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6417
在我眼中,佩蓉她是一位智慧、美丽、丰盈的女人,同时,她也是这样的妻子和妈妈。二十多年前,她为着刚出生的孩子而放下自己的事业,做起了全职妈妈,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她用这十多年的时间陪伴自己的三个男孩慢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也变得越来越从容和自信。
她的智慧和经历现在已经成为万千女人、万千中国家庭的祝福,而且这祝福还在不断地延续和传递,借着她的书,以及她和她的家的见证与分享。
说实话,她和家人的幸福真的很让人羡慕,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们能做到的,其实,我们也能做到。愿我们都有一颗丰盈的心,智慧地建造家庭,给我们的家和周围的世界带来福杯满溢的祝福。
不要等到孩子无法改变时,才想起改变自己;
不要等到亲子关系陷落时,才想起改善婚姻;
唯有父母内心丰盈,才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面对这个浮躁的世界,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心态常常是焦虑、恐慌和盲目的,这也使得孩子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感到窒息。
作者在本书中所提出的“丰盈心态养孩子”,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帮助父母以从容、优雅与自信的心态来养育孩子。
作者有中西文化教育的双重背景,对家庭教育的观察有着跨文化的视野,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纷繁的现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给我们和我们所在的世界带来深刻的启发。比如,家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它要有自己的家庭价值观和使命,并且要将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传递出去,影响甚至改变世界。再比如,品格是根,与世俗的观念相反,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品格、有深度的孩子,而不是只关注外在的、更容易看见成果的事情,这意味着你可能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甚至会让你质疑自己的选择,但这却是一条对的路,值得你勇敢和确信地坚持下去。
致父母 来自MIT 的一封家书
推荐序 丰盈心态养孩子,养出国际竞争力
自
序 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世界
第一辑 丰盈心态成就孩子最棒的4Q
绪论
智商
智商理论篇
智商与智慧商
保护孩子被蚕食的睡眠
正确答案不是唯一 —— 批判性思维
小心论文抄袭
创造力所需要的发散思维
创造力需要毅力
跟逻辑思考对立的横向思维
“连点成面”的T 型人才
有益处的网络游戏和资源
智商应用篇
游戏化的学习更有效率
在家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在家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在家训练孩子的横向思维
情商
情商理论篇
情商的定义
合作精神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高情商
学礼仪是提高情商的好工具
做好朋友,找真朋友
寒假,我们做什么
情商应用篇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情商教室
孩子两岁时的“叛逆期”:该恐惧,还是该庆祝
青春期:解读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
逆商
逆商理论篇
逆境商数AQ
挫折是成长的机会
打好自己的生活牌
冒险精神
激情胜过才智
取舍的痛苦:甜美果子的秘密
父母示弱的艺术
拥抱我们的软弱
压力是暴君还是工具
逆商应用篇
抗逆能力,从延迟满足开始
培养抗逆能力,不是当“鹰爸”
品商
品商理论篇
品格教育,进球还是防球
培养有品格、有深度的孩子
被解放的凯安
谦卑的魅力
乐于付出
过度安排时间
学会休息
间隔年的意义
凯文的间隔年
优秀源于真诚
品格就像肌肉
什么土壤长什么花
品商应用篇
体育精神与品格
做“水管式”的人
第二辑 丰盈心态养出的孩子改变世界
育己篇
家的使命和影响力
走出婚姻里沿袭的模式
意外的收获:跟随自己的价值观
父母要支持哪种教育体制
严师出高徒吗
从优秀到卓越
育己篇之家庭应用
完美主义的特征和修正
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
让家庭与学校互补
父母成长清单
育儿篇
男孩危机
如何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育儿能力
育儿篇之家庭应用
如何面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挑战
第三辑 丰盈心态面对焦躁的世界
中国崛起,下一代拿什么来领跑
马太效应及其运用
中国式教育的恐惧与焦虑
亚裔学生学业成功背后的代价
教育也应实行开放政策
留学英语国家就可以学好英语吗
做最坏的打算去留学
留学和移民的剧变与剧痛
寄宿和出国一定能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吗
出国留学的竞争压力会比国内小吗
