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59146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推荐您购买畅智图书其他畅销书:
*问题贴近实际:作者所选的问题都是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妈妈们经常遇到却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棘手难题。
*解决方案科学:针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作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依据。
*提供注意要点:每一个问题的*后,作者都总结了妈妈们*应该知道的事情,以帮助妈妈们轻松度过孩子的叛逆期。
重磅书推荐:
内容简介
青春期=叛逆?!孩子没那么难管,只是你不懂!
不被了解,是孩子*的痛!想被关心,才是孩子*需要的!
管教孩子,你做对了吗?好妈妈应该知道的心理学。
孩子不说,妈妈却不能不懂的青春禁区!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叛逆,他只是需要更多关怀。
孩子叛逆不等于变坏!倾听孩子的内心,陪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即使表现得再叛逆、再冷漠,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渴望妈妈的支持。
不被了解,是孩子*的痛!想被关心,才是孩子*需要的!
管教孩子,你做对了吗?好妈妈应该知道的心理学。
孩子不说,妈妈却不能不懂的青春禁区!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叛逆,他只是需要更多关怀。
孩子叛逆不等于变坏!倾听孩子的内心,陪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即使表现得再叛逆、再冷漠,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渴望妈妈的支持。
目 录
Part01 青春期,孩子真的变了
准备好了吗?孩子的麻烦来了
孩子变了
孩子问题多的时期
脾气越来越大了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爱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妈妈该怎么办?
和孩子怎样交流有效?
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抱怨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爱抱怨?
表扬孩子容易踩到的两颗
引导孩子多用正面词汇
打扮,打扮,还是打扮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爱打扮?
让孩子改变爱打扮习惯的技巧
连上厕所都玩手机
要不要给孩子买高档手机?
如何才能避免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
废寝忘食地打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怎样才能避免孩子游戏上瘾?
轻微处罚更能预防孩子对游戏上瘾
喜欢苍老师
青春期,强烈的性好奇心
如果发现孩子看色情视频
不想和妈妈说话了
孩子为什么不愿和妈妈说话?
妈妈怎样做,孩子才肯说?
崇拜影视体育明星
孩子为何会崇拜影视明星?
孩子崇拜影视明星,妈妈该怎么办?
做事拖拖拉拉
孩子拖延的两大原因
要不要监督拖延的孩子?
设定目标的基本原则
抽烟真的很酷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要抽烟?
如何让孩子成功戒烟?
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
听出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
正确对待孩子发出的早恋信号
孩子已经恋爱了怎么办?
如何提防孩子给恋人发自拍裸照?
把脏话当口头禅
脏话是青春期孩子的交流方式
如何引导孩子减少脏话?
忽然厌学了
孩子不愿上学的真正原因
如果孩子想转学
总是担心做不好会丢脸
先让孩子做擅长的事
如何让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更自信?
Part02 青春期,妈妈恐惧的真相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爱犯错?
青少年经常犯错的根源
不敢犯错意味着什么?
谁的青春不逆反?
青少年逆反,是妈妈们逼出来的
孩子意识不到自己逆反
理解孩子,先理解孩子的动机
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孩子的青春期这么漫长?
激素改变情绪
我是世界的主角
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
青春期是孩子的,妈妈的作用是引导
孩子成了冒险王
为什么青春期爱刺激、爱冒险?
风险回报让青少年甘于冒险
如何对待孩子的冒险行为?
孩子为什么精力不集中?
为什么青少年爱分心?
适度分心是成长的需要
怎样才能使孩子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睡好,一切就会变好
因为睡得太少,所以情绪不好
为什么青少年睡得越来越晚?
睡眠不足的严重后果
如何让孩子有健康睡眠?
Part03 让孩子痛苦的是妈妈
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标准
你是哪种妈妈?
太看重分数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成绩好不一定什么都好
再苦不能苦孩子
孩子不会为了自尊而让妈妈受苦
超出能力地满足孩子,是害不是爱
符合实际条件培养的孩子更优秀
你是哪种类型的妈妈?
独裁型妈妈和权威型妈妈
许可型妈妈,不是民主的妈妈
爱,不应因成绩而变味
妈妈为什么会贬低自己的孩子?
孩子怎么理解妈妈的爱?
严格还是专制,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体罚和过度严格对孩子的成长好吗?
青春期孩子的反抗
对孩子严格是为了什么?
弄清楚放养、放任和民主
放养和放任一样吗?
没有规则,是害不是爱
孩子,有妈妈替你善后
妈妈不该做孩子的清洁工
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善待自己的孩子
青少年的行为是反复学习的结果
不善待孩子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Part04 思维陷阱,妈妈请绕行
我的孩子没有问题
妈妈护短是个陷阱
敢于正视孩子的问题
妈妈看看日记有什么错?
不妨来次微服私访
通过电话管理孩子的行为
不可能,以前总是别人欺负我的孩子
曾经的受害者更容易成为施暴者
为什么孩子会有暴力行为?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我是你妈,所以你得听我的
挑战权威
妈妈和老师的权威是怎么丢的?
听妈妈的,这样走
孩子不是妈妈实现梦想的工具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这十几岁的孩子太可怕了
青春期是易冲动的时期
孩子为什么会很冲动?
抓住定型效应的关键时期
孩子怎么突然就变成了怪物?
孩子不会突然变成怪物
孩子青春期,妈妈可以做什么?
没有梦想,以及不敢梦想
孩子的梦想被谁剥夺了?
经历是梦想的源泉
我的孩子我清楚
妈妈也要跟得上发展
怎样才能听到孩子的心里话?
Part05 解铃还需系铃人
有问题的孩子,没问题的孩子
成绩好的孩子也可能有问题
正视好孩子的问题
尖子生更可能孤立同学
孩子有问题,妈妈怎么办?
孩子有问题,妈妈先反思
如果孩子非要某种东西不可怎么办?
对话,需要更多对话
妈妈愿意听,孩子才肯说
你和孩子是哪种对话模式?
复述就是认可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为什么孩子不再说出心中的小秘密?
倾听也有技巧
如何成为孩子信赖的妈妈?
读懂孩子暴露的信息
青春期孩子的审美标准
如何引导孩子的衣着打扮?
妈妈要有敌人的眼、爱人的嘴
妈妈如何才能避免亲子战争?
妈妈要有爱人般的”柔情蜜语”
一味地宽容即是纵容
别说你知道怎样惩罚
和孩子共同制订惩罚规则
谎言,妈妈需要克服的个障碍
孩子爱在哪些方面说谎?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简单有效的识谎技巧
妈妈的问题越具体,孩子越不可能说谎
用情感训练战胜青春期
什么是情商?
提高孩子情商,妈妈先进行情感训练
妈妈和孩子亲近的方法
控制好情绪是关键
学会倾听和提问是前提
借助家庭的力量
列出彼此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
Part06 非常妈妈,造就非凡孩子
赋予孩子失败的权利
孩子有失败的权利
鼓励孩子多尝试
享受孩子现在的样子
多给孩子正面鼓励
珍爱孩子现在的样子
妈妈不是超人,但可成为孩子的舵手
只给孩子指引方向
给孩子勇气的方法
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关注孩子的优点
妈妈的评价决定孩子的自我形象
告诉孩子:别着急吃棉花糖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一定要告诉孩子
不只教知识,也要教人生课程
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人生课程是什么?
学习人际关系很重要
以努力分数衡量孩子
努力分数制度
更重视人性教育的制度
准备好了吗?孩子的麻烦来了
孩子变了
孩子问题多的时期
脾气越来越大了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爱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妈妈该怎么办?
和孩子怎样交流有效?
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抱怨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爱抱怨?
表扬孩子容易踩到的两颗
引导孩子多用正面词汇
打扮,打扮,还是打扮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爱打扮?
让孩子改变爱打扮习惯的技巧
连上厕所都玩手机
要不要给孩子买高档手机?
如何才能避免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
废寝忘食地打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怎样才能避免孩子游戏上瘾?
轻微处罚更能预防孩子对游戏上瘾
喜欢苍老师
青春期,强烈的性好奇心
如果发现孩子看色情视频
不想和妈妈说话了
孩子为什么不愿和妈妈说话?
妈妈怎样做,孩子才肯说?
崇拜影视体育明星
孩子为何会崇拜影视明星?
孩子崇拜影视明星,妈妈该怎么办?
做事拖拖拉拉
孩子拖延的两大原因
要不要监督拖延的孩子?
设定目标的基本原则
抽烟真的很酷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要抽烟?
如何让孩子成功戒烟?
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
听出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
正确对待孩子发出的早恋信号
孩子已经恋爱了怎么办?
如何提防孩子给恋人发自拍裸照?
把脏话当口头禅
脏话是青春期孩子的交流方式
如何引导孩子减少脏话?
忽然厌学了
孩子不愿上学的真正原因
如果孩子想转学
总是担心做不好会丢脸
先让孩子做擅长的事
如何让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更自信?
Part02 青春期,妈妈恐惧的真相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爱犯错?
青少年经常犯错的根源
不敢犯错意味着什么?
谁的青春不逆反?
青少年逆反,是妈妈们逼出来的
孩子意识不到自己逆反
理解孩子,先理解孩子的动机
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孩子的青春期这么漫长?
激素改变情绪
我是世界的主角
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
青春期是孩子的,妈妈的作用是引导
孩子成了冒险王
为什么青春期爱刺激、爱冒险?
风险回报让青少年甘于冒险
如何对待孩子的冒险行为?
孩子为什么精力不集中?
为什么青少年爱分心?
适度分心是成长的需要
怎样才能使孩子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睡好,一切就会变好
因为睡得太少,所以情绪不好
为什么青少年睡得越来越晚?
睡眠不足的严重后果
如何让孩子有健康睡眠?
Part03 让孩子痛苦的是妈妈
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标准
你是哪种妈妈?
太看重分数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成绩好不一定什么都好
再苦不能苦孩子
孩子不会为了自尊而让妈妈受苦
超出能力地满足孩子,是害不是爱
符合实际条件培养的孩子更优秀
你是哪种类型的妈妈?
