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15318
11堂课,孩子学琴问题一扫空
50个琴童案例+深度剖析:为孩子学琴把脉
学琴必备,考级必备,艺考必备,让孩子爱上学琴,让学琴不再痛苦
面对孩子学琴,您是否正面临着这样的困惑:
·我的孩子适合学乐器吗?
·学乐器,兴趣重要吗?
·我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和课程?
·别人都学钢琴,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钢琴,还是学习其他乐器?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除了琴技还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帮他渡过这些难关?
·为了孩子学乐器,在精力、财力上我到底需要投入多少?
·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和孩子可以统一口径,决定放弃?
……
阅读这本书,帮助家长在孩子学乐器之处理清头绪,清晰目标,让家长和孩子在学乐器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每年我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参加艺术等级考试,其中以乐器类为大多数。从傅雷家书中的傅敏学琴经历到现在的朗朗的故事,琴童的家长们都在寻找着培养音乐天才儿童的途径和捷径。
中国的琴童家长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他们大多不懂乐器,尤其不懂西洋乐。更有家长把自己未完成的学琴心愿投射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在学琴之前,家长的心理准备严重不足。遇到问题时,身边懂行的人又不多,家长们往往求助无门,走了许多弯路。
这本书围绕孩子在学琴过程中出现或遇到的具体问题、家长的困惑不解而展开全面细致的解说:怎样正确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乐器,怎样规避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样选择一位好的老师,陪练家长如何做等等,为准备培养琴童和琴童家长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第1章 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 5
1.当孩子“遭遇”乐器 / 6
2.孩子是学乐器那块“料”吗 / 9
3.家长自测:从学乐器之前开始 / 13
4.用音乐点亮孩子的智慧 / 16
第2章 如何培养学琴的“兴趣”/ 25
1.学乐器,兴趣重要吗 / 26
2.兴趣、父母、老师,谁才是神话的缔造者 / 30
3.几岁学乐器正当时 / 33
4.“玩玩”的态度要不得 / 37
第3章 N种乐器,我的孩子学什么 / 41
1.学钢琴、小提琴的7大误区 / 42
2.小心对待孩子的选择—钢琴PK小提琴 / 46
3.买琴,给父母支几招 / 50
4.别“吊死”在钢琴这棵树上 / 56
5.电子琴转钢琴=走弯路 / 64
第4章 教琴老师——怎么选 / 67
1.学琴市场上的N类老师 / 68
2.大课、小课,孩子该选哪一课 / 71
3.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老师 / 77
4.如何找到好老师 / 84
5.找老师的几点内幕 / 86
第5章 巧妙应对琴童情绪 / 91
1.准备好!孩子一定会反抗 / 92
2.琴童心理分分类 / 97
3.应对孩子反抗的实用战术 / 103
4.父母,请不要这样做…… / 111
第6章 不懂琴的爹妈如何陪练 / 123
1.陪练,陪的是什么 / 124
2.如何陪孩子走过“沟沟坎坎” / 128
3.是时候请个专业陪练了 / 136
第7章 什么时候孩子可以自主练琴 / 143
1.从第一堂课开始培养孩子独立性 / 144
2.做个合格的“陪伴家长” / 148
3.允许孩子失败 / 156
第8章 说说考级那些事儿 / 161
1.到底什么是考级 / 162
2.五花八门的考级机构 / 162
2.考级,到底考还是不考 / 169
3.考级的准备 / 173
第9章 孩子,你要成为下一个郎朗吗 / 179
1.我的孩子能成为郎朗吗 / 180
2.专业音乐学院知多少 / 187
3.音乐留学之路 / 191
4.考入专业院校,仅仅只是开始 / 197
第10章 放弃学琴的时候到了 / 201
1.“妈妈,我再也不想学琴了” / 202
2.是时候,我们该停下来了 / 206
3.放弃,也许是另一种开始 / 211
第11章 琴童的未来 / 215
1.学琴——为艺术类高考 / 216
2.学琴——为考试加分 / 221
3.学琴——你想不到的用处 / 226
后 记 / 230
推荐序一·盛中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孩子学习各种中西乐器的大国。无疑,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提高了全民的素质,为专业院校储备、输送了优秀人才。但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仍然存有很多误区,许许多多父母苦于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比如现在约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绝大多数孩子学琴应该怎么定位,他们都能成名成家吗?显然不可能。这些孩子学琴应该定位在造就人、提高人的素质层面上,通过学琴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拥有一个丰富的、优雅的内心世界,终身受益。
而对待那百分之五左右的要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琴的孩子们,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要知道,造就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首先,孩子要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双手的修养、在舞台上神经的承受力等,都必须是上层的。同时,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人全天候的陪同,从生活到学习、练琴全方位管起来。郎朗是爸爸陪出来的,李云迪是妈妈陪出来的。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得到一位“明师”的指导,而不是“名师”,明白的师傅才能教出高徒。
袁泉的这本书比较全面、系统的对孩子在学琴当中碰到的问题给予了回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得见、摸得着,是一本孩子学琴的指南!