申请大学,就像相亲一样
认识自己
征服你的面试官
为高考状元美国落榜洗“冤”
附录1 给父母和孩子的推荐书目
附录2 其他多媒体资源
附录3 蒋佩蓉的采访视频
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世界
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有一段碑文:“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是英国皇家的墓地,这里也埋葬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
其实这段碑文正应了中国儒家文化里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探索者,这本书是我探索历程的记录。
成为最佳父母消费者
人生是场马拉松,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本书中谈及的问题,我都是从父母而不是专家的角度去理解的。我陪伴我的3个男孩慢慢成长,做了10多年的全职妈妈,算得上是“专业父母”。这么多年来,这样的身份使我对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儿童教育”市场上各种各样为人父母哲学和理论的实验者和践行者。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如果我想要买一件衣服,我有可能会直接出门,选择路过的第一家店,不问价格直接将第一件看中的衣服打包带走,懒得与其他衣服比较,也不管它是否是最佳选择。这样做,我可能反而满意于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对其他的衣服不了解。快速地选择能节省我的时间,从而让我能把精力放到其他更有价值的追求上。或者我也可以这样做:看到别人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直接上前问她购买地点,然后转身买件一模一样的。既然那件衣服穿在她身上效果不错,我想穿在我身上也应该八九不离十。当然,我还可以通过一番细致研究,通过查找、
搜索、考察众多商店和款式,最后选择一件性价比最高的衣服。或者更进一步,我可以研究自己的体形,选定与自己肤色和气质最相配的颜色与款式,秉持扬长避短的原则,找到手艺最好的裁缝,用亲自选择的面料,做一套最能展现个人外在优势的衣服。
一个消费者可能非常抗拒穿红颜色的衣服,只因为她母亲喜欢红色,而她们母女关系恶劣;另一个消费者可能偏爱蓝色的,这也许是因为当她想选红色衣服时,她信赖的母亲认为蓝色更适合她。在衣服的选择上,有些理由是理性的,有些理由是感性的。随着“地球村”的形成,这一比喻逐渐适用于父母选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过程。父母“消费者”也会遇到那些令人迷乱的选择:在各种哲学思想、教育理论体系及具体的方式方法中,我要“购买”哪一套,并且如何去“购买”?
作为全职母亲,我没有时间去研究我所学专业的流体动力学、探索市场经济或运用最新算法来解决客户的问题。我成为一名学生,专心研究和了解我的孩子,学习“读懂”他们和他们的需求。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理解我家庭的类型、
限制和需求上,并研究和“尝试”各种理论。比如,我花大量时间学习现在流行的各种教育哲学、心理学和教育方法。除了自己的几个孩子,我还通过担任学校和社区教学志愿者,长期对更多孩子进行观察和研究。我的专注点是,如何成为“最佳父母消费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去满足我家人的需求。在本书中,我将尽可能不带偏见和偏爱地引述一些研究和理论,但是我对教育的个人看法,必然建立在我与家庭的价值观上面。
作为父母消费者,我的目标是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从各种教育理论、方法云集的大杂烩中选择最适合我的孩子及其同龄人的理论方法。我自己曾在中国台湾、加拿大和美国就读,我的孩子们则先在美国的学校就读,并参加当地的天才儿童项目;到中国后,先后就读于本地的私立小学、重点中学及国际学校。作为MIT中国区的前总面试官,我与来自中国各类学校的申请者面谈过,他们来自全国各类民办学校、各省市重点高中,以及采用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美国的 AP (Advanced
Placement) 课程和英国的A 级(A-Level) 的国际学校。因此,我关于教育的经验建立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广度及家庭需求的深度上,同时糅合了我一路的研究探索结果。
目前,大部分父母都被市场上充斥的阐述各种育儿理念及方法的书籍淹没了。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莱特,有些育儿专家自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专家的观点自相矛盾,有些专家甚至自身都缺乏养育孩子的第一手经验。有些全职父母确实在践行流行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的孩子要么还小,要么因为自己过去的伤痛与负面经历,而选择让孩子不在目前中国主流的教育体系内成长,因此,缺乏客观的正面体会与洞察。这样的父母实践者给其他父母的建议偏于理论,缺乏实际应验。
焦虑使教育成为当下最火的行业
