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20284
☆诚品喜爱的畅销作家、“生活美学”代言人——说话之道看蔡康永,生活之道品蔡颖卿。蔡颖卿是诚品书店喜爱的生活美学家、畅销书作家。举办的每一场分享活动都座无虚席。出版了十几本图书,本本畅销,销售达百万册,堪比蔡康永。已出版多部“生活美学”畅销书,千万级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多次力荐。用心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是名副其实的生活家。
☆有温度的生活空间设计读本——本书是蔡颖卿 “生活美学”代表作,如何透过空间设计实践对生活的想象,感受到生活本质的美。空间是容器,盛装的是生活,不强调自己的设计表现,而是对理想生活的表达。从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数百张实拍照片今夕对比解说,向你完整呈现30个空间的生活表达。
☆豆瓣评分高,读者口碑好——喜欢蔡颖卿的读者说:“我花很多的时间去读蔡颖卿,又花很多的时间把她的书分享给朋友们,并非因为她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她的观念和生活好正常,简直太正常。恰是这种正常,在今天显得格外高明。”“从蔡老师的书里,我看到,学会生活是一件大学问。她所有的体悟都来自于自己绵密的行动,这也是我特别推崇她的原因。而她的神奇力量也在于,能够让我也开始实践这样的行动。”蔡颖卿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让每一个遇见她的读者,把念想化为行动,把坚定转为信仰。
☆适合时代主题,契合国家号召——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蔡颖卿的所有作品传达的都是借由双手用心经营生活的理念,学习做一个懂得珍惜物、用、情、感的生活者。不失去生活中的每一项平衡,也不失落在物质丰裕的表象中。从生活中感悟爱,并将爱返还给生活。这是蔡颖卿献给每一位读者美好生活的礼物。
打造一个舒适安定的家、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可以带给自己和全家人乐趣及安全感,能提升对生活的体验,同时衍生对生活更深的了解与喜爱。
以衣食住行来说,蔡颖卿*重视“住”。她从自己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先是家的空间,然后延伸到其他生活空间,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并不强调自己的设计表现,而是出于对理想生活的表达。
空间的源头一定是生活的舒服、实用,美观是*后的;无须以他人归纳的“经典做法”来框限自己对空间设计的理解,而应回到生活的基本需求来;用心地清洁与维护,爱惜居家环境会使生活更丰富……这是蔡颖卿的设计感悟,也是生活感悟。
蔡颖卿完成的所有空间,并不是为设计而存活,而是为生活而存在。也希望你能依照自己的性格和生活形态,打造出与自己生活密切结合的美好空间。
序文 “触类旁通”的生活家 008
序文 生活家的体悟,设计者的美学 011
序文 打造一个舒适安定的家,提升生活的体验 014
序文 真心爱家、爱空间的人 016
序文 分析空间,分析生活 018
自序 稳固的家,稳固的生活 020
第一部 我与生活空间的故事
不怕,为什么要怕∣ 空间,表达生活眼光 ∣ 029
变与不变∣ 自己装修一个美好的家 ∣ 039
再说“不变”∣旧而不厌,天长地久∣ 049
“该”字底下的功课∣希望空间能抚慰、爱护、欢迎你∣ 063
打造反哺之屋∣ 我心中的豪宅就是“好宅”∣ 083
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生活的美好体会
∣ 099
年轻人的筑家之梦∣ 在有限的预算内,创造更高的生活价值∣ 117
在力所能及内让生活结出更美的果实∣
空间与实用 ∣ 135
安慰力与安定力∣ 空间与安慰 ∣ 153
掌握预算最好的办法就是设想周全∣
预算的演变 ∣ 171
展现饮食生活的剧场∣ 餐厅与我 ∣ 181
以退为进∣ 在能力范围内选最好的 ∣ 193
第二部 空间对我的教导
永远离不开清洁的环境美学 206
从错觉谈装修中的颜色 212
