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14160
☆ 豆瓣所有书平均评分8以上,单本*9.4分,读者好评率*的教养作家 蔡颖卿 “家庭教养类”*引进作品
☆ 台湾著名的教养专家和神经科学专家洪兰,网易公开课视频播放量超100万,其翻译作品《真实的幸福》以及与尹建莉合著的《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养》这两本书都是100000册以上的畅销书。
☆ 以“生活美学”观念融入教育之中,提出“好好生活,就是教育”的“教养美学”概念,“教养美学”正在越来越受到新生代白领父母的喜爱和推崇
☆ 大陆尹建莉,台湾蔡颖卿。蔡颖卿在台湾相当于尹建莉在大陆的地位,随着蔡颖卿的作品被不断引进,她的教养理念也在逐渐被更多的父母所接受,她的作品的销量也在持续上升。
洪兰说:“教养孩子一点都不难,它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身作则:你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孝顺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蔡颖卿说:“我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培养自己”比培养孩子重要,言传身教胜于一切说教。给孩子足够的宁静和食物,给孩子整段安静的时光,和孩子一起吃饭,保持平静的心情,教孩子一起做家事。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与蔡颖卿对父母、老师*关注的27个典型问题进行了温柔而智慧的对谈,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教养不是方法论,而是生活本身;大人与孩子相处的分分秒秒里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关注细节,用平等、尊重、温柔、爱、智慧与孩子相处,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大人的成熟,可以从养育孩子上体现。愿我们都能把好好培养自己、好好培养一个孩子当成人生的目标之一,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意味着付出与欣赏。
001 自序一 择善固执,走对孩子好的路
004 自序二 脚踏实地,让教育的收成更美好
第一部分 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002 起居有时,养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完整的休息?
013 在学校里,也要让孩子好好吃饭
——如何让孩子在饮食中学习生活教育?
025 家庭,是礼貌最好的启蒙地与养成所
——孩子的礼貌,只是适用于外人的应对之道?
032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从他的角度看出去
——如何和孩子用语言好好沟通?
045 用优良正确的语言,做孩子的沟通榜样
——如何让孩子学习说话的礼貌与美感?
053 培养爱他人的能力,从家庭服务做起
——如何建立孩子的服务精神和工作技能?
第二部分 用对的方式爱孩子
064 不要因为爱孩子,就让世界绕着他们转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072 “你有什么,他就有什么”,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如何处理手足之间的“公平”问题?
081 有人在却没有人带,就不算尽到照顾的责任
——如何把时间留给孩子,给予需要的陪伴?
088 正当合理的处罚,孩子才会坦然接受
——什么样的处罚,能让孩子理解并修正错误?
097 “照书养”之前,先从常识和经验中找答案
——专家和权威的教养意见,应该如何看待?
106 在第一时间,照顾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发现、安抚孩子的恐惧和担忧?
116 学习的期望和目标,都要配合孩子的能力
——如何让孩子免除被评价的紧张?
124 以爱为名所行的欺骗,或许是更大的残忍
——父母可以出于善意而欺瞒孩子吗
第三部分 亲师的沟通与合作
134 爱与照顾,是幼儿园最该提供的教育质量
——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幼儿园?
141 一定要超前或慢学的极端主张,都不够自然
——如何正确理解孩子所需的功课量和文字程度?
150 以主动的身教与言教,让孩子理解亲近的界限
——如何掌握师生相处的分寸与距离?
157 善用教师的影响力,引导父母一起成长
——教师应该如何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
166 关于孩子的错与罚,亲师应该好好协谈
——如何因应孩子之间发生的霸凌与冲突?
175 勿以善意之名,教孩子学会取巧与功利
——为了考试停摆生活、包装成绩,对孩子有何影响?
182 不需用却还用的浪费,要有更妥善的分配
——如何慎用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一起受到照顾?
第四部分 释放学习的真自由
192 创意的背后,更要有扎实的学习与练习
——只要孩子跳脱规则、与众不同,就是有创意吗?
199 在确定“没有兴趣”之前,先帮助孩子“学会”
——能不能做得好,是判断有没有兴趣的唯一标准吗?
211 在“及早”栽培之前,先让孩子“正常”发展
——对于孩子早发的兴趣和天分,要如何看待与培养?
220 孩子的阅读,也需要做好时间管理
——只要孩子想阅读,就应该随时随地满足他吗?
226 阅读的时数和本数,并不完全等于知识的累积
——在数量之外,如何进一步提升孩子的阅读质量?
235 背诵,是为了拥有“携带于心”的方便性
——如何区别“死记”和“背诵”在学习中的意义?
看上去十分柔弱的蔡颖卿,用轻柔的语调说起教养和生活,流露着始终如一的坚定和热情。
——《书香两岸》
有两位很喜欢的老师的书基本收集齐全,并置于书架显眼位置,以便随时取阅。一位是恩师金韵蓉老师,另一位便是蔡颖卿。她们不但是出色的妈妈,也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微博读者 RosaAroma萝莎芳疗
*堂美学课,其实是母亲给我上的,没有人可以替代。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代母亲的爱,所以没有人可以替代母亲对于人的教养的工作。
起居有时,养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完整的休息?
