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250146
剑桥博士苗千与国内外顶尖科学史家、科学家一起揭示科学的飞跃如何改变人类的思想面貌和历史进程。
为什么恰好在17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一次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革命性事件?
第二次科学革命为何爆发,战争与科学的纠缠又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是如何探索复杂性和混沌理论的?
借助在时空中回望和探索宇宙开端的模样,人类是如何解答关于宇宙的终极问题的?
剑桥博士苗千以上述问题为契机,采访了剑桥大学科学史家帕特里夏·法拉、萨顿奖得主约翰·海尔布伦、伦敦皇家学会迈克尔·法拉第奖获得者理查德·埃利斯等顶尖科学家、科学史家,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飞跃和进步是如何改变人类的思想面貌和历史进程的。
序 从微光到火炬
第一章 理性的力量:牛顿力学体系诞生
,一个全新宇宙的诞生
“奇迹年”
皇家学会
被《原理》改变的世界
一个新宇宙,以及更新宇宙的诞生
科学不是在一夜之间改变的: 专访英国科学史学家帕特里夏·法拉
第二章 量子与相对论生活:被推翻的机械性宇宙
第二次科学革命带来的飞跃和转变
一个并无征兆的开端
量子和相对论世纪
从量子理论到相对论
从原子核到星辰
令人迷惑的量子与活跃的时空
战争与科学的纠缠
更广阔的未知
在使用“革命”一词时应该非常小心: 专访丹麦科学史专家黑尔格·克拉格
物理学革命如何影响世纪的世界文化和政治: 专访美国科学史专家约翰·海尔布伦
第三章 复杂性:进入混沌理论的世纪
摆脱“拉普拉斯之妖”
从天气预测到混沌系统
先行者庞加莱
混沌理论与几何的结合
从混沌理论到复杂系统
第四章 当宇宙有了第一束光
指向天空的望远镜
一个生动宇宙的诞生
突破视觉与大气层的限制
发现大爆炸的余波与加速膨胀的宇宙
搜寻宇宙的第一盏星光: 专访观测天文学家理查德·埃利斯
从宇宙黎明到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 再访观测天文学家理查德·埃利斯
探测宇宙“鸿蒙”与“天籁”之音: 专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
参考书目
人类文明究竟从何时发端?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文明。我们或许可以将数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洞穴中留下的岩画看作文明诞生的标志,或是将在数千年前出现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看作文明最初开始传播的证据。如此由远及近,在颇为引人注目的轴心时代,在地球上尚未交通的几个不同区域,几乎不约而同地诞生出一系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这一时期相继涌现出来,这些思想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也成为后来中国几乎所有思想流派之滥觞;在南亚次大陆,一个名叫悉达多的年轻人在菩提树下打坐,思索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最终开创了佛教,后世尊称他为释迦牟尼;而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在雅典城中与人探讨幸福的真谛,第欧根尼希望亚历山大大帝不要遮挡住他的阳光,欧几里得开始整理《几何原本》,在其中归纳和探讨各种数学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生活在地球不同地区、互不相闻的思想家群体中,唯有古希腊的哲学家将数学放在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以至于在古希腊出现了不同的数学学派:有人认为,在数学中隐藏着宇宙最深刻的秘密,不能轻易被外人知晓;有人认为,数学世界才是最完美的世界;毕达哥拉斯更是自信地提出“万物皆数”……
很多人认为,现代科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热衷研究数学的古希腊人。正是他们基于形式逻辑、演绎法、证明和公理化体系等一整套理论方法所奠定的数学基础,让人类认识到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一套独立的法则,这套法则是用数学语言书写的。可以说,人类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宇宙的基石,便是由两千多年前热衷研究数学的古希腊先贤铺就的。
这样的思路是否过于简单?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科学精神诞生、发展的脉络和因果关系可能远没有现代人所想象的那样清晰。在当时,古希腊的数学家们也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当那个辉煌的时代逐渐成为历史,希腊城邦时代结束之后,这个国家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反复遭受贫穷、战争和瘟疫的折磨。如今,我们已经很难说出现代希腊人与古希腊人在精神气质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了。
苗千博士在这本书中回顾了牛顿力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复杂性理论以及现代宇宙学等科学理论曲折的发展历程,以生动的叙事串联起艰深的科学原理,辅以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并通过与多位科学家、科学史家的对话探讨其中的关键之处,感受理论如何以思想之力撬动现实,让读者在理解科学本质的同时,更能体悟突破认知边界的智慧与勇气。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何以成为可能?它又将走向何方?这看似是两个哲学问题,内在基础却是自然科学发现和理论体系。苗千这本书聚焦的是科学史上的关键几步和枢纽人物。跟随本书的视野,重新回顾人类科学史,你对“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哲学疑问必将有更深一层的感悟。
——青年政治学者刘怡
在今天提起牛顿,你会想到什么?
或许这只是一个中学物理课堂上才会出现的名字,或许他让你想起自己在学习微积分时遇到的困惑,或许你还了解他和其他科学家之间的龃龉并知道他有着睚眦必报的性格……当然,还有那颗世界上最著名的牛顿的苹果。
看起来,这已是一个逐渐隐没于历史中的名字,他的著作也不再是科学家首选的书了。
这是一个生活在约三百年前的人物。1687-1726年,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三个版本相继面世,牛顿和他的著作一并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在那个辉煌且动荡的时代,人们的理性终于睁开了眼睛,开始望向无穷的宇宙;也是在那个时代,人类第一次,或许也是唯一一次,获得了无穷的自信,认为已经理解了这个宇宙的全部奥秘。这是一段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或者说,是一段应该反复温习的历史。
牛顿和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人类理性的一个象征。在此,我想以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中心,回顾那场主要发生在英国的科学革命,想以此理解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能够为未来带来的种种可能。牛顿所生活的时代绝非岁月静好,英国那时饱受内战之苦,瘟疫肆虐,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动荡。牛顿正是在瘟疫导致大学关闭期间,在他的“奇迹年”(1666年)发明了微积分,并且建立了一套科学体系。
在神权的压制之下,在神秘学的迷惑之下,以及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中,一些先驱凭着理性的微光为人类发展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21世纪的读者可能很难真正理解17世纪欧洲思想界的状况以及普通人的生活。三百多年过去了,在这个科学昌明、理性主义得以发扬光大的时代,人类又面临新的困境。三百多年的时间对人类历史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间隔,但此时回顾当年,我们仍会感慨人类曾经拥有那么纯粹的勇气和自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