从比例谈形状的意义 218
质地到底影响了什么 224
让光线留住生活的光与热 230
隔间与功能 236
既混就要搭 242
想象力的活用 246
批判与学习 252
后 记 我与我的空间美学 254
自序
稳固的家,稳固的生活——砖与我,与我的空间设计
十七年的制砖历史,对于父母亲是生活中永存的磨练,
在许多辛苦与挫折中,他们也总能看到自己避过不幸的好运。
日子就这样,如砖的印制与烧成、砌叠与支撑,
慢慢稳固了起来,成为蔡家子孙最值得珍惜的回忆。
蔡颖卿
我在澳门完成这篇可以作为我原生家庭口述历史的作品。述说的人,是我八十七岁与八十三岁的父母亲。而这趟三天两夜的澳门行,是哥哥嫂嫂安排的一趟家庭相聚小旅行。
父母亲再过两年就迈入结婚六十周年,回忆起当年家中砖工厂辛苦劳作、奋斗起家的岁月,他们的脸上没有任何的委屈,而是有着一种“也很值得”的生命回甘之意。于是,我以自己的记忆做为引导,与父母亲一一确认细节,在制砖的工法程序之间填写上全家十七年的回忆与情感之后,决定在自己的书中补上这一篇不知该往哪一部收存的文章。不过,
它很可能是这一整本书、或我之所以成为我,最重要的情感源头。希望读到此书的您,在一块砖的制作当中,能了解我想要“砌童年情思于四壁,镌父母恩情传子孙”的心念。
大量倚靠人工的制程,反映出一块砖所集结的心力
虽然我们家在一九五八年就开始经营砖厂,但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开始制砖部分的机械化。难以想象父母回忆中用手印砖时期的辛苦景象,那是我还未来得及参与的家庭岁月。
一九六一年,家中老幺的我,出生在九月的台风天。那年,为了让砖厂的生产量增加,爷爷奶奶与父母亲投资了十几万元添购设备,从当时父亲担任中学主任月领一千多元的薪资作为推算的基础,母亲认为这笔投资约可估算为今天的两百万元左右。
当时位于台东成功镇麒麟里的砖厂有两家,如果面朝东方,我们在左,镇民代表陈家所经营的在右,两家紧紧相连,陈家的规模大约是我们的一半。麒麟这一区土质均匀,黏度高、含细石少,铁质成分很足够,按照土质成分大概可分为黑与黄两种,烧出的砖块硬度高,颜色也很美。
当时机器化的部分只在搅拌与印制,其他工作仍大量倚靠人工,制作的程序真实地反映出一块砖头所集结的劳力与技术。在那纯朴的年代中,每天足足工作九个小时的,不只是我们家十几位长工或临时工,还有我那兼顾工作与家庭,真正是蜡烛两头烧的母亲。
工厂并不每日印砖,但是一定要每天掘土备用。母亲是很讲究效率的人,她对工厂生产的期待是一年烧砖九次或九次半。我们家的蛇窑本来只有八目,扩张到十四目之后,每次烧砖大约可得十万多块。开窑后的火头砖(过火的瑕疵品)与破砖约1%~2%,这些不良品母亲既不废弃、也不降价求售,而是以赠品相与买家,告诉他们在有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就用火头砖,至于有些砌砖难免要断块之处就用那些不够完美的缺角砖。光以此力求节省用料的思考,我相信如今已很少有工地在施作时对材料怀着同样的情感了。在讨价还价与计算成本之际,
我们的金钱观念比过去还要精明, 但对大地的惜物之情,却是年年淡薄了。
挖掘制砖用土之前,工人要先锄草,再以锄拍土,检查石块、挑去草根,为材料的纯净度把关。拍松的土先淋水以增加密度,印制时才会漂亮。在未购买搅拌机之前,这份工作完全由人力踩拌,其中辛苦可以由母亲的一句话解读到深处:“我们的土质因为很黏,搅拌机至少要20匹马力才能推得动。”当时并非使用电力发动,而是由柴油内燃机来推动,柴油燃烧的味道不是年轻一代所熟悉的空气臭味,却是我一直以来都深深记得的我们家工厂的气息。
母亲以投注于工作的身影,
激励与带动良好的生产力
印砖工作日的说法是“做砖仔”,这是小时候我所听到最沉重的一个语词。那一日,代表母亲必须黎明即起,天黑返家,也是十岁时已手足离家、开始独处的我感觉“父母辛苦, 我很孤单”的提醒。但,一个时代的孩子有在那个时代长大的方法,再不愿意,我还是乖巧地接受了生活中的一切,并在长大后永远感谢父母在如此繁重的生活中,仍给予我良好的照顾。
要天气好才能“做砖仔”,母亲想必经常渴望风和日丽,却不知我总是很幼稚地想着天天下雨!因为只有下雨能把母亲留在家里。工厂要连做三天,所产的砖才能满埕,埕上新做的湿泥砖,最好是既得日晒又有风干,因为胚太湿,烧时易裂,所以不只做砖看天,砖在埕上待命时,还是祈祷天能善待。如果日照与风吹两个条件都俱足,三天后,砖胚就可进窑待烧。
