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13867
花 香
王今栋辛卯夏
纯洁如水月夜白
朦胧中芳香袭来
细寻找
山崖小花独自开
泉涧霜草衰
风雨吹不败
东方既白斜雾霭
冬雪融化春徘徊
馥艳轻盈云绿黛
满山满谷花盛开
微笑中
人人钗头有花戴
序言书 “珠光翠影﹄ 润﹃蕙质兰心”
滕菲2015年夏
王苗是我在校尉胡同老美院上学时小我两届的同寝学妹。那时的她,无论从长相还是气质都给我留下了“唐代贵妃”般从容淡定的美好。记忆中她热爱画画,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相识在20世纪的80年代。毕业后各奔西东。再度交集已是2014年的甲午年,我收到了她出于个人爱好而著述的书《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近日又获悉她再版此书请我写个文字。面对出自王苗手笔的大量精美画稿与沉甸甸的研究素材,令我心生敬佩,亦有几分忐忑,唯恐不胜笔力辱没了她对首饰不歇的热情与对《珠光翠影》的那份“蕙质兰心”。
谈论中国古代首饰,从不同路径切入。有顺从历史演进的方式展开,以时代为主脉细数首饰文化的;也有依照工艺材料的类分法进入,比如首饰材料大致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工艺手段必然也会不断衍生出来;还可以从头饰、鼻饰、耳饰、胸饰、颈饰、配饰、腰饰、手饰等及其他首饰类别的归纳去探讨首饰的林林总总的;更可以从题材入手,关照首饰的吉祥寓意、象征性,抑或在民族、地域文化、时代背景、材料材质与加工工艺等多层次交融重叠中去探究首饰的形而上下问题的。中国古代首饰丰富庞杂,然而无论从哪个途径介入,都离不开人类文化与材料技艺这两大领域。在首饰的意蕴、形制、纹样、用途的承传与变化中无不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情状、人文情怀与审美流变。
梁启超先生曰:“凡一国之能力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
在中国独特的玉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基质与血脉。
在距今约8000年的新时器时代早期兴龙洼文化中,出现了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尽管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有过制作和使用的历史,如新西兰土著人曾有数世纪的用玉遗迹,但要么已经中断,要么是受中国的影响,如日本及其他周边国家。唯独在中国,玉文化成为一种绵延不绝、形态繁多、内含丰富的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玉文化》张峰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玉,石之美。”即指美丽的石头就是玉。玉聚集于山石的精华,经过河流的洗礼变得质地细腻,色泽温润,多姿多彩。《山海经·西次山经》中则把玉视作神物(《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王苗著)。玉被神化,被当作天地神灵赐于人类珍贵的礼物,可以传达天意,以御不祥。在古代汉字中,“皇”中的“王”也是“玉”字。自周代伊始,人们把采集到的玉制成祭祀的礼器、身体的佩饰,祈与神接,以得天佑。如此备受崇拜之物,玉,自然也是拥有者身份地位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君子比德于玉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先于此论当追溯到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管仲。他以为,玉集中了水的精华。故而生九德,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玉的温润有光泽,体现了仁;亲近而可以治理,体现了知;坚硬而不畏缩,体现了义;有棱角而不伤人,体现了行;鲜艳而不污秽,体现了洁;宁折而不弯曲,体现了勇;通达而不欺凌,体现了容;敲击声音清脆博动响彻悠远,体现了辞。而九德之首,当推温润,体现了水的精神。《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德内涵形成于西周初年,自此发展了一套玉德思想、佩玉礼仪。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佩玉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古人用玉比喻美好的人,其根源在于玉能体现高尚的人格。所以,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中国的尚玉之风,在于玉的美、神、德,它是玉文化的核心价值。由此生成与玉相关的饰物,自然也是超越了通常概念中的“首饰”。宋人朱熹曰:“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要自家辨得始得。”今人再用玉,在不得脱离玉的古法之精髓时,当有自家的思辨,而这“思辨”的高下还仰赖于用玉人的综合能力、素养、品性与格调。
