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56189
编辑推荐
*本由中国专业医师写就而成的儿童绘画心理学著作
国内绘画心理研究领域学术成果*多的专家十年心血结晶
*权威、*专业、*有效、*贴近中国家长需求的儿童心理指导方法,让你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
国内知名育儿专家及媒体平台好评热荐!
·丰富的真实儿童绘画图例分析
·儿童心理学完整脉络体系梳理
·全面涵盖不同的儿童心理问题
·简单明了、详细具体的指导说明
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孩子的说话大人不太懂?孩子内心的需求无法及时察觉?也许,你需要的是学会解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而绘画更是一种非文字语言,是孩子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让绘画进一步成为家长走进孩子内心的桥梁呢?本书便为你提供了具体而实际的指导方法。
作者严虎医生不仅是国内绘画心理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是一位心系孩子的父亲,他将自己研究绘画心理的十年心血结晶与你分享,帮你了解孩子的绘画,从而解读孩子的内心,更让你知道如何来引导、帮助孩子成长,发掘出孩子更多的潜能。
目 录
第一章 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心理
第一节 什么是儿童绘画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
二、儿童绘画的理论研究
三、儿童绘画的特点
第二节 儿童绘画对儿童的作用
一、儿童绘画对儿童身体的作用
二、儿童绘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作用
三、儿童回绘画对儿童学习的作用
第三节 家长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
第二章 儿童绘画的特点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与绘画发展的联系
三、儿童绘画发展的五阶段特点
四、了解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的重要性
第二节 孩子的绘画成长历程
一、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特点
二、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注意要点
三、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工具准备
第三章 如何解读孩子的画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行为分析
一、抵触绘画的行为
二、对绘画材料的反应行为
三、情感宣泄的行为
四、防御性绘画的行为
五、遗漏的行为
六、刻意隐瞒的行为
第二节 儿童绘画的形式解读
一、线条
二、构图
三、阴影
四、颜色
第三节 儿童绘画的主题解析
一、房屋画
二、植物画
三、人物画
四、其他
第四节 儿童绘画的内容解析
一、表层内容的解读
二、关联性内容的解读
三、象征性内容的解读
第五节 特殊儿童画的解读
一、身体缺陷与躯体疾病儿童的画
二、创伤性儿童的画
三、需求关爱儿童的画
四、学习压力儿童的画
五、精神疾病患儿的画
六、天才儿童的画
第四章 家长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成长
第一节 利用绘画本身的功能指导孩子
一、绘画的表达功能
二、绘画的释放功能
三、绘画的重建与升华作用
第二节 利用绘画的评估诊断功能
一、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关系
二、儿童绘画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儿童绘画作品与儿童的性格特点
第三节 利用绘画的治疗功能
一、绘画对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的功能
二、绘画对自我概念的提升功能
三、绘画对社交功能的改善
四、绘画对躯体症状的改善
第四节 让儿童喜欢绘画
一、孩子不喜欢绘画的原因
二、好家长扮演的角色
三、孩子自主绘画的培养
附 录 儿童可以选择的多种有趣的绘画形式
参考文献
第一节 什么是儿童绘画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
二、儿童绘画的理论研究
三、儿童绘画的特点
第二节 儿童绘画对儿童的作用
一、儿童绘画对儿童身体的作用
二、儿童绘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作用
三、儿童回绘画对儿童学习的作用
第三节 家长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
第二章 儿童绘画的特点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与绘画发展的联系
三、儿童绘画发展的五阶段特点
四、了解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的重要性
第二节 孩子的绘画成长历程
一、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特点
二、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注意要点
三、1~12岁各年龄段儿童绘画工具准备
第三章 如何解读孩子的画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行为分析
一、抵触绘画的行为
二、对绘画材料的反应行为
三、情感宣泄的行为
四、防御性绘画的行为
五、遗漏的行为
六、刻意隐瞒的行为
第二节 儿童绘画的形式解读
一、线条
二、构图
三、阴影
四、颜色
第三节 儿童绘画的主题解析
一、房屋画
二、植物画
三、人物画
四、其他
第四节 儿童绘画的内容解析
一、表层内容的解读
二、关联性内容的解读
三、象征性内容的解读
第五节 特殊儿童画的解读
一、身体缺陷与躯体疾病儿童的画
二、创伤性儿童的画
三、需求关爱儿童的画
四、学习压力儿童的画
五、精神疾病患儿的画
六、天才儿童的画
第四章 家长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成长
第一节 利用绘画本身的功能指导孩子
一、绘画的表达功能
二、绘画的释放功能
三、绘画的重建与升华作用
第二节 利用绘画的评估诊断功能
一、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关系
二、儿童绘画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儿童绘画作品与儿童的性格特点
第三节 利用绘画的治疗功能
一、绘画对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的功能