独裁型妈妈和权威型妈妈
许可型妈妈,不是民主的妈妈
爱,不应因成绩而变味
妈妈为什么会贬低自己的孩子?
孩子怎么理解妈妈的爱?
严格还是专制,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体罚和过度严格对孩子的成长好吗?
青春期孩子的反抗
对孩子严格是为了什么?
弄清楚放养、放任和民主
放养和放任一样吗?
没有规则,是害不是爱
孩子,有妈妈替你善后
妈妈不该做孩子的清洁工
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善待自己的孩子
青少年的行为是反复学习的结果
不善待孩子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Part04 思维陷阱,妈妈请绕行
我的孩子没有问题
妈妈护短是个陷阱
敢于正视孩子的问题
妈妈看看日记有什么错?
不妨来次微服私访
通过电话管理孩子的行为
不可能,以前总是别人欺负我的孩子
曾经的受害者更容易成为施暴者
为什么孩子会有暴力行为?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我是你妈,所以你得听我的
挑战权威
妈妈和老师的权威是怎么丢的?
听妈妈的,这样走
孩子不是妈妈实现梦想的工具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这十几岁的孩子太可怕了
青春期是易冲动的时期
孩子为什么会很冲动?
抓住定型效应的关键时期
孩子怎么突然就变成了怪物?
孩子不会突然变成怪物
孩子青春期,妈妈可以做什么?
没有梦想,以及不敢梦想
孩子的梦想被谁剥夺了?
经历是梦想的源泉
我的孩子我清楚
妈妈也要跟得上发展
怎样才能听到孩子的心里话?
Part05 解铃还需系铃人
有问题的孩子,没问题的孩子
成绩好的孩子也可能有问题
正视好孩子的问题
尖子生更可能孤立同学
孩子有问题,妈妈怎么办?
孩子有问题,妈妈先反思
如果孩子非要某种东西不可怎么办?
对话,需要更多对话
妈妈愿意听,孩子才肯说
你和孩子是哪种对话模式?
复述就是认可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为什么孩子不再说出心中的小秘密?
倾听也有技巧
如何成为孩子信赖的妈妈?
读懂孩子暴露的信息
青春期孩子的审美标准
如何引导孩子的衣着打扮?
妈妈要有敌人的眼、爱人的嘴
妈妈如何才能避免亲子战争?
妈妈要有爱人般的”柔情蜜语”
一味地宽容即是纵容
别说你知道怎样惩罚
和孩子共同制订惩罚规则
谎言,妈妈需要克服的个障碍
孩子爱在哪些方面说谎?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简单有效的识谎技巧
妈妈的问题越具体,孩子越不可能说谎
用情感训练战胜青春期
什么是情商?
提高孩子情商,妈妈先进行情感训练
妈妈和孩子亲近的方法
控制好情绪是关键
学会倾听和提问是前提
借助家庭的力量
列出彼此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
Part06 非常妈妈,造就非凡孩子
赋予孩子失败的权利
孩子有失败的权利
鼓励孩子多尝试
享受孩子现在的样子
多给孩子正面鼓励
珍爱孩子现在的样子
妈妈不是超人,但可成为孩子的舵手
只给孩子指引方向
给孩子勇气的方法
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关注孩子的优点
妈妈的评价决定孩子的自我形象
告诉孩子:别着急吃棉花糖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一定要告诉孩子
不只教知识,也要教人生课程
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人生课程是什么?
学习人际关系很重要
以努力分数衡量孩子
努力分数制度
更重视人性教育的制度
在线试读
【前言】
妈妈如何陪孩子度过叛逆的青春期
有个初三的女孩因为妈妈反对和男朋友在一起,所以和男朋友“私奔”了,两人在外地的旅馆住了一个星期才回来。
有个初一的男孩因为偷看“黄片”被班主任发现而叫家长,觉得没脸见人,所以离家出走了,被找回来后,死活也不肯去学校了。
有个初二的女孩因为疯狂追星、偷钱去看偶像的演唱会,被妈妈骂一顿了,她大哭着“我死了你就开心了”进了自己的房间,接着推开窗户从三楼上跳了下去,后落下了双腿瘫痪。
面对孩子的这些疯狂行为,妈妈们既困惑又惊恐:“我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这只是孩子的青春期到了。
青春期,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因为这是孩子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也是妈妈和孩子都艰难的时期,因为妈妈仍用管教幼儿的一套方法教育孩子,而孩子努力地争取独立,结果在妈妈眼里孩子变得叛逆了,在孩子眼里妈妈变得独断了。
这是一个妈妈什么都想管、孩子什么都不服管的时期。所以,有些妈妈只要一听到青少年或青春期,就绷紧神经。
孩子上中学后,开始追星、上网交友、谈恋爱、涂指甲油、文身、抽烟、熬夜玩游戏、偷偷看色情视频,不许妈妈看他的手机,不准动他的书包,遇到挫折不再躲在妈妈怀里哭,而是去找朋友。小时候对妈妈无话不说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变得无话可说了。每次妈妈想帮助孩子,都被呛声:“说过多少次了,我的事情你别管。”
在妈妈看来,自己是想帮助孩子。但孩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是妈妈想控制自己,因为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强烈,容易把妈妈的管教都当成是控制。有位妈妈想了解女儿的想法,所以翻看了女儿的日记本。结果被女儿说成是偷窥狂。她说是想帮助女儿才看的。“是想控制我吧,帮助别人会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吗?”为此女儿一个多月没跟她说话,连零花钱也不要她给的。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到底在想什么?妈妈该如何观察孩子不寻常的变化,发现他们的压力?以及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从而解决困境?面对常与孩子起的冲突,妈妈又该如何化解?
针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了简单、实用的解决和思考的方法,帮助妈妈们陪孩子一同走过孩子和妈妈都艰难的青春期。
这本书能引导妈妈们审视青春期孩子,也重新审视自己,让妈妈明白,青春期不等于叛逆!孩子没那么难管,只是你不懂!即使表现得再叛逆、再冷漠,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渴望得到妈妈的支持。
【书摘】 内容
连上厕所都玩手机
手机的普及,给妈妈们带来了更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的程度,比上一次个人电脑普及时要严重得多。
在个人电脑和网络普及之初,很多妈妈一度充满了幻想,认为这下孩子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名师课堂了,教学质量的差距必将在网络时代变得微乎其微。
可是后来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妈妈们的想象。她们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了电脑,装上了网络,从此孩子的行踪就变得诡秘起来。每天都睡得很晚,但学习成绩却直线下滑。后妈妈们才知道,电脑和网络只方便了孩子偷看色情视频和网上聊天。因此,妈妈们纷纷掐断网线,或是设置密码或是设置家长管理账户。
这种现象会不会在手机非常普及的今天重现呢?
答案是肯定的。手机不但对学习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很多致命的诱惑都通过手机来自虚拟的网络世界。
要不要给孩子买高档手机?
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的许多妈妈都谈到一个问题:要不要给孩子买高档手机?到了初中,同学们都有手机了,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买一部手机并不过分,但是又担心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比如下面这位妈妈和女儿的对话就非常典型:
女儿:妈妈,我都快上初三了,朋友们中就我一个人没有手机。放学后她们在路上说什么事,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我觉得她们都在嘲笑我。所以我想要一部手机。
妈妈:从学校到回家会发生什么事?
女儿:每天都有很多事,你不知道。而且还要上QQ呢。在QQ里可以随时向同学请教难题。
妈妈:那你把妈妈的手机拿去用吧。
女儿:我不想用妈妈的。妈妈能给我买个新的吗?
妈妈:行。明天正好是周末,你陪妈妈去商场,妈妈去给你买一部和妈妈一样的新手机。
女儿:妈妈,同学们用的都是iPhone。
妈妈:你不知道那要多少钱吗?再说你的成绩那么差,配得上这么好的手机吗?
如果不给孩子买手机,孩子可能天天纠缠,而且甚至一度闹到再不购买手机就不去上学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妈妈都会做出让步,但又不完全妥协,于是会提出一些条件,比如下次考试成绩上升,而且保证获得手机后不用于聊天。
为了获得奖品,孩子会变得努力起来。这让妈妈们产生一个错觉:奖励一部高档手机是值得的,因为它激起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确变得更爱学习了,也能坚持不用手机聊天。但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即使是购买彩票中了头奖,人的幸福感也只能持续几个月,更何况只是获得一部手机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开始用这部手机上网。起初上网也可能是在查找学习资料,但很快就习惯于浏览八卦新闻和搜索偶像明星的点点滴滴。
但到此为止,手机的非学习用途还远未结束。有一项更为常用的功能是和同学网上聊天,在微博上互动。由于期待获得别人的关注,导致很多孩子极度依赖手机,即使复习功课时也把手机设置成振动,以提醒自己有短信传来,但手机没有振动也会时不时拿起来看看。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为此,有些妈妈专门制订了手机使用规则。比如,有些妈妈会规定:手机在周一至周五由妈妈保管,周五的晚上至周日晚上孩子可自由支配。这种方法很多妈妈都在用,但效果却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相当于妈妈们给孩子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玩具,却不许他玩。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禁止孩子玩玩具,当他之后被允许随便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就会十分着迷。反而是那些开始被告诫如果玩玩具会惹人不高兴的小孩,在自由支配时间对玩具不感兴趣。因此,我们能够预见那些在非周末期间被严禁玩手机的青春期孩子,在周末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多大。很多妈妈不解地抱怨:“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平时把手机都收起来,可是一到周末,孩子就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手机上。”
如何才能避免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
妈妈们首先要明白,给孩子购买手机却又限制使用,是不科学的做法。这相当于妈妈们给了孩子一个冰激凌,却不断要求他不吃。这怎么可能呢?孩子就像亚当和夏娃,是经受不住考验的。所以,想避免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就要开动脑子,想办法说服孩子不用手机。
其次妈妈们要知道,手机就像埃博拉病毒,一经感染,就很难清除。即使妈妈们在孩子面前将他的手机摔在地上,狠狠地跺上几脚,把手机跺成碎片,仍无法消除手机对孩子的影响。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被手机这个病毒感染,关键是制造孩子对手机的“抗体”。如何才能使孩子自愿放弃使用手机呢?