推荐序二·武晓锋
我和袁泉结识于年少,我们是南艺附中的同学,不同的是他专于小提琴,而我专攻钢琴。这次他著书普及琴童家长在教育方面的问题,我很高兴可以为该书做推荐。
不同于很多学琴方面的专业教材,这本书更针对琴童在学乐器、练乐器、考学等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解决之道。说到教育方面,袁泉夫妇可以算是一对绝配搭档了。袁泉教琴十几年,夫人教育专业出身,又有多年写作出版的经验,将袁泉教琴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会聚成一本琴童和家长实用的教育书籍。
在教琴这块不乏专业的优秀老师,可是懂琴技又懂教育,还致力于琴童普及工作的优质老师却很有限。很多家长自孩子3岁时便有心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却缺乏在音乐领域的教育意识。要知道,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乐器,也可以帮助孩子快乐地成长。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比孩子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上拿奖成名更有帮助。因为在这条路上能走到巅峰的,毕竟只是极少数。
在国外多年,看了很多国外孩子的音乐教育,回国后又了解了国内琴童的现状。我越来越觉得国内的音乐教育其实与国外并不存在根本差距,而是家长在观念方面存在种种偏差。如果能扭转这些观念上的偏差,相信这些小琴童走向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学琴之路也会变得更加顺畅。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学乐器或者准备学乐器,这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家庭必备的实用手册。
值得珍藏!
武晓锋:旅美青年钢琴家,密歇根大学钢琴博士。入选美国APPLE苹果公司的CHOPIN PROJECT肖邦工程, 成为其仅有的五位钢琴家之一和其中唯一的华人。获得第二届纽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第十届马德里格雷罗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第82届美国音乐家协会钢琴比赛、密西根爱乐协会钢琴比赛、密西根大学协奏曲比赛头奖。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人才计划特聘武晓锋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导语
孩子学琴学了几年,终于还是坚持不下去了;
这孩子明明很有天赋,很喜欢音乐,却因为在初学阶段走了弯路而不得不放弃学琴;
每天晚上的练琴时间孩子哭大人吼,母子俩在学琴的过程中互相折磨,到最后学琴这件事已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有些家庭在经济上本不宽裕,还投入大把大把的钱供孩子学琴,但其实孩子对音乐既没兴趣也没天赋,更没能力掌控;
抱着想让孩子小升初走艺术特长生的目的让孩子学钢琴,却发现这条路比想象中难走多了;
为了高考走捷径,家长让孩子从高一开始学乐器参加艺考,最后捷径没走成反而影响了文化课成绩。
……
每次看到类似的场景,袁来爸和袁来妈都会感叹,如果在孩子学琴之初家长能多了解一点儿相关知识或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许学琴就不会变成孩子的枷锁、家长的负累了。
说来有趣,我们夫妻俩本身就是从小学习乐器的两个对立情况:
——袁来爸从小学小提琴,后来进入音乐学院附中,直升音乐学院,最终在音乐学院当了专业老师。袁来爸常说,你别以为这条路我走出来了,其实中间也充满了磨难。
——袁来妈从小学二胡,在忍受了4年妈妈吼、孩子恨的练琴生涯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袁来妈常说,你别以为我放弃了学琴,其实还是收获了很多的。
学乐器,到底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付出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可能只有孩子和家长自己心里最清楚。
50%的家长在让孩子学乐器前抱着培养一门兴趣爱好的心理;40%的家长只想一件事:学乐器几年孩子能考几级;余下10%的家长抱着强烈的学乐器目的:通过学乐器让孩子考艺术特长生或者专业音乐学院。
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学乐器前就已经想好了下面问题的答案呢?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除了琴技还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我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老师?
