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011847
首套以近代国学大师为撰述对象的大型学术丛书,引“国学热”风气之先。全面评价和把握国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助读者认清中华学术的发展道路,了悟世界文化的大趋势。
本书以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活动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对冯友兰早期活动、留学生涯、教书生涯、著述生涯,进行了客观详实的介绍和评价,从而揭示出冯友兰作为一位学贯中西、融通新旧的学者,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作出的不朽贡献。本书文字晓畅,持论公允。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本书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冯友兰评传
序张岱年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钱宏(执笔)
自序
英文提要
第1章传统的启蒙与时代的熏陶
1.1童年与家世
1.2新旧兼备的启蒙教育
1.3外部世界
1.4对逻辑的兴趣
1.5考进北京大学
1.6结婚
第2章莘莘学子天涯路
2.1“五四”的回响
2.2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激流中
2.3负笈西游―入哥大研究院
2.4崭露哲学家头角
2.5博士论文
第3章桃李之下自成蹊
3.1燕京大学
3.2任教清华
3.3游学欧洲
3.4西南联大
3.5迎接解放
3.6重返北大
3.7“文革”浩劫
第4章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4.1时代的课题
4.2经学时代与子学时代
4.3信古、疑古与释古
4.4陈寅恪、金岳霖的评价
4.5胡适的批评
第5章“贞元六书”及新理学体系
5.1民族战争与民族哲学
5.2“照着讲”与“接着讲”
5.3“新理学”的形上学
5.4共相先于殊相
5.5辨名析理与烘云托月
第6章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境界说
6.1人禽之别新辨―觉解与境界
6.2自然境界
6.3功利境界
6.4道德境界
6.5天地境界
6.6境界说之得失
第7章对东西文化之争的超越
7.1访问泰戈尔
7.2“文化意欲”说与“地域差异”论
7.3“文化古今”说与“时代差异”论
7.4“文化类型”说与“社会差异”论
第8章一部被译成十种语言的书
8.1《小史》与《简史》
8.2以哲学代宗教
8.3儒道互补
8.4对文化的普遍关切
第9章50年代的一桩公案
9.1“抽象继承法”的由来
9.2“抽象继承法”的内容
9.3“抽象继承法”的遭遇
9.4“抽象继承法”的得失
第10章晚年定论―《中国哲学史新编》
10.1中国哲学史三部曲
10.2“不为馀子学邯郸”
10.3“请向兴亡事里寻”
10.4“完全从头开始重写”
10.5对春秋公羊学的表彰
10.6“非常可怪”之论
10.7向传统文化的复归
附录一冯友兰学术行年简谱
附录二参考文献
(一)冯友兰著作要录
(二)研究文献要目
后记
中西文明大潮的冲撞与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历史课题。如今,我们这一代学人业已开始自己的学术历程,经过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规模空前的学术文化积累(其表征为:各式样的丛书大量问世,以及纷至沓来名目繁多的学术热点的出现),应当说,我们这代学人无论就学术视野,抑或就学术环境而言,都是前辈学子所无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论,我们的学术功底尚远不足以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我们仍往往陷于眼花缭乱的被动选择和迫不及待的学术功利之中难以自拔,而对自己真正的学术道路则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了悟。我们至今尚未创建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就。基于此,《国学大师丛书》的组编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先“回到近现代”―回到首先亲历中西文化急剧冲撞而又作出了创造性反应的第三代百家诸子那里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困惑与浮躁,我们也该着实潜下心来,去重新了解和领悟这一代宗师的学术生涯、为学风范和人生及心灵历程(大师们以其独特的理智灵感对自身际遇作出反应的阅历),我们这代学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学术位置。我们应当深信,历史是不会跨过我们这一代的,90年代的学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学术建树。
我们将在温情与敬意中汲取,从和合与扬弃中把握,于沉潜与深思中奋起,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便是组织编辑《国学大师丛书》的出版宗旨。当我们这代学人站在前辈学术巨子们肩上的时候,便可望伸开双臂去拥抱那即将到来的中华学术新时代!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张岱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