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23253
编辑推荐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屈原这样仰天发问。中外一理,对于浩渺星空、茫茫宇宙,人类心中一直藏着这样疑问,被它所蕴藏的神奇和壮美所吸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得以更多地窥探宇宙的奥妙。然而许多天文知识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不免显得高深而艰涩,对于宇宙星空他们仍然充满困惑和迷茫,渴求了解。
应该感谢《大众天文学》的出版,更应该感谢《大众天文学》中译本的出版。无论是法文原书,还是中文译本,都倾注了几代著名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毕生心血,他们共同完成并完善了这样一本不朽的巨著。中译本的风格与原版高度一致,它们都以文学的笔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宇宙面纱轻轻揭去,使普通读者得以全面清楚地了解宇宙真相。中文译本的出版更加曲折艰难,中国读者能读到这样的天文学名著实属不易,让我们好生珍惜它。
应该感谢《大众天文学》的出版,更应该感谢《大众天文学》中译本的出版。无论是法文原书,还是中文译本,都倾注了几代著名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毕生心血,他们共同完成并完善了这样一本不朽的巨著。中译本的风格与原版高度一致,它们都以文学的笔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宇宙面纱轻轻揭去,使普通读者得以全面清楚地了解宇宙真相。中文译本的出版更加曲折艰难,中国读者能读到这样的天文学名著实属不易,让我们好生珍惜它。
内容简介
《大众天文学》是一部天文学科普名著,作者卡米伊·弗拉马里翁以文学的笔触将浩芒宇宙的绚烂与神奇展示给广大读者。它是迄今为止,内容*全、篇幅很大、插图很多的一部天文学科普名著。自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欢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许多人因读了这本书而爱上天文学,甚至因此从事了天文研究工作。
全书共分七篇,前六篇全方位描述和介绍了地球,月亮,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陨星,恒星宇宙;第七篇简单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让读者了解天文工作者所使用的工具和他们如何依靠这些精密仪器获得惊人发现。全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配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中文翻译文字流畅,通俗易懂,并保持了原有的文学风格;此外,译者又根据近年来天文学的新发展做了增补和修订,使全书内容翔实而新颖。
全书共分七篇,前六篇全方位描述和介绍了地球,月亮,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陨星,恒星宇宙;第七篇简单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让读者了解天文工作者所使用的工具和他们如何依靠这些精密仪器获得惊人发现。全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配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中文翻译文字流畅,通俗易懂,并保持了原有的文学风格;此外,译者又根据近年来天文学的新发展做了增补和修订,使全书内容翔实而新颖。
目 录
《大众天文学》在中国(新版代序)
译者序言
原出版说明
弗拉马里翁传略
**篇 地 球
**章 天空中的地球
第二章 地球怎样围绕着地轴和太阳转动
第三章 地球怎样围绕着太阳转动
第四章 地球的第四种运动——岁差
第五章 地球的摄动和太阳在空间的运行
第六章 地球运动在理论上和实验上的证据
第七章 作为行星和世界的地球
第八章 地球的起源
第二篇 月 亮
第九章 月亮——地球的卫星
第十章 月相
第十一章 月亮围绕地球的运动
第十二章 月亮对于地球的影响
第十三章 月亮的表面状况
第十四章 月食和日食
第三篇 太 阳
第十五章 主宰世界的太阳
第十六章 怎样测量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
第十七章 太阳物理概观
第十八章 光球
第十九章 原子与摄谱仪
第二十章 太阳光谱带来的消息
第二十一章 日食
第二十二章 色球与日珥
第二十三章 日冕
第二十四章 太阳与地球
第二十五章 太阳内部
第四篇 行 星 世 界
第二十六章 视运动与真运动
第二十七章 水星
第二十八章 金星——牧羊人的星
第二十九章 火星——小型的地球
第三十章 小行星
第三十一章 巨大的木星
第三十二章 土星——太阳系里的奇观
第三十三章 天王星——颠倒了的世界
第三十四章 太阳系的边界
第五篇 彗星、流星与陨星
第三十五章 历史上的彗星
第三十六章 彗星在空间的运动
第三十七章 彗星的组织
第三十八章 流星与陨星
第六篇 恒 星 宇 宙
第三十九章 星座
第四十章 星的方位测量
第四十一章 星的光亮与星的数目
第四十二章 星的距离
第四十三章 星的自行
第四十四章 双星
第四十五章 星的光谱
第四十六章 视向速度与分光双星
第四十七章 交食双星
第四十八章 星的直径、质量与亮度
第四十九章 变星
第五十章 新星
第五十一章 行星状星云——沃尔夫拉叶星
第五十二章 星团
第五十三章 星的化学结构与演化
第五十四章 弥漫星云
第五十五章 射电天文学
第五十六章 银河系
第五十七章 河外星云
第七篇 天 文 仪 器
第五十八章 天文仪器
附 录
**章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演化史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第四章 水星的自转及其表面观测
第五章 金星的自转、大气、温度及其表面观测
第六章 射电天文学的新发展
第七章 新天文学
第八章 新型的河外天体
星图
译者序言
原出版说明
弗拉马里翁传略
**篇 地 球
**章 天空中的地球
第二章 地球怎样围绕着地轴和太阳转动
第三章 地球怎样围绕着太阳转动
第四章 地球的第四种运动——岁差
第五章 地球的摄动和太阳在空间的运行
第六章 地球运动在理论上和实验上的证据
第七章 作为行星和世界的地球
第八章 地球的起源
第二篇 月 亮
