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85902
篇 词形变化(flexūra)
第1章 名词(nōmen) 002
1.1 名词划分 002
1.2 词性辨析 003
1.3 名词变格 005
1.3.1 变格法 ā-词干(prīma dēclīnātiō) 006
1.3.1.1 变格方式 006
1.3.1.2 特殊形式 006
1.3.1.3 词性例外 007
1.3.1.4 希腊名词 007
1.3.2 第二变格法 o-词干(secunda dēclīnātiō) 007
1.3.2.1 变格方式 007
1.3.2.2 特殊形式 010
1.3.2.3 词性例外 010
1.3.2.4 希腊名词 011
1.3.3 第三变格法(tertia dēclīnātiō) 011
1.3.3.1 辅音词干 012
1.3.3.1.1 塞音词干 012
1.3.3.1.2 流音、鼻音词干 013
1.3.3.2 s-词干 015
1.3.3.3 i-词干 015
1.3.3.4 混合词干及辨别方法 017
1.3.3.5 长元音或双元音词干 018
1.3.3.6 不规则词干 018
1.3.3.7 词性辨析 019
1.3.3.8 词性例外 020
1.3.3.9 希腊名词 021
1.3.3.10 归纳总结 021
1.3.4 第四变格法 u-词干(quarta dēclīnātiō) 024
1.3.4.1 变格方式 024
1.3.4.2 特殊形式 025
1.3.4.3 词性例外 026
1.3.5 第五变格法 ē-词干(quinta dēclīnātiō) 026
1.3.5.1 变格方式 026
1.3.5.2 特殊形式 027
1.3.5.3 词性例外 027
1.4 特殊名词 027
1.4.1 残缺名词(dēfectīva) 027
1.4.2 可变名词(variantia) 029
第2章 形容词(adiectīvum) 031
2.1 类形容词 031
2.1.1 类规则形容词变格 031
2.1.2 类特殊形容词变格 033
2.2 第二类形容词 034
2.2.1 三尾形容词 035
2.2.2 二尾形容词 036
2.2.3 一尾形容词 036
2.3 特殊形容词 038
2.4 形容词比较等级(comparātiōnis gradūs adiectīvōrum) 039
2.4.1 形容词比较等级的构成 039
2.4.2 比较等级不规则的形容词 040
2.4.3 残缺形容词 041
2.4.4 加magis和maximē的形容词 042
2.4.5 不具备比较等级的形容词 042
第3章 副词(adverbium) 043
3.1 副词原级的构成 043
3.2 副词比较等级的构成 043
3.3 副词的特殊形式 044
第4章 数词(nōmen numerāle) 046
4.1 数词分类 046
4.2 基数词变格 048
第5章 代词(prōnōmen) 050
5.1 代词分类 050
5.2 人称代词 050
5.3 反身代词 051
5.4 物主代词 052
5.5 指示代词 053
5.6 强势代词 054
5.7 关系代词 055
5.8 疑问代词 056
5.9 不定代词 057
第6章 动词(verbum) 059
6.1 动词的主要部分(partēs prīncipālēs) 059
6.2 动词的五大特征 061
6.3 动词的变位(coniugātiō) 062
6.3.1 esse动词变位 062
6.3.2 四种变位法(quattuor coniugātiōnēs) 064
6.3.3 人称词尾(dēsinentia persōnae) 064
6.3.4 变位规律 065
6.3.4.1 主动态变位 065
6.3.4.2 被动态变位 068
6.3.4.3 分词的构成 070
6.3.4.4 动名词、动形词及目的动名词的构成 071
6.3.4.5 不定式的构成 071
6.3.5 变位法 ā-词干(prīma coniugātiō) 072
6.3.5.1 规则变位 072
6.3.5.2 特殊类型 074
6.3.6 第二变位法 ē-词干(secunda coniugātiō) 075
6.3.6.1 规则变位 075
6.3.6.2 特殊类型 076
6.3.7 第三变位法 e-词干,-ō动词(tertia
coniugātiō) 078
6.3.7.1 一般变位 078
6.3.7.2 常见类型 079
6.3.8 第三变位法 i-词干,-iō动词 085
6.3.8.1 规则变位 085
6.3.8.2 常见类型 086
6.3.9 第四变位法 ī-词干(quarta coniugātiō) 087
6.3.9.1 规则变位 087
6.3.9.2 特殊形式 088
6.3.10 异态动词(verbum dēpōnens) 089
