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30559
世界文学*有影响力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五部经典喜剧。
国内莎翁翻译*人朱生豪呕心沥血之作。
威廉·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戏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戏剧家。本书精选莎翁*有代表性的五部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采用朱生豪经典译文和精美彩色、黑白插图。
目录
无事生非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第十二夜
前言
当“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1265—1321)辞世时,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等人已经接过了圣火,从而使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但当“英国诗歌之父”乔叟(1340—1400)从欧洲大陆将人文主义的火种引入英伦三岛后,却后继乏人;除去中间出现过《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1478—1535)之外,差不多沉寂了二百年,才在伊丽莎白(1533—1603,史称一世)时期以戏剧形式达到英格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高峰。
在这二百年中,英格兰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经过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树立了民族意识;其后的三十年玫瑰战争(1455—1485)加强了统一的王权;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表明了英格兰独立自主的决心,他还将圈地运动后得以改良的土地颁赐给有功的贵族和富有的商人,并依靠法律(1530年)强制游民成为工资劳动者,从而促进了以毛纺和煤铁采矿为龙头的手工业的繁荣,通过出口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伊莉莎白一世于一五五八年登基后,重新摆脱天主教的控制,还最终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夺得了海上霸权,为在澳洲、北美及全球各地建立殖民地打下了基础。
然而,十六世纪的英国在文化上还远远落后于欧洲大陆;当荷兰人已有人手一册的《圣经》时,英国的大部分官吏仍是文盲,广大群众更是处于懵懂无知状态。
国力的强盛,城市的兴旺,行会的组织,市民的愿望,……加之文化基础的薄弱,而戏剧既有其丰厚的传统又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于是,早已遍及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欢乐的英格兰”便以戏剧为载体,蓬勃地发展起来。
原来,戏剧在英国早已有其沃土。走乡串村、自编自演的流浪艺人先是在教堂空场上搭伙演出以《圣经》故事为主的“奇迹剧”;后来演出地点转移到城镇的广场,剧目也扩展到重说教的“道德剧”和通俗喜剧“插曲剧”;形式上既有彩车式的活动舞台,也有伴以诗、乐的假面剧。到十六世纪中叶,由于大学里对古希腊、罗马作品的研究,培养了一批号称“大学才子”的剧作家。以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为代表的这批人以严整的情节结构、突出的人物个性和命运以及无韵诗的语言形式改造了原有的演出,使戏剧真正走进剧场,登上舞台。从而使伊丽莎白戏剧不但成为英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第一个巅峰,也为全世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那真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时代,而突兀于群峰之上的便是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他既是站在前人肩头上的巨人,又以自己创作的辉煌,照亮了后世。
莎士比亚创作活动的初期,举国上下正沉浸在打败无敌舰队后的欢乐之中,因此,歌颂国家的统一强盛与君主的英明能干的历史剧和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明朗欢快的喜剧便成了他第一阶段十年间(1590—1600)的主要题材。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那种和煦温暖的环境和喜气洋洋的氛围。剧中人都在明媚的阳光或皎洁的月色中活动着。无论是《仲夏夜之梦》中君民同乐的欢庆抑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平民百姓的戏谑,是《威尼斯商人》中一本正经的玩笑,还是《无事生非》中唇枪舌剑的斗嘴或《第十二夜》中妙趣横生的误会,无不令人开心或捧腹。许多研究者都曾指出,莎士比亚为了渲染气氛,常把反映当年英格兰人欢乐情绪的故事,安排在阳光灿烂、气候温和的欧洲南部,便于以景托情。