第九章 月亮——地球的卫星
第十章 月相
第十一章 月亮围绕地球的运动
第十二章 月亮对于地球的影响
第十三章 月亮的表面状况
第十四章 月食和日食
第三篇 太 阳
第十五章 主宰世界的太阳
第十六章 怎样测量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
第十七章 太阳物理概观
第十八章 光球
第十九章 原子与摄谱仪
第二十章 太阳光谱带来的消息
第二十一章 日食
第二十二章 色球与日珥
第二十三章 日冕
第二十四章 太阳与地球
第二十五章 太阳内部
第四篇 行 星 世 界
第二十六章 视运动与真运动
第二十七章 水星
第二十八章 金星——牧羊人的星
第二十九章 火星——小型的地球
第三十章 小行星
第三十一章 巨大的木星
第三十二章 土星——太阳系里的奇观
第三十三章 天王星——颠倒了的世界
第三十四章 太阳系的边界
第五篇 彗星、流星与陨星
第三十五章 历史上的彗星
第三十六章 彗星在空间的运动
第三十七章 彗星的组织
第三十八章 流星与陨星
第六篇 恒 星 宇 宙
第三十九章 星座
第四十章 星的方位测量
第四十一章 星的光亮与星的数目
第四十二章 星的距离
第四十三章 星的自行
第四十四章 双星
第四十五章 星的光谱
第四十六章 视向速度与分光双星
第四十七章 交食双星
第四十八章 星的直径、质量与亮度
第四十九章 变星
第五十章 新星
第五十一章 行星状星云——沃尔夫拉叶星
第五十二章 星团
第五十三章 星的化学结构与演化
第五十四章 弥漫星云
第五十五章 射电天文学
第五十六章 银河系
第五十七章 河外星云
第七篇 天 文 仪 器
第五十八章 天文仪器
附 录
**章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演化史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第四章 水星的自转及其表面观测
第五章 金星的自转、大气、温度及其表面观测
第六章 射电天文学的新发展
第七章 新天文学
第八章 新型的河外天体
星图
前 言
《大众天文学》在中国(新版代序)
《大众天文学》是一部世界名著,由法国天文学家、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卡米伊?弗拉马里翁(Camille Flammarion,1842~1925)创作,1880年在法国出版,成为传遍全球、轰动一时的科普读物,曾译成许多文字在国外出版。原书也一再重印。
作者是一位博学多才、口若悬河的天文科普奇才,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天文科普演讲拥有大量听众,每办讲座都是座无虚席,男女老少无不听得如醉如痴。因此他的书也是令人争相阅读,爱不释手。
1925年弗翁逝世,但他的著作仍然畅销。20世纪20年代,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高鲁博士就想把《大众天文学》译成中文,但未能实现。高鲁对弗翁的天文普及贡献倍加赞扬,无限崇拜,言必称弗翁,因此人们常戏称高鲁是中国的弗拉马里翁。高鲁于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任所长,开始筹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不久又出任中国驻法公使,因此《大众天文学》中文翻译的事就此搁浅。
1954年中国**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开始筹建,1955年正式动工,就在这个时候,《大众天文学》的新版问世,许多位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应弗拉马里翁夫人的要求,对本书在保存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用大量天文学的新发现、新知识加以修订。新版的《大众天文学》又一次风行全球,英国首先于1964年出版了该书新版的英译本,书名为The Flammarion book of astronomy(《弗拉马里翁的天文学书》)。
1957年北京天文馆建成开幕,中国的天文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人们对天文知识的需要和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上海天文台台长李珩教授除了对北京天文馆的建成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祝贺外,还表示愿意把《大众天文学》新版译成中文出版,用以纪念北京天文馆的诞生,并把弗翁成功的天文学科普经验传播到中国来。新版《大众天文学》精装一巨册,洋洋百万字,图片近千幅。把这样一部世界名著译介到中国来谈何容易,但是李珩教授毅然挑起这副重担,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翻译这部巨著,他告诉我说为了早日译成,他牺牲了许多娱乐休闲,集中力量,投入全部身心于繁重而愉快的工作中,他仿佛面对弗翁听他在演讲,看他在著述。当时李珩教授就约我担任他的助手,译完之后由我整理、校阅,选编一些新的彩色插图。我知道这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我只能尽力而为。全部译稿约两千多页,在我家中书桌上摆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算完成。因为我在北京天文馆的工作十分繁杂,时间紧迫,我往往编校《大众天文学》译稿到深夜。当时我谢绝了许多约稿,连《十万个为什么》的约稿也不敢答应,因为《大众天文学》这本书对天文科普工作者、对天文馆工作者、对广大天文爱好者,甚至对一些天文教育和研究工作者都会是有价值的读物,因此一定要集中精力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流水作业中,李珩教授译好一部分就从上海寄到北京,我编校完一部分后又送给科学出版社的夏墨英责任编辑,由她*后整理发排,大约在1964年底或1965年初正式付印。全书分三个分册出版。**分册为《地球?月球》,第二分册为《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与陨星》,第三分册为《恒星宇宙?天文仪器》。科学出版社为了该书的出版曾作了大量宣传和征订工作。**、二两个分册于1965年出版问世,得到好评与欢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本书像许多其他科普图书一样受到批判,被认为是宣扬资本主义文化的毒草。第三分册《恒星宇宙?天文仪器》在1966年已经印好出版,但被封杀在仓库里禁止发行。直到20世纪70年代“文革”后期才打上“限国内发行”的字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出售,致使许多读者未能购得第三分册而感到遗憾。“文革”之后,许多读者要求该书重印出售,但纸型已毁,无能为力,因此《大众天文学》的三册一套的完整本竟成了稀有之物。