二、绘画对自我概念的提升功能
三、绘画对社交功能的改善
四、绘画对躯体症状的改善
第四节 让儿童喜欢绘画
一、孩子不喜欢绘画的原因
二、好家长扮演的角色
三、孩子自主绘画的培养
附 录 儿童可以选择的多种有趣的绘画形式
参考文献
前 言
序:
研究绘画心理学已有十余年时间,也相继出版了七八本相关著作,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二十来篇。早在两年前就谋划着出版关于儿童绘画心理的书,既是兴趣所在,也为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缺。但因研究进程的耽搁,一拖再拖,而今时终于刻出了个模子,儿童心理画书籍即将出炉。
儿童绘画是指孩子在儿童时期对外部世界猎奇式的观察下,通过自由想象加工,采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伴随着儿童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能深刻地体会到儿童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一项关于儿童爱好的调查显示,儿童最常见的爱好就是绘画。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给儿童准备画画的工具和画本。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儿童认知的过程。绘画作为一种非文字的语言,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随意的宣泄或娱乐休闲的方式。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载体,它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家长走进儿童内心的桥梁。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绘画与儿童发展成长的关系,更多的家长也希望借助儿童绘画这一表达形式,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并指导孩子成长、成才。
家长们急需一些关于儿童绘画心理方面的书籍,以寻找相关的指南和依据,但苦于目前国内相关著作要么为国外翻译版——这些书籍与国内儿童教育是否兼容有待商榷,要么过于通俗——这些书籍侧重美术学方面,往往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我们希望有这样一本指南性的书籍:不仅阅读性强,而且能让家长简单了解儿童绘画,让家长能通过孩子的画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孩子成长。《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即是在这一方向上的尝试和探索。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心理画。第一章从什么是儿童绘画、儿童绘画对儿童自身作用以及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意义,帮助你打开儿童心理绘画的大门,将一门新的沟通技术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儿童绘画的特点,从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各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点两方面来讲述,并着重提及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的注意要点,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熟知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第三章为本书重点,讲述儿童绘画心理的解析,即如何读懂儿童绘画。这里我们将从儿童绘画的行为、形式、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你透过绘画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第四章结合儿童绘画与儿童发展、心理评估等知识,向家长介绍了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以帮助儿童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父母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回首过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憾,于是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他们,是一张张纯净的白纸,充满着一切的可能。
初为人父,我一面用心感受着这个小生命带给我的生活的巨大转变,一面又不免为她的日渐长大而忧虑。作为一个父亲,我希望能挖掘出她最好的潜能,永远理解、关怀她所处的小世界,给予她我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所以我潜心研究儿童绘画心理,精诚求索,一日不敢松懈。这也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父亲所能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希望千千万万的父母能从此书中获益。让我们一同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感谢为本书提供大量绘画作品的小学、幼儿园以及医院,感谢唐艳(浙江大学心理系研究生)、贺子菡(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吕诌沁(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张忠宇(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谭羽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本科生)在书籍编著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范艳、熊琳、朱斯妤、于慧慧等绘画心理研究团队成员对书籍编写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我博士导师陈晋东教授对我在绘画心理领域研究中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家人的陪伴,感谢所有对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士,谢谢大家!