有些妈妈告诉孩子,高档手机很贵,而且每月都要花费不少话费和上网费,这对家庭有很大的负担。但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也体谅不到妈妈们挣钱的难处,因此这种方式没有说服力。孩子需要一个他不必使用高档手机的理由,而妈妈们却给他一个不能购买高档手机的理由。
所以,妈妈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明高档手机为何重要,但又非必要。比如妈妈们可以这样说:“妈妈能理解你为何需要一部手机。因为同学们上网查资料时,你却不能上网。而且,使用普通手机你会觉得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不能和同学们在QQ上聊天。这可能让你感到难受。但这也让你学习时更能集中注意力,不必为回复同学们的QQ聊天而分心。”
因为孩子班上肯定有人不用手机,所以妈妈们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引导孩子认识到高档手机并非学习的必要。
妈妈:你们同学现在都用苹果手机了吗?
孩子:也不是,但只有几个人还用老式的那种。
妈妈:有人看不起他们吗?是不是学习太差家里不给他们买?(一般不使用高档手机的孩子学习较好,比较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孩子:不是。因为他们的成绩都还不错,所以没有人轻视他们。
妈妈:那你还认为只有使用苹果手机才能提高成绩吗?是不是没有苹果手机就会被人轻视?
孩子:当然不是。
妈妈:那你现在还认为必须拥有一部苹果手机吗?
这时,孩子的答案很可能发生了变化。不再固执地坚持要苹果手机。为了联系方便,妈妈们也可以给孩子配置普通手机。这样既能方便联系孩子,又解决了孩子手机时时刻刻不离手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说服孩子自愿放弃手机,而不是购买后限制使用。那种通过奖励给孩子购买高档手机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心理学家很早就用实验证明了,即使是原本爱好学习的孩子,一旦有奖品,就会变成为了奖品而学习。如果后没有奖品了,孩子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说服孩子的策略中,妈妈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表明手机的重要性,同时又要引导孩子意识到它对学习的非必要性。前者是为了表明妈妈们能感受到他的情感需要,后者则是为了让他在思考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还有的妈妈说:“即使这样,我的孩子还是不放弃手机。我又该怎么办?如果不和孩子达成非周末的保管制度,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又该怎么办?”
没能说服孩子,主要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做妈妈的缺少耐心和策略。这也说明妈妈对青春期孩子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某种东西,不是为了使自己过得舒服,而是想努力融入一个圈子,让别人接纳他。和大家一样拥有高档手机,只是一种很便捷的方式而已。
妈妈应该知道的
孩子想要高档手机,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融入其他同学群体,因为他不想被视为异类。
妈妈们经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告诉孩子苹果手机很贵,而且每月都要花费不少话费和上网费,家庭有很大的负担。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体谅不到你挣钱的难处。孩子需要一个他不必使用苹果手机的理由,你却给他一个不能购买苹果手机的理由。所以这种方式没有说服力。
避免智能手机影响孩子学习的好方式,就是说服孩子不使用手机,而不是给孩子买了手机却限制使用;当你无法监督时,越限制孩子玩手机,孩子越可能对手机着迷。
用学习成绩奖励的方式给孩子购买高档手机,可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会将他的学习动机从获得知识转变为获得手机。一旦手机到手后,他学习的动机将不复存在。
崇拜影视体育明星
有位妈妈在电话中向心理老师求援,说她女儿省吃俭用,将大部分零花钱都用在了购买某个歌星的形象商品上,还借了同学的钱去看她的演唱会。由于没得到偶像的亲笔签名,回家大哭了一场。
这位妈妈担心女儿受到的打击太大,希望心理老师能提供一些建议。她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期,就会明白孩子为明星哭,为明星笑,都不是很值得担心的事。她更应该做的是,如果女儿对某个歌星过分痴迷,那就不能放任不管了。
另一位中学教师则遇到了两个孩子因为偶像而大打出手的事。在自习课上,两个孩子突然打了起来。
原来,他们是因为争论足球明星梅西和C罗谁更厉害。一个孩子是C罗的忠实粉丝,另一个孩子是梅西的粉丝。梅西的粉丝说C罗就是伪巨星,每次参加世界杯都是打酱油的;C罗的粉丝则说梅西就是球霸,根本不给队友机会,有他在,阿根廷就不可能再夺冠。
“他说我喜欢的C罗球技很烂,江郎才尽了。我说不是的,但是他还继续骂他没劲。”
“他本来就踢得不好,过气了。和梅西比,他什么都不是。还崇拜?”另一个孩子不服气地说。
“这就是你们上课时间打起来的原因吗?”
“老师您不知道这个家伙说得有多坏。不打他真的不解恨。真是太讨厌了!”
孩子为何会崇拜影视明星?
崇拜一直是人类的重要活动,比如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拜神、拜物。在今天崇拜对象变成了名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主要崇拜影视、体育明星,有的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心理学家认定,观看和收集偶像的消息,属于低崇拜的娱乐社交水平,崇拜某个明星主要出于娱乐。这部分人以高中生为主。而那种对偶像的强烈依恋,则属于中崇拜的强烈个人感觉水平。
至于将偶像的成功和失败等同于自己的成败,沉迷于偶像的生活细节,则属于高崇拜的病理边缘水平。这部分人以初中生居多,并且一般男生比女生更普遍。
青少年偶像崇拜水平及特征
崇拜水平 表现特征
低 收集偶像的照片、图片、新闻、书籍、海报等
中 渴望和偶像当面交流,与人交流时以偶像为主要话题
高 视偶像的成败为自己的成败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为何会以影视明星为崇拜对象呢?首先,这是青少年追寻自我的主要表现方式,同时也是青少年融入某个团体的手段。追星是为了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影视明星在商业化的包装下显得富有、受人关注,这对成长在娱乐化和物质化社会的青少年很有诱惑力。当前的社会风气导致了青少年视名利双收、一夜成名的影视歌坛明星为主要崇拜对象。尤其是家庭收入不高的孩子,更可能成为偶像的忠实粉丝。因为他们认为,一旦像偶像那样成名,生活和地位都会得到巨大的改善。
心理学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庭收入较低的少男少女,都热衷于购买偶像的商品,尤其会收藏以他形象或表演代言的商品,相当多的孩子在偶像商品上的开销占了零用钱的60%。
妈妈们可以从孩子崇拜的影视明星类型,看出当前孩子的心理状态。比如说,如果女儿更喜欢男性化的影视明星,则表明她已经恋爱或准备恋爱了。如果她崇拜的明星女性化,表明她可能对性有负面评价。如果她喜欢影视明星的女性化特征,则意味着她目前还不打算谈一场恋爱。
孩子崇拜影视明星,妈妈该怎么办?
有个初二的女孩,非常喜欢韩国的EXO组合,每天都在网上看这个组合的视频,并且管理着这个组合的粉丝后援团,天天忙着组织粉丝活动。她把零用钱都用于买这个组合的唱片专辑、海报,甚至花几千元钱买门票去看这个组合的演唱会。她的爸爸警告她不许再崇拜歌星,说歌星有什么好的。
“歌星比你好。”女儿说。
爸爸在气头上,所以打了女儿一耳光。但这一巴掌引起了更大的争执。爸爸教训女儿:“你不要只知道追星,明星再好也没有父母好,这样影响学习,你知道吗?”
“我就爱明星,他们比父母强,明星就是比你们好。”女儿说。
爸爸想起一年来女儿追星所造成的不快,于是冲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拍在客厅的桌子上。他原本是吓唬女儿,没想到女儿上来就用拳头狠狠地捶了他几下,并再一次强调:“明星就是比你们做父母的好!”
爸爸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心想不如一起死了算了。于是拿起菜刀疯狂地向女儿砍去。
这个案件很,多数孩子崇拜明星都没有到这种程度。
只要孩子崇拜明星没有达到高等程度,妈妈们就不用担心。因为对有些人来说,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儿童时期崇拜父母和老师,少年时期崇拜歌星和影星,青年时期崇拜社会成功人士。虽然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崇拜明星,但通常都只属于娱乐社交水平的低崇拜。而且,孩子对明星的崇拜在15岁左右达到之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冷却。
青少年崇拜偶像的方式主要有交流、模仿和评价,其中收集和分享偶像资料是目前青少年中比较流行的“偶像崇拜”方式,比如收集明星的照片、签名、书籍,直接给偶像写过信的人很少。但有一半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或以谈论自己偶像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找不到条件,他们就可能借助网络的“虚拟社区”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纠正孩子过度崇拜明星的途径,是妈妈们在现实中给出建议和充满爱的关心。有一个初三的女生,也因为过度崇拜明星而让妈妈大伤脑筋。
这个女孩是某个组合的忠实歌迷,所有的零用钱连早餐都舍不得吃,全用来买这个组合发行的唱片了。妈妈告诫过她,也批评过她,但是根本没有用,于是只好求助心理老师。这位心理老师先是让她谈谈自己的偶像,因为这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只有孩子愿意开口,谈话才可能进行下去。接着,心理老师让她谈自己的妈妈,然后问她:当她在学校忽然病倒了,偶像和妈妈谁会去医院看护她。这个问题能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崇拜明星到底值不值得。
心理老师的这套方法,能给妈妈们这样的启发:和崇拜明星的孩子对话时,指责只会让孩子感到伤心,进而激起逆反心理。只有引导孩子思考崇拜明星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种好处时,他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孩子意识到他的行为不妥时,妈妈们也不要指望他当场就砸了偶像的照片,烧掉明星的海报。这不太可能,因为这些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无法一下子处理好认知失调的问题。所以,他只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努力克制自己少给妈妈制造麻烦。而妈妈们也好适时送给他喜欢的与明星有关小礼物,这是让孩子感动的机会。当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伟大时,便会自动割断对明星的崇拜之情。
妈妈应该知道的
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崇拜影视、体育明星,有的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并且初中生多,而且一般男生比女生更普遍。
孩子崇拜明星在15岁左右达到之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冷却。所以只要孩子不是高度崇拜明星,你就不必过度担忧。
从孩子崇拜的影视明星类型,可以看出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如果女儿更喜欢男性化的影视明星,表明她已经恋爱或准备恋爱了。如果她崇拜的明星女性化,表明她可能对性有负面评价。如果她喜欢影视明星的女性化特征,则意味着她目前还不打算谈一场恋爱。
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
一个刚上六年级的女孩告诉正在厨房切菜的妈妈:“妈妈,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这位妈妈好像被马蜂蜇了一下,神经一紧,条件反射式地问:“你没谈吧?”孩子赶紧采取攻击性的方式进行否认:“妈妈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女儿?”
