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5279293丛书名: 不一样的教育
数万爸爸妈妈参与讨论
新浪百万博主精心打造
畅销书作者
@安妮鲜花继《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之后,对北美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为国内关心教育理念,关心海外教育,考虑送孩子出国的父母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您是否想送孩子出国?这是目前非常多的家长纠结的地方。
很多人为了孩子想出国,但是又有很多困惑。
如果不出去,到底行不行?
这不是一本劝大家出国说国外怎么好的书。
这本书通过对国外教育的细节描写和深度追踪,从更深入的层面探讨了西方教育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其主流价值观体系。
目的是为国内的家长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她要传递给家长的一个信息是:并非出国就能成为精英。在国外长大的孩子*终也都是要经过艰苦的过程才能跻身到15%的精英行列。要想成为精英,都是从小开始的。
本书是一本话题感非常强的书,对于目前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作者并非持全盘否定态度。
相反作者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倡导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并提出了很多可操作性的方法。
相信这本书,会让身在中国的家长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为中国教育的理性化回归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我看北美教育,就像一座金字塔:首先,用公民教育夯实基座。我们一直说的尊重、责任、信任、关爱、公平、公民责任等方面被格外强调,服务他人、服务社区来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其次,总统挂帅、全民动员开展阅读活动,培养终身阅读者,提高国民素质;再次,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玩出兴趣玩出花样玩出特色,玩出创造力。教育特色被推崇,第一不被追捧。崇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发展个性。最后,从小开始就有多重机制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向精英方向培养。
——@安妮鲜花
一、公民教育比优等生重要
1.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
2.加拿大孩子的成绩单
3.爱管闲事的小老外
4.挨罚是件平常事
5.培养了总统的童子军
6.童子军的生存训练
7.没有个人项目的运动会
8.加拿大孩子咋当官
9.假如我是美国总统
10.加拿大的家长义工
11.难忘夏令营志愿者
12.国庆日的主角
13.被社会宠大的孩子
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
1.阅读的价值
2.总统挂帅推阅读
3.美国的“阅读战争”
4.有关Phonics的误区
5.阅读从出生开始
6.孩子们的社区图书馆
7.幼儿园的阅读活动
8.阅读是全村人的事
9.阅读中的因材施教
10.亲狗陪读克服阅读障碍
三、 玩出来的兴趣与个性
1.课表上的游戏时间
2.没有知识点的科学课
3.科学兴趣是系统工程
4.课外班里找兴趣
5.社区体育启蒙课
6、美国人的体育情结
7.人满为患的暑期游泳班
8.万圣节的专业玩法
9.期末忙碌不为学习
10.不上档次的手工作品
11.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12.多角度评价与自信
四、精英之路不容易
1.成为精英的几个途径
2.幼儿园的超前教育
3.相当于二年级的学前班
4.美国私校学前班的入学测试
5.北美择校也选学区房
6.一年级新生的压力
7.美国重点小学很中国 1738.温哥华小升初特色择校
9.怎样才能上北美名校
五、中国孩子路在何方
1.中美教育哪个更成功
2.出国孩子的未来什么样
3.海外生活被误读的八件事
4.国内孩子的前途在哪里
后记
自从2009年开通新浪博客,记录一双儿女安妮和小宝在加拿大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成了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博客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爸爸妈妈们成了朋友。在孩子教育这个共同的话题下,我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基础教育有很多共性;也发现同为北美教育体系,美国和加拿大存在的一些差异。而国内妈妈们的反馈,也让我更多体会到了中西方教育的不同。
回国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说想做《不一样的教育》这样一个选题。一听到这个选题,我心中有一亮的感觉。如果真的能把大家在国外搜集到的一手教育资料整理出来,他山之石,对中国孩子的成长将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
此间,外研社约稿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尚未截稿。直到2011年6月,该书出版并持续热销。但更新的问题又来了,安妮英语俱乐部论坛及近50个QQ群数以万计的家长每天提出的各种问题让我应接不暇,这本书的出版就这样又耽搁了下来。
和国内家长一年多近距离的接触给了我很多启发。除了英语问题,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对中国教育环境的焦虑,以及对到底要不要出国的困惑。
有人说,国内教育没指望了,要想有出息还是出国吧;有人说,我在国外看到的孩子也不过平平,难道在中国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么?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国外孩子连算数都不过关,要想成才还是在中国完成基础教育才行……
还有更多的妈妈一方面羡慕国外教育,但又在应试压力面前束手无策,并对此感到沮丧和愤懑。
看到这些忽左忽右、无所适从的爸爸妈妈,我的内心真的有一种冲动,想把我所知道的真实的北美教育告诉大家,并想透过我陪自己儿女所经历的一幕幕,去分析一下北美教育的好与不好。也许客观分析和借鉴之后,焦虑就会少很多。焦虑可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杀手啊!