期待这本书给读者诸多收益,也期待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严虎
于湖南长沙
2014年9月
研究绘画心理学已有十余年时间,也相继出版了七八本相关著作,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二十来篇。早在两年前就谋划着出版关于儿童绘画心理的书,既是兴趣所在,也为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缺。但因研究进程的耽搁,一拖再拖,而今时终于刻出了个模子,儿童心理画书籍即将出炉。
儿童绘画是指孩子在儿童时期对外部世界猎奇式的观察下,通过自由想象加工,采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伴随着儿童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能深刻地体会到儿童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一项关于儿童爱好的调查显示,儿童最常见的爱好就是绘画。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给儿童准备画画的工具和画本。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儿童认知的过程。绘画作为一种非文字的语言,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随意的宣泄或娱乐休闲的方式。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载体,它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家长走进儿童内心的桥梁。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绘画与儿童发展成长的关系,更多的家长也希望借助儿童绘画这一表达形式,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并指导孩子成长、成才。
家长们急需一些关于儿童绘画心理方面的书籍,以寻找相关的指南和依据,但苦于目前国内相关著作要么为国外翻译版——这些书籍与国内儿童教育是否兼容有待商榷,要么过于通俗——这些书籍侧重美术学方面,往往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我们希望有这样一本指南性的书籍:不仅阅读性强,而且能让家长简单了解儿童绘画,让家长能通过孩子的画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孩子成长。《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即是在这一方向上的尝试和探索。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心理画。第一章从什么是儿童绘画、儿童绘画对儿童自身作用以及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意义,帮助你打开儿童心理绘画的大门,将一门新的沟通技术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儿童绘画的特点,从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各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点两方面来讲述,并着重提及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的注意要点,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熟知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第三章为本书重点,讲述儿童绘画心理的解析,即如何读懂儿童绘画。这里我们将从儿童绘画的行为、形式、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你透过绘画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第四章结合儿童绘画与儿童发展、心理评估等知识,向家长介绍了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以帮助儿童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父母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回首过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憾,于是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他们,是一张张纯净的白纸,充满着一切的可能。
初为人父,我一面用心感受着这个小生命带给我的生活的巨大转变,一面又不免为她的日渐长大而忧虑。作为一个父亲,我希望能挖掘出她最好的潜能,永远理解、关怀她所处的小世界,给予她我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所以我潜心研究儿童绘画心理,精诚求索,一日不敢松懈。这也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父亲所能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希望千千万万的父母能从此书中获益。让我们一同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感谢为本书提供大量绘画作品的小学、幼儿园以及医院,感谢唐艳(浙江大学心理系研究生)、贺子菡(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吕诌沁(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张忠宇(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谭羽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本科生)在书籍编著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范艳、熊琳、朱斯妤、于慧慧等绘画心理研究团队成员对书籍编写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我博士导师陈晋东教授对我在绘画心理领域研究中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家人的陪伴,感谢所有对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士,谢谢大家!