我遇到的那些数以万计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因为他们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使得他们没有“拨乱反正”的机会,生怕一步错步步错。这种焦虑使得教育业成了中国当下最火的行业,为人父母者不惜一掷千金,只为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学业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学业成功往往又跟将来是否能获得一份好工作、能否拥有幸福的人生挂钩。孰轻孰重,父母别无选择。有些父母认为,成功从来都不能一蹴而就,于是使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试验品,“早教消费”愈演愈烈。一旦到了入学就读的年龄,升学压力疯狂地压到父母和孩子身上,于是父母疯了般地给孩子报读各种课外班,只为在重压下让孩子获得更多认证与技能,因为小升初的录取标准不能仅靠分数了,还要靠孩子的各种才艺与特长。一旦进入初中,这些父母随即抛弃孩子小学阶段的“兴趣”,尽心尽力地让孩子成为考试专家。拜高考所赐,很多高中生一直都在郁闷、叛逆和放纵等各种负面情绪之中苦苦挣扎。这时,很多父母和学生就转而求助留学中介,想换一个环境在国外重新开始。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总在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得到最好的,总是害怕他们会落于人后。这种典型的“难民心态”早就应该摒弃了。今天的父母更应该用一种丰盈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耐心下来,放松自己的神经,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关注更本质的东西,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快乐,而自己也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焦虑,也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以及人生没有完整的长期规划,有的只是被动的见招拆招,只想解决当下最直接和最迫切的问题。
育儿就是育己,是自我救赎吗
我与广大父母面对面地交流、微博交流,以及我参加的各种讲座、电视节目及广播节目,激发了我很多奇怪的设想。举例来说,父母当中,最习以为常的一种说法就是育儿就是育己,甚至是自我救赎。在我看来,这一观点有些奇怪,因为从未有人可以在即将被淹没的时候实现自我救赎,这时需要有外界的干预。对于溺水之人,即使抛给他一个救生圈,也需要有人能指引着他安全游往岸边,“指引者”是必需的。同样,溺水的人也救不了另外一个溺水的人,只有真正会游泳、会施救的人才有那个能力。
如果说为人父母是一个运动项目,那么跟其他运动项目一样,它同样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际训练。就像我不可能通过读书学会游泳,即使我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专业选手,就“如何游泳”做一个精彩绝伦的演讲或是展示,或是写一本令人信服的书。然而,除非我身体力行,否则我永远都无法体验在水下,我要如何呼吸才能不使水灌到鼻子和肺里。同理,我虽然非常清楚自己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完全无条件的爱,但除非我曾经得到过这样的爱,否则,我无法给予他人。对于那些我从未经历过、从未获得过的,我也没有能力给予他人。再加上平衡各项教育需求的复杂性——各项需求似乎永远是两极对立的,所以,“为人父母”绝对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平衡自由与责任、爱与管教、创造力与掌握基本知识、热情与毅力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很容易走到一个极端,简单地将其他人称为不负责任的父母,这恰恰才是过于简单化和危险的。很多孩子就是被极端的教育方法带大的。父母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理论家,而是更多本身就是过来人的教练与导师,来装备和提高父母在家庭教育这条路上的分辨能力与实践能力。
有些教育理论者或专家总是教条主义地对父母说,一定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而一旦他们的学生反过头问,为什么这些理论有时不起作用时,他们不是帮助可怜的父母找到可能出错的地方,或是教给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运用那些原则,而是强势地指责困惑无助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没有正确地运用他们那些“万能理论”。这样一来,似乎就在暗示其他人是更好的父母。最终,求助者只好莫名其妙地离开,不但没有得到帮助,反而受到了指责,回家以后只能继续压抑自己的情绪与困惑,劝勉自己“更耐心一点”,直到有一天实在压抑不了了,然后爆发,收拾后果,继续压抑……自始至终没有得到能够处理内心根本问题的帮助。
希望通过本书,读者朋友们能获得五大收获
我希望我的读者们能够获得以下收获:
