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00647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使创意与技术相互转化的训练手段,它主张“动手即设计”,建立设计师对服装造型与空间形式的直观认识。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使创意与技术相互转化的训练手段,它主张“动手即设计”,建立设计师对服装造型与空间形式的直观认识。
章 创意立裁的设计观
节 立裁与创意
一、基础立裁
二、创意立裁
第二节 进入创意立裁的路径
一、“由内向外”的思路
二、“由外向内”的思路
三、局部带动整体的思路
四、平面与立体结合的思路
五、从元素提炼造型
第三节 创意立裁中的设计观
一、互动:“动手”即设计
二、设计风格:人体在空间中的存在状态
三、造型语言:面、体、维
第二章 服装材质的创造力
节 感知材料
一、服装材料与造型风格
二、材质特性与表现
第二节 面料体验与造型手法
一、披挂
二、折叠
三、分割
四、穿插
第三节 工艺是面料与造型的互动
一、面料的肌理与工艺
二、面料的形态与工艺
第三章 设计思维的实现
节 以造型方法为进入点
一、直接造型
二、间接造型
第二节 灵感元素的提炼
一、元素概括方法
二、元素提炼发散
三、元素的几何式拓展
四、审美法则
第三节 元素造型的实践
一、建筑元素造型
二、折纸元素造型
第四章 从二维开始的造型
节 二维概述
一、感知二维
二、从二维开始的造型
三、研究平面造型的意义
第二节 平面造型的方法
一、依据面料形态自然造型
二、依据面料元素自然造型
第三节 基础板型与几何形的互变异构
一、依据服装基础板型的造型变化
二、依据几何图形的平面板型变化
三、几何图形的直接造型
第四节 半立体造型平面向立体的转化
一、理解半立体造型的涵义
二、半立体造型的训练
第五章 三维空间造型拓展
节 人体与第二层皮肤
一、体的世界
二、立体构成
三、人体新解
四、第二层皮肤
第二节 服装中的三维空间
一、理解三维
二、大空间与小空间
三、以服装为时空
第三节 三维空间造型的设计表达
一、几何体的空间造型
二、布的设计力
第四节 维度拓展与空间衍生
一、维度的可能性
二、空间衍生空间
后记
简单而言,创意即“设计出的新意”,人们常常用“点子”、idea或草图来表达“创意”。一个不错的创意能让作品或产品升值,而缺乏创意的技术再怎么娴熟也很难走出困境。同时,因为无法与技术衔接,99%的“创意”不能实现,就只能停留在点子、idea和草图上。“技术”应该是实践的标志,但在多数人眼里,技术常常被理解为技巧,而技巧又常被等同于“技能”一组通过反复练习就能获得的动作程序。由此看,创意应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技术则是实打实的操作过程,很显然,前者偏向于主观理想,后者侧重于客观现实。在人们的心里,创意和技术似乎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如果说“创意是一门技术”呢?这当然是一件再理想不过的事情了。它意味着创意和技术能融为一体,创意是可以与技术一起生发出来的,创意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实践的技术的过程。然而,多数人会把“创意是一门技术”这句话当做一个理想主义的标签:飞扬无序的创思怎么能和严谨理性的技能当成一回事呢?如果宽泛地理解,这句话确实会很牵强,而且漏洞百出,但在“立体裁剪”的语境中,它就变得很好理解了。
在学院的课程中,“立体裁剪”首先被看成是一门技术类课程:初次接触“立裁”的学生要学的是“基本的手法”(披挂、折叠、分割、穿插等)以及每一种手法里的基本程序和动作要领。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也只能提供为基础的内容。在这些技术性的操作中,学生很难体验到灵感的涌现和表达的快感,他们离那种“创意的状态”好像还很远。如何让学生们进入技术与创意相融合的状态?于是就出现了《创意立裁》这本书。
《创意立裁》是一本学术专著,它要研究和证明的是:艺术的思维过程和实操技术是如何交织互融的。它以简单的手法为起点,为读者画出了从简单元素到丰富形态一步步转化的技术路线图,让读者看到形态之间清晰的变换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描述了创意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手、脑、眼的博弈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与思维之间的默契互动方式。从图例上,读者就能感受到:技术从一开始就成为创意的手段,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创意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本书把这种“思维意识和技术能力”的同步提升称之为“互动”。从创意的角度看,要带动技术的进步,需要丰富的、具有冲击力的创新