1978年举行的科学大会为我们送来了科学的春天,在译者李珩教授的建议下,科学出版社同意重新出版《大众天文学》,但考虑到该书原版是1955年出版,事隔近30年,在此期间天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决定请李珩教授全面加以补充修订。补充资料已写就约10万字,新增插图约百幅,时已进入80年代,又因种种原因,《大众天文学》的新版只得搁浅。在重新增补修订并商谈出版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和李珩教授与出版社保持密切联系,参与其事。*后,李珩教授只能将增补资料全部交我保存,以待可能的出版机会。未曾想到在21世纪来临之际,《大众天文学》修订版的出版又出现了新机遇。这里还需再插入一段往事。
法文版《大众天文学》在1985年又出版了全新的版本,书名Astronomie Flammarion(《弗拉马里翁天文学》)。由法国的10多位天文学家协力修订,全面刷新,全书共1 056页,分一、二两巨册,插图约1 500幅,全部彩色印刷。1987年,北京图书馆入藏这个新版本,我立即将全部目录及序言等资料复印寄给李珩教授,但面对这个巨大的版本,已临暮年的他只能赞叹而无能为力,而且当时已经没有出版该书新版的任何可能。李珩教授于1989年逝世。
200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了解到《大众天文学》的历史情况后,并征得李珩之女李晓玉教授的同意,决定启动重版这一科普巨著的工程。2002年新年过后,李晓玉教授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这是我们多年来的重逢,当时就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共同座谈了有关《大众天文学》修订版的出版事宜,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在科学出版社1965—1966年出版的中译本的基础上,加入李珩教授为该书编写的增补材料(见附录部分),再选编许多精美的彩色天文图片,修订版分上下两册出版,争取在2002年内问世。其中,图版工作仍由我来负责,除了对原书插图中少数图片(如原中译本153页的日食路径图改为21世纪头20年的图)外一律照排。彩色版图完全更新,从原有的不到20页扩充为80页。*后的星图部分用李元、李兆星编译的以2000.0年为历元的全天星图代替过时的旧图。彩图编选的原则是以能反映天文学**发现和成就,图片更精美,更具有代表性,不但增加了科学内涵,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有一定欣赏价值,引起读者对天文学的兴趣。
这一次2013年的再版是由李晓玉教授和我共同商定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了提高本版次的质量,北大出版社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要提到刘维副编审细读全书,提出了若干值得改进的部分。还有一位资深天文爱好者从加拿大寄来一些应加的勘误之处,对这些我和责编根据法英中三个版本进行了认真的校对和讨论达成共识。
这次还特别邀请了天文学界的老前辈90高龄的王绶琯院士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卞毓麟研究员等对本书加以点评和推荐。在此李晓玉教授和我都表示诚挚的感谢。此外,这次的版本较前加大了字号,阅读更加方便,*后还增加了卞毓麟研究员**编撰的《弗拉马里翁传》,使读者对弗翁有进一步的了解。
当《大众天文学》中译本修订版问世之时,我们对李珩教授表示深深地尊敬与怀念。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李元
2013年3月于北京
《大众天文学》是一部世界名著,由法国天文学家、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卡米伊?弗拉马里翁(Camille Flammarion,1842~1925)创作,1880年在法国出版,成为传遍全球、轰动一时的科普读物,曾译成许多文字在国外出版。原书也一再重印。
作者是一位博学多才、口若悬河的天文科普奇才,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天文科普演讲拥有大量听众,每办讲座都是座无虚席,男女老少无不听得如醉如痴。因此他的书也是令人争相阅读,爱不释手。
1925年弗翁逝世,但他的著作仍然畅销。20世纪20年代,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高鲁博士就想把《大众天文学》译成中文,但未能实现。高鲁对弗翁的天文普及贡献倍加赞扬,无限崇拜,言必称弗翁,因此人们常戏称高鲁是中国的弗拉马里翁。高鲁于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任所长,开始筹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不久又出任中国驻法公使,因此《大众天文学》中文翻译的事就此搁浅。
1954年中国**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开始筹建,1955年正式动工,就在这个时候,《大众天文学》的新版问世,许多位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应弗拉马里翁夫人的要求,对本书在保存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用大量天文学的新发现、新知识加以修订。新版的《大众天文学》又一次风行全球,英国首先于1964年出版了该书新版的英译本,书名为The Flammarion book of astronomy(《弗拉马里翁的天文学书》)。