“不是妈妈不相信你,是妈妈担心你。”妈妈开始为自己辩解,然后夸奖了孩子一番。
这些答案是孩子需要的吗?她为什么突然要告诉妈妈这个问题呢?这是母女之间的正常对话,还是孩子投石问路的一种策略?
听出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
很多妈妈都承认,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这句话时,没有触动自己这方面的神经。现在回想起来,孩子的目的非常明显:投石问路,看看妈妈对早恋的态度,以便做出相应的策略。如果妈妈很警觉,孩子以后就更谨慎,妈妈比较开明呢,那孩子大可放心地和妈妈交流这方面的心里话。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去国家博物馆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展览。大家都拿着手机偷偷拍照时,站在我身边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大声说:“真搞不懂,这么烂的画有什么好拍的?”她的妈妈很难堪,赶紧说:“不能这样评价世界名画。”
孩子为什么会贬低一幅名画呢?是她真的不懂绘画艺术吗?
当然不是。这不过是她投石问路的一种策略而已。心理学家把它叫作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将自己的内心想法说成是别人做的事,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比如贬低名画的小女孩,由于她很担心如果自己画的画很难看,别人会怎么评价,于是故意贬低一幅名画。现在她得到的答案是,人们不能贬低好画,但如果自己画得很糟,那待遇就不同了。所以,这个女孩以后很可能不会再对绘画感兴趣了。
同样的,孩子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谈恋爱,其真实意图是想知道,如果自己谈恋爱,妈妈知道了会不会责备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她说这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肯定是班上有她喜欢的男孩。妈妈们想听出孩子话语的弦外之音关键的一点是: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只陈述事实,通常是为了表达情感。
正确对待孩子发出的早恋信号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都希望获得异性关注,所以孩子想和异性交往完全是正常的。小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一大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恋人一对对。”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过早恋爱,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妈妈们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通常,妈妈们认为孩子过早恋爱完全是孩子的问题。但是,早恋的孩子大多缺乏家庭关爱。比如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谐、忙于工作对孩子关注少,孩子过早恋爱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孩子就会从家庭外寻找心理需求。所以,中小学生恋爱的目的,不是寻找人生伴侣,而是寻找知心朋友。如果妈妈们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那他就不必通过恋爱来缓解压力、倾吐心声了。
孩子向妈妈们投石问路,说明他还是相信你的,认为你能成为他的知心朋友。但如果妈妈们没能处理好这个问题,那么孩子将在你们之间竖起一道坚固的心墙。他曾想把通往他内心的钥匙给你,但被你拒绝了,而后当你再想获得这把钥匙时,孩子会明确地告诉你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把握次机会非常重要。不过很多妈妈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一名高三女生回忆初二时她和妈妈关于这个问题的次对话:
女儿:妈妈,我们班好多同学谈恋爱了。
妈妈: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千万别去做。看看你表姐,就因为早恋,没考上重点中学,结果呢,大学也没考上,现在找份工作也难。她还在后悔当年不该谈恋爱。喜欢她的那个男生早就离开她了。
这番话让这个女孩对恋爱产生了恐惧心理。她担心有男生喜欢她,所以几年来一直把自己打扮得很普通。她觉得自己越土气,男生便越不可能喜欢她。她甚至不敢看男生,走在路上都不敢回头,因为担心会与某个男生目光接触,让男生误以为她在看他,害怕男生喜欢她、追求她,因此而影响学习、葬送前途。
可是现在她心里很凌乱,因为班上有个她很喜欢的男生主动发给她一条短信,还想约她出去散步。她非常希望和他去散步,但又担心和男生交往就是早恋,这样会荒废学业。妈妈的话,让这个单纯的女孩患上了早恋恐惧症。所以高考在即,她的内心却异常焦虑,后只得向心理医生求助。
还有一位妈妈则采用更过激的手段,将男孩的家长告上法庭,理由是他们没有管好自己的儿子,使得她女儿的成绩直线下滑。结果,由于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这对小恋人相约离家出走。
相对于这两种不妥的处理方式,有一位妈妈的方法值得借鉴:
儿子: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在谈恋爱。
妈妈:肯定有你喜欢的女孩了,只是你担心谈恋爱妈妈会不高兴,会像其他同学的妈妈那样你骂,甚至打你一顿。妈妈向你保证,妈妈不会那样做的。妈妈只是有点好奇,她是如何博得你的好感的。
儿子:其实我也不知道她喜不喜欢我。
妈妈:你肯定为这件事很烦恼。以后有什么烦恼,都可以告诉妈妈。
儿子很满意。妈妈既没有批评儿子,也没有鼓励儿子,她只是维持了儿子对她的信任,保证了儿子以后愿意把心里话告诉她。这非常重要。如果孩子不肯跟你谈心,你时刻都处于担心状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早恋怀孕,或是离家出走,你就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那样,因为你对自己孩子的内心想法一无所知。
孩子已经恋爱了怎么办?
发现孩子已经早恋了,妈妈们通常都会采取这些措施:不许孩子接电话,接送孩子上下学,请老师出面干预,要求对方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向心理老师求助,总之,凡是能阻止小恋人来往的办法,都可能用上。
但是,心理老师并不会协助她们,使孩子马上断绝与对方来往。他们一般会指导妈妈们,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恋爱了,不要想着去指责或拆散他们,那只会把事情弄得没法收拾。公开反对孩子早恋,只会把妈妈与孩子的关系推向对立。
这时妈妈们要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态度,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非得去家庭外寻找温暖?”这样能让妈妈们更理智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的,是努力修复与孩子的关系,重新赢得他的信任。只有这样,孩子遇到困难时才会向你吐露真话。
妈妈们同时要告诉孩子,尤其是女孩,恋爱并不是到了一定程度就只有性了。过早发生性关系,反而会阻碍你们进一步的相恋。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与男朋友的意见冲突时,要记住一点:一个值得去爱的男孩,首先他会爱你胜于爱他自己,如果你的选择是慢慢来,那他一定会等你。如果他说不同意发生性关系,就表明不爱他;既然不爱他,那还不如分手算了。这时你要记住,这是一种情感勒索,他是想控制你。所以,坚持你预设的底线,不仅能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还能摆脱他对你的控制。
如何提防孩子给恋人发自拍裸照?
随着感情的升温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恋人之间难免会发一些私密的文字信息和暴露隐私部位的照片。妈妈们可能认为,发这种信息的只会是别人的孩子,自家的孩子不可能做这种事情。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七成青少年都发送过性消息,八成收到过色情短信,而且这些短信中超过一半的内容包含全裸或半裸照片。因为青少年认为,发送性消息对求爱阶段和保持恋爱关系非常重要。并且,用智能手机发送这些短信和裸照,自己又不必和对方面对面,并且别人也不会知道,所以他们就更放心大胆地发送色情短信和图片,同时还觉得自己很酷。
因此,妈妈们务必告诉恋爱中的孩子,不要给男朋友或认为值得依赖的异性朋友发送自拍的裸照。
对妈妈来说,女儿给男生发送自拍的裸照是可怕的噩梦。光是想想女儿拍下一张着装暴露的照片,然后发送给恋人,就感到害怕。例如,有个女孩为了表示自己爱男朋友,多次自拍裸照发给男朋友。但好炫耀的男朋友随手就转发给他的铁哥们。很快,这些照片便像病毒一样散播开来,一时整个学校都在议论她的行为。甚至还有人将她的照片上传到学校网站的论坛上,这样全校师生都看到了这些照片。后,她选择了跳楼。
孩子在发送裸照时,还暗暗以为这只是属于他们的小秘密。少男少女只会给信任的人发送裸照,所以认为这些照片不会被泄露出去。可两人的关系一旦恶化,照片就会被发布到网上,如同病毒般散播开来。只要半天工夫,他的朋友、家人、老师甚至是陌生人都会看到这些私密的照片。
如果妈妈们禁止孩子发送裸体照片和视频,有没有效果呢?结果令人失望,因为发送色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行为,而青少年非常渴望和同伴保持一致,如果他的朋友们都在发送性消息,他便很难洁身自好。
那么,妈妈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讨论恋爱关系和社交媒体呢?
心理学家建议,妈妈应把精力放在鼓励孩子以尊重和自尊的态度对待恋人,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名声。妈妈不但要提醒孩子发送不当图片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而且还要让他意识到:性消息既不代表恋爱关系的确定,也不代表承诺,只会让别人抓住你的把柄。
但是,提醒孩子色情短信的危害并不总是起作用。所以,妈妈一定要和孩子保持交流,一旦出现问题,孩子可以向妈妈求助,而不会做出像割腕或跳楼等不理智的行为。
妈妈应该知道的
孩子告诉你“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他真实的目的是投石问路,试探你对早恋的态度。如果你批评这种行为,可能让孩子对恋爱产生恐惧感。
孩子早恋是因为缺乏家庭关爱。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孩子就会到家庭外去寻找。所以,中小学生恋爱的目的,是寻找知心朋友而不是人生伴侣。
强行拆散早恋的孩子,可能引发“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反对,两人在一起的决心越强烈,终把事情弄得没法收拾。
孩子早恋时,努力保持孩子对你的信任,只有这样孩子遇到麻烦时才会跟你讲真话。
你是哪种类型的妈妈?