·别人都学钢琴,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钢琴,还是学习其他乐器?
·在学乐器的同时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行?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帮他渡过这些难关?
·为了孩子学乐器,在精力上我到底需要投入多少?
·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和孩子可以统一口径,决定放弃?
……
理清了以上的种种,再决定是否让孩子学乐器,相信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学乐器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目标也会更清晰。
当然,也有些理智的家长在让孩子学琴之初就有诸多疑问,也有计划找个业内人士帮自己解惑,却往往求助无门。
要么,懂音乐的人不懂教育;要么,懂教育的人不懂音乐;乐器行的老板倒是肯说,家长不敢相信;家长想从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那里了解内幕,可专业老师1小时收几百块课时费,实在没时间跟家长坐着闲聊天。
我们愿意花几十、几百块给孩子买书,让孩子受教育;在让孩子学琴之前买一堆CD、DVD,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不惜花几百块买音乐会门票,让孩子去领悟音乐的真谛……家长有没有想过,让孩子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前先武装一下自己?这样至少可以避免被孩子说:“你凭什么说我?你又不懂!”
“我不是音乐教育的专家,但作为琴童家长,我要对得起孩子学音乐的这份心”——抱着这个目的,家长们,开始补课吧!
导语 孩子学乐器,你准备好了吗
——孩子学琴学了几年,终于还是坚持不下去了;
——这孩子明明很有天赋,很喜欢音乐,却因为在初学阶段走了弯路而不得不放弃学琴;
——每天晚上的练琴时间孩子哭大人吼,母子俩在学琴的过程中互相折磨,到最后学琴这件事已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有些家庭在经济上本不宽裕,还投入大把大把的钱供孩子学琴,但其实孩子对音乐既没兴趣也没天赋,更没能力掌控;
——抱着想让孩子小升初走艺术特长生的目的让孩子学钢琴,却发现这条路比想象中难走多了;
——为了高考走捷径,家长让孩子从高一开始学乐器参加艺考,最后捷径没走成,反而影响了文化课成绩。
……
每次看到类似的场景,袁来爸和袁来妈都会感叹,如果在孩子学琴之初家长能多了解一点儿相关知识或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许学琴就不会变成孩子的枷锁、家长的负累了。
说来有趣,我们夫妻俩本身就是从小学习乐器的两个对立情况:
——袁来爸从小学小提琴,后来进入音乐学院附中,直升音乐学院,最终在音乐学院当了专业老师。袁来爸常说,你别以为这条路我走出来了,其实中间也充满了磨难。
——袁来妈从小学二胡,在忍受了4年妈妈吼、孩子恨的练琴生涯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袁来妈常说,你别以为我放弃了学琴,其实还是收获了很多的。
学乐器,到底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付出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可能只有孩子和家长自己心里最清楚。
50%的家长在让孩子学乐器前抱着培养一门兴趣爱好的心理;40%的家长只想一件事:学乐器几年孩子能考几级;余下10%的家长抱着强烈的学乐器目的:通过学乐器让孩子考艺术特长生或者专业音乐学院。
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学乐器前就已经想好了下面问题的答案呢?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除了琴技还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我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老师?
●?别人都学钢琴,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钢琴,还是学习其他乐器?
●?在学乐器的同时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行?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帮他渡过这些难关?
●?为了孩子学乐器,在精力上我到底需要投入多少?
●?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和孩子可以统一口径,决定放弃?
