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251065
★看历史小说,读生存智慧——成就大事者,必有大政治智慧!
★知名历史作家史杰鹏的重磅之作!用有趣又不乏深度的小说笔法,探究刘邦与那个时代的真实密码!
在那个英雄辈出、诸侯并起的时代,游侠、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悉数登场,从秦崩、楚亡到汉兴,作者重新全景再现一场智慧与权欲的经典博弈。
本书借助传世经典和出土文献,还原刘邦所处的历史情境,剖析历史成因,为您讲述刘邦从一介草民到一代帝王的传奇一生。
章 四十七岁之前的刘邦
一、游侠生活 / 002
二、秦朝小吏 / 008
第二章 秦王朝的危机
一、秦始皇之死 / 018
二、赵高与李斯 / 021
三、巨大的阴谋 / 029
四、蒙氏兄弟之死 / 032
五、自屠宗族 / 037
第三章 诸侯并起
一、陈胜和吴广 / 044
二、大泽乡起义 / 049
三、张楚政权 / 052
第四章 张楚帝国的发展、覆灭及其他
一、咸阳的反应 / 058
二、周文军的惨败 / 061
三、赵王武臣 / 065
四、燕王韩广 / 068
五、武臣之死 / 070
六、章邯的非凡战绩 / 073
七、陈胜殒命 / 076
八、无耻的李斯 / 078
第五章 沛公刘邦
一、伏窜山林 / 082
二、沛县起义 / 087
三、雍齿投魏 / 090
四、初遇张良 / 093
第六章 秦军主力的覆亡
一、项氏叔侄 / 098
二、初破章邯 / 103
三、项梁败亡 / 106
四、腰斩李斯 / 110
五、项羽斩宋义 / 115
六、巨鹿之战 / 119
第七章 刘邦入关中
一、彭越和郦食其 / 124
二、下南阳 / 127
三、赵高弑杀二世 / 131
四、子婴投降 / 134
五、还军霸上 / 138
六、鸿门宴 / 142
七、项羽分封 / 150
第八章 烽烟再起
一、韩信出场 / 158
二、齐赵联兵抗项羽 / 167
三、阴谋家陈平 / 172
四、彭城大败 / 175
五、荥阳拒楚 / 181
第九章 韩信的丰功伟绩及其他
一、擒魏 / 188
二、破赵 / 191
三、策反英布 / 197
四、陈平的反间计 / 201
五、仓皇逃窜的刘邦 / 205
六、郦食其说齐 / 210
七、广武对话 / 214
八、韩信平齐 / 219
第十章 刘邦灭楚
一、陈县大战 / 226
二、决战垓下 / 230
三、乌江自刎 / 234
第十一章 巩固江山
一、登基称帝 / 242
二、除灭楚燕 / 247
三、肃清残敌 / 251
四、大封功臣 / 256
五、韩信被杀 / 263
六、逼死韩王信 / 268
七、废黜赵王张敖 / 272
八、族诛彭越 / 275
九、戡英布 / 278
十、再除燕国 / 281
十一、刘邦的其他工作 / 285
自序
这本书,原是五六年前我应中华书局的约稿写的,对方当时主要是想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刘邦就是政治人物的杰出代表。但后来我写完的稿子,令我不甚满意。这次再版我对内文重新做了一些删改修订,希望它能以更好的面目示人。
读过我历史小说的人都知道,我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在反复阐述一个主题:关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灵状况。像刘邦这样的帝王,本来我是缺乏写作兴趣的。但好在他有点儿特殊性,他大半辈子的身份,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包括他身边那些王侯将相,也都是普通人出身,这比较契合我的写作理念,于是就欣然动笔。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但可以了解秦汉时代普通人的生命历程,而且可以分析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对照后来两千年的现实,很难不油然而生叹息:原来两千多年间,中国某些方面没有什么变化。
战国末年,当秦国对东方六国逐渐蚕食之际,楚人南公曾经悲愤地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结果秦朝果然被两个楚国人项羽和刘邦给推翻了,不可一世的嬴姓家族几乎被起义军屠戮了个干净。但楚国人的胜利,只是表面上的胜利,终的胜利者其实还是秦人。因为是全面效法秦国政治传统的刘邦,战胜了楚国贵族项羽。刘邦的军队中,起先也一直采用故楚国的职官名,到关中再次起兵反项羽后,则全改为秦国职官名,说明他已经全盘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他披着楚国的外衣,操着楚国的口音,实际上却是代表秦人出关,第二次重新并吞天下。刘邦的胜利,昭示着中国人似乎更适合秦朝这种大国小民的统治方式,昭示着项羽恢复贵族分封制的理想完全破产。中国从此不再摇摆,彻底抛弃了贵族传统,进入长达两千年之久的专制时代。
