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098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计划”项目。
章 比较与定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探寻
节 研究界定:现代服务业的现实溯源
第二节 历史考察:中国现代服务业的成长路径
一、服务业的总量与规模变化
二、服务业结构的动态演化
三、服务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
第三节 国别较量: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国际比较
一、R&D比较
二、服务业结构比较
三、服务业利用外资比较
四、生产效率比较
五、就业能力比较
第四节 问题追踪: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一、体制变革是中国服务业成长的根本动力
二、未来影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变量
第二章 聚焦“体制病”: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四元治理假说”
节 提出问题
第二节 理论探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因素
一、文献述评
二、因素分解
第三节 现实探讨:中国现代服务业“体制病”及诊断
一、服务业“体制病”的中国逻辑
二、服务业“体制病”病理诊断
第四节 四对关系:现代服务业“体制病”的主体因素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二、垄断国企与竞争民企
三、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
四、特权部门与草根企业
第五节 结论引申:服务业“体制病”的四元治理假说
第三章 全球化陷阱:中国现代服务业外资排斥效应判断
节 提出问题
第二节 现状评析:外资进入我国服务业的特点
一、投资增速快
二、投资结构全面倚重生产性服务业
三、投资方式以独资和并购为主
第三节 低端化锁定:外资对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一、模型构造
二、数据来源
三、实证检验
四、原因剖析
第四节 贸易排斥:外资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抑制效应
一、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三、实证检验
四、服务业FDI的阈值效应
五、结论的进一步深化
第五节 被动牵制:外资对现代服务业的安全效应
一、信用评级业
二、咨询服务业
三、金融业
四、房地产业
第四章 市场化陷阱:中国现代服务业计划排斥效应判断
节 提出问题
第二节 内生抑制与动态外部不经济:一个例证
一、理论模型
二、实证判断
三、实证结果
四、进一步讨论
第三节 垄断及其排他效应:现代服务业过度进入与进入不足
一、现代服务业的垄断与市场圈定
二、现代服务业的民营化
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制
第五章 工业化陷阱:中国现代服务业工业排斥效应判断
节 提出问题
第二节 分配效应:收入差距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一、理论推演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政策歧视:现代服务业税负的静态与动态比较
一、现代服务业的税收政策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税负比较
三、个人所得税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四、其他政策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第四节 改革效应:增值税扩围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一、税制改革对产业税负的影响
二、税制改革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第五节 产业共生: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制造业的关系
一、产业共生的理论内涵
二、数据来源
三、长三角二省一市共生关系比较
第六章 城市化陷阱:中国现代服务业的低质排斥效应判断
节 提出问题
第二节 空间扩张:空间城市化与服务业低质化
第三节 户籍人口:人口城市化与服务低质化
一、基于城市和城市市辖区的静态分析
二、关于地级以上城市的比较静态分析
第四节 政府推动:政治城市化与服务低质化
第七章 医治“体制病”: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节 四元治理:现代服务业体制创新思路
一、基本思路
二、外资利用体制
三、市场经济体制
四、政府调控体制
五、城市化建设体制
第二节 对策建议之一:破除全球化陷阱
一、政策制定的战略导向
二、加强对服务业外资的有效管理
三、建立服务业外资预警策略
四、扩大内资服务企业的发展空间
第三节 对策建议之二:破除市场化陷阱
一、政策制定的战略导向
二、构建集聚区融合型发展模式
三、建立以“外部化”为核心的制度激励体系
四、降低国有资本的垄断与圈定效应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调控机制
第四节 对策建议之三:破除工业化陷阱
一、政策制定的战略导向
二、给予服务业相对平等的政策地位
三、鼓励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
第五节 对策建议之四:破除城市化陷阱
一、政策制定的战略导向
二、建议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化道路
三、努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及收入水平
四、完善户籍制度
后记
前 言
近几年间,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逐渐消退,影响全球经济的多个变量正在进行着再调整,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也正在进入一场以改革开放引领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未来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基本走势下,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任务显得非常重要。在既有的发展实践中,体制变革一直是我国现代服务业成长的动力源泉,但服务业及其企业“做不大、做不长、做不强”的现象却始终存在,其病因就是“体制病”。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试图解构服务业“体制病”的理论内涵,并尝试立足中国国情全方位把脉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体制病”表现,
在此基础上通过“四元治理”假说指明中国现代服务业体制创新方