期待这本书给读者诸多收益,也期待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严虎
于湖南长沙
2014年9月
媒体评论
严虎老师是当前国内绘画心理研究领域学术成果最多的专家,这本书浓缩了他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累累探索成果,感恩他的执着探索和用心分享,相信它会架起您与孩子沟通的另一座桥梁!——桐桐妈(知名育儿专家)
对于孩子诸种行为的判断和心理分析,人们往往自以为是,用大人世界的规则或自己的经验加以解释。大人们需要《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样的书,去学习和理解孩子的语言,因为如果连语言都不通,就更不用说沟通了,而没有沟通,所谓亲子教育或家庭教育,也就是自欺欺人罢了。——孙魁(《晨报周刊》副总编辑)
严虎博士在绘画艺术研究中,找到了一条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手段,不可不谓惊奇和惊喜。这本书,是严虎博士给他不到两岁孩子的礼物。这份礼物弥足珍贵,能让孩子的人生少一些跌跌撞撞,少一些磕磕碰碰。——黑子(知名媒体书评人)
对于孩子诸种行为的判断和心理分析,人们往往自以为是,用大人世界的规则或自己的经验加以解释。大人们需要《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样的书,去学习和理解孩子的语言,因为如果连语言都不通,就更不用说沟通了,而没有沟通,所谓亲子教育或家庭教育,也就是自欺欺人罢了。——孙魁(《晨报周刊》副总编辑)
严虎博士在绘画艺术研究中,找到了一条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手段,不可不谓惊奇和惊喜。这本书,是严虎博士给他不到两岁孩子的礼物。这份礼物弥足珍贵,能让孩子的人生少一些跌跌撞撞,少一些磕磕碰碰。——黑子(知名媒体书评人)
免费在线读
第三章 如何解读孩子的画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行为分析
理解儿童绘画中的情感内涵除了要分析绘画作品以外,还要观察儿童的“绘画行为”,即儿童如何对绘画的指令或绘画任务做出反应。儿童对一个非结构性的绘画任务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他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新的不确定情景的模式。
如何观察儿童、接近儿童并与之有效地沟通交流;如何进行艺术活动,如何使用艺术媒材,以及绘画的总体习惯和风格,这些信息对于画作的总体解释和全面了解儿童是很有帮助的。
一、抵触绘画的行为
绘画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适合的,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常常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但有些儿童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愿意画画。
【外因】可能是绘画材料本身的问题。颜料干了、蜡笔断了、材料选择性很小,这些问题可能让儿童觉得气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应注意为儿童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绘画材料,保护并激发他们主动使用的欲望。
【内因】可能是他感觉到在绘画情境中没有安全感或者缺乏信心。他们感觉绘画会导致威胁和焦虑的产生,这样的抵触情绪本身就反映了他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模式。
在面对这样的儿童时,我们需要在儿童绘画前设计恰当的“热身”,比如,画线、涂鸦、补充完整句子等。直接切入主题的绘画任务会导致或者加剧儿童的抵触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对绘画关系感觉不安全,可能表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因此心理防御特别强;有的孩子正经历家庭问题,太早地让他画出家庭生活事件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绘画材料的反应行为
面对各种各样的绘画材料,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观察儿童如何选择材料(仔细的、自信的、谨慎的)是很重要的。例如,遭受过暴力的儿童使用绘画材料时常保持持续的警觉和恐惧,害怕以前经历过的创伤再次出现。当一个受过虐待或者有创伤的儿童把盛颜料的容器洒了,他会非常害怕权威人物的反应。因为过去他(或其他兄弟姐妹)可能不小心把水洒到了餐桌上,结果引起了家长对孩子实施暴力。颜料洒了是不经意的事件,但可以引起儿童对家庭暴力事件的记忆。
儿童选择绘画材料的类型和他们使用材料的方式很能说明他们的个性、应对风格以及他们的情感类型和情感强度。例如,有些小孩子喜欢在画手指画时把颜料擦在自己衣服上,弄得全身都是;有些孩子则是尽量避免颜料绘画和手指画;有的总喜欢尝试所有的材料,探究一下每种材料的用途;有的孩子可以用相同的材料画上几个星期。