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刘邦的胜利,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陈胜所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拳头大谁就称王,这也是秦国的传统,什么贵族、礼仪、廉耻,一切都不重要,能打才是硬道理。秦国的君主虽然本身就是古老的贵族,但从秦孝公开始,却用暴力扫荡了一切亲贵,以计算首级的方式,按数量提拔布衣,让百姓知道,原来贵族是可以被灭绝的,普通人也是可以封侯拜相的。不只刘邦,其实作为贵族后裔的秦始皇,本身就像一个草莽英雄,就像中国布衣皇帝模式的一个测试版。也就是说,中国的布衣皇帝,并不自刘邦始。但刘邦确实是个彻头彻尾的布衣皇帝,他的成功,开启了后世无数草莽英雄争夺皇位的梦想大门。
另外,在大多数人的思维里,刘邦和项羽年纪相仿,秦始皇比他们老很多。经过李开元等学者的历史普及,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了,刘邦其实比项羽大二十多岁,而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通过这个年龄对比,我立刻产生了两大沉重的感慨:,项羽不是才能不行,而是太年轻。刘邦实在是上天眷顾,简直就是成功逆袭的典型。第二,一个人的出身是何等重要,作为几乎同龄的人,秦始皇早早地当了国王,继而成了皇帝,而刘邦半辈子在市井鬼混,被老爸骂得狗血淋头……
本书也从刘邦的出身写起,除了年龄之外,他的祖国楚国强加在他身上的文化烙印,也不可忽视。他临死前没多久,还创作了一首赋有楚国风韵的诗歌,也就是名闻天下的《大风歌》。刘邦建立的汉朝,制度上是秦国的,审美积淀却是楚国的。这大概可以证明,刘邦的汉朝,除了中间被王莽打断的十几年,之所以能一直延续四百年之久,远远超过短命的秦王朝,其原因就是,他没有完全袭用秦国文化的刚暴,而是吸取了楚国文化的阴柔,做到了刚柔兼济。
书中还涉及很多与刘邦同时代的精英人物,包括秦始皇、赵高、李斯、蒙恬、章邯、项羽、张良、韩信、萧何等,我对他们也做了一些评传,希望借此扩大读者的历史视野,更好地理解那个壮烈多彩的时代。
本书的每一字每一句,我都尽量做到客观,不偏不倚地叙述。其实写作这种人物,只要不仰视,就离成功不远了。
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谢谢!
史杰鹏
2018年3月16日星期五
古来中国人精神的空白,往往由历史来填补,千百年来,历史成了中国人的宗教。我们没有圣经而有古典,我们没有神殿而有宗庙,我们没有神的教谕而有历史的教训……
——李开元
精彩推荐:《王阳明和他的对手们》《四哥的胜利(全两册)》
游侠生活
大人物似乎总是在毫不起眼的小地方诞生的。
丰邑就是这样一块毫不起眼的地方,它归沛县管辖,是沛县的一个附邑,行政级别相当于乡。它和沛县相距十七八公里,按照秦汉的里制,沿途要经过大约四个亭舍,虽然不算太远,但步行的话,起码要走四个小时。
沛县城邑紧靠泗水之滨,东边是汪洋恣肆的沛泽。据《水经注》,丰沛,就是浩瀚的意思,大概沛县和丰邑之得名,也来源于此。
这块土地曾经属于宋国,被宋国统治数百年之久。公元前286年,野心勃勃的齐湣王悍然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一举将之攻灭,沛县就此落入齐国的囊中。但不幸的是,齐王甚至没有把它在掌心焐热,仅仅在第二年,楚国就来了个“黑吃黑”,使它变成了下辖淮北十五郡的一部分。
于是这里被进行楚国式的管理,居民开始说楚语,唱楚歌,写楚国文字,行楚式历法,使用带有浓厚楚国风味的生活器具,被同化成了地地道道的楚国人。作为一个楚国婴儿的刘邦,就诞生在丰邑中阳里一户普通的楚国农民家中,时值公元前256年,也就是楚考烈王七年,距楚国占领这块土地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
这是当时一户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户主刘太公没什么文化,毕生秉承着勤勉耕种、侍奉君上的人生信条,带着两个孩子刘伯、刘仲,年年风里来、雨里去,却把一块耕地侍弄得“风生水起”,慢慢攒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如果我们要给他划一个成分,应该算富农。