思维,创新思维的特征是不断涌现的创新形态,这就需要技术本身是一个具有创意功能的、开放的系统。《创意立裁》力图证明并展示这个系统的存在和它的特殊的效力:从造型初始,无论是“直接造型”还是“间接造型”,面料呈现出的结构就始终是动态的、开放的、具有创意的,这里的结构总是处于新形态的探索过程中,这就让实践者直接进入了创意状态,并始终处于这种状态中,丰富的、具有冲击力的创新思维就是在这种状态中培育出来的。
《创意立裁》的图例是从数千个实验中提取出来的,实验的内容包括对设计的理性和秩序感的探索,它们是作者在自己几十年实践摸索的基础上,对技术与创意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作的总结和升华。这些实验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在这两千多天里,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提及这些数据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创意立裁》是一部原创的、充满灵性和热情的学术著作。本书的出版,意味着对“创意技术互动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创意立裁的设计观目的:构造人体形态
本质:方法论
节 立裁与创意一、基础立裁服装立体裁剪(简称“立裁”)是指用白坯布为常用替代物,在人台上直接塑造服装样式,并进行样板制作的技术。由于立体裁剪是设计师主要依靠视觉进行的直观操作的过程,所以它具有激发和展开新的设计思维的功能。立裁是相对于平面裁剪而言的概念。尽管立裁也可能是平面剪裁的一种延伸和深化(在设计实践中常常如此),但它自己在教学和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操作技术和程序,人们通常把它看做是一种解决“现代服装造型理念”的系统性方法。正是在这种既具体、又创意的技术操作下,现代服装的造型和结构设计有了不断地发展。目前的立裁教学系统通常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它以“经典”款式为研究对象,以布丝的纱向作为参照,对合体形态进行“松量”的分配,对服装的造型、结构进行直接的塑型和设计。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暂且称之为“基础立裁”。
基础立裁为我们剪裁“经典款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变化方法,但这并不能涵盖立体裁剪概念的全部,因为“立体裁剪”所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的造型过程,使其再加具备变化自由、造型细腻的天性。
二、创意立裁
“创意”体现的是“创造力”,也可指“发掘新事物”的能力。由于材料、思维及操作手法等因素在立裁过程中同时出现,每个因素都具有可变性,每个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由此而产生的诸多变化,使立裁本身成了诱发新思路的
过程(图1-1)。
如何在结构设计中引发创意,一直存在着多种探索。从披挂式的“平面服装”、结构简单的半成型服装到结构丰富的立体型服装,都在阐释着各自的设计理念。
图1-1
从创意的角度看技术,技术和创意之间的沟壑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有时,它们可能就是一码事,或许我们可以就这么说:“创意本身就是一门技术”。谈及技术,它首先是某种方法(工艺),或者称之为“技术系统”,当然,技术也包括了应用。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技术系统”的角度去解读创意,以便寻找创意的具体途径。它涉及以下问题:设计的原创点从哪里找到?设计灵感如何持续?原创点如何不断衍生变化?创意造型与结构板型之间如何转换?工艺制作如何为创意服务?等等。当然,与个体感受世界的情形一样,创意的方法会因人而异,方法各有不同。但在服装创意的实践中,我们起码可以开展这样一些尝试:用立体裁剪的方法通过在人台上直接变化出的形式,来引导设计者的思维走向,让立体裁剪的技术过程擦出创意的火花。立裁与创意同时生存。或许由于多年从事立体裁剪教学的缘故,当重新审视立体裁剪过程中人
面料、人台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偶发性的创意就在不经意的动作中产生了,这是一种轻松做设计的状态与快感,我们从中体验出创作“软雕塑”般的乐趣。由此,我致力于研究并建立了“创意立裁”训练框架系统。如果尝试给创意立裁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创意立裁就是指以基础立裁技术为平台的、使新的想法不断产生的创意过程(图1-2),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的视觉、思维,手、脑同时运动,技术与创意同时“在场”。