Bubu老师
训练动物会以食物或抚慰作为奖励,
现在的父母也像驯兽师,因为某些娱乐的花费不高,
而没有限制地拿来作为孩子辛苦上学的补偿。
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调整平日的挤压,
而不是用两天的过度放松来弥补周间五天的愧疚。
凡事必有犒赏是一种功利的教育,很难教会孩子珍惜自己。
洪兰老师
咖啡或提神饮料的效果只是使眼睛睁开,
大脑内部是停摆的,让人很累又睡不着,反而难受。
所以,在孩子显得没有精神时,应该叫他回去补眠,
从作息正常这个根本之道来改变精神疲惫,
或是同一项工作不要做太久,以保持大脑的新鲜感,
不要轻易养成依赖外力来提神的习惯。
请问洪兰老师
孩子所需要的休息,并非只是“放空”或“狂欢”
我所遇到的小朋友都是在假日才来上课,虽然是早上,但有些孩子却看起来好困,肢体也不活泼,问起来才知道都是因为前一夜看电视、电影或玩游戏而晚睡,隔天当然精神不好。我跟不少父母讨论过,了解他们之所以总是允许孩子在假日的前一夜晚睡,是怜惜孩子平日上课太累了,想让他们好好放松、休息一下;即使平日很重视生活规律的父母,也常以此来犒赏孩子。
“起居有时”本来是我们养护身体的方法,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在上学日的前一晚要早点上床,却允许他们在放假的前一夜可以通宵,这不就等于提供孩子两套生活标准,会不会使他们因为假日都能睡到自然醒,而觉得上学日早起是痛苦的事?我想请问洪兰老师,父母以
这种方式来“犒赏”孩子是正确的吗?
训练动物会以食物或抚慰作为奖励,现在的父母也像驯兽师,因为某些娱乐的花费不高,而没有限制地拿来作为孩子平日辛苦上学的补偿。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调整平日的挤压,而不是用两天的过度放松来弥补周间五天的愧疚。
我担心现在的孩子如果从小养成工作之后必要通宵狂欢的习惯会不会影响他们对生活的价值观?这些因为“犒赏”而养成的“习惯”,会不会变成一种“娱乐瘾”?父母要如何警觉“瘾”慢慢形成的警讯?
比如说:
每天要打多久的电动
每天一定要去超商买个小东西
吃饭一定要有饮料
假日前一晚一定要与朋友聚会或外出用餐
星期假日一定要出远门,寒暑假要出国
对大脑来说,什么情状叫作“放空”?为什么所有以电动、电视来转换生活的人,都宣称自己是以“放空”的状况在休息,对心智来说,这样真的能产生慰藉作用吗?以狂欢活动或电视马拉松放松之后的孩子,为什么隔天看起来更疲惫?
我上大学时,有些体育课是开在早上六点半,而现在多数的大学生都是夜猫子,不要说六点半,就连有趣的课也不能开在早上了。听说有些老师还得整个学期都买麦当劳早餐请学生,才有人肯来上中午之前的课。这个现象是否足以提醒正在养育小朋友的父母,要更看重
平日的生活作息,凡事必有犒赏是一种功利的教育,很难教会孩子珍惜自己。
用强迫身体的方式提神,可能引发学习与健康的警讯
记得洪兰老师曾在演讲中说过,“夜晚是大脑在工作”,“休息”对于身心的恢复与养护有多重要?又会对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父母看到孩子没有精神,立刻就想到有没有“提神”的方法,精神不集中就愿意让孩子服药,而不是寻找更正确的休息方式,我想请老师为我们解释,“提神”是一种“勉强的状态”或“自然的再振奋”?
我跟小朋友一起工作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看起来没有精神,有时候是需要吃点东西、补充体力,有时候得靠转换工作来提起他们的精神。实际上,我没有真正让他们“放空”,但试过的各种方法效果都很不错。洪兰老师认为家长应该如何照顾孩子的身心,使他们得到有
用的休息,而不是以“你现在撑着点,周末就可以自由自在”或“学期辛苦一点,寒暑假就带你出国玩”作为支持?
我曾看过高中生买“蛮牛”之类的饮料来喝,看了好担心,但父母对此似乎并不以为意。我想请老师为大家解释,“看起来很兴奋”与“真正有精神”的差别是什么?我问了一些大学生,才知道他们会同时喝酒又喝提神饮料,说这样可以“精神放松却仍然有体力通宵熬
夜”,我本来以为这是无法同时存在于一个身体的情况,没想到已经有孩子用药物在强求兼顾。当我们这样强迫身体时,大脑是如何运用资源,又会有什么问题?父母对此应有什么警觉?
工作与休息、劳心与劳力,都应讲求平衡与纪律
记得中学时,我们的导师曾以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引导我们认识工作与休息、劳心与劳力平衡的重要。尤其在放长假前,学校一定会仔细叮咛,日常作息的纪律不可松散。我找到当时师长为我们介绍的文章,引文于后——
不同性质的工作更番瓜代,固可以收到调剂和休息的效用,可是一个人不能时时刻刻都在工作,事实上没有这种需要,而且劳苦过度,工作也变成一种苦事,不能有很大的效率。我们有时须完全放弃工作,做一点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享受一点自由人的幸福。工作都有所为而为,带有实用目的;无所为而为,不带实用目的的活动,都可以算作消遣。我们说“消遣”,意谓“混去时光”,含义实在不很好;西方人说“转向”(diversion),意谓“把精力朝另一方面去用”,它和工作同称为occupation,比较可以见出消遣的用处。所谓occupation无恰当中文译词,似包含占领和寄托两意,在工作和消遣时,都有一件事物“占领”着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身心也就“寄托”在那一件事物里面。身心寄托在哪里,精力也就发泄在哪里。
洪兰老师是否觉得,现代父母也应参考过去对“消遣”这两个字的解释?未来的生活一定是压力越来越重,而商业挂帅的社会又不断以各种娱乐来引诱消费,如果不从小教导孩子分辨休息与娱乐的不同,只片面曲解“过劳”的意思,是否是教育上的一大缺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