说起北美教育尤其是美国教育,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说它是精英教育,有人说它是公民教育,也有人说它的教育就是玩。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我看北美教育,就像一座金字塔:首先,用公民教育夯实基座。我们一直说的尊重、责任、信任、关爱、公平、公民责任等方面被格外强调,服务他人、服务社区来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其次,总统挂帅、全民动员开展阅读活动,培养终身阅读者,提高国民素质;再次,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玩出兴趣玩出花样玩出特色,玩出创造力。教育特色被推崇,第一不被追捧。崇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发展个性。最后,从小开始就有多重机制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向精英方向培养。
这种教育的结果,使想当精英的少数群体认可更多时间和金钱的付出,自身愿以加倍的努力向优秀群体靠拢;而另外大多数人则不以学业成绩论英雄,乐于按照兴趣选择生活。满足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整个社会的和谐度更高。但另一方面,因为动力方面的缺失以及过于强调自由,使得一部分孩子甘于混日子,也引发了不少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完美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判断,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如何利用北美教育的优势帮助我们自己的孩子成长,甚至说,对于不能出国的孩子,如何通过对北美教育科学体系的研究和借鉴,最大限度地将现行应试教育中的不利影响剔除掉,科学地为自己的孩子规划未来,才是最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为把孩子送到国外就能一劳永逸的方法也是完全不现实的。每个人的成长,最关键的还是家庭教育。即使是学习能力,按照国外的研究成果,也都是在学龄前就已经基本定型了的。未雨绸缪,站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大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去考虑孩子的未来,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国外教育的细节,并从中体会国外教育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对自己孩子未来的关注,我会一直努力地把我所见到的国外教育如实地向大家呈现出来,并希望和志同道合的爸爸妈妈们一起探讨。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联合作者,来自美国的福多多、天使爱美好和宝贝妈咪。几年来,和她们从相识到相知,一路走来,帮助我提升很多。尤其是通过她们的记录,让我看到美国基础教育中体育精神、阅读推广、精英教育的更多细节。这些对于我给孩子的未来规划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她们同意把自己的博客记录集结在本书内出版,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
此外,我还要感谢安妮和小宝在加拿大的几位老师Mrs. Ruffin, Mrs. Mauro, Ms. D’aquisto,
Mrs. Nielson,以及Strong Start Program和
Daycare的老师Roz,Linda,Jasmine,感谢她们对各种问题不厌其烦的解答和指导。当然,对小安妮的感谢一样不能少,是她每天提供学校生活的鲜活细节,引导我们对北美教育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
另一位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本书的策划编辑董静老师,在成书过程中,她的很多思路令我耳目一新,给我很多启发。有这样默契的搭档让我感觉非常幸运!
最后更要感谢的是几年来一直与我互动交流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的信息开拓了我的视野,你们的问题促使我不断思考。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我想衷心地说一句:认识你们真好!
本书集中选取的是美国、加拿大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以前的素材,因作者水平和视野所限,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安妮鲜花
2012年2月20日
出国不出国(2):加拿大孩子的成绩单
加拿大孩子的成绩单
从学前班开始,每年收到的成绩单上,都会有非常多的篇幅描述孩子的社会能力发展情况。用安妮老师的话说,这些和数学、阅读等学科知识一样,都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
加拿大小学的成绩单,密密麻麻好多页,真的是很复杂。除了学习能力方面的描述之外,占据很大篇幅的是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描述。除了上文说的尊重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
1.听从指令。课堂上是否能集中精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是低年级孩子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课堂上的纪律情况等也是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记得安妮二年级的时候对ESL课(英语国家为母语非英语的人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上课就和同学交头接耳,被老师请到走廊不说,还在成绩单上记了一笔。
2.是否遵守规则。以前以为国外孩子非常自由,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做作业的时候不能干扰他人、户外活动的时候不能对他人有攻击性行为、不能嘲笑别人、有事提前举手等,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去做,就会有老师警告,严重的会被记录在案,而这些内容非常有可能被记到成绩单上。