母亲的心愿是待烧的砖永远满埕,因此,这代表我们不只经常要“做砖仔” ,做砖的一日,更要有良好的生产力。所幸,母亲不是一个为了工作而不体谅他人的老板,所以当我随着记忆问起母亲当年工人的时间表时,她只是很简单地说:“没有规定几点开始、几点结束,我一切都配合大家的希望。但我们一开工就做足九个钟头。夏天有时六点半就开始,天气太热,大家受不了时,午休有时也会长达三个钟头。”
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有时爸爸在黄昏课后载我到工厂一起去接母亲,我会听到散工后,
大家倦累地洗刷着手足头脸时,母亲还在商量地问大家:“明天,我们几点开始工作? ” 老板问雇工几点开始工作是很奇怪的事吧,但我太小,并没有问母亲个中的理由。一直到今天,了解了这个时间弹性如此大的工作实况之后,我才算真正理解母亲当年的辛苦。她要理家、要照顾爸爸、要教养我,还要担心在异乡住校求学的兄姐,谁会比她更需要把工作时间固定下来?但她毕竟没有只为了自己的需要而不顾他人。
我问母亲,既然工作程序如此清楚,您也知道每日大约可以生产的数量,难道没有想过让工人去做,自己不用天天去工厂吗?妈妈笑着说,生产量会差很多!也许很多人会认为,
这单纯只是监督的问题,但因为我太熟悉母亲的带领风格,所以了解她话中的深意。如果母亲真正起了监督作用,也是她以自己投注于工作的身影所造成的激励与带动。
抓砖、烧砖,是分工中最有技术性的精华环节
搅拌成软硬适度的湿泥团,如羊羹般自长方形口缓缓出模,在运输带上往前推送。女工在带上、铁制定寸推送板上进行裁切,尺寸是厚宽长各2、4、8英寸;裁切用的是架上的细钢线,上下提放一次,两条钢线便把一个土条分为三块。这三块砖立刻会由另一个在一旁待命的女工把它夹放到一个模板上。一等模板上放满砖,两边负责端送模板的女工就双手各托一边,往推车上放,然后返回,继续等待另一个模板装满再送。如此来回几趟,等车一满,就向晒埕推去。
埕上此时有三位女工,她们会把推车上三个一组的胚砖分开排列在因担心下雨而特意砌高的长台上。为了让胚有足够的日晒通风,上埕的砖胚必须交错互跨,这重新排列的动作,
闽南语叫“抓砖仔”,是印砖分工中最有技术性的环节,一般还是由女工来做,而更有体力的男工则分配于掘土与运土。
“抓砖仔”因低层时要弯腰工作,除了体能更辛苦,还要有手法。抓得好的,间距一致, 漂亮稳固;抓得不好,整条垮下坍塌的情况也是有的。我记忆中认识的女工,负责“抓砖仔”的多半是体型较结实、气息沉稳的少妇,而非少女工。
做砖是技术的前段,烧砖则是成砖的后段精华。跟面包坊的术语一样——“做面包的是徒弟,烤面包的是师傅。”火一点着,两位男师傅便每十二小时轮班照顾,其间不能长时休息。他们不能太累,否则会瞌睡,而观火候、决定添柴禾,是师傅最主要的工作。
烧砖主要的燃料当时已用煤炭,师傅有时为了贪小睡,会多加煤炭以延长可休息的时间,
但这就容易有“火头砖”出现。母亲说,几年过后,她自己也很会观察火候的问题,一看就能判断师傅偷的是哪种懒。她责备师傅的用语让我觉得很有趣:“你们做戏做到老,胡须提在手!”意指演技虽够,却不敬业。果然是母亲的作风,敬业者的扮相与精神、技术与自重,她轻轻带过时,想必我们家师傅会有所汗颜。
砖的印制、烧成与砌迭,构筑了家族的记忆与情感
做砖的日子,男工约四到五人,女工约九到十人,他们在烈日下的辛劳每年约化成近一百五十万块的红砖,以成功镇为中心,北达静埔,南到隆昌、泰源,用的也是我们家的砖。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段这十七年间,这些地区中的许多砖造屋,如今还留着那一代工人的辛劳与勤奋。一般大小的砖造屋平均用砖近万块,等于我们烧一次窑,就有十幢住屋能新起完工。讲究一点的人家,隔间为求坚固仍用8吋砖的厚度来相迭,墙壁够厚,这是今天都市型寓所难以比美的浑重。如今所有建材都是轻薄的,而现代建筑或装修又多如“布景”或“牌楼”,堆砌的是表面感,或许我的失望也是因为从小习惯了砖的厚实而产生的。
除了供应成功镇与邻近乡里一带的造屋所需,有两到三年之间,我们家曾与邻厂陈先生家合力供应政府建设所需的砖块,最大宗的是绿岛监狱、兰屿监狱与泰源监狱。母亲觉得共存共荣很重要,主动要求与陈先生家合作,陈先生小母亲几岁,佩服她做事的合理与魄力,后来两家因生意而成为很好的伙伴。025
那两三年,是父母亲最辛劳,也是我的能力与情感成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母亲曾累到几次昏倒,也曾因为要了解砖块迭货上船的情状,在骑车赶往港边途中刹车失灵,沿海边大斜坡往下冲。她反应很好,幸无大碍,
但至今我还记得在天黑家中得此消息的惊惶与忧心。
