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3390939
编辑推荐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由林洙、杉浦康平、汉宝德、李祖原、黄永松、蒋勋、黄永洪、登琨艳共同推荐。书中有神灵殿堂: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观·清真寺;帝王国度:城郭·宫殿·皇家苑囿·礼制建筑·陵墓;众生居所:城市·民居·书院·私家园林·桥梁。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中国古建筑考察的心得总结。涵盖神灵殿堂、帝王国度、众生居所三个主要面向、十六大类建筑,深入探索五十一座经典个案。时间由秦汉以迄明清,空间遍布中华大地。无论是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园林,还有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唤拜塔等,作者皆以*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在经典个案之后,另有同类型其他实例的介绍与比较;而“延伸议题”则以简练的文字、精细的手绘线图与大量的摄影图片,归纳整理中国古建筑之基本欣赏知识。*后并附中国古建筑常见术语词解。
目 录
序
导论
神灵的殿堂
帝王的国度
众生的居所
中国建筑术语词解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导论
神灵的殿堂
帝王的国度
众生的居所
中国建筑术语词解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媒体评论
乾朗不仅受过深入的建筑学专业训练,近二十年来更走遍了大江南北,对中国古建筑有了亲身的领会和体验,因而他才有可能将中国古建筑中*经典的作品挑选出来介绍给读者。本书又不同于一般的读物,乾朗每调查一处古建筑时都是用全身心去体察的,书中的数十幅图画即是作者的
在线试读
延伸议题
栋架
栋架也称为梁架或屋架。中国建筑的栋架历经几千年演进,与西洋明显不同的是,大体上不朝三角形桁架发展。矩形屋架虽然刚性不足,但反而得到弹性抗震的优点。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大叉手”及“托脚”,具有局部的斜撑作用:不过宋代之后,几乎不用“叉手”了。
宋《营造法式》称栋架为“草架”,设计图则称为“草架侧样”。栋架是梁柱与斗拱结合的产物,但柱位占相当关键性的角色,因此《营造法式》特别用“几架椽屋用几柱”来描述一组屋架。草架的规模用“四架椽屋”、 “六架椽屋”、“八架椽屋”或“十架椽屋”等来命名,同时也指出用三柱、四柱、五柱或六柱。当室内空间有特殊需求时,则施“减柱”或“移柱”。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出现减柱法,而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即施移柱法,方能容纳藏经转轮。
栋架的细节很多,除了叉手外,“侏儒柱” [瓜柱,福建称瓜筒]、“虹梁”[月梁]、拉系左右屋架的“攀问”以及“卷棚”,中国南北各地皆不同,反映了地域特色。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木匠用横木重叠代替侏儒柱,有如罗汉枋或井干构,为他处所未见。中国南方则仍保存许多古老木构遗制,喜用虹梁,向上弯曲的虹梁具预力效果,俗称“粗梁细柱”,将构造的特色融人建筑空间美感之中。
……
栋架
栋架也称为梁架或屋架。中国建筑的栋架历经几千年演进,与西洋明显不同的是,大体上不朝三角形桁架发展。矩形屋架虽然刚性不足,但反而得到弹性抗震的优点。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大叉手”及“托脚”,具有局部的斜撑作用:不过宋代之后,几乎不用“叉手”了。
宋《营造法式》称栋架为“草架”,设计图则称为“草架侧样”。栋架是梁柱与斗拱结合的产物,但柱位占相当关键性的角色,因此《营造法式》特别用“几架椽屋用几柱”来描述一组屋架。草架的规模用“四架椽屋”、 “六架椽屋”、“八架椽屋”或“十架椽屋”等来命名,同时也指出用三柱、四柱、五柱或六柱。当室内空间有特殊需求时,则施“减柱”或“移柱”。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出现减柱法,而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即施移柱法,方能容纳藏经转轮。
栋架的细节很多,除了叉手外,“侏儒柱” [瓜柱,福建称瓜筒]、“虹梁”[月梁]、拉系左右屋架的“攀问”以及“卷棚”,中国南北各地皆不同,反映了地域特色。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木匠用横木重叠代替侏儒柱,有如罗汉枋或井干构,为他处所未见。中国南方则仍保存许多古老木构遗制,喜用虹梁,向上弯曲的虹梁具预力效果,俗称“粗梁细柱”,将构造的特色融人建筑空间美感之中。
……
书摘插画
liuweihou1… –
初评
书籍已到,检查完毕,可惜一版第10印了,大16开、线装胶固、印刷精美,尤其佩服作者的治学态度,书中配图尤其精美,大人小孩阅读皆宜。现在很少能看到这么严谨而具有趣味性的书籍了,厚厚的一本,很不简单,对中国古建筑分门别类的进行详尽解析,开学季收入,太值当。只简单的翻翻,还未来得及细细品读,活动购入的书籍太多,毛爷爷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待我空闲后再对内容进行补评。
追评
书非常好,这次活动买书太多,还未细看,略评。
yueshang07… –
作为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贫民,我本能地对任何建筑有强烈兴趣,我想也就是这样的向往,在几百万年前,将我们的老祖宗从雨林和平原的露天赶进了山洞,并驱使他们开始建造房屋,最终,人类的建筑有了今天磅礴的规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仅是宣传用语,也是实实在在的,古建筑遗存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我看过很多建筑图片,像本书这样,公然揭掉一半的屋顶,将整个建筑详细解剖的,还是第一次看到。并且,这些繁复的图都来自作者手绘!此外,作者还精心上色,让图纸看起来不是简单的建筑教学图,而成为了艺术品。不能不感叹,作者的好本事、好耐… 展开评论
作为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贫民,我本能地对任何建筑有强烈兴趣,我想也就是这样的向往,在几百万年前,将我们的老祖宗从雨林和平原的露天赶进了山洞,并驱使他们开始建造房屋,最终,人类的建筑有了今天磅礴的规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仅是宣传用语,也是实实在在的,古建筑遗存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我看过很多建筑图片,像本书这样,公然揭掉一半的屋顶,将整个建筑详细解剖的,还是第一次看到。并且,这些繁复的图都来自作者手绘!此外,作者还精心上色,让图纸看起来不是简单的建筑教学图,而成为了艺术品。不能不感叹,作者的好本事、好耐心。 我想,这都是因为作者对中华文化、中华建筑怀有“温情与敬意”的缘故吧。 整本书装帧完美,图示清晰,如果能出续集,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