这些喜剧故事都有一条共同的线索,那就是爱情。如今很多人都认为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其实,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由的恋爱和婚姻乃是争取人性自由的一种表现和标志。因为一直到中世纪末,缔结婚约依然是一种在男女当事人不参与之下加以决定的事情。封建制度破除后,在婚姻上虽有了选择的自由,但仍囿于阶级的局限以内,往往有着男女双方家庭自觉与不自觉的经济或政治目的。但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和婚姻则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更富于理想的色彩。剧中那些恋爱着的男女,往往地位尊卑不等,家产贫富悬殊,但他们两情相悦,重的是一颗有着真情实意的心。这样的爱情不论经受什么误会和挫折,也不管遇到何等障碍和破坏,最后一定是“终成眷属”而“皆大欢喜”这里借用了莎士比亚两部喜剧的名称。每对情侣不同的恋爱历程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但他们同样的美好结局却显示了人类的一个共同理想:让人性有更大的自由,让生活更加美好。
交织在婚恋喜庆主线上的是众多欢愉的场面和逗人的情节。这些场景源自现实生活,因而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使人倍感亲切。像《仲夏夜之梦》中工匠演戏的插曲,一个个笨嘴拙舌,错误百出,我们不难想象,坐在观众席上的同行会怎样会心地发笑——因为这正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更是一幅小镇生活的通俗画,人物的谐谑中闪现着平民的智慧,该是多么饶有风趣又发人深省。
如果说爱情象征着理想,那么乐观便渗透着自信。莎士比亚的喜剧中不但正面人物绝非尽美尽善,而且也不乏奸佞小人。但好人总能克服自身的缺陷,坏人既无藏身之地,他们的伎俩也绝无市场。如《无事生非》中的唐·约翰,身为显贵的私生子自有其畸形的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物典型,本是可以深入挖掘并大加鞭挞的,但在全剧的欢乐气氛中,显然没有人去顾及他。此时的莎士比亚是宁愿阳光普照大地,也不容有太多的阴影的。
这当然不是说,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就没有反面人物。正如他所赞颂的男女主人公并非完人一样,他笔下的坏人也个个有血有肉。这里我们只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福斯塔夫,这个名字的英语原文听起来有点“假谋士”的隐义。他在《亨利四世》中就已出现。据考证,亨利五世早年身边有一个伴侣,名叫欧德卡斯托,是十五世纪英国罗拉教派的领袖。但经过莎士比亚的创造,他已经成了没落贵族的典型,甚至作为一个单词被收入普通的词典。他的外形不啻是活的酒囊饭袋:他贪杯好色,却又囊中羞涩;他吹牛成性,其实胆小如鼠;……总之,他空有爵士的头衔和贵族的恶习,已经既没有领地也没有扈从,只能拼凑几个帮闲来假充排场,成了自作聪明的傻瓜,佩戴贵族纹章的小丑。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索性成了普通百姓捉弄的对象,连那几个跟班都弃他而去了。这是多么生动的贵族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的写照!
另一个是夏洛克。人们早已把他定位为贪婪吝啬的化身。但忠于现实的莎士比亚并没有把他脸谱化,而是准确地把握住了他性格的依据。《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场中夏洛克对萨拉里诺说的那番话是发自犹太人肺腑的血泪控诉。多年来,评家习惯于拿安东尼奥的慷慨和夏洛克的鄙吝作对比,也有人认为存在于他俩间的是新兴的商业资本与落后的高利贷款的矛盾。但如果我们细读剧本就会发现,夏洛克首先是一个被害者,他是以处于劣势的弱者的身份才采取极端的方式反抗的。我们固然可以批判他的自私狠毒,但我们不能不对在天主教徒汪洋大海中苦苦挣扎的这一叶“异教徒”的扁舟保有同情。而这一点,也正是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以博爱的胸襟刻画这一人物的目的所在。
作为剧本,情节的发展最清楚地体现为人物性格的冲突,而人物性格又是靠语言来展示的。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可以不揣谫陋地归纳出三大特点。首先是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在喜剧人物的语言中往往更多有由谐音和误解造成的笑料。其次是无韵诗的巧妙而自然的插入,增加了描景况物尤其是抒发内心情感的力度,设若缺少了这种诗一般的语言,不知剧本会减色到何等程度。再次是蓄涵着深邃哲理的警句,曾经有人统计过,英语中的成语和格言,有三分之一出自莎剧。在《威尼斯商人》一剧中,这样的语句几乎俯拾皆是,类似“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这样朴素的真理,已经进入全人类的语库。
的确,莎士比亚的三十八个剧本大都取材于原有的故事,但他只是借用了一个梗概而已,从情节设计、人物性格到戏剧语言上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创造。出身平民的莎士比亚,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只在文法学校中学过“不多的拉丁文和更少的希腊语”,但他父亲能读会写,在当年的英格兰已经是颇有文化的家庭了。莎士比亚二十岁前后只身闯伦敦,进入剧团当了演员,同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就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语言,这恰恰是“大学才子”们所欠缺的。(一位当代英国剧作家曾回忆说,他在一个乡村小店中听到的店主夫妇的谈话,使他学到了远比书本上要生动得多的语言。)因此,莎士比亚的才华一经发挥,便赢得了观众和读者,使其他剧作家黯然失色。