1957年北京天文馆建成开幕,中国的天文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人们对天文知识的需要和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上海天文台台长李珩教授除了对北京天文馆的建成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祝贺外,还表示愿意把《大众天文学》新版译成中文出版,用以纪念北京天文馆的诞生,并把弗翁成功的天文学科普经验传播到中国来。新版《大众天文学》精装一巨册,洋洋百万字,图片近千幅。把这样一部世界名著译介到中国来谈何容易,但是李珩教授毅然挑起这副重担,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翻译这部巨著,他告诉我说为了早日译成,他牺牲了许多娱乐休闲,集中力量,投入全部身心于繁重而愉快的工作中,他仿佛面对弗翁听他在演讲,看他在著述。当时李珩教授就约我担任他的助手,译完之后由我整理、校阅,选编一些新的彩色插图。我知道这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我只能尽力而为。全部译稿约两千多页,在我家中书桌上摆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算完成。因为我在北京天文馆的工作十分繁杂,时间紧迫,我往往编校《大众天文学》译稿到深夜。当时我谢绝了许多约稿,连《十万个为什么》的约稿也不敢答应,因为《大众天文学》这本书对天文科普工作者、对天文馆工作者、对广大天文爱好者,甚至对一些天文教育和研究工作者都会是有价值的读物,因此一定要集中精力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流水作业中,李珩教授译好一部分就从上海寄到北京,我编校完一部分后又送给科学出版社的夏墨英责任编辑,由她*后整理发排,大约在1964年底或1965年初正式付印。全书分三个分册出版。**分册为《地球?月球》,第二分册为《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与陨星》,第三分册为《恒星宇宙?天文仪器》。科学出版社为了该书的出版曾作了大量宣传和征订工作。**、二两个分册于1965年出版问世,得到好评与欢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本书像许多其他科普图书一样受到批判,被认为是宣扬资本主义文化的毒草。第三分册《恒星宇宙?天文仪器》在1966年已经印好出版,但被封杀在仓库里禁止发行。直到20世纪70年代“文革”后期才打上“限国内发行”的字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出售,致使许多读者未能购得第三分册而感到遗憾。“文革”之后,许多读者要求该书重印出售,但纸型已毁,无能为力,因此《大众天文学》的三册一套的完整本竟成了稀有之物。
1978年举行的科学大会为我们送来了科学的春天,在译者李珩教授的建议下,科学出版社同意重新出版《大众天文学》,但考虑到该书原版是1955年出版,事隔近30年,在此期间天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决定请李珩教授全面加以补充修订。补充资料已写就约10万字,新增插图约百幅,时已进入80年代,又因种种原因,《大众天文学》的新版只得搁浅。在重新增补修订并商谈出版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和李珩教授与出版社保持密切联系,参与其事。*后,李珩教授只能将增补资料全部交我保存,以待可能的出版机会。未曾想到在21世纪来临之际,《大众天文学》修订版的出版又出现了新机遇。这里还需再插入一段往事。
法文版《大众天文学》在1985年又出版了全新的版本,书名Astronomie Flammarion(《弗拉马里翁天文学》)。由法国的10多位天文学家协力修订,全面刷新,全书共1 056页,分一、二两巨册,插图约1 500幅,全部彩色印刷。1987年,北京图书馆入藏这个新版本,我立即将全部目录及序言等资料复印寄给李珩教授,但面对这个巨大的版本,已临暮年的他只能赞叹而无能为力,而且当时已经没有出版该书新版的任何可能。李珩教授于1989年逝世。
200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了解到《大众天文学》的历史情况后,并征得李珩之女李晓玉教授的同意,决定启动重版这一科普巨著的工程。2002年新年过后,李晓玉教授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这是我们多年来的重逢,当时就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共同座谈了有关《大众天文学》修订版的出版事宜,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在科学出版社1965—1966年出版的中译本的基础上,加入李珩教授为该书编写的增补材料(见附录部分),再选编许多精美的彩色天文图片,修订版分上下两册出版,争取在2002年内问世。其中,图版工作仍由我来负责,除了对原书插图中少数图片(如原中译本153页的日食路径图改为21世纪头20年的图)外一律照排。彩色版图完全更新,从原有的不到20页扩充为80页。*后的星图部分用李元、李兆星编译的以2000.0年为历元的全天星图代替过时的旧图。彩图编选的原则是以能反映天文学**发现和成就,图片更精美,更具有代表性,不但增加了科学内涵,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有一定欣赏价值,引起读者对天文学的兴趣。
这一次2013年的再版是由李晓玉教授和我共同商定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了提高本版次的质量,北大出版社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要提到刘维副编审细读全书,提出了若干值得改进的部分。还有一位资深天文爱好者从加拿大寄来一些应加的勘误之处,对这些我和责编根据法英中三个版本进行了认真的校对和讨论达成共识。
这次还特别邀请了天文学界的老前辈90高龄的王绶琯院士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卞毓麟研究员等对本书加以点评和推荐。在此李晓玉教授和我都表示诚挚的感谢。此外,这次的版本较前加大了字号,阅读更加方便,*后还增加了卞毓麟研究员**编撰的《弗拉马里翁传》,使读者对弗翁有进一步的了解。
当《大众天文学》中译本修订版问世之时,我们对李珩教授表示深深地尊敬与怀念。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李元
2013年3月于北京
媒体评论
在19世纪的同类著述中,《大众天文学》乃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杰作。
——20世纪的美国科普巨匠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20世纪的美国科普巨匠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大众天文学》是一本世界科普名著,中译本由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和翻译家李珩教授译著,可谓名著名译,谨予推荐。