(1)父母如果选择西式教育,让孩子直接出国上大学,绕过高考的约束,可以通过本书看到出国留学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而不是盲目地放飞年幼的孩子,觉得让他们自由发展就能成长得很好。现在很多从西方输入的早教理念被父母们全盘接受,却发生了严重的文化接轨问题,因为这些“个性化”“让孩子自由”的育儿理念建立在一个宽松、民主的社会环境与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跟国内的应试教育体系水土不服(对于经过国内严厉管教、在批评教育下长大的父母,他们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跑到另外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愿意给孩子任何约束或批评)。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足够的能力让孩子长大以后不必就业,因此,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最后还是需要解决孩子的就业与生活问题,至少能够让其心理健全,并能养活自己。在经济下滑的欧美国家,中国公民还是要面临竞争非常激烈的就业环境,而回国就业也会面临同样的教育认证的挑战。自由长大的西方孩子不一定会比国内长大的孩子少一些迷茫或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孩子们还是需要父母的管教和引导,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失去他们的爱就对他们百依百顺。国内的家庭教育常常会过度女性化和感性化,缺乏男性化的理智与分析。因此,父亲们需要用他们的理智、分析能力与冒险倾向来平衡母亲们丰富的情感与呵护。
(2)对于选择让孩子在国内就读的父母,他们中有很多继续笼罩在过去升学压力的阴影里,焦虑地鞭策孩子考高分去重点学校,让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和学业压力继续摧残孩子的灵魂。其实,父母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帮助在高压体系内的孩子们减压,而不是施压,同时不要因为忽略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装备而削弱他们以后在社会里工作、创业的竞争力。
(3)孩子还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的父母们,可以参考本书前面写给要出国留学的青少年的内容。了解孩子青少年期间要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父母能够避免只关注眼前年龄阶段的盲点和误区,也许能少走一些需要很大精力来掉头或弥补的弯路与伤害。国内的父母还需要思考如何在高考环境下跟学校互补,不为了冲过高考这个狭窄的瓶颈而牺牲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与激情。记得我刚刚开始学习开车时,既紧张又焦虑,视线总是不敢离开地面,以此来确保自己是开在既定轨道上的。我越是紧张,便越是关注眼前的几平方米路面,越是容易毫无目的地向左或向右闪避,对小错误的反应也就更激烈。然而,随着我开车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信心也大增,注意力更易集中在远处道路上。我的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远处,我握住方向盘的手就越发坚定。当我面对路上的小坑小石时,就不再惊慌失措。为人父母也是如此。你的目光越是长远,在为子女指引方向时,你就更能看得真切,因为你知道,现在某些微小的矫正真的不需要,或者没多大的意义。
(4)对于那些打算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有必要更好地了解在那些令人费解的学院应用论文背后,海外高校对申请者的需求是什么。同时,他们也必须意识到,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成绩不是一切,如果仅有一张好看的成绩单或是测试分数,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那么优秀的孩子竟会被海外的顶尖高校拒之门外。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我希望你能花更多时间在孩子身上,多多了解他,帮助他认识自我,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我生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变得有责任心,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狭隘地将一切定位于孩子未来的就业、住房和婚姻等问题上,使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位社会的消费者而不是做出贡献的问题解决者。无论经济环境好坏,世界上最好的公司总是求贤若渴,人才是不会沦落到找不到工作的。退一万步讲,即使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真正的人才也总能运用自己的创新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父母的责任,不是迫使子女拿到那些额外分数,而是使其心甘情愿地运用自己的天赋、才干和兴趣去改变世界。而这些天赋、才干和兴趣,需要在你的帮助和指引下才能得到发展。