二十世纪的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托马斯·艾略特在论及莎士比亚时曾经指出:莎士比亚的剧作雅俗共赏。最浅层次的可以为其曲折的情节所吸引,水平较高的读者可以分析千差万别的人物性格,而最高的则可以欣赏那些诗一般的语言和探究其中的哲理。
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们普遍认为,贯穿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便是和谐二字。在他看来,实现全球人类的和谐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三十五岁以前的莎士比亚显然年轻气盛,热情洋溢,出于他那美好的愿望,似乎只要有统一的国家和英明的君主,善良的人们自会使一切邪恶退避三舍,甚至自生自灭。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该有多么愉快和幸福啊!身为诗人和艺术家的莎士比亚不但和大家一起欢乐,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喜剧,让人们笑得更酣畅淋漓,让笑声冲出圆形剧场,响彻天地。
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暴露,莎士比亚敏锐的洞察力也逐渐深入,他终于意识到理想的实现毕竟还需要人们去争取。他绘制的场景开始出现阴霾,他刻画的人物益发深沉,他使用的语言也收敛起机锋,磨炼得更加隽永,于是,他的剧作进入了以悲剧为主的第二阶段。
胡允桓
一九九八温暖的初冬于北京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坚持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书 评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一生共创作了三十八部戏剧作品,两部长篇叙事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在他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作品中,他多次提出时间的摧毁一切的力量:无情的时间能使美的事物凋枯,能将万物的生命摧毁。然而,在时间的强大力量面前,仍有不灭的真善美和伟大的艺术能光耀万世而永不消亡。在他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他感叹时间将催使他的爱人老去而使美的青春不再,然而,“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诗的艺术能带来美的延续,生命的不朽。这一四百多年前的预见在他伟大的戏剧和诗歌作品中得到了*好的印证。他的作品战胜了时间摧枯拉朽的力量,同时,时间也成为他的作品艺术生命长久不衰、魅力永在的*好明证!正如他同时代的批评家和剧作家本·琼生所说,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莎士比亚在世期间,他的戏剧作品曾吸引了大量观众,包括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产生了巨大影响。十八世纪以来,这些作品始终活跃在舞台上,二十世纪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它们又被搬上银幕。几百年来,无论是忠实于莎士比亚原作的戏剧表演还是经过重新改编的各类作品,莎剧都拥有众多的观者,散发出不灭的艺术光辉;另一方面,自一六二三年《莎士比亚全集》*对开本问世,莎士比亚的戏剧也迎来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人们阅读、学习、研究的对象,在历代读者的阅读和研究中这些作品不断得到新的阐释和挖掘。艾略特在他的批评名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历史从来都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当下的历史,因为,历史总是通过当代人的阐释而获得新的生命和鲜活的意义。莎士比亚的作品历经四百多年的历史磨砺而愈加散发出艺术的光芒,这正是其作品不断获得历代人们的新的解读和阐释的结果,而他作品中多元的艺术元素则为新的阐释和新的生命及血液的注入提供了可能。其丰富而多元的艺术元素决定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永不磨灭的生命活力。
一五六四年四月,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小时候家境殷实,他曾在镇上的文法学校学习。但不久家道中落,陷入经济困境,这或许成为莎士比亚未能进入大学深造的直接原因。十六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戏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当时曾有巡回演出的剧团来到莎士比亚的家乡,影响*的女王剧团也曾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到斯特拉福镇做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可能受到剧团演出的深深吸引,他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来到伦敦,开始发展他的戏剧事业。初到伦敦的莎士比亚曾与人合作为不同的剧团写戏,很快便表现出突出的才气,崭露头角。一五九二年,未曾迈进大学门槛的莎士比亚被当时的“大学才子”剧作家格林所嫉妒,他把莎士比亚称作“那只新抖起来的乌鸦”,“借我们的羽毛来打扮自己……狂妄地幻想着能独自震撼(Shake-scene)这个国家的舞台”。一五九二年至一五九四年间,伦敦因流行瘟疫,大部分剧院关闭,在此期间莎士比亚完成了两部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与《鲁克丽丝受辱记》。虽然莎士比亚作为剧作家在当时并不为“大学才子”们所认可,但他的两部诗作则在年轻人中间引起轰动,风靡一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五九四年剧院恢复营业之后,莎士比亚加入宫廷大臣剧团,并终生服务于该剧团,直到一六一三年离开伦敦返回家乡。此间,莎士比亚于一六〇九年出版了他的十四行诗集,成为能与他的戏剧作品比肩的传世之作。
