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177155
和孩子聊书,是养成孩子良好阅读习惯、建立阅读优势的*方法之一。
什么样的书适合聊?聊书有哪些好方法?“阅读单”怎么用效果*好?孩子不应错过的好书有哪些?……蒋老师将自己10多年的聊书心得、奇思妙法和成功经验完全呈现。
本书适合教师培训和阅读,也是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好帮手。
代序 我的聊书旅程
章 由“聊”爱上书
一、为什么要读整本书
(一)锻炼真实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阅读意志
(三)静下来,静下来
(四)接触一个更丰富的文学世界
二、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一)建一个书架——为了那60%的概率
(二)“捐两本,看百本”
(三)影响友伴——群体动力学的启示
(四)大声朗读——由听爱上读
(五)保证阅读的时间
(六)无所不用其极
(七)我喜欢“聊书”这种方式
三、什么样的书适合聊
(一)记住五个“一点儿”
(二)有可能,就选择高品位的书
(三)多选择儿童文学经典
(四)根据年龄来选书
(五)和不同性别的孩子聊的书
第二章 一次完整“聊书”的大概样子
一、导读
(一)要有充分的准备
(二)要有独特的角度
(三)孩子自己也可以导读
二、阅读
(一)具体说说“持续默读”
(二)发挥“阅读单”的作用
三、讨论
四、延伸
(一)艺术延伸
(二)生活延伸
(三)自然延伸
(四)肢体延伸
(五)文学延伸
五、聊书的流程变式
(一)围绕同一个议题开展群书阅读
(二)群书阅读的议题可以是不同侧面的
第三章 让孩子聊起来,是一门技术活儿
一、首先是要提出好的问题
(一)要多提诠释类问题
(二)要多提开放类问题
(三)要多提延伸性问题
二、教学组织,松散一些
三、不用过度诗意和结构化的教学语言
四、营造安全的讨论环境
(一)不要老用“好坏对错”评判孩子们的意见
(二)讨论之前进行“预告”
(三)不要老给“正确答案”
五、尽可能让孩子多说
(一)不轻视任何浅显的意见
(二)老师,别急着发表高见
(三)等待,等待,再等待
六、老师,要富有解释智慧
七、帮助学生养成一些讨论技巧
第四章 聊书与阅读策略
一、有哪些重要的阅读策略
(一)预测和推理
(二)启动先备知识
(三)图像化
(四)整合资讯
(五)自我监控
(六)联结
(七)问问题
二、怎样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策略
(一)正面示范——教更下位的方法
(二)大声思维——让孩子看到你思考的过程
(三)阅读单——将策略显性化
三、独立练习——教与应用的二八原则
第五章 不同的书,不同的聊法
一、进入童话,和故事化在一起——和孩子聊“童话”
(一)低段的重心放在“讲述”
(二)中段的重心放在“体验”
(三)高段的重心放在“思考”
二、以安全的距离来探索一些“巨大”的话题——和孩子聊“奇幻故事”
(一)以一个安全的距离探索令人困扰的问题
(二)解开奇幻文学的叙事符码
(三)用表现的方式全面释放他们的想象力
(四)帮助联结文学与生活
三、研究人生与文学的种种问题——和孩子聊“成长小说”
(一)与个人联结的话题
(二)与生活联结的话题
(三)与艺术联结的话题
四、为了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和孩子聊“动物小说”
(一)真实的大自然与想象中的大自然
(二)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
五、“为了生存”和“生存的背后”——和孩子聊“冒险小说”
(一)为什么他们能够活下来
(二)生存背后的价值观
(三)多义性的讨论
六、在预测和推论中成为聪明的读者——和孩子聊“侦探小说”
(一)“预测和推论”的阅读策略
(二)“图像化”的能力
(三)小说的“知识背景”
第六章 聊书之前,可以试试“群文阅读”
一、从两个“群文阅读”案例说起
二、怎样组合这“一群”文章
(一)组合的线索非常明确
(二)线索背后又有明确的意图
三、为聊书作准备——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
(一)快——阅读要有速度
(二)效率——阅读要有方法
(三)读出你自己——阅读要有“姿态”
四、怎么教群文——“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堂实录
(一)“创世神话”的由来
(二)发现神话的民族色彩
(三)发现“神话母题”
第七章 走进聊书现场
一、你猜猜看——亲子阅读一页书《叩叩叩》
二、孩子的读书需要老师推动——《乌丢丢的奇遇》班级读书活动记录
(一)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乌丢丢?