3.自我控制能力。用安妮老师的话讲,孩子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到逐渐能控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能要求孩子都能控制,比如有的孩子会经常控制不住在课堂上讲话,有的孩子会控制不住去骚扰别人,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所以,帮助孩子学会这些内容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会把孩子的进展情况写到成绩单中。
4.责任感。从照管自己的财物、书本、笔等开始,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再扩展到对其他方面的责任。和中国的班干部制度不同,加拿大的班干部都是轮流的。这样可以经常性地为孩子创造很多负责任的机会,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进展情况,自然也会作为考评内容。
5.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这在北美非常受重视。从幼儿园开始,就会有很多项目设计来锻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上学以后更是如此。有时候提早去学校接孩子,从窗户望去,经常能看到几个孩子围在一张桌子旁一起弄着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发展成为小组一起做课题。重视每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让孩子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集体做贡献。同时也包括解决冲突的能力等。这一点,自然也是成绩单的重点。
6.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这一点既包括接受新事物的信心和能力,也包括独立完成作业、有效利用时间、条理性、注意力集中情况、努力程度、课堂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能力。用安妮老师的话说,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比成绩本身更重要。孩子需要引导,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进步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身。也因此,一般对于孩子的结果,成绩单上都轻描淡写,做得好的就说符合要求或者达到标准,至于高出标准多少老师不告诉你。而对于有待提升的部分,则会说得更详细,甚至会在和老师见面时重点给出建设性意见。
成绩单仅仅是孩子行为结果的一个反映。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老师会非常重视从以上这些方面观察孩子、引导孩子,示范正确的做法,确定规则。据一位老师讲,在这些方面老师做得如何,也是老师评定考核的标准之一呢。
北美对社会能力非常重视。他们认为:社会能力是儿童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性,而且还影响着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一个社会能力差的孩子,即使学业能力很好,将来也难以获得成功。
同学习学科具体知识一样,社会能力也是在学习中获得的,所以,也是老师们要重点示范并且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模仿练习的内容。因此,北美的学校会有很多的活动(Activities),这些活动就是学习和实践社会能力的场所。很多以前被我们中国人传说的“西方教育就是玩”,其实恰恰是学习这些能力的过程。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比如课堂上的多人游戏,比如分小组的活动,都是学会倾听、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学会交流,学会展示自己、学会谈判与妥协的课堂。
因为很多能力来源于同伴交往,所以他们创造很多玩的机会。比如每天的Recess(也就是户外活动时间),除非大雨滂沱,一般情况下都要把孩子们赶到操场上去,教室里不能留人。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并保持友谊,适当地应对来自同伴的压力,训练解决冲突的技巧。
记得安妮开始的时候有了矛盾会去找老师,后来老师告诉她哪些问题来找我(比如Bullying,也就是欺负人的行为),哪些问题你们自己解决。有的时候会有双方一起找老师的情况。老师会帮助孩子们分析,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得出对错的结论。一般情况下,老师绝对不会说,小孩子打架,不用管。但是一般也不会替孩子们去处理,都会有一个规则,这个规则一回两回逐渐地在孩子心里建立,以后慢慢地需要别人解决的时候就少了。所以安妮说,一般一类问题,老师解决的办法差不多。这对孩子规则意识的统一非常有帮助。
出国不出国(3):挨罚是件平常事
挨罚是件平常事
以前在我印象中,北美学校教育很宽松,因此无法把它和惩罚沾上边。但安妮上学后经常念叨一个词:Time-out(受罚)!听得多了,才发现老师对学生的惩罚还真不少!
每天安妮回来都会说点儿学校的事。今天这个怎么了,明天那个怎么了。听着听着,怎么觉得不对劲呢?什么?老师让谁谁到走廊站着去了?什么什么?老师还让谁谁站墙角了?这不是变相体罚吗?中国教育对体罚都人人喊打呢,这里怎么还这样?
下面就是女儿回来所说的孩子们受罚的一些事儿。
1.S同学在Centre(就是孩子们在教室内自由玩玩具的时间,是学校课堂教学内容之一,每天15分钟)的时候把玩具都放在了自己跟前,不让和他一起玩的同学Share(分享),没玩着的同学去告状,老师就给S同学Time-out了(不允许他继续玩玩具了,让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把手放头上,脸趴在桌子上,一直到Centre结束)!
——原来咱知道Share很重要,敢情这要是不Share的话,还要受罚啊!
2.Recess(课间活动)的时候,M同学把另外一个同学给推倒了,还使劲地用手压着他不让起来。操场上有老师看着大家活动,老师给了那个同学一个Time-out,让他去老师办公室,等到老师去叫他才能出来。
——敢情这同学间打打闹闹也要罚?安妮说:一般的玩不罚,欺负人的才罚!