在一五九〇年至一六一三年的二十多年间,莎士比亚共创作了包括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等在内的三十八部戏剧,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经久不衰的瑰丽文化遗产。十六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戏剧创作主要为喜剧和历史剧。一五九四年剧院关闭之前的创作虽然还处于初露锋芒的时期,但《理查三世》(1592—1593)等作品中已经流露出他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九十年代中后期,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完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仲夏夜之梦》(1595)、《威尼斯商人》(1596)、《无事生非》(1598—1599)、《皆大欢喜》(1599—1600)等喜剧和大部分历史剧,如《亨利四世》(上、下)(1596—1598)、《亨利五世》(1598—1599)等。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较为明快,充满积极向上的格调,即便剧中有悲剧的成分,整个作品也透露出对生活的肯定,对理想的向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就是一部歌咏青春和爱情的作品,两位年轻人*终双双为爱而殉命的悲惨结局中流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当时的评论家米尔斯在他的《才子宝典》(1598)中将莎士比亚与罗马剧作家普劳特斯和塞内加相比,对他悲剧和喜剧两方面的创作才能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九十年代末期和十七世纪的*初十年间,莎士比亚转入了悲剧和罗马题材剧的创作。伊丽莎白女王时期英国的经济、军事、文化均获得了极大发展,政治力量增强,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政治上的各种冲突和权力斗争等也逐渐加剧,莎士比亚对此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思考。此时,他更加注重探讨人生的重大问题,探索解决人生之困顿的途径,诸如权力、欲望、嫉妒、暴政等等。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1600—1601)、《奥赛罗》(1603—1604)、《李尔王》(1605—1606)、《麦克白》(1606)均完成于这一时期。几部重要的罗马题材剧也在九十年代末和新世纪的*初几年完成,如《裘力斯·凯撒》(1599)、《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1606)、《科里奥兰纳斯》(1608)等。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他后期的几部喜剧,但风格较前一时期更多悲情色彩,更为沉重而引人深思。晚期的莎士比亚剧作风格有了新的变化,*有影响的是传奇剧,如《暴风雨》,他通过想象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照来探讨人生问题。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莎士比亚的名字虽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在林则徐主持辑译的《四洲志》中有所提及,但一般读者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读到莎士比亚的作品,这自然是因为有关莎翁的作品直到此时才被译成汉语介绍到中国来。早期的翻译家林纾、魏易将英国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用文言文翻译过来,于一九〇三年出版《澥外奇谭》,为有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早汉译本。用汉语白话文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始创者是田汉,他翻译的《哈孟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于一九二一年和一九二四年出版。此后,一批莎剧的汉译者不断涌现出来,然而,其中影响*,也*令人敬仰的译者是穷毕生之精力进行莎剧翻译、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翻译家朱生豪。