十七年的制砖历史对于父母亲是生活中永存的磨练,在许多辛苦与挫折中,他们总能看到自己避过不幸的好运。日子就这样,如砖的印制与烧成、砌迭与支撑,慢慢地稳固了起来,这段辛苦于是成为蔡家子孙最值得珍惜的回忆。
我希望能把这篇序与这本书献给我最敬爱的父母,也希望读者能在此后的许多篇章中,寻找到砖与空间最朴实美好的对话。
认识蔡颖卿的人都知道,她对生活各个层面、细节,都有自己相信的价值,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我和她每次见面,场所不同,但她解释自己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经验,描绘一些新的尝试和可能性时,轻柔的语调中所透出来的坚定和热情,则始终如一。如今,她将向我们叙述她对living所相信的事情,所看到的美好。——著名出版人 郝明义
从蔡老师的书里,我看到,学会生活是一件大学问。她所有的体悟都来自于自己绵密的行动,这也是我特别推崇她的原因。而她的神奇力量也在于,能够让我也开始实践这样的行动。——读者 眼泪小丑
我花很多的时间去读蔡颖卿,又花很多的时间把她的书分享给朋友们,并非因为她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她的观念和生活好正常,简直太正常。恰是这种正常,在今天显得格外高明。——读者 熊小太 妈咪力量
变与不变 |自己装修一个美好的家|
新婚之后,夫家为我们在台南预备了一个很舒适的居处,这个地点对先生的工作来说很方便。因为室内足足有70坪大,所以当时虽然与大姑同住,但各自还是有独立空间,并不觉得有任何困扰。大姑与我们的房间在长形屋中各据一端,一起活动的客餐厅与书房是采完全开放的设计,非常宽敞。由于早期大楼的结构都有一种又宽又高的坚实之感,这个家其实是很舒服的。
房子初次装修是在一九八四年左右,公公婆婆当时委托一位领有完整工班的木工师傅一手包办。可能是因为这个南部的家只做为公婆偶尔南下关照工作的暂居之地,设计师把重点都放在社交活动的功能上,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实用之需。比如说,客厅很大,方型织花的厚地毯上除了一大组
L 形的矮背布沙发之外,还放了一组四出头的官帽椅,它们与西式沙发、电视墙和凹在墙里的大水族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方围。客厅走道另一侧是长柜接引的一张大书桌,书桌面对着一间和式房。这些功能不同、但开放相连的空间占用了一半以上的室内面积,其他地方则分布有两个大房间、一个小厨房与一个餐厅。
非常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居住空间中,只规划了一个盥洗室;更糟的是,连洗衣机也放在浴室跟我们争用有限的地盘。可以想象,虽不是每一天都有如此的盛况,但当全家在台南会合时,绝对免不了一早起床轮流使用卫浴的尴尬。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都会很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人需要一个可以依照自己心意装饰、变动的地方,并不是设备或装饰到达某一种等级的空间就能让人满足。
也是在这种心情的催促之下,我们夫妻在父母预备的家住了两年后,就搬到成功大学附近的一个公寓。这时,我的小餐厅已开始营业一阵子了,因为各种条件搭配得很不错,口碑为我带来更忙碌的生活,如果能把家搬到店的附近,对我就方便许多。
大女儿会走路后更需要人照顾,我还是全天把她带在身边,只在黄昏的时候特约一位成功大学的学妹,定时带她到校园散步。孩子去散步的那段时间,也正是店里晚间供餐最忙碌的开始,我仍走在创业妇女不是最理想、但可以两头兼顾的中间大道——不彷徨只前进, 有牺牲也有所得。
处处求不同,会把空间逼向与生活不协调的窄路
离开父母的房子之后,我们买到的第一个家是一间装修好的公寓。虽然这房子并不是由我亲手设计,但我之所以特意提起,是因为其中的分析可能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对空间的想法。
虽然这是一个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三房公寓,但用“讲究”来形容她的室内却绝不为过。装修这个房子的屋主爱所有精心设计过的事与物,因此整个空间也显现出她的兴趣所好,
处处都有设计隐藏其中:一个外表看不出,但可以抽拉出来的预备床;一个看似备餐台,