刘邦是这个家庭的第三个男孩。像对待前两个孩子一样,刘太公这个普通的楚国农民,用再朴实不过的排行法,给了这个新生儿一个十分简单的称呼:刘季。至于刘邦这个堂皇的大名,大约是他发迹之后换的。
由于语言的变迁,现在的人可能觉得这名字还有些文雅,但若把它换算成当代中国的俗称,就相当于叫刘老三,等于没有名字。可见除了耕种以及在农闲期间和市井朋友玩玩蹴鞠、斗斗鸡,刘太公根本没有给儿子们取名的兴趣。这并不奇怪,对普通百姓来说,取名没有什么意义,包括刘太公自己,也没有在史书上留下正式的名字,虽然他的儿子后来成了皇帝,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只能含糊地称他为刘太公。这个名字显得他很老,但我们知道,和所有人一样,他起初并不那么老。
有一点需要提到,由于家境殷实,刘太公还娶了一房小妾,这小妾也生了一个儿子。有趣的是,这个幼子倒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叫刘交,甚至还有表字,叫游。刘太公甚至把他送到大儒浮丘伯身边学习《诗经》。浮丘伯是齐国人,荀子的学生,博学多才。齐鲁是儒学的故乡,战国末年仍旧保持了儒学传统,文化灿如星斗。沛县邻近齐鲁,这些风气无疑影响了刘太公,但对刘邦毫无用处,反而让他看出了儒生的巨大弱点:擅长道德说教,遇见实事则手足无措。这观念影响了他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郦食其、随何、叔孙通等一系列儒生出现在他身边。
我们不知道刘太公是否也给刘邦提供了学习机会,但即使提供了,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刘邦根本就不是能读进书的那种人,打个比方,如果是现在,刘邦顶多念到初二就会退学,或者被学校开除。原因无外乎两个:一、学习成绩很糟;二、喜欢打架。
刘邦很可能一点儿都不喜欢学习,放弃了老爹的栽培,仅仅接受了粗略的教育,能够认得几个字,大约在初二阶段,就被学校开除,开始在丰沛市集上招朋唤友,过起了自由自在的游荡生活。这才符合他的性格。当然,因为家庭的胁迫,他不可能不会农活。我从小在乡村长大,见过许多游手好闲的人,念不进书,好吃懒做,还喜欢斗殴打架。但刘邦囿于乡村伦理,对老爸逼迫干农活的命令又不敢完全置之不理,是以农忙时节也不得不下田干活,手艺即使不精湛,也算专业。多年以后,他的孙子刘章在长乐宫侍候吕太后饮酒,曾经自告奋勇地说:“臣请为太后说说耕田的事。”吕后笑话他:“你父亲(指刘邦,刘章虽为其孙,但吕后把刘章当儿子看待)才擅长耕田,你生而为王子,哪懂这些?”
但刘邦终究无心务农,消极怠工,这让刘太公十分愤怒,曾愤怒地呵斥他:“你这不肖的竖子,也不学学你二哥,看人家是怎么勤劳发家的,啊?!”之所以没提到大哥,可能因为大哥早已去世。在那个年代,医药极不发达,壮年暴卒是毫不奇怪的事。
对父亲的责骂,青年刘邦颇觉痛苦,但其不敢挥拳相向,也只能假装没听见。因为他有更大的理想,要成为一代游侠,在江湖上呼风唤雨。
游侠是对何种人的称谓?竟至于让刘邦如此追慕向往?在此我们要进行有必要的介绍。
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给游侠下过一个定义,说是一种专门急人之难却不求报答的人。战国时代,东方诸侯国有四大贵公子,赫赫有名,他们是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四人都是王族子弟,拥有采邑,有丰厚的税收招徕宾客,普天之下不愿耕种的有技能之士都去投奔他们,无事时白吃白喝,有事时则要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信陵君大约是四大公子中声名显赫的一个,他死于公元前243年,那时刘邦才13岁。
但我对司马迁关于游侠的定义并不满意,我认为过于拔高。游侠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高尚。我曾经考察过“侠”的初始含义,其实“侠”本来的含义是“帮助”,但这个“帮助”并不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大家都过得这么苦,凭什么帮你?公子王孙过得不苦,但人家就是靠收取穷苦人的税花天酒地的,还会路见不平?千万别想多了。游侠其实早先都是贵族公子的保镖,也就是“帮助”贵族公子更安全收税、更安全享受的。当然,他们也因此获得报答,贵族公子会给他们丰厚的薪水、舒服的居处环境、丰盛的伙食。
要是叫你选,你会选在田里每天忙出一身臭汗,但收入的一半上交给贵族公子呢,还是选舒舒服服地住在贵族公子提供的员工宿舍里吃香喝辣,胸前贴一张保镖证呢?