6.3.10.1 规则变位 089
6.3.10.2 特殊形式 093
6.3.11 半异态动词(verbum sēmidēpōnens) 095
6.3.12 迂回变位(coniugātiō periphrastica) 096
6.3.13 不规则动词 097
6.3.13.1 posse变位 097
6.3.13.2 velle变位 099
6.3.13.3 nōlle变位 100
6.3.13.4 mālle变位 101
6.3.13.5 ferre变位 102
6.3.13.6 īre及其复合词变位 103
6.3.13.7 fierī变位 105
6.3.13.8 edere变位 107
第二篇 句法(syntaxis)
第7章 一致原则(concordantia) 110
第8章 名词用法 112
8.1 主格用法 112
8.2 宾格用法 113
8.3 属格用法 121
8.4 与格用法 129
8.5 夺格用法 136
8.5.1 分离功能的夺格(ablātīvus sēparātīvus) 136
8.5.2 工具功能的夺格(ablātīvus instrūmentālis) 139
8.5.3 方位意义的夺格(ablātīvus locātīvus) 145
8.6 呼格用法 148
第9章 介词(praepositiō)用法 149
9.1 介词起源 149
9.2 兼有副词功能的介词 149
9.3 支配宾格的介词 150
9.4 支配夺格的介词 154
9.5 支配宾格和夺格的介词 157
9.6 方位介词图析 159
第10章 形容词用法 160
第11章 代词用法 166
第12章 动词用法 170
12.1 无人称动词及动词的无人称形式 170
12.2 动词的独立使用 171
12.3 时态用法 171
12.3.1 现在时 173
12.3.2 未完成时 174
12.3.3 将来时 175
12.3.4 完成时 176
12.3.5 过去完成时 177
12.3.6 将来完成时 177
12.3.7 书信时态 178
12.3.8 时态图析 178
12.4 时态一致 (consecūtiō temporum) 179
12.4.1 基本时态 180
12.4.2 历史时态 181
12.4.3 特殊情况 182
12.5 语气 184
12.5.1 直陈式的特殊用法 184
12.5.2 虚拟式的独立用法 185
12.5.3 命令式的用法 190
12.5.4 不定式用法 192
12.6 分词用法 198
12.7 动名词和动形词用法 203
12.8 目的动名词用法 209
第13章 句子(sententia) 211
13.1 词序(ordo verbōrum) 211
13.1.1 一般规则 211
13.1.2 特殊规则 212
13.2 句子的种类(genera sententiārum) 215
13.3 疑问句 218
13.3.1 简单疑问句 218
13.3.1.1 一般疑问句 218
13.3.1.2 特殊疑问句 221
13.3.1.3 设问句 222
13.3.2 选择疑问句 222
第14章 复合句 224
14.1 从句类型(subōrdinātiō prōpositiōnum) 224
14.2 状语从句 225
14.2.1 目的从句 225
14.2.2 结果从句 228
14.2.3 时间从句 232
14.2.4 原因从句 237
14.2.5 条件句 240
14.2.5.1 一般条件句 240
14.2.5.2 隐含条件句 247
14.2.5.3 附带条件从句 248
14.2.5.4 比较条件从句 248
14.2.6 让步从句 250
14.2.7 比较从句 253
14.2.7.1 一般比较从句 253
14.2.7.2 特殊比较从句 256
14.2.8 cum从句 258
14.3 定语从句 263
14.3.1 关系从句 263
14.3.1.1 典型关系从句 263
14.3.1.2 非典型关系从句 267
14.4 名词从句 269
14.4.1 名词性目的或结果从句 269
14.4.1.1 特殊动词引导的名词从句 269
14.4.1.2 ut引导的名词补充从句 276
14.4.1.3 quod引导的补充从句 277
14.4.2 间接疑问句 278
14.4.2.1 一般间接疑问句 279
14.4.2.2 特殊间接疑问句 279
14.4.2.3 选择间接疑问句 280
14.4.3 间接引语 281
14.4.3.1 间接陈述句 282
14.4.3.2 间接引语中的疑问句 283
14.4.3.3 间接引语中的命令句 283
14.4.3.4 间接引语中的条件句 284
14.4.3.5 虚拟趋同 288
第15章 修辞手法(figūra dīcendī) 290
第16章 罗马历(calendārium Rōmānum) 294