(5)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值得年轻人参考的书。多年来,我都担当着母校MIT及所在社区的志愿者。我见过形形色色的青少年,听他们述说过各种各样的困惑,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设想,懂得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试图与父母沟通,思考着如何圆梦。我一直特别喜爱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特别是从我们夫妇开始为青少年提供咨询帮助以来,这样的感情更是与日俱增。鉴于我与家里几个青少年儿子的良好关系,我相信有一些建议能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自己想要的教育,以及想要实现的梦想。尤其是如果你想出国留学,那效果更佳。但就算你从未将留学列入计划选项,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使你停下一直奔跑的脚步,好好地思考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期望。改变世界的人从来都是年轻人,他们有冲劲、有理想,愿意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直面风险,做出牺牲。而那些年长的人历经岁月的磨炼,往往变得胆怯或疲惫不堪,不再敢于做出改变。这种改变的诀窍就在于如何将理想和激情转换成一些建设性的事情,更重要的则是记得一路保护你的梦想和能量,这样等到机会降临时,你才不会将自己的梦想和激情抛诸脑后,被一张饭票或者稳定收入死死圈住。
父母别慌,丰盈心态养孩子,才能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世界很大,属于孩子的舞台也很大,让孩子活出自我、活出他们的*值,父母才能收获与孩子一起成长之路上的成功之喜。
——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人力即国力。在全球化时代,麻省理工学院前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深深了解中西方教育及文化异同,以亲身体验写就《丰盈心态养孩子》,提出见解独到、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及实践方针,所有关注中国下一代养成及未来发展的家长、教育工作者,甚至年轻一代,都应好好读一读。
——著名教育家、经济学家 高希均
不落俗套的论点,点滴入微的细节,即使你是一个对心灵的养育与成长有着深切关注与自省的人,本书也会让你在阅读中有茅塞顿开的喜悦。
——中国教育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方静
(一)
培养有品格、有深度的孩子
震惊父母的新闻
我们从美国来中国之前不久,一则新闻震撼了我们整个社区:3个十几岁的亚裔男孩用高尔夫球杆把一个黑人男孩殴打致死,并把被害人尸体藏在其中一个男孩的宝马车后备箱里,他们后来被警察逮捕。据报道,这3个人来自附近富裕的社区,全都是学业成绩全优的高三学生,其中两个要去读耶鲁大学,一个要去读斯坦福大学。明明前程似锦,他们为什么会用如此残酷、麻木无情的行为毁灭自己的人生呢?当媒体深入探究他们的家庭背景时,发现他们的父母称得上是模范市民——父母是医生、律师和成功的职业人士,工作勤勉,重视孩子的教育。
这些孩子不是人们头脑中的典型罪犯,他们既没有受虐待的生活经历,也不需要为反抗社会的不公正而苦苦挣扎,而是享有各种你能想象得到的好条件。经警察深入盘查,报纸报道了事情经过:打完一轮高尔夫球后,这3个男孩开始戏弄给他们当球童的黑人男孩。球童男孩当然会反抗,他们就决定进一步戏弄他,于是把他包围起来,用高尔夫球杆击打他。最后,竟然打死了那个男孩。他们把他的尸体扔进车的后备箱之后,就离开球场去吃比萨,接着回家睡觉,就好像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显然他们对此不觉得有多么可怕,甚至没有后悔。
这是一个意外事件,还是其父母或别人本来可以预见的事件?经过进一步调查,报道说这3对父母都是工作繁忙的职业人士,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他们给孩子提供各种优渥的物质条件,帮助他们领先于同龄人。父母对孩子的全部要求就是一张完美的成绩单,其他什么都不管,因为没有时间。这些男孩大多数时间都混在一起,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道德准则。在他们的认知里,杀死一个他们认为对社会毫无价值的黑人男孩,简直就是主持社会正义,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然而,他们今后有大量的时间反思,因为要在监狱里度过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2008年下半年的大事件,如毒奶粉事件和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在全球金融危机当中涉及的一系列华尔街丑闻,都有同样的危机:品格低劣。
品格是根
深度和品格有何关系?一棵雪松和一棵竹子要长到一样的高度,雪松花的时间要比竹子长得多。为了得到更快的回报,有人更愿意种竹子,而不愿种雪松。然而,当暴雨来临,狂风一刮,竹子轻易就被吹倒,而雪松却屹立不倒,历尽狂风暴雨而继续存活。
品格就是看不见的根基,平静的时候在地下生长,暴风雨袭击时就把树牢牢地护住。暴风雨来临前没有人知道它就在这里,但当你需要它时,如果发现根基不够深,就为时已晚。要培育品格的根基,并使其深深扎根,经常是令人不愉快的,更是难以立即看到成效的,是“逆文化”的。
作家傅士德(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著有《简朴生活真谛》等作品)曾这样写道:“我们这个时代的祸因是浅薄。事事寻求立时的满足乃是一个核心问题。今天最迫切的需要不是要有大量聪明能干的人,或是大有恩赐的人,乃是有深度的人。就培养深度而言,最大的杀手就是匆匆忙忙这种毛病。”我们太缺乏耐心,甚至连几秒钟都不愿等。