儿童作画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喜欢把所有的材料都抢到手,拒绝和他人分享;另一些儿童只选择一两种蜡笔或者铅笔,不再要求更多;有些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从一种材料用到另一种材料,却完成不了绘画任务;还有一些孩子总是慢条斯理,光是人物脸上的一小部分常常就要花很长时间。
三、情感宣泄的行为
情感宣泄是指发生倒出或泼洒颜料,敲打材料使之发出声音,抛、扔、揉、捏橡皮泥等事件。这些行为表明,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或者失去了控制,这是释放情绪的一种途径。有时候儿童绘画并不是要真正完成一幅作品,是知识探索和尝试绘画材料或者发泄某种情绪。比如,颜料具有引发个体情感的功能,一旦情感与肌肉运动联系起来,人就会随心所欲地画。对于那些行为保守或者习惯于外部控制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在支持性的环境中随意使用颜料,并因此释放情绪。当然,有时候那些焦虑、紧张、亢奋或者情绪无法抑制的孩子在绘画时会出现混乱的状况,尤其是当在绘画活动中提供很多流动性的、难以控制的颜料,并且让儿童随意走动时,就容易引发混乱。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类儿童确实在创造过程中因为使用流动性颜料而产生难以控制的情绪问题的话,则需要改变媒材,换成较好控制的媒材,如蜡笔、铅笔等,使他们静下来。更有研究者建议应当换成黑墨水、黑笔等黑色的媒材,以避免色彩引发混乱的可能,以此收敛创作者当时的情绪。
四、防御性绘画的行为
防御性的绘画指当儿童无法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由表达情绪时的行为。当他们想对自己的冲突和消极情绪做出反应时,他们就可能刻板地临摹、描绘轮廓、重复没有新意的普通图案。比如,小明小心翼翼地画了一个长方形,在此基础上画了一根旗杆,他画出旗子的主要特征,加了三朵乌云,还加了一笔熊熊燃烧的火焰。此时,他的情绪沮丧,接下来似乎要传达某种信息。然而,小明把画笔局限在旗子上,尤其是后加的“火焰”上,而不愿详细描绘其他事物,一则小明可能因为情绪局限在火焰上,二则也可能是防御,不愿过分暴露自己。
克莱默(Cramer)认为,对于老是以不断涂鸦线条和泼洒颜料呈现心理防御的儿童,我们必须接受这种行为,认同这是一种创作形式。那样的涂鸦对有些儿童来说,是有一定含义的,正如对过去被忽视的小孩,激烈的涂鸦笔法也不是全无意义的。
五、遗漏的行为
研究孩子们的涂鸦时,不仅要注意他们画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关注他们漏画的部分,因为这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主导的结果。这种无意识的遗忘最能体现孩子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最本能的表现。例如,画房子时忘了画门或窗是他们不善于交流的表现;画小人儿时就更明显了,没有嘴的人像是画画者存在交流障碍的预兆。当然,孩子们因为兴趣转移而中途扔掉画笔的情况不包括在内。
六、刻意隐瞒的行为
当我们给孩子做绘画测试时,他们有时会猜到我们的意图,因而刻意避免一些他们眼中不得体的内容。而这种谨慎的回避有时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问题。
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行为分析
理解儿童绘画中的情感内涵除了要分析绘画作品以外,还要观察儿童的“绘画行为”,即儿童如何对绘画的指令或绘画任务做出反应。儿童对一个非结构性的绘画任务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他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新的不确定情景的模式。
如何观察儿童、接近儿童并与之有效地沟通交流;如何进行艺术活动,如何使用艺术媒材,以及绘画的总体习惯和风格,这些信息对于画作的总体解释和全面了解儿童是很有帮助的。
一、抵触绘画的行为
绘画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适合的,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常常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但有些儿童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愿意画画。
【外因】可能是绘画材料本身的问题。颜料干了、蜡笔断了、材料选择性很小,这些问题可能让儿童觉得气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应注意为儿童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绘画材料,保护并激发他们主动使用的欲望。