——王绶琯(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
用令人着迷的语言,叙说宇宙的神奇与壮美;以晓畅优雅的文字,构筑科学通俗化的丰碑。
——卞毓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世界科普巨匠阿西莫夫称赞《大众天文学》:“在同类著述中,这乃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杰作。”弗翁以文学的笔墨、生动的语言铸就了这部鸿篇巨著,也诠释了自己的座右铭“科学知识应该大众化,而不应该庸俗化”。
——中国图书商报
免费在线读
**章
天空中的地球
本书是为喜欢了解周围的事物,且对于宇宙的情况想没有太多的付出就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明确的概念的读者而编写的。我们是在什么东西上行走?地球在无限空间里占有什么地位?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的太阳光是什么?我们头顶上的天空是什么?黑夜里发光的星星是什么?要想得到解答这些疑问的知识,并不是无益的。如果没有关于宇宙的基本知识,我们便只能永远受着自然界的影响而不明白其原因。这样的基本知识,我们不但可以不太费神地获得,而且还可以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趣味。天文学绝不是孤僻的、高不可攀的科学,它是和我们*接近的一门学问,在我们的一切知识里它是*需要的,同时它能使我们入迷,给我们无比的快乐。我们不能漠视天文学,因为只有它才使我们明白,我们在哪里,我们是什么,而且它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使你认为它充满了数字。数学的公式不过是像建造华丽宫殿的架子,当架子一经拆掉,这神圣的殿宇便在天穹上放出光辉,在惊奇的眼睛里,显现出它的伟大和辉煌。
这并不是说阅读这本《大众天文学》一书的人就不需要专心致志。这样的书虽然比一本小说更真实、更亲切,可是唯有你细心地去读,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成为你经久不忘的科学知识。读一本小说,有时候到*后一页,读者还是和开始一样,没有得到什么知识;可是任何人读了一本科学书,都会扩大他的认识范围,提高他的判断能力。我们简直可以说,在我们的时代里,如果一个人对近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一无所知,那么他就不能叫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但是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情况便不会有天文学了:如果我们的大气中水汽的成分稍微多一些,使地球披上浓云的外衣,或裹上一层不透光的被盖,把天穹和它上面发光的星星完全掩蔽起来,于是我们就生活在永恒的浓雾里,对于天上奇妙的现象全无所知了。这样一来,我们人类的生活、意识和哲学一定会和今天大不相同。
研究星辰的科学已经不是少数专家们的秘密,天文学启发了一切人的智慧,并且揭示了自然界。这说明如果没有它,人们便不知道自己在万物中所占的地位。即使是粗浅的一点天文学知识,也是人们所需要的,因为今天每一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宇宙的真相。
天文学给我们揭示的一切真相里,对于我们来说,*重要而且也是使我们*感兴趣的,首先就是它说明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颗行星,并且说明了这颗行星的形状、大小、质量、位置和运动。要研究天,**先懂得地,因为地球是和我们*接近的。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就是从研究我们地球的位置和运动出发的,但是必须依靠近代天文学,我们对于这颗行星才有确切的认识。根据观测表明:地球绝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在时间的洪流里,奔向一个我们不了解的目标,它迅速地旋转着,载着它表面上生死不已的人类在太空运行。
几千年来,人类关于地球的性质和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的一般构造的认识是错误的。假使没有天文学,人类的有关认识到今天还会照样错下去;即使在今天,也还有许多人由于缺乏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居住的世界存在着荒谬的看法。
现在,上小学的孩子们很容易说出“地球是圆的”这个真理来。可是他们却没想到,人们经过多大的努力,借着几何学和天文学的帮助,才发现了这个真理。
我们放眼望去,大地是一个广阔的平原,虽然它表面有各种各样起伏的地形:青翠的山岭、美丽的峡谷、高耸的山脉、蜿蜒的河流、明媚的湖泊、辽阔的海洋以及千变万化的原野。大地又好像是固定地稳立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之上,上面是阴晴变化的天,它又好像是宇宙的不可动摇的基石,日、月、星辰都似乎在围绕着大地转动。根据这一切表面的现象,人们很容易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为了人类的居住而被创造出来的。这种浮夸的看法,只要没有人提出异议,就很可能长久地被人类保留下去。
原始人愚昧的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他们以整个精力忙于寻求食物。后来,他们的智力逐渐发展起来,想方设法地防备自然的灾害和抵御仇敌的袭击,以及增加他们物质上的财富。智慧是慢慢发展的,直到有一天,在东方宽阔的原野上,有人开始观测星辰的运转,于是就诞生了天文学〔引起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想了解天文现象对于劳动生产的关系,而不是少数人因好奇而观测星辰的结果。——译者注〕。起初,只是一些牧羊人在黄昏日落、黎明日出时注意一些简单的天象。例如,月亮的盈缺,月亮比太阳和星辰晚一些升起,布满繁星的天空在我们的头上缓缓地变化,行星在星座里的运动,流星好像从天空中飞了出来,神秘而可怕的日食和月食,奇怪披发的彗星,这一切便是几千年前古代人观测研究的对象。天文学是*古老的科学,远在有文字以前,人类已经研究天象,还创造了一种原始的历法。原始的观测记录因战争而遗失,现今所保存的年代*悠远的观测,首推中国历史的记载。