如果说“玉”的通体透射着“雅致”,那么“金银”则更彰显出几分“俗艳”。
明代的金银首饰无论题材、样式还是工艺,都可谓是中国古代首饰发展为丰富的阶段。明代首饰因髻的出现,金银首饰得以“一副头面”的称谓。这其中包含了大大小小的簪钗,均以佩戴的位置不同而拥有专属的命名。“金银丝编就的髻,各式金银簪子,花钿,耳环,为明代女子盛装的基本组成。”(《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杨之水著)这些首饰都以金银为主,金累丝镶金嵌宝制成。金银是自然界中的稀有金属,金工艺制作可生发华美光泽。其物理、化学性能优越,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锤出薄如纸般的金箔,拉成细如发丝的金线,为首饰工艺的精良细作备下良好的基础,如金银一类的贵金属,可用以锤揲、镶嵌、焊接、錾花、掐丝、盘条、切削、浇铸、抛光、鎏金、炸珠、累丝、铆钉、镂刻等工艺,其中錾胎、掐丝、点蓝等工艺,为明清时期发展为成熟的景泰蓝工艺,又名点蓝工艺。而点翠工艺则是中国古代首饰工艺中的一支奇葩。它以雌性翠鸟腹部的蓝色羽毛为镶嵌物,以贵金属为基材来制作首饰。明朝重用祖母绿、猫精,绿松石、红宝、蓝宝、黄宝,也用少许珍珠。清代则以大量翡翠、珊瑚、碧玺、蜜蜡、紫英石,后也出现钻石,结珠铺翠的工艺发展致臻。金银首饰工艺在清代引进的西洋工艺手法影响下变得更为丰富与自由,形制与主题由动物拓至花卉草丛,以大粒东珠彰显尊贵,视觉审美上更显灵动鲜活。不难看出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权贵美学也在影响着首饰的文化意涵与审美品味。
近几年,中国对首饰文化艺术、设计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温,这是件极令人欣慰的事。如果将扬之水先生近年所著《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及对前者作为充实版的《中国古代首饰》定位为精致、考究、雅素、严谨的学术典籍,以期通过文献、图片、实物等多重考证探究首饰,以更好地还原与首饰相关的历史。那么王苗的《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则更像可以普罗大众的首饰故事,娓娓道来,言语平实,雅俗通融。据我所知,王苗对古代首饰文化的热衷始于大学时代,本书中我们将要欣赏到的古代首饰图、话,早在她就读中央美院壁画专业时就因兴致使然开始关注这方面的收集与摹写、绘制与研习。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内容丰富翔实,多有个人独特的解读视角。与其他古代首饰编著不同之处在于她手绘的精美,貌似朴素的手绘淡彩、乃至黑白线稿绘本,都有着活灵活现的亲切与静若止水的生动。在她朴素扎实的手绘画作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王苗在用笔,用线,沉静地穿梭于时而细密繁复、时而疏松自由、时而玲珑斑斓、时而抱朴守拙的一件件真实的首饰中。她用自己这一特有的方式进入到历史、首饰文化、首饰艺术与材料技艺的世界里。从中我看到了其他首饰书籍不曾有过的景象,为读者提供了首饰还可以通过绘画作为又一种交流方式的可能性,可谓独具蕙质兰心。珠光翠影为哪般?亲近美好,滋养心灵,继而似涟漪恩泽遐迩。娓娓道来的白话讲述,平实质朴,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一部集知识普及性强、审美颜值高于一体的好读本。
藤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首饰系学术主任)
自序缘起
王苗
说来也怪,出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我,在那个绝不会有首饰出现的年代里,怎么就会对首饰产生浓厚的兴趣?思来想去,心里总有一块温润的东西滋润着,是那块玉?那块在河南玉雕厂被临时当“桌”和“椅”的巨大长条玉料,被人们磨得光滑润泽,如深湖般的青绿色,深不见底,夏日里手摸在上面清凉冰爽。我经常坐在上面滑来滑去,等着母亲下班出来。它深埋在心底,直到有一天完成了整部书稿,这块玉的印象便渐渐升起愈加强烈竟像是一种暗示,这是一种缘分吧。
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的母亲曾在河南省玉雕厂工作,她的设计室是我小时候常待的地方,那里有几大本各种动作的古代仕女资料,仙女们长裙飘舞、衣带环绕,总让我迷上她们的装束。充满着嘈杂电机声和泥水的玉雕车间里,工人们总是那么忙碌,一块玉石经他们之手变成了各种立体的人物花果,小丘一样的碎石中,各种颜色的美石在泥水中发出微弱美丽的光泽。
家中父亲的图片收藏,全都贴在一本本俄文的大画册里,除了书中原有的俄罗斯插图,在文字的地方则被贴上电影剪报、世界名画、报纸上的小插图。其中有一幅古老的俄罗斯名画的卡片,画的是两个衣饰华美的贵族姐姐厌恶地看着她们美的小妹妹,而她一身黑衣,只有一件极小的项链闪着金光。所以我一有闲暇便会画三个女孩比美,小的那个美,头上的花也多。
随着母亲到工艺美术公司工作,我又能看到当时极少见的各民族的服饰资料。每个民族的不同服饰吸引着我,我又开始醉心地画这些小人头像和装饰,并对他们的民族服饰了如指掌。
一次母亲从极为偏远的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写生回来,给我带回了一串米粒般大小的红色琉璃珠,太美了。那是我人生中的件首饰,至今都是我的珍藏。在此之前所有的饰物都只存在于画片和我的想象中。