第二节 进入创意立裁的路径
一条完整的“创意链”,应该包括“产生想法”和“实现想法”这两个基本部分。不能实现的想法是空想,没有想法的人所干的一定是某种复制。因此,人类的活动一定是思考、经验、知识和技术的集合,在创意立裁体系中更是如此。我们说创意是一门技术,是因为它有着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技术程序。从下面的内容中,你能见到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了解到思维是如何发散开来的。这和创意立裁的“操作方法”有关。尝试以下几种训练路径,或许能让你体会到创意是如何被技术带动起来的。
一、“由内向外”的思路
它基于服装的常规结构(或称经典结构),从结构线、结构面再到外轮廓,是一个不断打破常规结构的创新过程。比如,设计师在造型过程中,可以先从服装的款式、类别或者某个局部出发,然后慢慢向外发散、扩展,直到“打破”这些结构线和造型线,通过不断地创新变化,使设计者的视觉思维慢慢开阔,不再
被这些固有的形式所束缚,例如在依托人台上的公主线进行立裁过程中,采用折叠方法(图1-3)使其胸部脱离基础立裁的“原型”造型,增加了突破性的造型尝试,拓取样板后得到一定空间层次的造型效果。
对那些在服装制板、服装工艺上具有相当基础的人,这个路径特别有用,它能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优势,享受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让自己的设计更有突破性。
二、“由外向内”的思路
一开始就抛开服装的常规形象和概念,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让它逐渐回归到服装形象感的设计过程。开始训练时,要放开思维去做。先用基本手法(详见第二章)做大造型设计,再结合人体功能需要,进行细节的调整和设计。这种方法是为了使我们的思维不局限在常规思路上,在用面料塑型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对服图1-3装的感觉。如图1-4 所示,将布片披挂后并没有马上依托人台基准裁剪造型,而是在布片上做各种穿插形态的尝试,选定某种效果后再进行与人台腰部(或其他部位)的不同贴合程度的操作,后参照人台上的结构标记确定衣片轮廓。
三、局部带动整体的思路
这里所说的局部,可以指服装的某个部分,也可以指人体的某个部位。我们可以用于某个局部的设计,比如:领子(图1-5)、袖子、下摆等,也可针对人体的某个部位(肩、胸、腰、臀)进行重点设计,以带动整体的设计效果。
四、平面与立体结合的思路
这里所说的平面,是平面裁剪形式的“粗裁”面料,指在面料还没有放到人台之前所作的各种处理,如对面料先进行简单的切割,不同的切割所形成的不同形状,可使面料在放置到人台上之后呈现出多种立体形态;另一种处理的方式是:将不同质地的面料拼接后,再披在人台上做多方位的互动。平面的线、面、肌理在人台上所呈现的立体形态,比直接进入立裁造型能产生更多的效果,而制造更多效果的目的,是提高诱发创意的几率(详见第四章)。
五、从元素提炼造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触发出我们的创意,创意所引发出的概念即成为“元素”。问题是:造型经验如果还没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创意就很难得到激发。因此,要设法“制造出”各种造型形式,以加速造型经验的积累,并以此作为“获取创意”的工具。在创意的过程中,需要抽取元素中适合造型的形式和结构(详见第三章),舍弃与造型不相干的东西,提取出服装造型的“时尚形态”。元素抽取与“形式制造”结合后,能够发散出更多的效果,终所获得的“原创之点”就隐藏在它们当中。从元素到造型的互动过程,即是寻找原创之点的过程。借鉴“立裁”所搭建的创意技术(或创意思维技术)路径,可以有效激活设计者的灵感,拓展设计思路。设计者在构思、造型、修改的过程中,手、脑、眼之间获得持续不断的“互动”,这种互动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性”,这正是“技术”的一个特征。虽然在实际上,创意立裁从一开始就允许设计者进入创意状态,创意活动本身并不具有渐进性,创意在整个过程中是自始至终存在着的,但上述“渐进性”的意义,在于使经验和时间都很有限的学生尽快接近“创意”的状态,“制造出的”各种效果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为学生所铺垫的这些步骤,环环相扣,由简至繁,它们既有技术的渐进性,又始终是在互动中进行的。
不断“互动”才使创意无尽衍生,并保持我们设计所需要“创新激情”,这也正是创意立裁方法中“创新技术”的起点和止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