同样,在儿童教育的领域,我们也想要孩子立刻出结果,快速成才,还总是寻找所谓“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我们不喜欢的问题。然而,要养育有深度的孩子,却与这个文化所代表、所叫嚣的,以及在每个电视、电梯间和出租车屏幕上所宣传的一切背道而驰。为养育出有深度、有个性的孩子,就请您准备与流行文化背道而驰吧。
品格从何而来
品格的第一种“逆文化”特征是它不图快,舍得花时间。树越强壮越高大,培育支撑这棵树的根基所花的时间就越长。橡树的根基重量至少要占整个树干重量的1/5,才能支撑它正常生长。这些根基将在树下面扩展出一大片面积,以提供适合的固定之所。
与流行的观念相反,这意味着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在塑造孩子的品格上应该与培养那些外在的、更容易看见成果的事情(比如,他们的学校表现、智力强化或发展)上花同样多的时间。作为父母,你将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会使你质疑你的选择是否明智,也将迫使你成为与流行文化背道而驰的一个榜样。
在西方有一句谚语:“你即你所食。”就像一棵树会吸收它周边土壤里的养料,不管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都应该是孩子最初的营养来源,而不是聘用的、对你的家庭经历或教育背景毫无了解的保姆,也不是年迈的祖父母。
养育孩子的最佳人选就是他们的父母,他们要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适当地平衡关爱和管教,花精力训练孩子。当根基幼小、尚未成熟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赖于早期获得的养料。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习惯就发生了。如果你建立了坏习惯或没有形成情感联系,你就不得不在以后花更多精力去修补伤害或纠正坏习惯。
遗憾的是,当今的文化潮流总是通过某些带有欺骗性的观念来剥夺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如父母需要挣更多钱,买更多东西或购买更花哨的教育服务,要买车、买大房子、买钢琴……你的孩子和什么人一起,在什么环境下待的时间越多,这个人或这个环境对他的影响就越大。这是显而易见的自然规律,不用谁专门向你指明。父母不得不为保护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既要数量,也要品质)而战。
面临的挑战
在孩子发育的每个阶段,对父母来说,都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首先,一些你认识的孩子可能会走路早一点,或许他们的肌肉和大脑发育会快一些。与此同时,各种教育工具纷纷出现,商家总是花言巧语地告诉你,用了这些工具能让你的孩子比别的小孩走得更快、说得更好。比如,有一些亲子班,用古典音乐或其他经典诗歌、文学作品配上DVD,不断读给孩子听,以刺激他们的头脑发育。
稍后,隔壁女孩只有6岁就在演讲比赛中胜出,而你的男孩仍在为讲出完整的句子而苦苦奋斗;有个神童8岁就在弹巴赫协奏曲,而你的孩子只能勉强用双手在钢琴上弹一段简单的旋律;另外,还有个数学天才,可以解决复杂的奥数难题,或者还有个游泳冠军,每天在水里练习2到4个小时。
别人的成果或业绩,都很容易看见的,总能使我们对自己孩子的平凡大感失望。而且,在别人获得生活中更有利的条件时,为什么我们要在孩子的品格上花这么多时间呢?也许有人会给你建议,当你使用特殊的家教体制或让孩子报名上哪种课程,你的孩子就能显得很厉害,甚至超出你的想象——将来他们能上清华北大,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份薪酬优厚的工作,花钱供你去国外旅行……这些全都是人们大声嚷嚷着要展示给父母们看的东西。然而,当暴风雨来临或生死攸关之际,这些有形的东西在孩子的生活里就不起什么作用了,无论他在做什么大事或小事。作为父母,不要只是盯着一点点看得见的东西,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人生的路很长,只有那些能让孩子在更远的路上走得更坚定的品质,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这也是丰盈心态的一个表现。
那么,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和深度,如何让孩子接触到那些有品格、有深度的人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1)首先,父母自身要成为一个有品格有深度的人。不断反思、学习、进步、更新,并深刻思考各种事物。这种生活方式会感染你的孩子。
(2)阅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和社会阶层思想深刻的人所写的作品。这些作家能成为你孩子的心灵导师,影响他的思维,强化其价值观。
(3)像精心挑选阅读的书籍那样,在家里招待各种各样的客人,让孩子认识他们。无论他们是来吃一顿便饭,还是过夜留宿,或是吃午饭时来见个面,让孩子和来自不同背景的、有意思的人保持一份亲密而私人的接触。和别人密切相处会让孩子看清他们所处的世界,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或看待事物的方式。这种交流将弥补读书这种单一学习方式上的不足。
(4)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培养一种服务他人的生活方式,从而使换位思考成为第二天性,而不是偶尔“表演”一下,为了将来能加分,让自己看上去或感觉很不错,或让自己的良心获得安逸之类的。要在孩子身上培养不需要任何承认或报酬的服务他人的习惯。理查德·福斯特写道:“没有什么能像服务精神一样管教肉体无边的欲望,也没有什么能像默默地服务他人一样转化肉体的欲望。”