例如,公元前2679年的新星,公元前2316年的彗星等。中国人还记下了公元11世纪冬至日太阳是在宝瓶座β星附近,而现在它却在人马座γ星附近,相距有40多度之差。古埃及人在公元前4200年间已经有相当完备的历法,他们把惯用了几千年以360日为一年的历法改为以365日为一年的历法。7天为一个星期的周法,也有了它在天文学上的根据。虽然它在公元3世纪才传至欧洲,虽然一周7天的名字和每月的名字一样,字源同样出于拉丁语,然而事实上,远在公元前许多年前,星期的制度已经创始于犹太或巴比伦了。这七天的命名,是根据古人所知的运动的星辰: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假使那时候人们已经认识我们在1781、1846和1930年陆续发现的天王、海王和冥王〔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民间联合会大会的决议通过:冥王星被视为太阳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视为大行星。——编者注〕三星,也许今天的一个星期是10天,而不是7天。时日的划分若有了差异,对于社会的组织就不能没有影响。
公元前800年间,大约在荷马时代,人们以为地球的周围环绕着名叫俄刻阿诺斯(Okéanos)的海洋。海水充满下面的半球,只有上面的半球才对着天。太阳(赫利俄斯,Hélios)每晚落在这海里就熄灭了它的火,在海洋深处洗了一个澡以后,第二天早上重新点燃了它的火。
古人根据表面的观察,以为夜晚星辰闪烁的天空和昼间阳光普照的天空是两样的。如果那时有人敢说,白昼的天空也充满了星星,正和夜里一般,只是因为太阳的强烈光辉将星光掩蔽,我们才看不见星星,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位有才、有胆的理论家。
不久,人们便注意到太阳、月亮、行星、恒星都有东升和西落的现象,而且在落下去和升起来的时间间隔里,这些星辰都应该从地下面经过。地下面!这三个字具有多么大的革命性的意义啊!一直到了那个时候,人们总以为我们脚下的地是无限的深厚,它一定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面,否则他们便不能设想为什么地是这样的稳定。可是,星辰在我们头上所走的弯曲的路径,既然在它落下地以后仍然继续进行,到第二天再从地下升起,那么我们便应该设想地下有广大的走廊,使天上的这些火炬通过。有些人以为地像一张圆桌,立在12根支柱上面;又有人以为地像一个圆顶,载于4个铜像的背上。但是世界需要支撑的这个看法,不管支撑的东西是柱、是铜像或是山,总不能消除掉疑问,因为这些支撑的东西也应该有它们的基础。天穹好像围绕着我们在旋转,于是使地球稳定的这个支柱便无处安放,而不得不打消有支柱的这个见解,因此,我们便不能不承认地是悬空无靠的。
如果我们相信迪欧根尼(Diogène de La?rt)的话,这便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在公元前500年间所得出的结论。我们有理由把认为地球是悬空的这个看法当做是天文学上的一个大发现。与荷马同时代的赫西奥德(Hésiode)以为地是一个圆盘,处于天穹和地狱之间,其间的距离曾经被伏尔甘(火神,Vulcan)所测定,他的砧从天穹落到地面需要九日九夜,再从地面落到地狱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关于宇宙构造的这种见解,在许多年代里一直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但进步的火炬已经点燃,便不会熄灭。地理学的发展与对月食的观测(图4)证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实在是一个球。于是人们便想象这个伟大的球处在宇宙的中心,别的天体——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从现象上看来,都围绕着地球,依照大小不同的圆周转动。
图4月食时(1921年10月16日)地球的黑影在月亮上的情形(地影的轮廓是圆的)
近年来,我们对于地是球形的这个论断已经得到直接的证据,这便是从很高的一点拍摄地平线的照片。1935年有人用上升到平流层的气球,在高出地面22千米处拍照,*近更有人用火箭载着照相机射到100千米高处去拍照(本篇封面图,即图1)。地平线的曲率在**张照片上已经可以看得出,在第二张照片上,更是非常的明显(本篇第七章)〔1961年以来,载人宇宙飞船已经从更高处拍摄了许多地面照片。——校者注〕。
天文学家细心观测天体的视运动已有2 000年的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很多奇特的不能解释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到他们明白自己对于地球位置的认识是错误(和过去他们认为地球是稳定的一样)时,才获得了解决。不朽的哥白尼反复地讨论了在他 2 000 年以前的古希腊人,如伊塞塔斯(Hicetas)、埃斯方特(Ecphante)、斐洛劳斯(Philolaüs)、柏拉图(Platon)、赫拉克利德(Héraclide)和阿利斯塔克(Aristarque)等提出的地球运动的学说,这一学说曾于1440年被尼科拉?德?曲萨(Nicolas de Cusa)主教重新提出,但总是不被人们接受。这位博学的波兰僧正(即哥白尼)在1543年与世长辞时,给科学留下了一本巨著〔指《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旧译《天旋论》〕,明确地揭露了人类对宇宙长期的错误认识。
地球在24小时内绕着自己的轴转动一周,由这一运动所形成的现象,便是天穹围绕地球转动一周,这是哥白尼所说明的**个真相,而且从此就被肯定下来。这也是我们首先要考查的事实。上面已经说过,我们对于天文学的学习,将从研究地球在空间的位置和它的各种运动开始。
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不过是它的一种运动。它被太阳的引力控制在一个轨道上绕着太阳运行,日地平均距离是1.49亿千米,在一年内绕了一个约有9.4亿千米长的大圆周。
我们的地球要在36514日里绕这样大一个圆周,它在空中运行时,一天要走257万千米,一小时要走10.7万千米,一秒钟要走30千米,这是很容易计算出来的。
我们在空中运行的速度比*快的火车还要快 1 000 倍,而火车比乌龟要快 1 000 倍。如果我们开出一列火车去追赶地球,那正像一个乌龟去追赶火车!我们的地球在天空中运行的速度比炮弹的速度还要快30倍。
假想有人在空中距离地球轨道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渐渐增大的星球滚滚飞奔而来,盖住了整个天空,然后又向空间深处飞驰而去,他该是怎样的惊诧!