第17章 古罗马命名法(onomastica Rōmānā antīqua) 299
第三篇 拉丁语构词法(speciēs et figūra verbōrum nōminumque)
第18章 词态(speciēs vōcum) 302
18.1 综述 302
18.2 派生名词 305
18.2.1 动词(词根)派生的名词 305
18.2.1.1 “施事者”后缀 305
18.2.1.2 “行为、结果”后缀 306
18.2.1.3 “工具、方式”后缀 309
18.2.1.4 “状态、情况”后缀 311
18.2.2 形容词派生的名词 311
18.2.2.1 “抽象名词”后缀 311
18.2.3 名词派生的名词 314
18.2.3.1 “公职”后缀 314
18.2.3.2 “法律地位”后缀 315
18.2.3.3 “行为、机构”后缀 316
18.2.3.4 “缺陷”后缀 316
18.2.3.5 后裔后缀 317
18.3 派生形容词 318
18.3.1 动词(词根)派生形容词 318
18.3.1.1 “趋向”后缀 318
18.3.1.2 “倾向”后缀 319
18.3.1.3 “本质、特征”后缀 320
18.3.1.4 “潜能”后缀 321
18.3.1.5 “固有状态”后缀 323
18.3.1.6 “活动关联”后缀 324
18.3.1.7 “持续状态”后缀 325
18.3.2 名词派生形容词 326
18.3.2.1 “充满”后缀 326
18.3.2.2 “倾向、特点”后缀 327
18.3.2.3 “装备”后缀 327
18.3.2.4 “材料”后缀 329
18.3.2.5 “归属”后缀 330
18.3.2.6 “相关”后缀 333
18.4 名词或形容词派生指小词 337
18.5 派生动词 340
18.5.1 动词(词根)派生动词 340
18.5.1.1 “起始动词”后缀 340
18.5.1.2 “反复动词”后缀 341
18.5.1.3 “愿望动词”后缀 343
18.5.2 名词或形容词派生动词 344
18.5.2.1 派生变位法动词 344
18.5.2.2 派生第二变位法动词 346
18.5.2.3 派生第三变位法动词 346
18.5.2.4 派生第四变位法动词 346
第19章 词貌(figūra vōcum) 348
19.1 复合词 348
19.2 真复合词 348
19.2.1 真复合名词或形容词 348
19.2.2 真复合动词 353
19.3 伪复合词 354
19.4 前缀 355
19.4.1 综述 355
19.4.2 音变规律 356
19.4.3 动词添加前缀 357
19.4.4 名词或形容词添加前缀 363
后序(Peroratio) 365
参考书目(Bibliographia) 369
术语索引(Index
Grammaticus) 373
语法是话语的老师、人类的美容师
(Grammatica magistra verborum, ornatrix humani generis)
Cassiodorus, Variarum Libri XII. L.9. 21
在欧洲,希腊、罗马时代就有了较为系统的语法论著。16世纪以后,来华传教士出于学习汉语的需要,戴着拉丁语法“眼镜”开始对汉语进行系统的研究。现在可以见到的早的自成体系的传教士汉语语法书是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年)的稿本《中国文法》(Grammatica Linguae Sinensis,1653)。西方人对汉语语法的研究起步如此之早,且直至今日从未间断,这对中国人的语法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西方语法的研究则晚了许多。早的由中国人所著的拉丁语语法书是马相伯的《拉丁文通》(约1903年),全书的特点在于用中国古代文献的语料来解释拉丁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版的本拉丁语语法书是谢大任编纂的《拉丁语语法》(1959年)。此后,初阶拉丁语教材时有出版,但是专门的语法工具书却几乎没有。直到2015年信德麟先生的《拉丁语语法》问世,才填补了中阶拉丁语语法工具书的空白。
教材和语法书的目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虽然目前市面上容易购得的拉丁语教材都属于语法-翻译法教材,可勉强作为初阶语法书使用,但是作为教材,其内容的编排为课堂教学服务,语法讲解的系统性、深度、广度与专门的语法工具书仍有差距。现代外语学习者除了教材外,案头都备有完备的语法工具书以便随时查阅,而对于拉丁语这样复杂、深奥的古代语言,一本全面的语法工具书更是十分必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的中高阶规范类语法书(Normative Grammar)。与以往的拉丁语语法书相比,本书在以下方面做到了突破:
,作者充分肯定了拉丁语语音的重要性,针对中国学生学习拉丁语语音的困难,专门制作了发音方法教学视频,填补了国内拉丁语教科书和语法书在语音示范方面的空白。
第二,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细。除了标准语法外,脚注中对语法现象的词源学、语源学的追溯,使读者对拉丁语言规律有了理性的认识。其他教科书中较为简略的句法部分,尤其是拉丁语的学习难点(cum从句和虚拟式),在本书中有详细的梳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详尽地罗列出了教材和初阶语法书中通常会忽略的例外或特殊情况,如残缺形容词、宾语不定式的常用动词、动词变位法的特殊类型、句法部分格的特殊用法和相关动词的罗列,等等。这些例外和特殊情况,虽然能够从词典中查得,但是它们恰恰是影响阅读速度和质量的关键。作者对这些特殊知识点的整理、罗列和说明,是从中国人学习拉丁语的习惯和困难出发的有心之举,可为进阶拉丁语学习者提高阅读效率,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第三,翻译精准规范。对于单词的翻译,作者常能以简明的表达准确地译出该词与其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assuēscere【变习惯】,assuēfacere【使习惯】,cōnsuēscere【习惯】,solēre【习惯于】;以合适的虚词来体现不同时态和语气的变化,如Sī id crēdās, errēs【如果你真相信这事,你真就要错了】/ errāverīs【你就真错了】。半角方括号中的词补充了高度浓缩的拉丁语所省略的内容,让译文符合汉语习惯,如Dīscēs quamdīu volēs. -Cic.【你情愿[学]多久[就]去学[多久]】。
第四,本书采用双色套印,在国内出版的拉丁语语法书中尚属首次,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作者和出版社对出版物质量的严格要求值得称赞。
作者刘勋和我都在罗马慈幼宗座大学和维真古典学院修习过西方古典语言文学。他去罗马之前,我就已经听不少朋友提起这位极有天赋的师弟。2016年寒假,我回到罗马慈幼宗座大学与好友聚餐,那时我正式认识了温和、谦逊、细心的刘勋。同校师生都对他赞许不已,维真古典学院的老师们也常说:“保禄的拉丁语非常典雅。”(Latinitas Pauli perpolita est.)作为中国人,听到这些赞赏,我也感到非常自豪。我们有相似的学习拉丁语的经历,分享着相同的拉丁语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学术上交流十分顺畅,刘勋的为人和治学都让我钦佩。
去年我有幸试读了本书的初稿。虽为初稿,但其形式和内容毫不马虎:格式规范,排版美观,内容系统,体例完整,译文准确,语言优美,这些细节是作者精益求精的态度的体现,是使读者建立对作品的信任的基础。
对于使用语法-翻译法的师生而言,本书可直接作为教材的补充。对于使用自然法(Nature Method)、阿希米尔法或同化法(Assimil
Method)、直接法(Direct Method)的师生而言,本书好似语法大厦的蓝图,帮助学生搭建语法框架。本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自然法在拉丁语教学中的推广。自然法绝不是只强调拉丁语听说而忽略语法学习的教学法,相反,它对系统的语法学习的精度、深度和系统性的要求甚至比语法-翻译法还要高,而体系清晰、内容详实的语法参考书对自然法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初稿已经挂在我的电脑桌面,成为我平日备课和学术研究时常翻阅的参考书。虽然我手头有若干各语种的原版拉丁语语法书,但是汉语书总有外文书无法比拟的方便和直观,而且,本书是母语为汉语的作者原创的构思,比起外语汉译本来说,本书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如今刘勋的心血之作即将问世,我衷心为他高兴,也期待他为中国拉丁语教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李慧
2017年6月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拉丁语教研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