏大历史的广角,又有个体遭遇的特写;既有诗意丰盈的感性描绘,更有精辟入里的理性诘究,是一部贯通文史哲的大传,可读性之强自不待言。
《海南岛传(增订本)》目录
第一章 一座岛屿的诞生
第二章 伏波将军的白马
第三章 母仪天下
第四章 千年流放史
第五章 生度鬼门关
第六章 渡琼先祖
第七章 命运的抛物线
第八章 汹涌澎湃的道路
第九章 苏东坡:死透了的大活人
第十章 沉香:朽木的魅惑
第十一章 神应之港、熟黎和织女
第十二章 黎母真人白玉蟾
第十三章 衣冠南渡:从闽南到南溟
第十四章 从五公祠到盛德堂
第十五章 黄花梨:一种植物的人间传奇
第十六章 儒学的补阙与践行
第十七章 利玛窦的中国朋友
第十八章 憨山大师与琼州大地震
第十九章 清代诗人的生活
第二十章 海盗与烈女
第二十一章 踏海南洋
第二十二章 水师提督的巡航日志
第二十三章 一个显赫家族的发祥
第二十四章 革命的行者
第二十五章 冯白驹与娘子军传奇
第二十六章 洗不清的罪恶
第二十七章 小镇上走出的将军
第二十八章 这是最后的战斗
尾 声 从边缘到前沿
后 记 时光里的石头
这是一本好书,写得圆熟而舒展,于史中见人,见世情、心性及命运,有纸上的体温和脉跳,因此是一部“活”的历史,打通古今与物我的故园缅怀之旅。《海南岛传》果然最适合孔见来写。
——著名作家 韩少功
孔见的《海南岛传》摇曳多姿,令人神往,是真正有性情有深思的文字,是一部蕴含了奥秘与灵气的大传,读来如南国海风吹拂,爽悦感慨,痛快淋漓。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炜
《海南岛传》对于海南岛来说是一部前所未有、而且有可能流传下去的书,它给海南岛增添了新的光芒。在我目前看到的诸多非人物传记里,它是最成功的一部。为一个城市、一条河流、一个岛屿立传非常难,必须把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贯通起来,在一纵一横的坐标中来展开叙事,写出一个地方蕴含着的精气神,这需要非常广阔的视野和充分的知识准备。在书中,孔见不断地选点,并在点与点的连线上去确立叙述的向度。我觉得是非常准确而有力的,而且,他视野开阔、文字博雅、眼光独到。因此,这本书虽说是给一个地方立传,但读起来却有一种视界的整全性。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与时下盛行的网红文学形成继而不同,孔见的《海南岛传》严谨、翔实、文字优美脱俗,处处用典,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蕴。正如清代沈宗骞所云:“繁山复水,处处宜人;一丘一壑,楚楚有致。”一部海南岛的历史就这样诞生:黄钟大吕、点画离披,波澜老成,丰姿跌宕。海南岛是有幸的,能读到这部书的人也是有幸的。
——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徐小斌
前言 进入生活的第一现场
曾有人说过:一个人就是一座孤岛;还有人说过:在茫茫宇宙之中,地球是一座孤岛。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不论从个体还是从群体的生存境遇而言,人都生活在岛上。如此说来,海南就占便宜了,因为在这两句话说出之前,它就早已经以岛屿的地理身份存在,可以将其作为人类处境的象征与隐喻,去加以叙述与演绎。《海南岛传》正是在这种立意上来运思和书写的。——上面这段话是笔者在“春风悦读榜”颁奖仪式上的告白。
从历史上看,海南岛是人自我放逐和被放逐的边地,也是命运跌宕度很高的所在,它给人性隐秘的绚烂与诡异,提供了足够开阔的展露空间。于我而言,《海南岛传》并不是给一个地域撰写的方志。我想把这座海岛当作人类生活的第一现场,来见证人的命运及其对命运的承担,以及在承担中呈现出来的人性的丰富与深邃,并加以现代意味的诠释。全书以感性的文学描绘为经,理性的思想追究为纬,交织着宏大历史的广角与个体生存细节的特写,每一个章节背后,都隐含着某个可以挖掘下去的话题,希望在给海南岛立传的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给人立碑。当然,这仅仅是本人睡不着觉时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意味着醒来后就能够做到,或者就已经做得很好。但作为写作者,总不能一点儿志气抱负都没有吧。