我们住在这样一个运动着的球上,差不多就像附在射击到空中的炮弹上的灰尘一样。空气、水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参加地球的各种运动,所以除了去观测那些不参加这些运动的星辰以外,我们是不能够证明有这些运动的。这颗载着我们的行星的运动,既不受摩擦,也不会碰撞,**沉寂地在永恒的天空中运行着,这是多么奇妙的结构啊!地球在它理想的轨道上庄严地运动着,比在澄静的湖面上划行的小船还要轻盈。
天空中的地球
本书是为喜欢了解周围的事物,且对于宇宙的情况想没有太多的付出就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明确的概念的读者而编写的。我们是在什么东西上行走?地球在无限空间里占有什么地位?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的太阳光是什么?我们头顶上的天空是什么?黑夜里发光的星星是什么?要想得到解答这些疑问的知识,并不是无益的。如果没有关于宇宙的基本知识,我们便只能永远受着自然界的影响而不明白其原因。这样的基本知识,我们不但可以不太费神地获得,而且还可以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趣味。天文学绝不是孤僻的、高不可攀的科学,它是和我们*接近的一门学问,在我们的一切知识里它是*需要的,同时它能使我们入迷,给我们无比的快乐。我们不能漠视天文学,因为只有它才使我们明白,我们在哪里,我们是什么,而且它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使你认为它充满了数字。数学的公式不过是像建造华丽宫殿的架子,当架子一经拆掉,这神圣的殿宇便在天穹上放出光辉,在惊奇的眼睛里,显现出它的伟大和辉煌。
这并不是说阅读这本《大众天文学》一书的人就不需要专心致志。这样的书虽然比一本小说更真实、更亲切,可是唯有你细心地去读,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成为你经久不忘的科学知识。读一本小说,有时候到*后一页,读者还是和开始一样,没有得到什么知识;可是任何人读了一本科学书,都会扩大他的认识范围,提高他的判断能力。我们简直可以说,在我们的时代里,如果一个人对近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一无所知,那么他就不能叫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但是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情况便不会有天文学了:如果我们的大气中水汽的成分稍微多一些,使地球披上浓云的外衣,或裹上一层不透光的被盖,把天穹和它上面发光的星星完全掩蔽起来,于是我们就生活在永恒的浓雾里,对于天上奇妙的现象全无所知了。这样一来,我们人类的生活、意识和哲学一定会和今天大不相同。
研究星辰的科学已经不是少数专家们的秘密,天文学启发了一切人的智慧,并且揭示了自然界。这说明如果没有它,人们便不知道自己在万物中所占的地位。即使是粗浅的一点天文学知识,也是人们所需要的,因为今天每一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宇宙的真相。
天文学给我们揭示的一切真相里,对于我们来说,*重要而且也是使我们*感兴趣的,首先就是它说明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颗行星,并且说明了这颗行星的形状、大小、质量、位置和运动。要研究天,**先懂得地,因为地球是和我们*接近的。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就是从研究我们地球的位置和运动出发的,但是必须依靠近代天文学,我们对于这颗行星才有确切的认识。根据观测表明:地球绝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在时间的洪流里,奔向一个我们不了解的目标,它迅速地旋转着,载着它表面上生死不已的人类在太空运行。
几千年来,人类关于地球的性质和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的一般构造的认识是错误的。假使没有天文学,人类的有关认识到今天还会照样错下去;即使在今天,也还有许多人由于缺乏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居住的世界存在着荒谬的看法。
现在,上小学的孩子们很容易说出“地球是圆的”这个真理来。可是他们却没想到,人们经过多大的努力,借着几何学和天文学的帮助,才发现了这个真理。
我们放眼望去,大地是一个广阔的平原,虽然它表面有各种各样起伏的地形:青翠的山岭、美丽的峡谷、高耸的山脉、蜿蜒的河流、明媚的湖泊、辽阔的海洋以及千变万化的原野。大地又好像是固定地稳立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之上,上面是阴晴变化的天,它又好像是宇宙的不可动摇的基石,日、月、星辰都似乎在围绕着大地转动。根据这一切表面的现象,人们很容易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为了人类的居住而被创造出来的。这种浮夸的看法,只要没有人提出异议,就很可能长久地被人类保留下去。
原始人愚昧的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他们以整个精力忙于寻求食物。后来,他们的智力逐渐发展起来,想方设法地防备自然的灾害和抵御仇敌的袭击,以及增加他们物质上的财富。智慧是慢慢发展的,直到有一天,在东方宽阔的原野上,有人开始观测星辰的运转,于是就诞生了天文学〔引起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想了解天文现象对于劳动生产的关系,而不是少数人因好奇而观测星辰的结果。——译者注〕。起初,只是一些牧羊人在黄昏日落、黎明日出时注意一些简单的天象。例如,月亮的盈缺,月亮比太阳和星辰晚一些升起,布满繁星的天空在我们的头上缓缓地变化,行星在星座里的运动,流星好像从天空中飞了出来,神秘而可怕的日食和月食,奇怪披发的彗星,这一切便是几千年前古代人观测研究的对象。天文学是*古老的科学,远在有文字以前,人类已经研究天象,还创造了一种原始的历法。原始的观测记录因战争而遗失,现今所保存的年代*悠远的观测,首推中国历史的记载。例如,公元前2679年的新星,公元前2316年的彗星等。中国人还记下了公元11世纪冬至日太阳是在宝瓶座β星附近,而现在它却在人马座γ星附近,相距有40多度之差。古埃及人在公元前4200年间已经有相当完备的历法,他们把惯用了几千年以360日为一年的历法改为以365日为一年的历法。7天为一个星期的周法,也有了它在天文学上的根据。虽然它在公元3世纪才传至欧洲,虽然一周7天的名字和每月的名字一样,字源同样出于拉丁语,然而事实上,远在公元前许多年前,星期的制度已经创始于犹太或巴比伦了。这七天的命名,是根据古人所知的运动的星辰: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假使那时候人们已经认识我们在1781、1846和1930年陆续发现的天王、海王和冥王〔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民间联合会大会的决议通过:冥王星被视为太阳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视为大行星。——编者注〕三星,也许今天的一个星期是10天,而不是7天。时日的划分若有了差异,对于社会的组织就不能没有影响。