【内因】可能是他感觉到在绘画情境中没有安全感或者缺乏信心。他们感觉绘画会导致威胁和焦虑的产生,这样的抵触情绪本身就反映了他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模式。
在面对这样的儿童时,我们需要在儿童绘画前设计恰当的“热身”,比如,画线、涂鸦、补充完整句子等。直接切入主题的绘画任务会导致或者加剧儿童的抵触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对绘画关系感觉不安全,可能表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因此心理防御特别强;有的孩子正经历家庭问题,太早地让他画出家庭生活事件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绘画材料的反应行为
面对各种各样的绘画材料,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观察儿童如何选择材料(仔细的、自信的、谨慎的)是很重要的。例如,遭受过暴力的儿童使用绘画材料时常保持持续的警觉和恐惧,害怕以前经历过的创伤再次出现。当一个受过虐待或者有创伤的儿童把盛颜料的容器洒了,他会非常害怕权威人物的反应。因为过去他(或其他兄弟姐妹)可能不小心把水洒到了餐桌上,结果引起了家长对孩子实施暴力。颜料洒了是不经意的事件,但可以引起儿童对家庭暴力事件的记忆。
儿童选择绘画材料的类型和他们使用材料的方式很能说明他们的个性、应对风格以及他们的情感类型和情感强度。例如,有些小孩子喜欢在画手指画时把颜料擦在自己衣服上,弄得全身都是;有些孩子则是尽量避免颜料绘画和手指画;有的总喜欢尝试所有的材料,探究一下每种材料的用途;有的孩子可以用相同的材料画上几个星期。
儿童作画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喜欢把所有的材料都抢到手,拒绝和他人分享;另一些儿童只选择一两种蜡笔或者铅笔,不再要求更多;有些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从一种材料用到另一种材料,却完成不了绘画任务;还有一些孩子总是慢条斯理,光是人物脸上的一小部分常常就要花很长时间。
三、情感宣泄的行为
情感宣泄是指发生倒出或泼洒颜料,敲打材料使之发出声音,抛、扔、揉、捏橡皮泥等事件。这些行为表明,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或者失去了控制,这是释放情绪的一种途径。有时候儿童绘画并不是要真正完成一幅作品,是知识探索和尝试绘画材料或者发泄某种情绪。比如,颜料具有引发个体情感的功能,一旦情感与肌肉运动联系起来,人就会随心所欲地画。对于那些行为保守或者习惯于外部控制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在支持性的环境中随意使用颜料,并因此释放情绪。当然,有时候那些焦虑、紧张、亢奋或者情绪无法抑制的孩子在绘画时会出现混乱的状况,尤其是当在绘画活动中提供很多流动性的、难以控制的颜料,并且让儿童随意走动时,就容易引发混乱。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类儿童确实在创造过程中因为使用流动性颜料而产生难以控制的情绪问题的话,则需要改变媒材,换成较好控制的媒材,如蜡笔、铅笔等,使他们静下来。更有研究者建议应当换成黑墨水、黑笔等黑色的媒材,以避免色彩引发混乱的可能,以此收敛创作者当时的情绪。
四、防御性绘画的行为
防御性的绘画指当儿童无法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由表达情绪时的行为。当他们想对自己的冲突和消极情绪做出反应时,他们就可能刻板地临摹、描绘轮廓、重复没有新意的普通图案。比如,小明小心翼翼地画了一个长方形,在此基础上画了一根旗杆,他画出旗子的主要特征,加了三朵乌云,还加了一笔熊熊燃烧的火焰。此时,他的情绪沮丧,接下来似乎要传达某种信息。然而,小明把画笔局限在旗子上,尤其是后加的“火焰”上,而不愿详细描绘其他事物,一则小明可能因为情绪局限在火焰上,二则也可能是防御,不愿过分暴露自己。
克莱默(Cramer)认为,对于老是以不断涂鸦线条和泼洒颜料呈现心理防御的儿童,我们必须接受这种行为,认同这是一种创作形式。那样的涂鸦对有些儿童来说,是有一定含义的,正如对过去被忽视的小孩,激烈的涂鸦笔法也不是全无意义的。
五、遗漏的行为
研究孩子们的涂鸦时,不仅要注意他们画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关注他们漏画的部分,因为这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主导的结果。这种无意识的遗忘最能体现孩子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最本能的表现。例如,画房子时忘了画门或窗是他们不善于交流的表现;画小人儿时就更明显了,没有嘴的人像是画画者存在交流障碍的预兆。当然,孩子们因为兴趣转移而中途扔掉画笔的情况不包括在内。
六、刻意隐瞒的行为
当我们给孩子做绘画测试时,他们有时会猜到我们的意图,因而刻意避免一些他们眼中不得体的内容。而这种谨慎的回避有时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问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