服务他人有助于你的孩子驯服内心极度渴求认可和成为别人的中心的欲望。
(5)和你的家庭一起开始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意识到他是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他的行为和选择会影响到整个家庭。作家约翰·奥伯格(John Ortberg)写道:“真正可靠的社区或许就是以互为仆人、彼此顺服为最大特点,而不是其他任何特点。”当孩子们在成长中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对所属社区的责任,一旦他们长大成人,就会全面地把这种意识带入社会。这将增加他们的深度,这样他们就不再是只享受权利的自我中心的个体,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责任感和受欢迎的全球公民。
深度只能在时间和空间都宽裕的条件下培育起来。创造并保持你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思考、阅读的时间,而不是用满满的学习任务和家庭作业来对付孩子。慢下来,简化生活;对与培养深度毫无关系的各种邀请和承诺说“不”。找到志同道合者,帮你在流行文化所造成的压力下逆流而上,在前进的过程中彼此帮助和鼓励。
林中分有两条路,而我踏上了少有人行的那一条,这使一切全然不同。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与流行文化背道而驰,就是踏上那条少有人走的路。既然你已经知道那条有更多人走的路会把你带至何处,为什么不试试少有人行的那一条呢?它会给你和孩子的生活带来全然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当暴风雨来临之际。
(二)
挫折是成长的机会
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看到一个已经羽化的蝴蝶要从茧上面的小孔挤出来,然而挣扎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成功。她觉得蝴蝶很可怜,于是把孔割大以减轻它的痛苦。结果蝴蝶却死了。原来,蝴蝶正是在破茧而出的挣扎中,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从而化作一只可以自由飞舞的蝴蝶。
珍珠的形成过程与此相仿。一粒沙进到蚌的身体里后,蚌为保护自己会分泌一种体液包裹住沙粒。在体液一层一层长时间包裹住沙粒之后,就逐渐形成漂亮的珍珠。在自然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对很多生物来说,为了成长、成熟及蜕变,痛苦挣扎的过程必不可少。
人的成长也是这样。历史上许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正是因为能够克服逆境,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却很少能够发挥潜能。
比尔·盖茨一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当他宣布把巨额财产都捐赠出去时,举世震惊。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辛辛苦苦工作,结果却把所得捐赠出去而不留给子孙后代时,他回答说,他相信自己可以帮助孩子们运用他们自身的潜能取得成功。
因为他相信,他的孩子已然拥有成功所必需的东西,而他不给他们留太多遗产,是不想阻碍他们发展潜能。凭着他的睿智和对孩子的爱,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想让他们在彼此能得到多少钱这件事上争个不停、浪费生命,他宁愿他们发现和运用自身的天赋,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看过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私家侦探受雇于一对兄妹,调查为什么他们的亿万富翁父亲去世时不给他们留一点遗产,而是把所有财产都捐给了慈善团体。他们平日生活奢华,现已落得负债累累,正需要大笔遗产来应急。调查进展缓慢,兄妹气急败坏,他们决定在等待的时间里做点什么。结果,哥哥成为著名的剧作家,而妹妹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
在电影的结尾,那位私家侦探发现了他们父亲留下的一封信,信里说看着他心爱的孩子日渐消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忽视培养彼此之间的感情,不去追求更有用和更有价值的目标,他伤心不已。他认为金钱、舒适和满足将摧毁孩子的生活,出于对孩子的爱,他决定把危害的根源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挪走,而只留下信心,使他们能够最充分地利用天分和在这世上的短暂时光。电影在这对原本已经疏远的兄妹的动情拥抱中结束,他们终于明白了父亲留给他们的真正遗产是什么。
在亚洲,取得成功后的一个普遍做法,就是把成功的果实传给后代,而像上文提到的那种做法则少之又少。结果,巨富之家由于遗产问题而纷争不和的现象,司空见惯。
我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长大,见证了凭空得来的财富会怎样毁坏一个人的品格和观念。生在有钱有势家庭中的孩子,常常缺乏亲情,因为父母为了追求他们个人的成功而经常不在家。