公元前800年间,大约在荷马时代,人们以为地球的周围环绕着名叫俄刻阿诺斯(Okéanos)的海洋。海水充满下面的半球,只有上面的半球才对着天。太阳(赫利俄斯,Hélios)每晚落在这海里就熄灭了它的火,在海洋深处洗了一个澡以后,第二天早上重新点燃了它的火。
古人根据表面的观察,以为夜晚星辰闪烁的天空和昼间阳光普照的天空是两样的。如果那时有人敢说,白昼的天空也充满了星星,正和夜里一般,只是因为太阳的强烈光辉将星光掩蔽,我们才看不见星星,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位有才、有胆的理论家。
不久,人们便注意到太阳、月亮、行星、恒星都有东升和西落的现象,而且在落下去和升起来的时间间隔里,这些星辰都应该从地下面经过。地下面!这三个字具有多么大的革命性的意义啊!一直到了那个时候,人们总以为我们脚下的地是无限的深厚,它一定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面,否则他们便不能设想为什么地是这样的稳定。可是,星辰在我们头上所走的弯曲的路径,既然在它落下地以后仍然继续进行,到第二天再从地下升起,那么我们便应该设想地下有广大的走廊,使天上的这些火炬通过。有些人以为地像一张圆桌,立在12根支柱上面;又有人以为地像一个圆顶,载于4个铜像的背上。但是世界需要支撑的这个看法,不管支撑的东西是柱、是铜像或是山,总不能消除掉疑问,因为这些支撑的东西也应该有它们的基础。天穹好像围绕着我们在旋转,于是使地球稳定的这个支柱便无处安放,而不得不打消有支柱的这个见解,因此,我们便不能不承认地是悬空无靠的。
如果我们相信迪欧根尼(Diogène de La?rt)的话,这便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在公元前500年间所得出的结论。我们有理由把认为地球是悬空的这个看法当做是天文学上的一个大发现。与荷马同时代的赫西奥德(Hésiode)以为地是一个圆盘,处于天穹和地狱之间,其间的距离曾经被伏尔甘(火神,Vulcan)所测定,他的砧从天穹落到地面需要九日九夜,再从地面落到地狱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关于宇宙构造的这种见解,在许多年代里一直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但进步的火炬已经点燃,便不会熄灭。地理学的发展与对月食的观测(图4)证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实在是一个球。于是人们便想象这个伟大的球处在宇宙的中心,别的天体——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从现象上看来,都围绕着地球,依照大小不同的圆周转动。
图4月食时(1921年10月16日)地球的黑影在月亮上的情形(地影的轮廓是圆的)
近年来,我们对于地是球形的这个论断已经得到直接的证据,这便是从很高的一点拍摄地平线的照片。1935年有人用上升到平流层的气球,在高出地面22千米处拍照,*近更有人用火箭载着照相机射到100千米高处去拍照(本篇封面图,即图1)。地平线的曲率在**张照片上已经可以看得出,在第二张照片上,更是非常的明显(本篇第七章)〔1961年以来,载人宇宙飞船已经从更高处拍摄了许多地面照片。——校者注〕。
天文学家细心观测天体的视运动已有2 000年的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很多奇特的不能解释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到他们明白自己对于地球位置的认识是错误(和过去他们认为地球是稳定的一样)时,才获得了解决。不朽的哥白尼反复地讨论了在他 2 000 年以前的古希腊人,如伊塞塔斯(Hicetas)、埃斯方特(Ecphante)、斐洛劳斯(Philolaüs)、柏拉图(Platon)、赫拉克利德(Héraclide)和阿利斯塔克(Aristarque)等提出的地球运动的学说,这一学说曾于1440年被尼科拉?德?曲萨(Nicolas de Cusa)主教重新提出,但总是不被人们接受。这位博学的波兰僧正(即哥白尼)在1543年与世长辞时,给科学留下了一本巨著〔指《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旧译《天旋论》〕,明确地揭露了人类对宇宙长期的错误认识。
地球在24小时内绕着自己的轴转动一周,由这一运动所形成的现象,便是天穹围绕地球转动一周,这是哥白尼所说明的**个真相,而且从此就被肯定下来。这也是我们首先要考查的事实。上面已经说过,我们对于天文学的学习,将从研究地球在空间的位置和它的各种运动开始。
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不过是它的一种运动。它被太阳的引力控制在一个轨道上绕着太阳运行,日地平均距离是1.49亿千米,在一年内绕了一个约有9.4亿千米长的大圆周。
我们的地球要在36514日里绕这样大一个圆周,它在空中运行时,一天要走257万千米,一小时要走10.7万千米,一秒钟要走30千米,这是很容易计算出来的。
我们在空中运行的速度比*快的火车还要快 1 000 倍,而火车比乌龟要快 1 000 倍。如果我们开出一列火车去追赶地球,那正像一个乌龟去追赶火车!我们的地球在天空中运行的速度比炮弹的速度还要快30倍。
假想有人在空中距离地球轨道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渐渐增大的星球滚滚飞奔而来,盖住了整个天空,然后又向空间深处飞驰而去,他该是怎样的惊诧!
我们住在这样一个运动着的球上,差不多就像附在射击到空中的炮弹上的灰尘一样。空气、水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参加地球的各种运动,所以除了去观测那些不参加这些运动的星辰以外,我们是不能够证明有这些运动的。这颗载着我们的行星的运动,既不受摩擦,也不会碰撞,**沉寂地在永恒的天空中运行着,这是多么奇妙的结构啊!地球在它理想的轨道上庄严地运动着,比在澄静的湖面上划行的小船还要轻盈。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