向及其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将步入更深入的二次转型阶段,经济发展也正在进入到新常态之中,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确保转型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要求。在此期间,有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值得重视:一是发展方式的新战略。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很长时期里,受外部环境、要素稀缺和社会发展滞后等制约因素的进一步影响,发展方式转型将成为该阶段的战略主线。二是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包括东中西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并由此引发的区际产业分工的变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三个方面。三是产业升级的新内涵。以转型为契机,构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就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联动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产业结构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四是改革深化的新动力。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将在体制机制改革的深水区中渡过,通过所有制结构、政府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为现代服务业带来新一轮发展的动力。五是开放升级的新引擎。今后,我国的对外开放
也将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一方面过去那种长期依靠政策激励、粗放发展的开放模式将转到制度优化、效益提升的开放模式上来;另一方面,原来地区竞争性的开放将转向地区协同性的开放,将外资利用放到整个国家战略层面加以考虑。而且对外开放的导向将转化为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并从外资引进为主转到外资引进和对外投资并重方面。
立足上述五个“新”变化,我们就必须结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
的特点和要求,探讨如何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更好促进我国服务
业的发展。重点聚焦以下几个层次:
,立足“体制病”,揭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实践表明,我国服务业存在规模不大、质量不高以及服务企业“做不大、做不长、做不强”等现象。虽然可信解释很多,但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体制转型程度往往决定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质量。同样,对我国现代服务业而言,需要从产业发展的大体制角度剖析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发展困境。这样做,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
第二,将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内生化,提出服务业“体制病”的治理假说。通过对产业发展体制的梳理,聚焦服务业体制问题。本书并不是对前人文献的简单整合,而是要把服务业发展体制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内生变量来研究,并把各类具体的服务业体制问题嵌入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之中,进而更好地认识我国服务业“体制病”背后的人的因素。
第三,要规避全球产业分工对本土服务业的低端锁定问题,需要强化体制创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日渐放松对国外跨国服务企业进入的政策性壁垒,经过几年发展,许多现代服务企业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跨国服务业牢牢盘踞市场高端,而本土服务业则徘徊在市场低端。照此趋势下去,我国服务业不排除重蹈制造业低端化的教训。如何摆脱这一困境?需要借体制创新之动力,在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设计出顺应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求的体制机制,以此促进本土服务业的集成化和整合化。
第四,要破除不健全的市场化体制对现代服务业产生的不良影响。多年来,由政府驱动的市场化进程已经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仅从现代服务业角度来看,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不仅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而且对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集聚产生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
在政府强力主导下,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管制过度和管制不足的双重矛盾:一方面,大量垄断国企通过内化服务或者市场圈定的方式排斥竞争、挤压民营服务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大量民营服务业通过游说政府或跟随国企获得短期发展机遇;同时,行业协会的功能丧失又进一步加剧了上述循环,导致我国服务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未来的体制创新必须以消除扭曲市场化的不良影响为导向,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第五,以工业化优先的政策定位弱化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甚至降低了服务企业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一种典型共生关系,不能把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对立起来。但在我国,至少在局部范围内还没有形成服务业是工业的补充,而不是大规模替代工业的普遍认识。不仅如此,由于服务业的税基小且征税难,地方政府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和刺激措施全面偏向工业,比如服务业的用地成本远高于制造业,而融资方面也比制造业要困难得多,结果是服务业可以获得的体制发展空间逐步缩水。
第六,我国城市化水平在未来几十年间将快速提升,这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既有发展实践和实证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由此出发,笔者认为,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在未来几十年间的大规模提速,需要深入剖析城市化与我国服务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怎样的城市化模式和路径更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总的来讲,本书作为应用研究类型,研究范式采用的是“问题导向”,重点聚焦对策建议。在探索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笔者一方面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服务业发展体制问题进行了重点搜索;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城市有关企业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发现了问题并给予了量化说明;同时,笔者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小型论证和专家讨论,确保研究结论既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现实说服力。但必须指出的是,鉴于本人的精力和学识能力有限,研究中的疏漏在所难免,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