朱生豪生于一九一二年,是浙江嘉兴人。他小时十分聪慧好学,刻苦用功,成绩优异。不幸的是,他家境贫寒,父母早亡,一生都在贫苦中度过。年轻时朱生豪喜爱文学,在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读书时他开始诗歌创作,并写下了不少诗论、文论,也写散文并进行翻译,表现出极高的文学才华。之江大学是美国人办的基督教教会大学,对英文非常重视,大学期间他辅修了英文专业的所有课程,英文尤其出色。一九三三年他毕业之后来到上海世界书局担任英文编辑。这期间他遍读世界文学名著,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情有独钟,极为喜爱和敬仰。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内时局动荡不安,国难当头,他对现实深感不满,加之他天生沉默寡言,性情忧郁而孤独,精神上极为苦闷。此时,有同事建议他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并经他的胞弟鼓励,说这是为国争光的英雄伟业。他大受鼓舞,从此,他抱着一腔拳拳的爱国之心和为民族争一口气的志向,肩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和使命,于一九三五年开始着手准备这一宏伟的翻译工程。从他一九三六年译成*部莎剧《暴风雨》开始,直至一九四四年他在与贫困与疾病的抗争中,*终无力回天,撒手人寰为止,他共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部三十八部戏剧中的三十一个半。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四年这十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十年,朱生豪历经日本侵略的苦难、贫穷和疾病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进行翻译工作。在战乱中,他的译稿几次被焚毁,他曾三次补译遗失或被焚毁的译稿,在仓皇的出逃中,他手边仅带原版的莎剧和一两本英汉字典,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将生命的全部都投入译莎的事业当中。他虽未能译完余下的莎剧,成为千古遗恨,但他付出毕生的精力,终竟成为传播莎剧文明之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译莎事业的英雄和圣徒,成就了莎剧翻译的伟业。一九四七年,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辑版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收入了他翻译的二十七部莎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九五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用“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朱译三十一部莎剧,以《莎士比亚戏剧集》为名出版。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以朱生豪为主要译者的《莎士比亚全集》,这是中国首次出版外国作家作品的全集。
莎士比亚的戏剧由英语素体诗的形式写成,朱生豪的翻译虽然没有采用诗体而是采用了散文体进行翻译,但他自年少时期就培养的对诗的热爱,他的诗歌才气和他天然的诗人气质,都使他的译文充满了一种诗的意蕴。他的译文忠实于原作,文笔流畅、优美,兼口语和典雅之辞于一身,音韵铿锵,朗朗上口,被认为准确地传达出了莎剧原作的神韵。据朱生豪自己称,他译莎剧务必做到“在*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评论者认为“朱译似行云流水,即晦塞处也无迟重之笔”。朱生豪曾经认为莎剧充满了戏剧性,诗的成分和戏的成分兼而有之,没有书斋里的沉闷之气。正是对莎剧有着这样深刻的体会,他译的莎剧语言生动活泼,人物性格鲜明,非常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和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欣赏趣味,因而,朱生豪的莎剧译本流传很广,影响巨大,已成为广大读者所珍爱的艺术瑰宝,汉语文学翻译中不朽的经典之作!
屠岸 章燕
二〇一四年二月三日
威尼斯商人
第一场威尼斯。街道
安东尼奥、萨拉里诺及萨莱尼奥上。
安东尼奥 真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你们说你们见我这样子,心里觉得很厌烦,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很厌烦呢;可是我怎样会让忧愁沾上身,这种忧愁究竟是怎么一种东西,它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我却全不知道;忧愁已经使我变成了一个傻子,我简直有点自己不了解自己了。
萨拉里诺 您的心是跟着您那些扯着满帆的大船在海洋上簸荡着呢;它们就像水上的达官富绅,炫示着它们的豪华,那些小商船向它们点头敬礼,它们却睬也不睬,凌风直驶。
萨莱尼奥相信我,老兄,要是我也有这么一笔买卖在外洋,我一定要用大部分的心思牵挂它;我一定常常拔草观测风吹的方向,在地图上查看港口码头的名字;凡是足以使我担心那些货物的命运的一切事情,不用说都会引起我的忧愁。
萨拉里诺 吹凉我的粥的一口气,也会吹痛我的心,只要我想到海面上的一阵暴风将会造成怎样一场灾祸。我一看见沙漏的时计,就会想起海边的沙滩,仿佛看见我那艘满载货物的商船倒插在沙里,船底朝天,它的高高的桅樯吻着它的葬身之地。要是我到教堂里去,看见那用石块筑成的神圣的殿堂,我怎么会不立刻想起那些危险的礁石,它们只要略微碰一碰我那艘好船的船舷,就会把满船的香料倾泻在水里,让汹涌的波涛披戴着我的绸缎绫罗;方才还是价值连城的,一转瞬间尽归乌有?要是我想到了这种情形,我怎么会不担心这种情形也许会果然发生,从而发起愁来呢?不用对我说,我知道安东尼奥是因为担心他的货物而忧愁。
安东尼奥 不,相信我;感谢我的命运,我的买卖的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倚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
萨拉里诺 啊,那么您是在恋爱了。
安东尼奥 呸!哪儿的话!