……
理清了以上的种种,再决定是否让孩子学乐器,相信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学乐器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目标也会更清晰。
当然,也有些理智的家长在让孩子学琴之初就有诸多疑问,也有计划找个业内人士帮自己解惑,却往往求助无门。
要么,懂音乐的人不懂教育;要么,懂教育的人不懂音乐;乐器行的老板倒是肯说,家长不敢相信;家长想从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那里了解内幕,可专业老师1小时收几百块课时费,实在没时间跟家长坐着闲聊天。
我们愿意花几十、几百块给孩子买书,让孩子受教育;在让孩子学琴之前买一堆CD、DVD,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不惜花几百块买音乐会门票,让孩子去领悟音乐的真谛……可家长有没有想过,让孩子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前先武装一下自己?这样至少可以避免被孩子说:“你凭什么说我?你又不懂!”
“我不是音乐教育的专家,但作为琴童家长,我要对得起孩子学音乐的这份心”——抱着这个目的,家长们,开始补课吧!
第 1 章
要不要让孩子
学乐器
当初,家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先生又是音乐学院专门教小提琴的老师,袁来妈经常被幼儿园的家长抓着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说,我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如静下心来从袁来妈的真实体验中寻找一些参考吧!
1.当孩子“遭遇”乐器
说来惭愧,我小时候被我妈妈逼着学了二胡,专业的老师、一对一的小课、每天1小时的练习,我在骂声中学了4年,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4年的努力付之流水。
我的学琴经历属于琴童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很可惜的那一类。
十几岁的时候我感叹:早知道最后半途而废,那4年学琴的时间还不如用来玩,但到了二十几岁真正走上社会,我才发现,虽然我没能掌握高水平的二胡演奏技巧,也没能力在公开场合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二胡曲,但那4年的乐器学习终究让我受益终身。
有句俗话叫“艺术是相通的”。
我从18岁时开始写小说并陆续出版作品,我越来越觉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音乐的体验,乃至对所有艺术形式的领悟都是彼此融会贯通的。了解音乐、学习一门乐器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这点绝对毋庸置疑。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电视台工作,作为一名电视编导,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不总是和音乐打交道,但片花配乐、形象片包装、晚会音乐的处理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工作都让我觉得那4年“烂到家”的二胡学习帮了我大忙。相比从来没有系统学过音乐的同事来说,我对整个节目在艺术上的把握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后来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帮你找工作》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我们借助电视这个平台帮应届大学生,尤其是才能出众的职场新人,寻找用人单位。在一场供电公司的招聘中,最终脱颖而出的两个应聘者条件相当,但只能录用一名。公司人事部门的主管考虑再三,最终将录用证书交给了一位姓蒋的同学,原因是他的兴趣爱好一栏写着“会拉小提琴,已取得八级证书”。
我们现场采访了这位人事部门主管,询问他录用蒋同学的理由,他明确表示,在应聘者硬件条件相当的时候,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个人素质。“会拉小提琴,已取得八级证书”代表这位蒋同学多才多艺。他进入单位以后,一些单位组织的文体活动,他可以多多参与,他在小提琴方面的专业技能也能代表公司参加系统内部的文艺比赛,说不定还能帮单位拿奖争光。
类似的录用理由在很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是非常常见的。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甚至偏执地认为,会一门乐器的应聘者相对素质更高。
我个人觉得,会乐器的人不一定比不会乐器的人综合素质更高,但会乐器的孩子比从来没学过乐器的孩子更自信,更善于展示自我。登台的经历让他们的童年更加丰富,这些孩子也更乐于展现自己的特长,通俗地说就是这些孩子“不怯场”。
案
例
● 琴童丁丁(琴龄13年)●
丁丁目前就读于上海某名牌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他属于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的那类孩子。会跆拳道,会游泳,会围棋,会小提琴,喜欢画漫画、打篮球,还当过中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怎么看都是一个阳光大男孩。用他妈妈的话说:“这小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学什么都谈不上专业级别。”