从很早时候起,人们就用“孤悬海外”来描述海南岛的生存状态。孤独说的是一种生存处境,人所面临的形势;孤悬则指涉人内心无抓无挠、没着没落的状态。马尔克斯书写过南美洲充满魔幻的百年孤独,海南岛虽然没有南美洲那么辽阔,但它迷离的孤独却大大超过了千年。岛屿是完整的地理单位,它先天性地陷入水的重重包围之中,不时掀起鲸鱼一般的滔天巨浪,传递着沉沦与淹溺的暗示与恐吓。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海水意味着道路的终结,海岸相当于悬崖断壁,是难以逾越的边缘。汹涌而浩渺的波涛阻断了岛屿与外界的诸多联系,它像一条舟船漂泊在浩渺烟波之中。“海不扬波”,不过是香火缭绕的祠堂里善良的祈愿。
在生物学上,人类属于陆栖动物,他沉重的身家性命唯有陆地才可以安放。陆地是由无数岩石、矿物与沙尘堆积起来的。这些事物严丝合缝,集合成绵延不断的板块,形成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脉,像堡垒一样,不会轻易挪动或漂浮,给人牢固可靠的感觉。出生在辽阔的大陆,置身于天圆地方的框架里,背靠着泰山、背靠着秦岭,背靠着昆仑和喜马拉雅,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安稳与笃定,不大会有天塌地陷的恐慌,人便活得理直气壮,仿佛脊椎里植入了钢筋。
一般而言,人都喜欢仗势,在自身背后找依靠,差别只是有的人仗势欺人,有的人仗势但不欺人。堪舆学讲的,就是借仗天时地利以成就人事。好的风水格局往往背山向水,依山傍水,后方坚实巩固,前面风生水起。这样,人就可以借山水自然气势,活得踏实沉稳,乃至气焰嚣张一些。但对于寄居在海岛上的人而言,他们面对的是水,背后靠着的也是水,而且还不是普普通通的池水、湖水、河水,是浩瀚的汪洋之水。那是一个日夜动荡不安、一刻也不能消停的领域,狰狞的漩涡是它常见的笑容。水是最不可靠的所在,涛声如楚歌四起的岛上,猎猎的海风呼唤着义无反顾的孤勇,不然生活就无法继续。
陆地的尽头是大海的开始,大海的尽头是天空的开始,而海南岛既是尽头也是开始,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方。特殊的地理态势,使海南岛成为不同于内陆的生活现场。在遥远的岁月里,到海南岛上来的人,要么是自我放逐者,如黎族人民光荣的祖先;要么是被放逐者,如卢多逊、李德裕、苏东坡等贬臣。《海南岛传》叙述的,就是那些被从原来生存土壤里连根拔起的人,在大地尽头的天涯海角收容身世,在跌宕的波峰浪谷间安放性命,在失去背景依托之下开拓前景的故事,迥异于内陆平原与山地的生存,是具有彼岸性的传奇。可以这么说:放怀自我,背水而生,于无依无傍中站立起来,以大开大合之心吞云吐雾,在竹篱茅舍间活出风云气象,是岛上传承千古的人文精神,尽管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幸成为这种精神的化身。
……此外,笔者还陆续收到了读者与有关专家的反馈,他们当中不少人撰述了评论文章,有的甚至给《海南岛传》立传。先后有热心读者表示,他们反复细读达三遍之多。这些堪称隆重的礼遇,让身为作者的我在感动之余心生不安。尤其是当与一些方家以不同形式进行商榷时,我感觉到本书仍有进一步延伸与完备的必要,一本增订本的出版已经势在必行。按照人伦常理,我必须为自己生下的孩子负责,不能就此撂挑子走人。
为郑重回应众多读者方家犀利的眼神,我对全书进行了为期数月的修订与润色打磨,并增补了《水师提督的巡航日志》一章及其他段落。
…………
笔者沐手写下这篇前言,就有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以表达对读者与方家的尊重与感激之情。毕竟,没有前言的书籍开门见山,总是显得失之冒昧与突兀,而出版的意义更是有待于富有洞察力的阅读来完成。离开了那些闪闪发光的火眼金睛,我夜以继日的写作就会显露出荒谬的性质,数十年的人生追求也会遭受到严重的质疑。
孔见
2025 年元月16日于云龙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