现在多数妈妈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是双独夫妻,那么六个成年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显然特别娇贵。即使妈妈想要让孩子吃点苦,四位老人也肯定不让。老人溺爱孙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以前亲家矛盾主要由女儿引起,今天的亲家矛盾则变成了争夺孙辈的抚养权和施行自己的养育方式。无论是多开明的老人,这个时候都可能变得独裁。争取了抚养权后,就变得溺爱,甚至演变成完全顺从于孩子。
有些妈妈认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民主型管教方式。妈妈们有民主教育的想法是非常好的,因为它比专制和放任的管教方式更科学。心理学家按照管教孩子的方式将妈妈分为三类:独裁型、权威型、许可型。
独裁型妈妈和权威型妈妈
心理学家把具有这些特征的妈妈归类为独裁型妈妈:高度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和感受,而且也不会和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对孩子高度控制,通常以严苛且不容置疑的管教形式呈现,代表人物有“虎妈”“狼爸”。
在独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成为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这类孩子虽然学业上比较成功,但人际关系和婚姻关系却非常糟糕。缺少朋友和爱情,终必然导致孩子孤单、不自信,也容易产生矛盾。
根据心理学上的依恋方式理论,妈妈专制的孩子更难适应社会,因为这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或焦虑型依恋性格。
这两种性格都会给孩子成年后带来极大的人际关系麻烦,尤其是爱情方面。比如,回避型依恋的人渴望得到爱,但害怕被拒绝,所以只会等待别人付出,而不主动争取。很多这种性格的人都说自己一生从来没得到过爱情。他们之所以难以发展亲密关系和容易分手,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别人。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差,而且没有家庭责任感。这类性格的孩子大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至于焦虑型依恋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孩子没办法预测妈妈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回应自己的要求,这种心理主要是由于妈妈的情绪不稳定,而且很专制引起的。这种性格的孩子渴望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害怕被人拒绝,所以容易失望,也容易愤怒,婚姻态度是可能闪婚。由于婚前相互不了解,所以婚姻持续的时间也短。并且,这类人可能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权威型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是理想的。这种妈妈很和蔼并且很爽快地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和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制订规则,并且很善于倾听孩子对于规则的看法和建议。这种妈妈能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性格。而这种性格的孩子不仅看问题比较正面,有同理心,并且还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
所以,在权威型妈妈的教育下,孩子不仅能交出亮眼的成绩单,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年后更容易取得成就,同时生活也更为幸福。
许可型妈妈,不是民主的妈妈
对孩子过度民主,甚至到了放任的地步,也有很多问题,其中有个妈妈们都担心的后果,是会使孩子缺乏责任心,比如婚后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提出离婚。
由于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了这种放任型妈妈占有很大的比例,大约占到了五分之一。放任的妈妈又叫许可型妈妈,是完全顺从型妈妈。这是一种伪民主型。这类妈妈都溺爱孩子,只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要求孩子。这种家庭的孩子自我控制力较差,依赖性强。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发现,从小被溺爱的人在成年后更容易离婚,因为在婚姻出现危机时这类人会为了自尊而放弃婚姻。
有一位年轻女性向心理老师求助,因为她的婚姻非常不顺,经历了几次失败的婚姻,但现在的婚姻还是经常亮起红灯。她不明白为什么结婚还不到半年,丈夫就要和她离婚。
这位女性从小学习成绩好,所以妈妈都对她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渐渐地,妈妈认为她的事都用不着自己操心了,于是变成了许可型妈妈。所以无论是女儿填报高考志愿、本科毕业后选择读研究生,还是选择结婚对象,妈妈都不提意见,只是无条件地支持她的决定。她也觉得妈妈是个开明、懂女儿的好妈妈。
次结婚后,她的麻烦来了。因为婆婆并不像妈妈那样“开明”,所以她很不适应有限制的生活。比如,婆婆让她省着点花钱,她认为这是婆婆干涉她,想改造她,所以她不客气地说花自己的钱,婆婆没有权利说三道四的。婆婆自然不肯接受这种说法,因此婆媳矛盾不断。只要丈夫“为婆婆说话”,她就威胁要离婚。此外,她还经常在丈夫面前指责婆婆独裁,说婆婆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要管。结果,她的次婚姻勉强支撑了一年就解体了。离婚后她感觉自己很明智,早点离开这对母子,自己就早点脱离了苦海。
她的第二次婚姻和第三次婚姻仍是一样。只要稍不如意就跑回娘家,非要丈夫和婆婆来求情、认错,她才肯回家。次数多了,丈夫也渐渐不愿去接她了,后甚至提出要和她离婚。
妈妈的完全顺从,使她没有养成反思自己行为的习惯。当她走向社会和组建家庭时,仍觉得别人都应该无条件地顺从她的想法。由于女儿的学习成绩好,所以妈妈也不去计较她的过分要求,甚至对她的自私行为和带刺的话,妈妈也能完全接受。因此,当女儿回娘家告状时,妈妈不但不劝解女儿,反而一起指责女婿一家人。
“我们都没舍得说女儿半句不是,嫁过去还没一个月,婆婆就说我女儿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婚姻后,这位女性才意识到,妈妈常常说她是对的,但其实自己并不是一直都是对的。
妈妈们不能无原则地顺从孩子的要求有两个原因:一是青少年的预后能力较弱,他并不清楚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有什么后果。二是这种妈妈会使孩子长大后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人际关系和婚姻都容易变得紧张,就像上面那位多次离婚的女性一样。因为从小妈妈溺爱,她没有机会去感受别人的想法也和自己的同等重要,因而不肯做出让步和妥协。
所以,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妈妈们既不能一口拒绝,也不能满口答应,而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满足他后会引起什么问题,让孩子明白妈妈为什么要拒绝他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妈妈们首先必须明白,放任孩子是不行的,因为孩子会本能地选择对他有利的方面。
尊重孩子,并不等于要完全顺从于孩子。一味顺从不是民主,而是对孩子不负责的表现,因为把所有的选择权交给了孩子,妈妈就不用和孩子争吵了,一时也轻松了。但孩子成年后得为这种管教方式付出沉重代价。
妈妈应该知道的
如果你的管教过于严格而且不容孩子质疑,那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人际关系较差,缺少朋友,难以适应社会。
在独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或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人约占25%,他们渴望得到关怀和爱情,但是不相信别人,所以很难发展亲密关系,也容易分手,人际关系差,缺乏责任感。焦虑型依恋的人害怕被拒绝,容易失望和愤怒。
权威型妈妈是理想的。能制订规则指导孩子,爽快地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孩子沟通其不合理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我控制力强,能够承担责任,心理和情感发展平衡。
许可型妈妈完全顺从于孩子的意思,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因为她们认为这是民主的管教方式。但其实不是,并且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
因为青少年很少去思考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意味着什么,而且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你不能没有原则地顺从于孩子。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你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拒绝的原因。
……
妈妈如何陪孩子度过叛逆的青春期
有个初三的女孩因为妈妈反对和男朋友在一起,所以和男朋友“私奔”了,两人在外地的旅馆住了一个星期才回来。
有个初一的男孩因为偷看“黄片”被班主任发现而叫家长,觉得没脸见人,所以离家出走了,被找回来后,死活也不肯去学校了。
有个初二的女孩因为疯狂追星、偷钱去看偶像的演唱会,被妈妈骂一顿了,她大哭着“我死了你就开心了”进了自己的房间,接着推开窗户从三楼上跳了下去,后落下了双腿瘫痪。
面对孩子的这些疯狂行为,妈妈们既困惑又惊恐:“我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这只是孩子的青春期到了。
青春期,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因为这是孩子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也是妈妈和孩子都艰难的时期,因为妈妈仍用管教幼儿的一套方法教育孩子,而孩子努力地争取独立,结果在妈妈眼里孩子变得叛逆了,在孩子眼里妈妈变得独断了。
这是一个妈妈什么都想管、孩子什么都不服管的时期。所以,有些妈妈只要一听到青少年或青春期,就绷紧神经。
孩子上中学后,开始追星、上网交友、谈恋爱、涂指甲油、文身、抽烟、熬夜玩游戏、偷偷看色情视频,不许妈妈看他的手机,不准动他的书包,遇到挫折不再躲在妈妈怀里哭,而是去找朋友。小时候对妈妈无话不说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变得无话可说了。每次妈妈想帮助孩子,都被呛声:“说过多少次了,我的事情你别管。”
在妈妈看来,自己是想帮助孩子。但孩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是妈妈想控制自己,因为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强烈,容易把妈妈的管教都当成是控制。有位妈妈想了解女儿的想法,所以翻看了女儿的日记本。结果被女儿说成是偷窥狂。她说是想帮助女儿才看的。“是想控制我吧,帮助别人会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吗?”为此女儿一个多月没跟她说话,连零花钱也不要她给的。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到底在想什么?妈妈该如何观察孩子不寻常的变化,发现他们的压力?以及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从而解决困境?面对常与孩子起的冲突,妈妈又该如何化解?
针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了简单、实用的解决和思考的方法,帮助妈妈们陪孩子一同走过孩子和妈妈都艰难的青春期。
这本书能引导妈妈们审视青春期孩子,也重新审视自己,让妈妈明白,青春期不等于叛逆!孩子没那么难管,只是你不懂!即使表现得再叛逆、再冷漠,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渴望得到妈妈的支持。
【书摘】 内容
连上厕所都玩手机
手机的普及,给妈妈们带来了更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的程度,比上一次个人电脑普及时要严重得多。
在个人电脑和网络普及之初,很多妈妈一度充满了幻想,认为这下孩子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名师课堂了,教学质量的差距必将在网络时代变得微乎其微。
可是后来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妈妈们的想象。她们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了电脑,装上了网络,从此孩子的行踪就变得诡秘起来。每天都睡得很晚,但学习成绩却直线下滑。后妈妈们才知道,电脑和网络只方便了孩子偷看色情视频和网上聊天。因此,妈妈们纷纷掐断网线,或是设置密码或是设置家长管理账户。
这种现象会不会在手机非常普及的今天重现呢?