高中时,丁丁的文化课在“一本线”左右晃荡,妈妈着急啊!就算勉强进了一本,如果填报的学校普通,专业不热门,丁丁未来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那时候丁丁妈瞄上了“高考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简章。
所谓高考艺术特长生,是一些名牌大学为组建校级管弦乐团、民乐团或合唱队而专门招收的一批在艺术方面有特长,文化课成绩又不错的高考生。通过这类大学的艺术特长生考试后,孩子就可以获得高考降分或达一本线即录取的优惠条件。
丁丁妈针对几所丁丁文化课成绩擦边的大学,在网上填写了“艺术特长生报名表”,经过初审以后,丁丁参加了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考试。这几所学校丁丁分别取得了“高考加10分”或“达一本线即录取”的资格。
因为有了“高考加分”这颗定心丸,在那年的高考中丁丁发挥得不错,高考成绩比一本分数线多出了6分,最终他不仅进入了名牌大学,而且选到了比较热门的对外汉语专业。如果光依靠高考成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大学后,丁丁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经常参加演出活动,还代表学校去台湾地区交流演出。后来,他和几个外国学生组成了弦乐四重奏,因为就读于对外汉语专业,外国学生请他当家教辅导汉语。用丁丁妈的话说:“这小子看着干什么都不行,上了大学后居然自己赚钱自己花,连生活费都不用我出了。”丁丁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丁丁正打算申请出国当汉语老师,他将那些看起来杂七杂八没什么用的特长、爱好依然填写在申请表格里。
事实上,随着当今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个发展全面的人是必须要有一定音乐素养的,而学习乐器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乐器学习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必修课。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是:每一个孩子一生中至少要学习一门乐器。
现在,你再问我,学了4年二胡且最终半途而废,你觉得值得吗?
我会非常肯定地告诉你:值!绝对值!
想象一下,多年后等你的孩子长大,立足于社会,在某个公众场合,当音乐响起,他旁边的人沉醉在音乐里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钢琴诗人的夜曲总有让人心灵沉寂的力量。
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他或许在想:钢琴诗人?谁啊?夜曲?周杰伦的《夜曲》?
2.孩子是学乐器那块“料”吗
说了这么多学习乐器的好处,到底学还是不学,具体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又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误区1 我们家没人懂音乐,我们孩子“五音不全”,根本不是学乐
器的料
其实,这是一个传统的误解。
所谓的五音不全,是指内听和外唱的不统一,孩子听到了这个乐音,但是唱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这主要是由人体发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孩子的生长发育在“听”“说”部分是以听力技能的完善先开始的。家有宝贝的家长都知道,从宝宝出生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对他重复“妈妈”“爸爸”等简单的词汇。大概在6~8个月的时候,孩子可以非常明白地听懂简单、常用的词语。知道你说的“奶”指的是他喝的奶,知道“苹果”是可以吃的东西。但要到1岁左右,孩子才能说出这些词语,而且往往是含糊不清的。有的孩子,尤以男孩更为常见,天生语迟,甚至要到两三岁的时候才能清楚地说出语句。
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也是一样。
一般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能听懂音乐,但唱的能力要到4~5岁才能完善,这是小肌肉(也称纤细肌肉)定型的阶段,所以孩子在4岁以前唱歌跑调是正常的,他还控制不好和发声相关的全部肌肉组织。
有些家长比较留心孩子唱歌跑调的问题,会从2岁开始有意识地一点点训练孩子,但大多数所谓“我们家没人懂音乐”的家庭会比较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对孩子唱歌跑调的问题听之任之,甚至认为这是遗传,认定孩子就是“五音不全”。
其实,唱歌跑调的现象在幼儿学英语的过程中同样存在。
如果家长送4岁左右的孩子去学习幼儿英语,会发现他往往发音不清楚。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ear,孩子一遍又一遍学着你的发音方式做出ear的口型,但他发出来的音总是不够准确。有经验的幼儿英语老师会告诉你,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不需要太在意,只需要让孩子多听,鼓励他多说,适当地纠正他的发音,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英语口语的发音准确度会大大提高。
为什么我们在孩子学英语的过程中可以有那么强大的耐心培养他发音,在唱歌学音乐的过程中往往就不了了之呢?