富有之家容易有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缺乏用以指导其生活的内在同情心。当管理财富毫无方向的时候,这种内在同情心的缺乏就会进一步加剧。这样,财富就经常浪费在个人一时兴起的种种怪念头上,浪费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种种爱好上,而不是给个人或社会带来好处。当我们整个民族都在近乎盲目地追逐物质财富时,大多数人都把一句代代相传的至理名言抛在脑后——贪财乃万恶之源。这句名言没有说钱财是邪恶,而是说对钱财的贪恋会引发种种邪恶。因此,虽然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是所有父母的责任,但留给他们过多的财富,以致他们不需要劳动和奋斗就可以过安逸的生活,这样做是有害而无益的。
身为母亲,本能促使我要保护我的孩子远离伤害和苦难,而父亲们则倾向于想方设法督促孩子接受强度更大的训练。很多次,当看到先生训练孩子掌握一些技能时,我都觉得他是一个残酷的父亲,但在后来的观察中,我发现了他的睿智之处,也因此更尊重他。孩子经过训练学会独立时,他们自己也感受到极大的喜悦。
我仍记得儿子学游泳时在游泳池差点溺水的经历。他刚入水时,有些不适,我们把他拉出水面。但先生坚持让他再跳回到水里,以克服他对水的恐惧。我对如此无情的做法非常恼火。他解释说,如果我们不立刻帮他克服这种恐惧,他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虽然心疼,我还是顺从了他,敦促儿子返回游泳池,而不管他又踢又哭又尖叫的举动。果然,在克服了最初的恐惧后,他就得意扬扬地从水里冒了出来。从那以后,他一直享受着游泳的乐趣。
在我的孩子度过逆境时,我看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他们变得更成熟、更谦卑,对别人也更有同情心。关于战胜逆境,我们的3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经历使他们树立起信心,帮助他们克服了失败的恐惧,给了他们发现自身潜能的机会。在这里,我想分享凯文的经历(摘自我2005年8月的日记):
是否送凯文参加军训,我们内心颇为挣扎。许多朋友都不断对我们说军训的条件多么艰苦,食物多么糟糕,孩子们不能洗澡,纪律严苛到难以忍受……他们建议我们不要让凯文去参加军训,因为他们担心凯文在舒适的环境中长大,可能无法忍受那么艰苦的条件。当我们决定鼓励凯文去时,他们提醒说做好凯文会哭鼻子、受折磨、掉体重的心理准备。第二天,凯文呜咽着往家里打了两次电话,要求回家。对此我确实满心内疚,但我还是鼓励他待下去,完成军训。
凯文军训归来,我们才发现在中国,人们对战士非常尊敬。不管是楼下的安全警卫,还是学校的老师,都热情地拥抱他,当听说凯文赢得了一朵“红花”时,他们立刻对凯文表示出别样的敬意。
司布真(19世纪英国著名布道家,19岁时就以他的讲道震动整个伦敦)有一句话:“记住,任何时候我们拥有的信心都没有遭受试验的时候大。所有不能忍受试验的,只不过是肉体的信心。顺境中的信心不是信心。”
凯文的军训作文
周四早晨7点半左右,妈妈送我到学校,准备去参加军训。对所有七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说,军训是必修课。作为外籍学生,我有权选择不参加军训,但如果我去,和同学们共同度过艰苦的时光,我就可以被他们视为一名中国孩子。
头一天就非常艰苦。我们把同样的练习做了一遍又一遍,因为有些人就是不知道在一个一切都要同步的连队里,该怎么走路、转身和立正。
我们住的是8人间的宿舍,房间里相当脏,但我们发了床单、枕头套,还有毯子套。这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住宿条件。我们还拿到军队分发的用过的制服。还算幸运,在训练期间我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不过,时间表仍非常紧张:每晚忙到10点,每天早上5点30分就要起床,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每晚我都盼望第二天可以准时起床。
我所在的连队领导很优秀,既要求严格,又处事公平,而且对我很亲切。最后一天,我们为所有军官做了一次汇报演出,我表现很出色。
我们吃的第一顿饭是午餐。那时我们饿坏了,即使食物不怎么好,也依然狼吞虎咽。后来,慢慢习惯了,也就对这些食物失去了胃口。我交了许多朋友,我宿舍的每个人都成了我的朋友。
部队里学习的内容我以前都学过了,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待下去,而且我也非常想家。于是,在军训第二天,我向一位从学校来的老师借用手机,两次打电话问妈妈我是不是可以回家。我父母把这个问题留给我自己处理,但鼓励我待下去,好好完成军训。于是,我决定留下来。
当晚,我得了一项提名奖,同时得到提名奖的,还有从1300多名军训学生中挑选出来的4名学生。这对我待下去来说是件好事。在最后一天,我还得了一个名为“红花”的奖励,并在一排老师、军官和所有学生面前获得了一个笔记本。这些奖励,是因为训练努力和表现出色。我的朋友都为此感到高兴,并向我表示祝贺。
在回来的路上,我和3个朋友坐在一起,而与其他朋友暂时分开了。我们一路聊天,看沿途风光。我们坐的公共汽车居然在路上抛了两次锚,对此,我们一直笑个不停。最后我们回到学校,我和妈妈,以及其他在车上分开的朋友重新聚在一起。
第二天,等我醒来,妈妈给我看《荒漠甘泉》中的一段话,它恰好描述了我的体验:
“在这项技能上,他不是行家,只是一个学徒。他还不懂,吹来的每阵风,都是来自天堂的和顺的风。谁也帮不了,唯有死一般的寂静。南风或是北风,东风或是西风,无关紧要,每阵风都将帮助我们驶向那受到祝福的港口。我们只寻求一件事:但愿健健康康出海,之后何惧狂风暴雨!让我们像老康沃尔人那样祈祷,‘哦,上帝啊,送我们出海吧——到深水当中去。我们这里太靠近岩石啦,一旦开始和恶魔略作抗争,我们就全都会被撞成碎片。送我们出海吧——到深水当中去,在那里我们才有足够的空间来获得辉煌的胜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