答案是肯定的。手机不但对学习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很多致命的诱惑都通过手机来自虚拟的网络世界。
要不要给孩子买高档手机?
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的许多妈妈都谈到一个问题:要不要给孩子买高档手机?到了初中,同学们都有手机了,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买一部手机并不过分,但是又担心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比如下面这位妈妈和女儿的对话就非常典型:
女儿:妈妈,我都快上初三了,朋友们中就我一个人没有手机。放学后她们在路上说什么事,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我觉得她们都在嘲笑我。所以我想要一部手机。
妈妈:从学校到回家会发生什么事?
女儿:每天都有很多事,你不知道。而且还要上QQ呢。在QQ里可以随时向同学请教难题。
妈妈:那你把妈妈的手机拿去用吧。
女儿:我不想用妈妈的。妈妈能给我买个新的吗?
妈妈:行。明天正好是周末,你陪妈妈去商场,妈妈去给你买一部和妈妈一样的新手机。
女儿:妈妈,同学们用的都是iPhone。
妈妈:你不知道那要多少钱吗?再说你的成绩那么差,配得上这么好的手机吗?
如果不给孩子买手机,孩子可能天天纠缠,而且甚至一度闹到再不购买手机就不去上学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妈妈都会做出让步,但又不完全妥协,于是会提出一些条件,比如下次考试成绩上升,而且保证获得手机后不用于聊天。
为了获得奖品,孩子会变得努力起来。这让妈妈们产生一个错觉:奖励一部高档手机是值得的,因为它激起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确变得更爱学习了,也能坚持不用手机聊天。但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即使是购买彩票中了头奖,人的幸福感也只能持续几个月,更何况只是获得一部手机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开始用这部手机上网。起初上网也可能是在查找学习资料,但很快就习惯于浏览八卦新闻和搜索偶像明星的点点滴滴。
但到此为止,手机的非学习用途还远未结束。有一项更为常用的功能是和同学网上聊天,在微博上互动。由于期待获得别人的关注,导致很多孩子极度依赖手机,即使复习功课时也把手机设置成振动,以提醒自己有短信传来,但手机没有振动也会时不时拿起来看看。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为此,有些妈妈专门制订了手机使用规则。比如,有些妈妈会规定:手机在周一至周五由妈妈保管,周五的晚上至周日晚上孩子可自由支配。这种方法很多妈妈都在用,但效果却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相当于妈妈们给孩子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玩具,却不许他玩。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禁止孩子玩玩具,当他之后被允许随便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就会十分着迷。反而是那些开始被告诫如果玩玩具会惹人不高兴的小孩,在自由支配时间对玩具不感兴趣。因此,我们能够预见那些在非周末期间被严禁玩手机的青春期孩子,在周末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多大。很多妈妈不解地抱怨:“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平时把手机都收起来,可是一到周末,孩子就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手机上。”
如何才能避免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
妈妈们首先要明白,给孩子购买手机却又限制使用,是不科学的做法。这相当于妈妈们给了孩子一个冰激凌,却不断要求他不吃。这怎么可能呢?孩子就像亚当和夏娃,是经受不住考验的。所以,想避免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就要开动脑子,想办法说服孩子不用手机。
其次妈妈们要知道,手机就像埃博拉病毒,一经感染,就很难清除。即使妈妈们在孩子面前将他的手机摔在地上,狠狠地跺上几脚,把手机跺成碎片,仍无法消除手机对孩子的影响。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被手机这个病毒感染,关键是制造孩子对手机的“抗体”。如何才能使孩子自愿放弃使用手机呢?
有些妈妈告诉孩子,高档手机很贵,而且每月都要花费不少话费和上网费,这对家庭有很大的负担。但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也体谅不到妈妈们挣钱的难处,因此这种方式没有说服力。孩子需要一个他不必使用高档手机的理由,而妈妈们却给他一个不能购买高档手机的理由。
所以,妈妈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明高档手机为何重要,但又非必要。比如妈妈们可以这样说:“妈妈能理解你为何需要一部手机。因为同学们上网查资料时,你却不能上网。而且,使用普通手机你会觉得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不能和同学们在QQ上聊天。这可能让你感到难受。但这也让你学习时更能集中注意力,不必为回复同学们的QQ聊天而分心。”
因为孩子班上肯定有人不用手机,所以妈妈们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引导孩子认识到高档手机并非学习的必要。
妈妈:你们同学现在都用苹果手机了吗?
孩子:也不是,但只有几个人还用老式的那种。
妈妈:有人看不起他们吗?是不是学习太差家里不给他们买?(一般不使用高档手机的孩子学习较好,比较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孩子:不是。因为他们的成绩都还不错,所以没有人轻视他们。
妈妈:那你还认为只有使用苹果手机才能提高成绩吗?是不是没有苹果手机就会被人轻视?
孩子:当然不是。
妈妈:那你现在还认为必须拥有一部苹果手机吗?
这时,孩子的答案很可能发生了变化。不再固执地坚持要苹果手机。为了联系方便,妈妈们也可以给孩子配置普通手机。这样既能方便联系孩子,又解决了孩子手机时时刻刻不离手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说服孩子自愿放弃手机,而不是购买后限制使用。那种通过奖励给孩子购买高档手机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心理学家很早就用实验证明了,即使是原本爱好学习的孩子,一旦有奖品,就会变成为了奖品而学习。如果后没有奖品了,孩子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说服孩子的策略中,妈妈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表明手机的重要性,同时又要引导孩子意识到它对学习的非必要性。前者是为了表明妈妈们能感受到他的情感需要,后者则是为了让他在思考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还有的妈妈说:“即使这样,我的孩子还是不放弃手机。我又该怎么办?如果不和孩子达成非周末的保管制度,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又该怎么办?”
没能说服孩子,主要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做妈妈的缺少耐心和策略。这也说明妈妈对青春期孩子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某种东西,不是为了使自己过得舒服,而是想努力融入一个圈子,让别人接纳他。和大家一样拥有高档手机,只是一种很便捷的方式而已。
妈妈应该知道的
孩子想要高档手机,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融入其他同学群体,因为他不想被视为异类。
妈妈们经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告诉孩子苹果手机很贵,而且每月都要花费不少话费和上网费,家庭有很大的负担。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体谅不到你挣钱的难处。孩子需要一个他不必使用苹果手机的理由,你却给他一个不能购买苹果手机的理由。所以这种方式没有说服力。
避免智能手机影响孩子学习的好方式,就是说服孩子不使用手机,而不是给孩子买了手机却限制使用;当你无法监督时,越限制孩子玩手机,孩子越可能对手机着迷。
用学习成绩奖励的方式给孩子购买高档手机,可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会将他的学习动机从获得知识转变为获得手机。一旦手机到手后,他学习的动机将不复存在。
崇拜影视体育明星
有位妈妈在电话中向心理老师求援,说她女儿省吃俭用,将大部分零花钱都用在了购买某个歌星的形象商品上,还借了同学的钱去看她的演唱会。由于没得到偶像的亲笔签名,回家大哭了一场。
这位妈妈担心女儿受到的打击太大,希望心理老师能提供一些建议。她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期,就会明白孩子为明星哭,为明星笑,都不是很值得担心的事。她更应该做的是,如果女儿对某个歌星过分痴迷,那就不能放任不管了。
另一位中学教师则遇到了两个孩子因为偶像而大打出手的事。在自习课上,两个孩子突然打了起来。
原来,他们是因为争论足球明星梅西和C罗谁更厉害。一个孩子是C罗的忠实粉丝,另一个孩子是梅西的粉丝。梅西的粉丝说C罗就是伪巨星,每次参加世界杯都是打酱油的;C罗的粉丝则说梅西就是球霸,根本不给队友机会,有他在,阿根廷就不可能再夺冠。
“他说我喜欢的C罗球技很烂,江郎才尽了。我说不是的,但是他还继续骂他没劲。”
“他本来就踢得不好,过气了。和梅西比,他什么都不是。还崇拜?”另一个孩子不服气地说。
“这就是你们上课时间打起来的原因吗?”
“老师您不知道这个家伙说得有多坏。不打他真的不解恨。真是太讨厌了!”
孩子为何会崇拜影视明星?
崇拜一直是人类的重要活动,比如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拜神、拜物。在今天崇拜对象变成了名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主要崇拜影视、体育明星,有的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心理学家认定,观看和收集偶像的消息,属于低崇拜的娱乐社交水平,崇拜某个明星主要出于娱乐。这部分人以高中生为主。而那种对偶像的强烈依恋,则属于中崇拜的强烈个人感觉水平。
至于将偶像的成功和失败等同于自己的成败,沉迷于偶像的生活细节,则属于高崇拜的病理边缘水平。这部分人以初中生居多,并且一般男生比女生更普遍。
青少年偶像崇拜水平及特征
崇拜水平 表现特征
低 收集偶像的照片、图片、新闻、书籍、海报等
中 渴望和偶像当面交流,与人交流时以偶像为主要话题
高 视偶像的成败为自己的成败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为何会以影视明星为崇拜对象呢?首先,这是青少年追寻自我的主要表现方式,同时也是青少年融入某个团体的手段。追星是为了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影视明星在商业化的包装下显得富有、受人关注,这对成长在娱乐化和物质化社会的青少年很有诱惑力。当前的社会风气导致了青少年视名利双收、一夜成名的影视歌坛明星为主要崇拜对象。尤其是家庭收入不高的孩子,更可能成为偶像的忠实粉丝。因为他们认为,一旦像偶像那样成名,生活和地位都会得到巨大的改善。
心理学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庭收入较低的少男少女,都热衷于购买偶像的商品,尤其会收藏以他形象或表演代言的商品,相当多的孩子在偶像商品上的开销占了零用钱的60%。
妈妈们可以从孩子崇拜的影视明星类型,看出当前孩子的心理状态。比如说,如果女儿更喜欢男性化的影视明星,则表明她已经恋爱或准备恋爱了。如果她崇拜的明星女性化,表明她可能对性有负面评价。如果她喜欢影视明星的女性化特征,则意味着她目前还不打算谈一场恋爱。
孩子崇拜影视明星,妈妈该怎么办?