主要原因还是家长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唱歌跑调有什么关系,大不了以后不唱歌就是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五音不全”的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好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认定自己在唱歌方面存在缺陷,天生唱歌跑调,到了知道害羞的年纪时,他们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唱歌,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种伤害。
袁来爸爸就教过这类所谓“五音不全”的孩子,他们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听”与“唱”的问题同时解决好。在音准的把握上,一点儿也不比其他孩子差。
这不是孩子没天赋,而是家长以自己片面的认识剥夺了孩子可以享受的音乐带来的快乐。
误区2 我们家孩子从小就不喜欢音乐
就算是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听到音乐也会表现出安静或好动的状态;出生几个月的小宝宝,在听到悠扬的音乐时,也会安静片刻;1岁左右连路都走不稳的孩子,听到动感的音乐时,也会扭扭小屁股、动动小身体;听到好听的儿歌,就算是唱不清楚,小朋友也会嘟嘟囔囔哼上几句;幼儿园里排练韵律操,每个孩子都会跟着节奏扭动身体做动作;几乎每个中学生、大学生都会唱几首流行歌曲,不管他唱得好不好……
——孩子真的不喜欢音乐吗?
袁来妈妈认为大多数家长所认为的孩子不喜欢音乐,是指不喜欢我们大人判定的“高雅音乐”。
在这方面,袁来爸和袁来妈深有体会。
在袁来小朋友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袁来爸爸就有意识地放古典音乐,想提高宝贝对音乐的感知。袁来出生以后,袁来爸爸更是每天定时放一些古典音乐。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发现他对古典音乐根本没有兴趣。你放你的音乐,他当背景声,手里继续干着他喜欢的事情。等1岁多他可以开口说话了,袁来爸爸再放古典音乐的时候,他直接宣布“好吵”!
以小提琴为毕生职业的袁来爸爸当时心都凉了,心说孩子对音乐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以后学乐器可怎么办?
袁来2岁的时候,小区里经常放一些我们认为通俗到俗气的“口水歌”,我们发现对于这些“口水歌”,只要听上两遍他就能哼唱出来,音准、节奏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开始反思,孩子到底是不喜欢音乐,还是不喜欢我们为他选择的音乐?
袁来爸爸挑选了很多音乐,有流行的“口水歌”,有经典的流行歌曲,有有趣的儿歌,有动感的舞曲,有高雅的交响乐,有清新的钢琴曲……袁来爸爸陪着袁来一起听,孩子说喜欢,我们就听完;孩子说不喜欢,我们就直接跳过。
在这个过程中,袁来小朋友的喜好是一直在变化的。前两天他还觉得动感的舞曲好听,过两天又迷上了王菲的《传奇》,我们没有刻意让他喜欢所谓的高雅音乐,一切听凭他自己的喜好。
很多家长常常呵斥孩子:听那些流行歌曲有什么用?浪费时间!更有老师粗暴地判定:喜欢流行歌曲的孩子是品位低下。
其实,孩子喜欢唱歌,愿意听音乐,只要能让他心情放松、感觉愉悦,就已经足够了。
音乐的真正魅力恰恰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感悟。
特别是准备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多少钱、多少努力也很难换来他考前心态上的放松。如果一首流行歌曲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做家长的,应该谢谢都还来不及呢!
有一天,袁来忽然说:“妈妈,我觉得SHE的‘我不想不想长大’没有莫扎特的好听。”他之前喜欢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歌曲改编自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他爸爸让他听了两首曲子,他比较之后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现在,袁来还是什么曲子都听,喜欢的就多听两遍,不喜欢的就自动跳过。最近,他又迷上了久石让的音乐,尤其是那首交响乐版的《天空之城》。
对我们来说,袁来是喜欢古典音乐还是流行歌曲,早已经不再重要了。
2015年教育部取消高考艺术特长生招生考试,根据高招改革意见相应出台了“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考试”,在“第11章 琴童的未来”中进行了介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