萨拉里诺 也不是在恋爱吗?那么让我们说,您忧愁,因为您不快乐;就像您笑笑跳跳,说您很快乐,因为您不忧愁,实在再简单也没有了。凭二脸神雅努斯起誓,老天造下人来,真是无奇不有:有的人老是眯着眼睛笑,好像鹦鹉见了吹风笛的人一样;有的人终日皱着眉头,即使涅斯托发誓说那笑话很可笑,他听了也不肯露一露他的牙齿,装出一个笑容来。
巴萨尼奥、罗兰佐及葛莱西安诺上。
萨莱尼奥 您的一位最尊贵的朋友,巴萨尼奥,跟葛莱西安诺、罗兰佐都来了。再见;您现在有了更好的同伴,我们可以少陪啦。
萨拉里诺 倘不是因为您的好朋友来了,我一定要叫您快乐了才走。
安东尼奥 你们的友谊我是十分看重的。照我看来,恐怕还是你们自己有事,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想抽身出去吧?
萨拉里诺 早安,各位大爷。
巴萨尼奥 两位先生,咱们什么时候再聚在一起谈谈笑笑?你们近来跟我十分疏远了。难道非走不可吗?
萨拉里诺 您什么时候有空,我们一定奉陪。(萨拉里诺、萨莱尼奥下。)
罗兰佐 巴萨尼奥大爷,您现在已经找到安东尼奥,我们也要少陪啦;可是请您千万别忘记吃饭的时候咱们在什么地方会面。
巴萨尼奥 我一定不失约。
葛莱西安诺 安东尼奥先生,您的脸色不大好,您把世间的事情看得太认真了;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却做人的乐趣。相信我,您近来真是变的太厉害啦。
安东尼奥 葛莱西安诺,我把这世界不过看作一个世界,每一个人必须在这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我扮演的是一个悲哀的角色。
葛莱西安诺 让我扮演一个小丑吧。让我在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中不知不觉地老去;宁可用酒温暖我的肠胃,不要用折磨自己的呻吟冰冷我的心。为什么一个身体里面流着热血的人,要那么正襟危坐,就像他祖宗爷爷的石膏像一样呢?明明醒着的时候,为什么偏要像睡去了一般?为什么动不动翻脸生气,把自己气出了一场黄疸病来?我告诉你吧,安东尼奥——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才对你说这样的话: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脸上装出一副心如止水的神气,故意表示他们的冷静,好让人家称赞他们一声智慧深沉,思想渊博;他们的神气之间,好像说,“我的说话都是纶音天语,我要是一张开嘴唇来,不许有一头狗乱叫!”啊,我的安东尼奥,我看透这一种人,他们只是因为不说话,博得了智慧的名声;可是我可以确定说一句,要是他们说起话来,听见的人,谁都会骂他们是傻瓜的。等有机会的时候,我再告诉你关于这种人的笑话吧;可是请你千万别再用悲哀做钓饵,去钓这种无聊的名誉了。来,好罗兰佐。回头见;等我吃完了饭,再来向你结束我的劝告。
罗兰佐 好,咱们在吃饭的时候再见吧。我大概也就是他所说的那种以不说话为聪明的人,因为葛莱西安诺不让我有说话的机会。
葛莱西安诺 嘿,你只要再跟我两年,就会连你自己说话的口音也听不出来。
安东尼奥 再见,我会把自己慢慢儿训练得多说话一点的。
葛莱西安诺 那就再好没有了;只有干牛舌和没人要的老处女,才是应该沉默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