有个初二的女孩,非常喜欢韩国的EXO组合,每天都在网上看这个组合的视频,并且管理着这个组合的粉丝后援团,天天忙着组织粉丝活动。她把零用钱都用于买这个组合的唱片专辑、海报,甚至花几千元钱买门票去看这个组合的演唱会。她的爸爸警告她不许再崇拜歌星,说歌星有什么好的。
“歌星比你好。”女儿说。
爸爸在气头上,所以打了女儿一耳光。但这一巴掌引起了更大的争执。爸爸教训女儿:“你不要只知道追星,明星再好也没有父母好,这样影响学习,你知道吗?”
“我就爱明星,他们比父母强,明星就是比你们好。”女儿说。
爸爸想起一年来女儿追星所造成的不快,于是冲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拍在客厅的桌子上。他原本是吓唬女儿,没想到女儿上来就用拳头狠狠地捶了他几下,并再一次强调:“明星就是比你们做父母的好!”
爸爸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心想不如一起死了算了。于是拿起菜刀疯狂地向女儿砍去。
这个案件很,多数孩子崇拜明星都没有到这种程度。
只要孩子崇拜明星没有达到高等程度,妈妈们就不用担心。因为对有些人来说,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儿童时期崇拜父母和老师,少年时期崇拜歌星和影星,青年时期崇拜社会成功人士。虽然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崇拜明星,但通常都只属于娱乐社交水平的低崇拜。而且,孩子对明星的崇拜在15岁左右达到之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冷却。
青少年崇拜偶像的方式主要有交流、模仿和评价,其中收集和分享偶像资料是目前青少年中比较流行的“偶像崇拜”方式,比如收集明星的照片、签名、书籍,直接给偶像写过信的人很少。但有一半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或以谈论自己偶像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找不到条件,他们就可能借助网络的“虚拟社区”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纠正孩子过度崇拜明星的途径,是妈妈们在现实中给出建议和充满爱的关心。有一个初三的女生,也因为过度崇拜明星而让妈妈大伤脑筋。
这个女孩是某个组合的忠实歌迷,所有的零用钱连早餐都舍不得吃,全用来买这个组合发行的唱片了。妈妈告诫过她,也批评过她,但是根本没有用,于是只好求助心理老师。这位心理老师先是让她谈谈自己的偶像,因为这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只有孩子愿意开口,谈话才可能进行下去。接着,心理老师让她谈自己的妈妈,然后问她:当她在学校忽然病倒了,偶像和妈妈谁会去医院看护她。这个问题能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崇拜明星到底值不值得。
心理老师的这套方法,能给妈妈们这样的启发:和崇拜明星的孩子对话时,指责只会让孩子感到伤心,进而激起逆反心理。只有引导孩子思考崇拜明星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种好处时,他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孩子意识到他的行为不妥时,妈妈们也不要指望他当场就砸了偶像的照片,烧掉明星的海报。这不太可能,因为这些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无法一下子处理好认知失调的问题。所以,他只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努力克制自己少给妈妈制造麻烦。而妈妈们也好适时送给他喜欢的与明星有关小礼物,这是让孩子感动的机会。当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伟大时,便会自动割断对明星的崇拜之情。
妈妈应该知道的
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崇拜影视、体育明星,有的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并且初中生多,而且一般男生比女生更普遍。
孩子崇拜明星在15岁左右达到之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冷却。所以只要孩子不是高度崇拜明星,你就不必过度担忧。
从孩子崇拜的影视明星类型,可以看出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如果女儿更喜欢男性化的影视明星,表明她已经恋爱或准备恋爱了。如果她崇拜的明星女性化,表明她可能对性有负面评价。如果她喜欢影视明星的女性化特征,则意味着她目前还不打算谈一场恋爱。
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
一个刚上六年级的女孩告诉正在厨房切菜的妈妈:“妈妈,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这位妈妈好像被马蜂蜇了一下,神经一紧,条件反射式地问:“你没谈吧?”孩子赶紧采取攻击性的方式进行否认:“妈妈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女儿?”
“不是妈妈不相信你,是妈妈担心你。”妈妈开始为自己辩解,然后夸奖了孩子一番。
这些答案是孩子需要的吗?她为什么突然要告诉妈妈这个问题呢?这是母女之间的正常对话,还是孩子投石问路的一种策略?
听出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
很多妈妈都承认,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这句话时,没有触动自己这方面的神经。现在回想起来,孩子的目的非常明显:投石问路,看看妈妈对早恋的态度,以便做出相应的策略。如果妈妈很警觉,孩子以后就更谨慎,妈妈比较开明呢,那孩子大可放心地和妈妈交流这方面的心里话。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去国家博物馆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展览。大家都拿着手机偷偷拍照时,站在我身边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大声说:“真搞不懂,这么烂的画有什么好拍的?”她的妈妈很难堪,赶紧说:“不能这样评价世界名画。”
孩子为什么会贬低一幅名画呢?是她真的不懂绘画艺术吗?
当然不是。这不过是她投石问路的一种策略而已。心理学家把它叫作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将自己的内心想法说成是别人做的事,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比如贬低名画的小女孩,由于她很担心如果自己画的画很难看,别人会怎么评价,于是故意贬低一幅名画。现在她得到的答案是,人们不能贬低好画,但如果自己画得很糟,那待遇就不同了。所以,这个女孩以后很可能不会再对绘画感兴趣了。
同样的,孩子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谈恋爱,其真实意图是想知道,如果自己谈恋爱,妈妈知道了会不会责备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她说这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肯定是班上有她喜欢的男孩。妈妈们想听出孩子话语的弦外之音关键的一点是: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只陈述事实,通常是为了表达情感。
正确对待孩子发出的早恋信号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都希望获得异性关注,所以孩子想和异性交往完全是正常的。小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一大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恋人一对对。”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过早恋爱,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妈妈们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通常,妈妈们认为孩子过早恋爱完全是孩子的问题。但是,早恋的孩子大多缺乏家庭关爱。比如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谐、忙于工作对孩子关注少,孩子过早恋爱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孩子就会从家庭外寻找心理需求。所以,中小学生恋爱的目的,不是寻找人生伴侣,而是寻找知心朋友。如果妈妈们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那他就不必通过恋爱来缓解压力、倾吐心声了。
孩子向妈妈们投石问路,说明他还是相信你的,认为你能成为他的知心朋友。但如果妈妈们没能处理好这个问题,那么孩子将在你们之间竖起一道坚固的心墙。他曾想把通往他内心的钥匙给你,但被你拒绝了,而后当你再想获得这把钥匙时,孩子会明确地告诉你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把握次机会非常重要。不过很多妈妈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一名高三女生回忆初二时她和妈妈关于这个问题的次对话:
女儿:妈妈,我们班好多同学谈恋爱了。
妈妈: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千万别去做。看看你表姐,就因为早恋,没考上重点中学,结果呢,大学也没考上,现在找份工作也难。她还在后悔当年不该谈恋爱。喜欢她的那个男生早就离开她了。
这番话让这个女孩对恋爱产生了恐惧心理。她担心有男生喜欢她,所以几年来一直把自己打扮得很普通。她觉得自己越土气,男生便越不可能喜欢她。她甚至不敢看男生,走在路上都不敢回头,因为担心会与某个男生目光接触,让男生误以为她在看他,害怕男生喜欢她、追求她,因此而影响学习、葬送前途。
可是现在她心里很凌乱,因为班上有个她很喜欢的男生主动发给她一条短信,还想约她出去散步。她非常希望和他去散步,但又担心和男生交往就是早恋,这样会荒废学业。妈妈的话,让这个单纯的女孩患上了早恋恐惧症。所以高考在即,她的内心却异常焦虑,后只得向心理医生求助。
还有一位妈妈则采用更过激的手段,将男孩的家长告上法庭,理由是他们没有管好自己的儿子,使得她女儿的成绩直线下滑。结果,由于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这对小恋人相约离家出走。
相对于这两种不妥的处理方式,有一位妈妈的方法值得借鉴:
儿子: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在谈恋爱。
妈妈:肯定有你喜欢的女孩了,只是你担心谈恋爱妈妈会不高兴,会像其他同学的妈妈那样你骂,甚至打你一顿。妈妈向你保证,妈妈不会那样做的。妈妈只是有点好奇,她是如何博得你的好感的。
儿子:其实我也不知道她喜不喜欢我。
妈妈:你肯定为这件事很烦恼。以后有什么烦恼,都可以告诉妈妈。
儿子很满意。妈妈既没有批评儿子,也没有鼓励儿子,她只是维持了儿子对她的信任,保证了儿子以后愿意把心里话告诉她。这非常重要。如果孩子不肯跟你谈心,你时刻都处于担心状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早恋怀孕,或是离家出走,你就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那样,因为你对自己孩子的内心想法一无所知。
孩子已经恋爱了怎么办?
发现孩子已经早恋了,妈妈们通常都会采取这些措施:不许孩子接电话,接送孩子上下学,请老师出面干预,要求对方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向心理老师求助,总之,凡是能阻止小恋人来往的办法,都可能用上。
但是,心理老师并不会协助她们,使孩子马上断绝与对方来往。他们一般会指导妈妈们,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恋爱了,不要想着去指责或拆散他们,那只会把事情弄得没法收拾。公开反对孩子早恋,只会把妈妈与孩子的关系推向对立。
这时妈妈们要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态度,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非得去家庭外寻找温暖?”这样能让妈妈们更理智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的,是努力修复与孩子的关系,重新赢得他的信任。只有这样,孩子遇到困难时才会向你吐露真话。
妈妈们同时要告诉孩子,尤其是女孩,恋爱并不是到了一定程度就只有性了。过早发生性关系,反而会阻碍你们进一步的相恋。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与男朋友的意见冲突时,要记住一点:一个值得去爱的男孩,首先他会爱你胜于爱他自己,如果你的选择是慢慢来,那他一定会等你。如果他说不同意发生性关系,就表明不爱他;既然不爱他,那还不如分手算了。这时你要记住,这是一种情感勒索,他是想控制你。所以,坚持你预设的底线,不仅能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还能摆脱他对你的控制。
如何提防孩子给恋人发自拍裸照?