但两边一打开就可以成为一张增用桌的柜子……在二十几年前,这个屋子所用的材质与想法,都不常出现在普通的公寓中,唯有去书局翻阅中欧国家的书籍时,才会看到这样的风格。
我无法用“够不够漂亮”来形容这个房子,因为每个人对家的美与定义都各有主见,但我必须说,这个房子的好,是需要通过“解释”才能被完整领略的。因为她少了一种一看就让人觉得亲切、安心的感觉,这也是我认为一个居住空间无论繁简,都必须要有的基本条件。
我们常说“爱是瞎子也看得见”,那么,一个居处的美好,是不是也应该很容易被感受、能激起一个人的眷恋与信赖之感,而无需通过所费的金钱、所花的工事、设计师的名气来增添她的价值?这个房子在我看来是因为太讲究设计了,所以有点顾此失彼。
屋里的柜子很多,因此把所有的空间都给予定义了,虽然她很“与众不同”,但是“与众不同”却不一定赋予居住者表达自己的机会。因为这个空间一增加东西,就显得与已经存在的装修格格不入;不增加东西,又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每一个柜子的收边都很简单也很锐利,因此走到哪里都有严肃的感觉,我想,这个装修如果放在一个铺着长毛地毯的空间来做为某一种专业的办公室,那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从那时起,我对空间开始有了几种认识:
不要以“与众不同”为出发点去设计房子──“与众不同”或“特别”是优良设计的结果,但不该是追求的目标。处处求不同,有时会把空间逼向一条与生活不协调的窄路。
不要拿喜欢的模板,直接复制到条件不相同的空间里──我们所喜欢的风格,常是因为根植或协调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所以才能引人赞叹。随便移植一种风格到另一个空间去,不一定会成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气息味道,如果忽略这些很基本但最重要的背景,只因喜欢某一种异国情调就贸然仿效,一定会显得格格不入,减低它原本的美好。
人对空间的两种情感期待──“不变”与“可变”
除了对空间的“味道”有了基本的想法之外,我也开始注意到人与空间的“情感”关系。我发现,人对空间有两种根源于基本需要的期待,一是“不变”,另一是“可变”。所以,如果装修一个空间可以兼顾这两种需要,通常就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我们的祖先从攀树进洞,经过多少颠沛流离,所求的当然不只是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还把一代代的情感都寄予辛苦建立、负责遮灾避难的四壁之围。无论在哪个年代或地区、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空间中的“不变”,给了我们一种承诺与坚固的感觉。当我们确定自己身处于一个不会毁损的空间,才会感到安全;在这个安全的空间中,情感也跟着安定了下来。所以,一个新起的空间如果包含了某些代表着永远不变的部分,就能给人一种时间的承诺感,一份隽永的深情。
但人岂是“安定”就能完全满足的动物,我们在安定中还需要新鲜的感觉。所以,无风无浪的安定与新事物的出现,是同时存在的两种需要,并非择一而定的取舍。
对于“变”与“不变”的期待,要如何主动地在装修空间时给予考虑,直到现在还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这不是设计的选项,而是应该兼顾的两个条件。“变”负责顺应时间的向前,满足人心的好奇;“不变”则使人能相信永恒的存在与传统的意义,负责抵抗一心求变而产生的肤浅之感。
“耐用”的材质,才能满足我对“不变”的安全感
在装修过一个颇受好评的小餐厅与住过一个别人装修的家之后,我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家庭重新打点居住空间。那是一九八九年的十一月,我肚子里怀着第二个女儿,预产期是二月。我们把大学区的公寓卖掉,新购进一个大楼的跃层,准备在那里迎接第二个宝宝的诞生。
我们看到这个房子时,她只是隔间已确定的坯屋,这样的屋况使我有机会选择室内建材。我依自己喜好的特质──“耐用”,来决定各种细项设备。只有能用很久的东西,才能满足我对“不变”的安全感。