3.大家做Teamwork(就是几个人一组完成一项任务,北美很常见的教学内容),R同学自己不做,还把别的同学的东西藏在身后,最后别人都没法做了;老师看见了,就给他Time-out,让他站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
——“给大家捣乱,该罚!要站多久啊?”安妮说:“10到11分钟!”也不知道怎么会那么精确!估计是猜的!
4.A同学对另一个同学说:“你闻着怎么那么臭啊……”结果得了一个Time-out。还有的话也不能说,比如You are
silly! You are stupid!
EW!(说人臭的意思)。要是说了还和别的同学一起哈哈大笑什么的,那就是嘲笑(Tease),这样的话要是让老师知道了都要给Time-out。
——这样也要罚?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有淘小子聚在一起起哄女生,也没有老师管啊?“这个罚法,好!”我问,“怎么罚?”答:“有时候会让你坐到座位上不能和别人玩,有时候会让你到走廊去站着。”我问:“站多久?”“4、5分钟!”
5.D同学是三年级的,有一次她画画,然后和一个二年级的同学说:“嘿嘿,你看我会画这个,你会吗?”还有的同学说:“我赢了,你不会,你是Loser!”老师说这些都是Bully,都给过Time-out的!
——Bully?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孩子之间显摆、挤兑别人,太常见了,这还罚?
6.有一天午饭之后的Recess(课间活动),T同学出门的时候把门摔得特别响,Lunch
monitor(是学校在午饭的时候派高年级的孩子到低年级协助并管理孩子吃饭的大孩子)就追出去了,后来老师给了T同学Time-out;还有一次有个同学把沙子从外面拿到卫生间,把洗手池给堵上了,这个也给了Time-out!
——摔门这件事情我知道。那天安妮就因为看这摔门的热闹忘了自己吃饭了。结果,被请到了老师办公室——加拿大规定午餐时间15分钟,到点之后大家都去户外活动,教室不能留人。如果还吃的话就去老师办公室,不过这也属于犯错误,老师会通报家长的。
7.有一天,我和M一组做work,后来我们两个吵起来了。然后他去和老师说,安妮说了什么什么。老师问我是吗?我说不是,事实是怎么怎么回事,然后老师也问别人了。后来老师给了他一个
Time-out,因为他说的不是真话!
——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自己去告状,结果还挨罚,估计以后长记性了。
8.前两天上Social Study(社会学)课,M说I Hate Social
Study。还有一次他拿着铅笔对着A同学说:K-I-L-L Y-O-U(杀了你),老师都给 他Time-out了。
——真是祸从口出啊。在北美可不能随便说狠话。不敢说Kill
You,拆开一个一个字母地说,还是照样被罚了,哈哈。这个叫M的小男孩,怎么总能听见他的故事呢。我问怎么罚的?答:“让他自己选是去办公室还是到走廊站着。”“那他选哪个了?”“去走廊!因为去办公室时间更长。”
这些故事,听得我直想笑!然而更让我目瞪口呆的还在后头呢!有一次和一个家长聊天,说起这些事,他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了,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呢!他孩子年级高,曾经有一个孩子刚从国内过来,因为被一个印度孩子欺负,于是气愤地说I
Hate Indians,结果被人报告了。开罚单,请家长,并且要求家长签字后装入档案!还有的是因为孩子在纸上写:I hate ×××,
I will kill him,结果看到的同学回家无意中告诉了家长,然后家长报告给学校,学校最后给了那孩子很严重的处罚。
“那上课说话给不给Time-out?”“班主任不给,就是会提醒你要注意。但是ESL老师会给。”难怪她这么爱说话的人在她班主任这里没有被罚呢!看来,同样是Time-out,老师和老师执行起来尺度也不尽相同。她的班主任老师经验比较丰富,估计是不用靠给Time-out来控制教学,所以她给的Time-out更多的都是学生行为不当方面的。而对于迟到、完不成作业或者孩子之间的一般争执,都是不用Time-out的。
什么是行为不当?孩子怎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让我想起了本书第一节介绍的教室里的那张挂图——关爱(Caring)、尊重(Respect)、责任(Responsibility)、公平(Fairness)、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公民责任(Citizenship)。
把这些基本要求和孩子们的实际行为结合起来,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把对孩子行为方面的要求细化分解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中。通过对一个个具体行为的矫正,使得孩子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得以落实。经常听大家说西方的孩子比较守规矩,原来这些规矩都是从这样一次次正面反面的鼓励与矫正中获得的!
德育教育,从低处设定界限,在每天的行为中去体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个方法还真不错!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