由于在博物馆长大,对中国文物的敬意和喜爱一直保持至今。从小学到初中,放学抄近道回家一定要穿过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厅,酷热的夏季,那里也是极好的避暑地。久而久之,那里的文物几乎件件都能记下来,不经意间,沉静站在那里的古物总会带给我一种沉静的幽思。
高中的一个假期,与母亲随考古队去河南信阳,母亲要在那里复制一个刚出土的泥俑。当我们在那间小收藏室里看新的出土物,其中有一颗极美的珠子,捧在手心里那色彩和纹饰像谜一样吸引着我,那是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楚国的琉璃珠,是贵族们珍贵首饰里的一颗。
1986年考入美院后,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开放的气息传送过来,即使这样,穿耳戴饰也是极为超前的行为。曾经为了打耳洞两夜睡不着觉,终还是由兴子陪着在王府井四联扎了耳洞,兴奋得就像是又一次考上了美院。不久,周汛、高春明先生的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和首饰的画册,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画册都让我爱不释手。古人的穿戴如此丰富,古人竟有那么美的饰物。可当时的人却不这么想,街上流行着欧美的长形大款的铁片做成的饰物,许多国产的传统饰品厂家纷纷倒闭,许多小店都在贱卖那些传统的饰物,一些做工精美的银烧蓝耳饰只卖四块钱。
对于地质矿物的喜爱、对于服饰的喜爱,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物及绘画的喜爱等都使我一直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丰富的资料积累在一起,又渐渐找寻它们的渊源和风俗,于是在图书馆、各地的博物馆、书店和旧书摊等,只要看到一个自己没有的图片和文字,就会千方百计地买下来、拍下来或当场抄下来以充实我的宝库。不久便成了一本给自己看着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凭着我对首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悠久的首饰和中国传统文化。古人的饰物有多美,首饰的风俗多有趣,那一簪一饰,每一块古玉饱含着多少深奥的文化内涵。书中并不只是单纯描写首饰,还介绍了中国的首饰发展历史和首饰风俗文化。由于我所学专业是绘画,书中许多插图都是由我手绘而成。
受到现代化摄影的干扰,许多画册上的图片会给人一种大小上的差异,一个放大到A4纸大小的精美饰物,原件只有小手指般大小,曾为此出过不少差错,所以书中的许多饰物都已亲眼见过原件,并尽可能标注尺寸。同时文字尽量严谨,遵从实据。另外,我不是考古专家、博物馆研究员、专业摄影师,无法得到许多手资料,书中不得不录用的图文资料在书稿的后面均已注明作者和出处,并在这里鞠躬深谢。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国号为明,改元洪武,定都南京,成为历史上的明太祖。明太祖在位期间,中华帝国的版图比唐朝还大。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冶矿、造船、陶瓷、纺织、金银珠宝首饰等手工业生产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水平。同时,对外开放的明政府,曾先后派郑和率领世界上庞大的船队七次到西洋各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走遍了亚洲非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引进了大量的珍宝及其他各种文化知识。明万历十年至二十八年间,朝廷购买珠宝每年平均用银120万两,而在国内的商贾以及民间也不乏珠宝首饰之精品。名师名匠的地位很高,可以与缙绅并坐,或与“士大夫抗礼”,如制玉名匠陆子刚,镶嵌名匠周柱,冶金名匠朱碧山等。这与当时十分重视手工技术是分不开的。明代著名的工艺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记叙了当时的服装、纺织、铸造、金工珠玉等各种手工业原料从加工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为人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在服饰方面,明政府按照一定的传统,设立了十分规范的命妇制度。它对各层不同地位的贵妇服饰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一簪一花都不能随便佩戴。所谓“命妇”是指受到封建王朝诰封的古代皇室及百官的贵族妇女。按《周礼·天官》中的记述:“命妇又有内外之分,内命妇即三夫人以下。古代的天子,后内六宫,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三夫人为分主六宫之事。三夫人以下就是指九嫔。而外命妇是指三公夫人,即孤、卿、大夫之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内外命妇都是依“夫”而定的,只有丈夫荣升妻子方能荣耀。除命妇制度外,服饰在平民的各个行当中也有不同的规定。但商人却是个十分特殊的阶层,其服饰特征忽贵忽贱,时而受到朝廷禁令限制,时而又无视等级有所逾越。而在妇女中,艺妓是城市女子服饰中有影响者。明代时已有人指出,不遵守服饰制度的主要有三种人,勋戚、太监和教仿艺妓。艺妓们头饰珠玉金翠,身穿麒麟、飞鱼、坐蟒等贵服,与达官贵人交错于大路之上,也无人过问,这除了与她们的特殊身份有关外,还与她们那悦人耳目的技艺有关,人们称赞仰慕那些容貌美丽、技艺超群的女子,她们的服饰常成为众多妇女追随的潮流。