(二)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乌丢丢
三、找到一个适合的话题——《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聊书记录
(一)根据年龄和书的特点确定话题
(二)一步一步,把话题聊深入
四、如何导读一本书——《戴脚环的大雁》聊书记录
(一)读故事的开头
(二)读故事的精彩片段
(三)猜猜后面发生了什么
五、自由、富有探索性的讨论——《疯羊血顶儿》聊书记录
(一)柔弱的盘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
(二)哪些关键事件导致盘羊数量直线下降?怎么写这些关键事件?
(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安排谁取得胜利?
(四)尾声:你有什么问题?
六、如何设计迷你课程——《蓝色的海豚岛》聊书片段
(一)聊书了,大家都来说说卡拉娜
(二)阅读时关注书中人物观念的变化
(三)说来听听,围绕一个问题聊出新的看法
(四)想问就问,小记者提的问题非常“专业”
(五)讨论有方法,一起进入“迷你课程”
七、进入沉静的语言——《驯鹿之国》聊书记录
(一)倾听细微的声音
(二)感受“太阳崇拜”
(三)感悟形象后面的情感
(四)思考对待自然的态度
八、儿童阅读与哲学——《孔子的故事》聊书记录
(一)这个故事属于“戏说”吗?
(二)孔子有缺点吗?
(三)“天命”是什么意思?
(四)今天我们怎么读《论语》?
附1:推荐给孩子看的书
附2:推荐给老师、家长看的书
代序 我的聊书旅程
我们常和朋友聊天,聊家常,聊近况,聊时事,聊人生……然而,书,需要“聊”吗?可以“聊”吗?“聊”真的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吗?
和“聊书”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王林博士——一个研究儿童文学的博士。是他让我从日复一日钻研教材,月复一月学习教法的埋头认真里抬了一下头,看到了一个非常迷人的世界——童书世界。并且从他的口中,我了解到,在国外,在中国台湾,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讨论整本书。惊喜、好奇、激动、不可思议……难以描述当时的感受。总之,我心里开始想,我会不会有一天也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整本书?
2006年,得到一本书——《说来听听》。“说来听听”,特别口语化的四个字。我们一直在课堂上追问学生“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如果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你就会觉得这种追问会给人一种紧张感,甚至胁迫感。你不敢轻易发言,因为你会觉得老师正在迫切地等待一个正确答案。“说来听听”,话语本身营造的是一种轻松、随意的氛围,让人感觉老师很在意、很尊重你的意见,就像我们平时“聊天”。
同年,又得到一本书——《童书三百聊书手册》(台湾出版)。这本书让我喜出望外 ——“聊书”,我的一种教学假想,原来别人早就开始尝试了。书中大量的案例证明:通过聊书,可以了解朋友间不同的观点,可以发现彼此间共同的兴趣,更能厘清自己的想法,提升一个人的思考力,还可以增加阅读的乐趣。
我想,我不能再没有行动了。我开始和学生“聊书”。
次聊的是《草房子》
我和学生聊的本书,是曹文轩的《草房子》——让人哭笑不得的《草房子》。
其实,在2005年的时候,已经有个别老师尝试开展班级读书会,但形式还比较呆板:“小组汇报”型的比较多,老师安排一个主持人一本正经地串联,每个小组的汇报次序分明,上台下台井然有序,不允许随便讲话,俨然一台演出。或者呢,老师索性从整本书里抽出一段话,问啊,读啊,写啊……忙了半天后发现和教课文没什么两样。
这可不是我想要的“聊书”的感觉。既然是聊,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就要有互动,就要有对话,就要有观点的相互补充和碰撞。就是要让班内不同层次的孩子说起来,只要学生说了,他就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是这本书的主人,是他自己在看这本书。新手上路,我把目标定位在想方设法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在无可借鉴的情况下,我在“聊”的形式上动了一些心思。
这次“聊书”,我把学生分成了四组,分别代表《草房子》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然后宣布要从四人中选出“少年”——调皮的少年、英俊的少年、幸福的少年。我发现这次聊书,学生聊得很开心,都兴致勃勃地说,都争先恐后地说,都拼命回忆、寻找书中的种种事例、细节来证明自己所代表的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是调皮的、英俊的、幸福的。尽管交流的内容涉及“生老病死、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这些沉重的内容,但整堂课心态上并不沉重,反而达到一种“轻”的效果。也就是说,这次聊书,孩子们在一种“有趣”、“好玩”的感觉中获得了人生体验。
不过,课后反思,我自己在聊的过程中,串场语还有些捉襟见肘,毕竟小学生对于发表自己想法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聆听别人看法的能力和习惯还需要多磨炼,对于响应别人的看法还有待多练习,对于综合与归纳小组的想法要走的路还很远。老师如果不能适时、切中要害地串场、点拨、引导,聊书就会显得乱糟糟的。聊书鼓励“说来听听”,但绝不是“随便说说”,我心里对自己说。