随着感情的升温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恋人之间难免会发一些私密的文字信息和暴露隐私部位的照片。妈妈们可能认为,发这种信息的只会是别人的孩子,自家的孩子不可能做这种事情。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七成青少年都发送过性消息,八成收到过色情短信,而且这些短信中超过一半的内容包含全裸或半裸照片。因为青少年认为,发送性消息对求爱阶段和保持恋爱关系非常重要。并且,用智能手机发送这些短信和裸照,自己又不必和对方面对面,并且别人也不会知道,所以他们就更放心大胆地发送色情短信和图片,同时还觉得自己很酷。
因此,妈妈们务必告诉恋爱中的孩子,不要给男朋友或认为值得依赖的异性朋友发送自拍的裸照。
对妈妈来说,女儿给男生发送自拍的裸照是可怕的噩梦。光是想想女儿拍下一张着装暴露的照片,然后发送给恋人,就感到害怕。例如,有个女孩为了表示自己爱男朋友,多次自拍裸照发给男朋友。但好炫耀的男朋友随手就转发给他的铁哥们。很快,这些照片便像病毒一样散播开来,一时整个学校都在议论她的行为。甚至还有人将她的照片上传到学校网站的论坛上,这样全校师生都看到了这些照片。后,她选择了跳楼。
孩子在发送裸照时,还暗暗以为这只是属于他们的小秘密。少男少女只会给信任的人发送裸照,所以认为这些照片不会被泄露出去。可两人的关系一旦恶化,照片就会被发布到网上,如同病毒般散播开来。只要半天工夫,他的朋友、家人、老师甚至是陌生人都会看到这些私密的照片。
如果妈妈们禁止孩子发送裸体照片和视频,有没有效果呢?结果令人失望,因为发送色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行为,而青少年非常渴望和同伴保持一致,如果他的朋友们都在发送性消息,他便很难洁身自好。
那么,妈妈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讨论恋爱关系和社交媒体呢?
心理学家建议,妈妈应把精力放在鼓励孩子以尊重和自尊的态度对待恋人,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名声。妈妈不但要提醒孩子发送不当图片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而且还要让他意识到:性消息既不代表恋爱关系的确定,也不代表承诺,只会让别人抓住你的把柄。
但是,提醒孩子色情短信的危害并不总是起作用。所以,妈妈一定要和孩子保持交流,一旦出现问题,孩子可以向妈妈求助,而不会做出像割腕或跳楼等不理智的行为。
妈妈应该知道的
孩子告诉你“我们班好多人在谈恋爱”,他真实的目的是投石问路,试探你对早恋的态度。如果你批评这种行为,可能让孩子对恋爱产生恐惧感。
孩子早恋是因为缺乏家庭关爱。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孩子就会到家庭外去寻找。所以,中小学生恋爱的目的,是寻找知心朋友而不是人生伴侣。
强行拆散早恋的孩子,可能引发“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反对,两人在一起的决心越强烈,终把事情弄得没法收拾。
孩子早恋时,努力保持孩子对你的信任,只有这样孩子遇到麻烦时才会跟你讲真话。
你是哪种类型的妈妈?
现在多数妈妈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是双独夫妻,那么六个成年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显然特别娇贵。即使妈妈想要让孩子吃点苦,四位老人也肯定不让。老人溺爱孙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以前亲家矛盾主要由女儿引起,今天的亲家矛盾则变成了争夺孙辈的抚养权和施行自己的养育方式。无论是多开明的老人,这个时候都可能变得独裁。争取了抚养权后,就变得溺爱,甚至演变成完全顺从于孩子。
有些妈妈认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民主型管教方式。妈妈们有民主教育的想法是非常好的,因为它比专制和放任的管教方式更科学。心理学家按照管教孩子的方式将妈妈分为三类:独裁型、权威型、许可型。
独裁型妈妈和权威型妈妈
心理学家把具有这些特征的妈妈归类为独裁型妈妈:高度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和感受,而且也不会和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对孩子高度控制,通常以严苛且不容置疑的管教形式呈现,代表人物有“虎妈”“狼爸”。
在独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成为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这类孩子虽然学业上比较成功,但人际关系和婚姻关系却非常糟糕。缺少朋友和爱情,终必然导致孩子孤单、不自信,也容易产生矛盾。
根据心理学上的依恋方式理论,妈妈专制的孩子更难适应社会,因为这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或焦虑型依恋性格。
这两种性格都会给孩子成年后带来极大的人际关系麻烦,尤其是爱情方面。比如,回避型依恋的人渴望得到爱,但害怕被拒绝,所以只会等待别人付出,而不主动争取。很多这种性格的人都说自己一生从来没得到过爱情。他们之所以难以发展亲密关系和容易分手,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别人。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差,而且没有家庭责任感。这类性格的孩子大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至于焦虑型依恋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孩子没办法预测妈妈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回应自己的要求,这种心理主要是由于妈妈的情绪不稳定,而且很专制引起的。这种性格的孩子渴望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害怕被人拒绝,所以容易失望,也容易愤怒,婚姻态度是可能闪婚。由于婚前相互不了解,所以婚姻持续的时间也短。并且,这类人可能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权威型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是理想的。这种妈妈很和蔼并且很爽快地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和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制订规则,并且很善于倾听孩子对于规则的看法和建议。这种妈妈能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性格。而这种性格的孩子不仅看问题比较正面,有同理心,并且还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
所以,在权威型妈妈的教育下,孩子不仅能交出亮眼的成绩单,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年后更容易取得成就,同时生活也更为幸福。
许可型妈妈,不是民主的妈妈
对孩子过度民主,甚至到了放任的地步,也有很多问题,其中有个妈妈们都担心的后果,是会使孩子缺乏责任心,比如婚后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提出离婚。
由于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了这种放任型妈妈占有很大的比例,大约占到了五分之一。放任的妈妈又叫许可型妈妈,是完全顺从型妈妈。这是一种伪民主型。这类妈妈都溺爱孩子,只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要求孩子。这种家庭的孩子自我控制力较差,依赖性强。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发现,从小被溺爱的人在成年后更容易离婚,因为在婚姻出现危机时这类人会为了自尊而放弃婚姻。
有一位年轻女性向心理老师求助,因为她的婚姻非常不顺,经历了几次失败的婚姻,但现在的婚姻还是经常亮起红灯。她不明白为什么结婚还不到半年,丈夫就要和她离婚。
这位女性从小学习成绩好,所以妈妈都对她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渐渐地,妈妈认为她的事都用不着自己操心了,于是变成了许可型妈妈。所以无论是女儿填报高考志愿、本科毕业后选择读研究生,还是选择结婚对象,妈妈都不提意见,只是无条件地支持她的决定。她也觉得妈妈是个开明、懂女儿的好妈妈。
次结婚后,她的麻烦来了。因为婆婆并不像妈妈那样“开明”,所以她很不适应有限制的生活。比如,婆婆让她省着点花钱,她认为这是婆婆干涉她,想改造她,所以她不客气地说花自己的钱,婆婆没有权利说三道四的。婆婆自然不肯接受这种说法,因此婆媳矛盾不断。只要丈夫“为婆婆说话”,她就威胁要离婚。此外,她还经常在丈夫面前指责婆婆独裁,说婆婆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要管。结果,她的次婚姻勉强支撑了一年就解体了。离婚后她感觉自己很明智,早点离开这对母子,自己就早点脱离了苦海。
她的第二次婚姻和第三次婚姻仍是一样。只要稍不如意就跑回娘家,非要丈夫和婆婆来求情、认错,她才肯回家。次数多了,丈夫也渐渐不愿去接她了,后甚至提出要和她离婚。
妈妈的完全顺从,使她没有养成反思自己行为的习惯。当她走向社会和组建家庭时,仍觉得别人都应该无条件地顺从她的想法。由于女儿的学习成绩好,所以妈妈也不去计较她的过分要求,甚至对她的自私行为和带刺的话,妈妈也能完全接受。因此,当女儿回娘家告状时,妈妈不但不劝解女儿,反而一起指责女婿一家人。
“我们都没舍得说女儿半句不是,嫁过去还没一个月,婆婆就说我女儿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婚姻后,这位女性才意识到,妈妈常常说她是对的,但其实自己并不是一直都是对的。
妈妈们不能无原则地顺从孩子的要求有两个原因:一是青少年的预后能力较弱,他并不清楚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有什么后果。二是这种妈妈会使孩子长大后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人际关系和婚姻都容易变得紧张,就像上面那位多次离婚的女性一样。因为从小妈妈溺爱,她没有机会去感受别人的想法也和自己的同等重要,因而不肯做出让步和妥协。
所以,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妈妈们既不能一口拒绝,也不能满口答应,而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满足他后会引起什么问题,让孩子明白妈妈为什么要拒绝他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妈妈们首先必须明白,放任孩子是不行的,因为孩子会本能地选择对他有利的方面。
尊重孩子,并不等于要完全顺从于孩子。一味顺从不是民主,而是对孩子不负责的表现,因为把所有的选择权交给了孩子,妈妈就不用和孩子争吵了,一时也轻松了。但孩子成年后得为这种管教方式付出沉重代价。
妈妈应该知道的
如果你的管教过于严格而且不容孩子质疑,那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人际关系较差,缺少朋友,难以适应社会。
在独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或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人约占25%,他们渴望得到关怀和爱情,但是不相信别人,所以很难发展亲密关系,也容易分手,人际关系差,缺乏责任感。焦虑型依恋的人害怕被拒绝,容易失望和愤怒。
权威型妈妈是理想的。能制订规则指导孩子,爽快地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孩子沟通其不合理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我控制力强,能够承担责任,心理和情感发展平衡。
许可型妈妈完全顺从于孩子的意思,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因为她们认为这是民主的管教方式。但其实不是,并且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
因为青少年很少去思考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意味着什么,而且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你不能没有原则地顺从于孩子。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你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拒绝的原因。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