一、集珠宝之大成的冠在明代的皇族中,冠是相当重要的。各种冠饰被制作得极其豪奢,可谓集珠宝之大成。1957年,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可谓空前发现,它向人们展示了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玄宫的各色珠宝饰物及履冠袍服。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及其子孙们葬地的总称。定陵是其中的一座,埋葬着明神宗万历皇帝与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现存的金冠就是这位明代第十三个皇帝朱翊均的“翼善冠”,它是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冠上镶嵌着两条金龙戏珠图案(图13-1)。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为了维护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将它的二十多个皇子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作为藩王的皇族拥有优厚的待遇,当然各种衣饰也毫不逊色。皇族男子的冠饰如江西明益王朱厚烨墓出土的一顶累丝嵌宝石金冠,用细如发丝的金丝编成,上面镶嵌着数十颗珠翠宝石,两侧插着束发用的金簪,制作得相当精美,完全可以和北京定陵的金冠媲美(图13-2)。而冠饰上的各种冠顶,吸取了北方民族的特点,亦制作得精美华丽。湖北钟祥市的梁王墓,是一座皇家亲王级的豪华墓葬,这里发现了五件嵌宝金冠顶,其式样与华丽程度令人难忘(图13-3)。在官吏的朝服与公服中,各种冠饰也不乏佳作。1970年在山东邹城市的朱檀墓中发现了大量的冠服与书画,使我们了解明代亲王的服饰风格。其中出土的一顶缀有珠饰的皮弁,是其在礼仪场合的冠饰。这种珠玉皮弁是中国传统的冠饰,是“会弁如星”华丽的一种(图13-4)。在贵族男子的冠饰中,还经常能见到一种束发冠。贵重的束发冠多为玉制,下面穿有一孔,以备穿插发簪而用(图13-5)。而所用的发簪也多为玉质,特别是那种羊脂玉蘑菇头玉簪,是当时男子为喜爱的饰物(图13-6)。定陵皇后的凤冠,更是金镶宝饰的完美组合。皇后戴的凤冠共出土了四顶,分属两位皇后。说起凤冠,它是在宋朝时被确定为皇族贵妇们所戴的一种礼冠,并且正式收入了冠服制度。明代时,贵族妇女祭祀朝会承袭宋制,也戴凤冠。凤冠的式样在《明史·舆服志》中有详细地记载。洪武三年规定:“凤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树如之。两博鬓,十二钿。”在南熏殿旧藏《历代帝后像》中,有许多戴凤冠的明代皇后像,各种凤冠除大体相似外,每一顶都各不相同(图13-7)。在定陵出土的三龙二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属于明孝靖皇后,九龙九凤冠与六龙三凤冠则为孝端皇后所拥有。它们的具体制法是:以竹丝为骨,先编出圆框,在框的两面裱糊一层罗沙,然后缀上以金丝、翠羽制成的龙和凤,周围镶满各式珠花。在冠顶正中的龙口中,还含有一颗宝珠,左右二龙则各衔一挂珠串;凤嘴之中,也同样衔有珠宝,与传世的画像大致相同。通体镶嵌珠宝的凤冠,每顶冠上的珠宝均多达一百多块,珍珠上千颗。这些珠宝均为当时从国外进口,十分贵重(图13-8)。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皇家首饰不仅作为一种富贵来炫耀,更主要的是为了体现佩戴者的尊严。皇帝皇后至高无上,因此人们用龙凤来表示,在中国古老的传统中,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尊。珠宝镶嵌而成的吉祥如意花朵与金龙翠凤集中在一起,从而达到尊长与祥和的统一。而跟随皇帝祭祀朝会的明朝嫔妃和一些有品级的贵妇也饰凤冠,但与皇后的相比略有不同,主要是去掉了冠上的金龙,取而代之的是九只翠鸟,以示等差(图13-9)。明朝各种不同类型的凤冠很多,在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妃孙氏墓、湖北圻春荆端王朱厚烇妃刘氏墓,以及北京西郊熏四村明熹宗妃张氏墓中都有发现,有些还保存得十分完好。如湖北圻春圻州明刘娘井墓出土的凤冠,上面装饰展翅飞翔的凤鸟,周围还有小凤鸟和宝石金花(图13-10)。凤冠都是在出席重要的场合才会戴,闲散在家时的女子会梳髻插上珠翠花钿。明代杜堇的长卷《宫中图》,描绘了后宫嫔妃日常的生活,其中梳妆的那位女子像是要去参加活动,临出门了还要再对镜整理妆容,而另一位则边走边匆匆戴上凤冠,后边女子的头上还插了硕大美丽的鲜花(图13-11)。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