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18893
让我们对汉语言的认识从象文字升华到喻文字的奇书。运用喻文字理论体系的全新解读,大幅度纠正郑玄以来朱熹王阳明直至民国诸注家数万种错解、臆解、曲解。迄今为止更接近正确的注本。读完后古文基本就不会有障碍了,是阅读古文的更佳范本。
永安王八岁时,问国子监博士:“《论语》中的‘祭神如神在’这一句,到底说的是有神,还是无神呢?”博士回答说有。永安王反问道:“有神应当说‘祭神神在’,为什么要说‘如’字?”国子监的博士们不能解答。于此可见永安王勤于思考,善于读书。
但问题在于,八岁的孩子都能想到的问题,古代“大师”和近代“大师”们为什么还不断地犯相同的错误呢?
像永安王的问题,由于两千年来诸注家莫不沿袭错误,无法解决。而王子居一旦解决(见在线阅读部分),就是一下子纠正数百注家(人们口中的“大师”)的错误,这样的纠正有很多,所以说无数“大师”莫不纠正。
郑玄朱熹王阳明,尚被大幅纠正,民国“大师”,就更不用提了,有非常知名的“大师”注解《论语》,十之八九皆错。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是一个历史上很多人都知道有问题的语句,如永安王八岁时,问国子监博士:“《论语》中的‘祭神如神在’这一句,到底说的是有神,还是无神呢?”博士回答说有。永安王反问道:“有神应当说‘祭神神在’,为什么要说‘如’字?”国子监的博士们不能解答。于此可见永安王勤于思考,善于读书。
……
钱穆沿袭了古来的说法,他的翻译是:“先生在祭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们在受祭。他祭神时,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
但他意识到这样的译是讲不通的,于是他想办法让它讲得通:“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但孔子平常并不认真讨论鬼神之有无,只临祭时必诚必敬,若真有鬼神在其前。此两句,乃孔子弟子平时默观孔子临祭时情态而记之如此。”“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
钱穆这段话也是讲得通的,看起来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我们深究起来则不然,因为夏商周的礼法,其中主要的祭礼都必须建立在有鬼神的基础上,乃至以后的两千年,统治阶级的统治伦理也是建立在有神论的基础上的。所以,事实上并不存在孔子认为鬼神有没有的问题,相反,有神论是孔子所极为倡导的祭礼的基础,孔子是不可能怀疑这一点的。《中庸》里讲得非常明确,“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如果孔子是无神论者,怎么会赞叹鬼神有盛德呢?可以说,孔子是明确自己的有神论的。而从逻辑上来讲,如果孔子否认鬼神,那么他的政治信仰就是不存在的,他所极力推行的就是他根本不相信的政治制度,这显然是不成立的。虽然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与老子一样主张不要迷信鬼神,但这并不代表他对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基础是否定的。
可以说,这种为了证明一个注释而创造出的新的见解和理论,除了在根本上是不成立的之外,还有可能连新的见解也是不合于逻辑的。这就导致了为错辩解想要圆错但结果反而错上加错。
但问题在于,八岁的孩子都能想到的问题,古代大师和近代大师们为什么还不断地犯相同的错误呢?是他们治学太不认真?学问太过粗疏?
历代注家和大师们都没有走出永安王提出的问题,都掉在这八岁孩童提出的大坑里,只有王子居认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如在这个问题只要翻一下词典,就非常容易地解决了,因为在字典中很明白地解释了在字的意思。
在:本义为存在,一,存在于某地点,二,表动作在进行。如《淮南子·原道》:“则无所不在。”在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为:省视、观察,如《大戴礼记》:存往者,在来者。又《康熙字典》:“又察也。《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此处可解为:观察、审视、检查。
我们以第二个意思来解释“祭如在”,就没有一点逻辑上的不通顺了,这句话就可以解释成:
祭祀祖先一定要怀着敬畏爱慕之心,要怀着接受祖先的审视、检查一样的心情来操办。祭祀神灵也是一样的道理,就像准备接受神灵的审视和检查一样,可以粗疏大意吗?(这样就能在所有的程序和细节上做到位,合乎敬,合乎礼了。)夫子说:如果自己不能亲身参与祭祀,不能全部身心投入祭祀,那还不如不祭祀。
神明的审视其实不必用一个如字,因为神明本就高高在上,自然完全可以审视、观察人类的祭祀是否令他满意,而祖先的审视或许有点不讲感情,所以孔子才是用了个如字。只有怀着一颗接受祖先审视、观察的心思,才能真正办好一场祭礼吧。这就好像我们小时候,让父母检查作业习题一样的心态。
这个解释既有《礼记》的佐证,也有《尚书》的佐证,而且完全没有永安王提出的自相矛盾。有史以来次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王子居的注解,不但完美地解决了历代“大师”们无法解决的语法矛盾和逻辑矛盾,而且令文句变得更悠美、更富意义、更具情感,这就是创立了喻文字学的33维大宗在注释古籍时的强大之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