第三次聊的是《乌丢丢的奇遇》
我预料到了《乌丢丢的奇遇》可能不会像《草房子》那样受到孩子热烈的欢迎。孩子读这样的象征意味特别强的作品还是需要引导和“锻炼”的。所以,当我向学生推荐了《乌丢丢的奇遇》以后,总是见缝插针地问学生:“这本书好看吗?”“你看懂了吗?”我发现,这样简单的问题却引起了孩子们对书的重视,尽管他们心里并不是很喜欢,但他们会坚持把书读完。并且,孩子们很愿意告诉你他们对于这本书的困惑,他们开始不断地问我问题,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我忽然觉得自己明白了一件事:“聊书”不应该总是聊老师的话题,而应该多聊孩子们自己的问题。当我向学生表明这一点的时候,问题便蜂拥而至。不要怕无法应对学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好还是由学生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宽松、随意的“聊”的环境。在倾听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们可以把懵懂的提问者和深刻的洞察者这两种角色完美地统一在自己身上。问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时,他们会很真诚地提出一大堆问题。然而,开始讨论这些问题时,他们自己又能说出很深刻的见解。因此,有一段时间,我和学生聊书,就聊他们的疑问。真的,到现在我还认为,理想的读书会就是应该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老师不要提问题,连开放性的问题也不要提。
第七次聊的是《疯羊血顶儿》
几次聊书下来,我发现我和学生都是在聊书的内容,能不能讨论一下小说的表达形式呢?能不能换个角度聊一些创作技巧上的问题呢?事情到了《疯羊血顶儿》这本书时有了转机。
《疯羊血顶儿》这本书存在许多争议性的话题。例如,书中有许多非常真实的动物间争斗搏杀的场面,有人说写得太血腥,有人说这是一种“暴力美学”,我把问题“推”给了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又如,书的结尾处盘羊血顶儿和黑母狼面临一场生死决战,有人认为应该让羊赢,有人觉得应该让狼胜,我还是把问题“推”向学生。“聊”一步步升级,后成为“辩论”。有意思的是,后来家长也饶有兴趣地加入了“战团”。后,在我们的努力下,作者沈石溪也进入我们的校园,就这些已经上升到“文学创作”的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你可以想到孩子们抑制不住的欣喜与兴奋。
总之,从这一次读书会开始,我开始尝试从文学欣赏与创作的角度聊整本书。例如,找出一句表达作者想法的句子,从人物态度和想法的改变谈情节的发展,找出“言不由衷”的例子,欣赏细腻的风景描写,找出故事的高潮,找出故事的伏笔,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探讨日记和信在文学中的运用,讨论事物所象征的意义,谈故事中的巧合……
第十二次聊的是《戴脚环的大雁》
一边聊书,一边学习。我开始细读莫提默·丁·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和诺德曼的《儿童文学的乐趣》等著作。我开始接受一个观念: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一些阅读策略。是的,作为一个“成人”,我们应该预测孩子的阅读困难,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让每个孩子都向前走一步。
我在和学生聊比安基的《戴脚环的大雁》的时候,就是想和学生感受、体验“重读”这一阅读策略。“重读”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实用的阅读策略:有时候,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时候,重读自己感到疑惑的部分;有时候,重读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有时候,重读跟自己思考主题有关的部分;有时候,重读梳理文章的结构……
想一直聊下去
已经聊了二三十本书,也经常听别人聊书。原以为聊书是一件轻松的事——也确实如此,读书会,无论是书友读书会、家庭读书会,还是班级读书会,小组与讨论的结构性都不是很强,因此称为“聊书”,但是,实践之后,慢慢感觉到,和孩子聊书是“外松内紧”的事,大人需要“紧一紧”,要把书聊好,实际上还有很多能力有待提高。
蒋军晶老师语文课上得飞扬,又总是飞扬地带了学生去读文学,蒋军晶的飞扬是真的了!
——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 教授)
聊书是一种方法,它打破了师授生承的僵化教学;聊书是一种姿态,它鼓励学生“说来听听”;聊书是一种心境,它为急功近利的教育增添了几许平心静气。
——王 林(语文教育工作者)
军晶是个“玩家”,他把阅读这件事“玩”得风生水起,乐趣无穷。他不光自个儿“玩”得喜滋滋,更让那一帮孩子“玩”得乐癫癫。他是真正的好手。
——周益民(语文特级教师)
我多次听过蒋军晶老师的语文课。蒋老师讲课沉稳大气,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我喜欢他从容、自然的教态,佩服他举重若轻的功力。现在,读他的这本书,证实了我听课时的猜测:他的一些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的确是来自儿童文学方面的学养。
—— 朱自强(儿童文学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