有人可能会说,那为啥刘邦的两个哥哥不这么选择呢?
他们敢想吗?当“保镖”也不是没条件的。首先,要能打。其次,要不惜命,有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泼辣劲儿。很可惜,刘邦的哥哥们,包括其他很多人,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而刘邦两个条件都属于优良。
虽然没有机会亲眼见到信陵君,但刘邦从小就耳闻了不少关于信陵君的故事。他摸着自己一身的腱子肉,只恨自己出生太晚,没有机会投奔到其门下,那该是何等幸福!能和诸多志同道合者朝夕相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出门乘坚策肥,危难一至,则殒身喋血,快意恩仇,报答主子的礼遇,流名天下。与这相比,背负毒辣的太阳辛勤耕种,实在是庸人才会干的事情。
也是,天天猫腰在地里侍弄庄稼,风里来雨里去,一辈子能挣几个钱,攒几亩地?不,这绝不是他刘邦想过的生活,可以说,勤劳的二哥在刘邦心目中是一个负面榜样。对二哥,他嗤之以鼻。多年后,他变成了皇帝,有一次在新年晚会上揶揄父亲:“以前您经常斥责我,说我游手好闲,不会治产,比二哥差多了。现在您看看,我挣下的这份家当,比二哥怎么样?”
这天下都是他的家产,而刘太公这时只能给儿子赔罪。
这个懒惰的青年人不但不肯干农活,还到处惹事。屡次因为沾惹是非到处躲避,不敢回家,还曾经带着一帮朋友偷偷去寡嫂家蹭饭吃。有一次大嫂终于烦了,等刘邦和他的朋友进门,假装奋力甩动手臂,刮着空荡荡的锅,暗示一无所有,请小叔带着客人另觅饭辙。刘邦羞惭得满脸通红,饿着肚子愤然而去。后来大嫂为这次的意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皇帝刘邦遍封亲戚为王侯,独独对大嫂无所表示,以致刘太公实在看不下去,特意提醒。刘邦这才抒发胸臆:“说实话,不是我忘了她,主要因为她为人不地道,太小气。”于是他很有创造力地封大嫂为羹颉侯。“颉”和“刮”古音相近,“羹颉侯”意思是刮羹,暗示大嫂那次刮锅驱客的举动。看来这件事给刘邦的印象极深,终其一生竟无法忘记。
这也难怪,对刘邦来说,朋友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有了朋友,才能保证自己在外面打人尽可能少地吃亏,才能把擅长打架的名气传播出去,引起贵族公子的注意,给他送聘书。而大嫂竟让他在朋友前丢了面子,是可忘,孰不可忘?
虽然在丰、沛两地打出了名气,但刘邦并不满足。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个叫张耳的魏国人,曾在信陵君手下做过门客,如今又凭借当时的声名娶了一位富家妻子,不禁心驰久之。有人告诉他,张耳如今已被魏王任命为外黄县令,正在广施钱财,招徕宾客。于是已经三十好几的刘邦毅然离开家乡,西行上千里,跑到外黄去投奔张耳。
在外黄,刘邦凭着一身腱子肉和早先积累的小小名声,顺利地投身到张耳的门下。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大军围住了魏国首都大梁,引水灌大梁城,大梁城陷,魏国灭亡。张耳遭到秦朝政府的通缉,处境岌岌可危。不得已遣散门客,独自带着另一个刎颈之交陈余逃到陈县(今河南淮阳),隐居了起来。
刘邦拿着一信封的遣散费,只好又回到了楚国家乡。三晋已经覆灭,楚国覆灭还会远吗?两年后,秦将王翦两次击破楚国名将项燕的军队,楚国政权也轰然坍塌。沛县成为秦国的领土,下属于泗水郡。刘邦正式成了一个秦国人,这一年,他33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