我很满意这个房子的隔间,第一层位于大楼的三楼,一边有客餐厅,厅前连着一个不算小的阳台,楼面的另一边则分成两个房间,中间以一个卫浴分隔开来。厨房的大小留得恰到好处,右墙与阳台交接处开了一扇窗与一个门,
因为向着东边,晨光可以从阳台晒进厨房。更好的是,这房子每个空间都有窗户,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两个房间中我留了大一点的当书房,另一间当客房。扣除玄关所用的面积,我们的客餐厅也不算小,又因为客厅部分挑高有整整两层,空间感就比一个楼层的同面积更为宽敞。虽然,
我并没有刻意把厨房的墙面打掉以开放出更大的接连,但我也没有在厨房与餐厅之间装设门扉,这个小小的安排对于厨房与餐厅之间的利用非常有帮助。
连接两个楼层的室内楼梯开在客厅与另两个房间的交界,上楼的梯阶在半楼处以一个平台转折,再逆向而上半楼。因为估量我们将会在这里养育两个孩子的幼年期,为了安全起见,我决定四楼挑空的部分就不用栏杆作围,而是筑了半墙,墙的上缘再以实木收边。这个空间做为起居室,也是家里唯一有电视的地方。
起居室呈长方形,长边从矮墙可以下望客厅,另一个短边与长边各有一个门通往主卧室与两个孩子共享的房间。楼上这两个房间都有阳台,所以,我就把洗衣间安排在孩子房间外面那个很大的阳台上。装修时没有忘记用泥作砌了洗衣台,此后洗衣晒衣都很方便。
这个家一直到二○○○年我们买了三楼邻居的房子打通时,才又做了部分的整修;在此之前的十二年中,她一直是我们钟爱的家,特别在离开台湾到异地生活的好些年里,她都是孩子们寒暑假最期待回台湾的理由之一,她使我们感到特别安全。
随着时间流逝与装修风格年年的改变,可安慰的是,这个房子并没有给人过时陈旧的感觉,所以在连通另一户时也无需太大的变动。我相信这与我早早就体会到前段所说的“变与不变”有很大的关系。大概说来,凡能不变的条件,材质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颜色经得起久看不腻;而需要变的物品,就不能在想变时会产生丢掉可惜、留又过时的遗憾。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从不买很有时尚感的装饰品或家具,也绝不受流行的装修风格所影响。衣服要淘汰算容易,装修要换样可是大事一件,尽可能不要做会让自己懊恼的决定。
以工作来说,因为已经有过餐厅重整的经验,所以我对这个家的装修心情是笃定的,不同的只是家与商业餐厅的功能并不一样。但我从小对于一个家庭的配置与功能很熟悉,所以动手设计一个家就像要去走一条熟悉的路,并不害怕。
在这个房子里,最让我们费心的只是空调的问题。二十几年前,因为受限于窗型空调,许多跃层都有冷气死角,我一开始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让起居室在夏天面临闷热的挑战,所以寻找了很多厂商,最后决定使用当时居家还很少人选择的中央空调。两台上吹型的室内机得落座在地上,机身很大,要如何修饰才是这场工作中比较大的挑战。
我想了好几种方法,最后决定用整座假的矮柜把机身隐藏起来。空调有出风与回风口,因此柜子不能用整片密闭的门片。起居室比较休闲,以百叶处理柜门没有问题,但用相同的方法来处理客厅味道可能不对,几度思索之后,我只在上面的一小部分开了百叶口,其下还是以实木来完成。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至少我已经知道,在装修上看到了问题不能放着不解决,一定要尽力思考,试着找到最理想的兼顾之方,千万不要只套用他人惯用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如果不尝试,新的解决方法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房子里,我勇敢地打破一般人在装修上沿用的观念,除了空调之外还有灯光的安排与落地窗的改变。对于光的供应与控制权,我一直都是敏感的,而窗户或是作为门的落地窗,我更是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我希望能在之后的篇章与照片中,继续与大家分享在这部分不断增长的经验。
孩子是白色… –
真的挺喜欢的,新手妈妈非常适合读一读,很温情……希望陪宝贝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公孙束竹 –
正在筹备装修的我,很需要这样一本书,把家打造为舒适、安定、有趣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