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976867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做一个自信的母亲。顺应孩子的天性,跟随你作为母亲的直觉来养育孩子。
☆ 温柔而不是残酷地对待我们的孩子,不要伤害他,哪怕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哪怕我们有书为据。
☆ 不要勉强孩子走你想要他走的道路。他的个性、才情都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这不是你指责他并对他失望的理由。让我们因为孩子本身的样子而爱他。
☆ 当母亲没有过分的付出的时候,对孩子就没有过分的要求和期望。因为爱是需要回报的,即使是母爱,归根结底,母亲是人,不是母鸡。
☆ 爱本是促进和激发人的成长的,不是压迫。过分的关怀,随时随地的干预,不顾孩子的意愿,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其实是以爱的名义来满足家长自身的焦虑。
☆ 爱玩的女子不会把结婚生子当做放弃自己的理由和借口。一个经历丰富、内心强大自信、性格开朗乐观的女子,即使素面朝天,也不会被爱人当做黄脸婆。
☆ 冷酷、爱拒绝的妈妈更容易拥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太多的干预和拒绝会让孩子更容易反抗。
☆ 较说实话而言,撒谎需要更高级的认知能力、社交技能。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可能撒谎。
☆ 老人迁就孩子,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事没什么大不了。老人可能不懂现在的理论,但一定知道一个真理:孩子总会长大的。
☆ 总是被理论牵着走的父母,是焦虑的,因为理论如此多变而可疑,并且都打扮得很像真理。在这个被媒体和名利左右的时代,我们必须做怀疑的父母。
☆ 温柔而不是残酷地对待我们的孩子,不要伤害他,哪怕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哪怕我们有书为据。
☆ 不要勉强孩子走你想要他走的道路。他的个性、才情都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这不是你指责他并对他失望的理由。让我们因为孩子本身的样子而爱他。
☆ 当母亲没有过分的付出的时候,对孩子就没有过分的要求和期望。因为爱是需要回报的,即使是母爱,归根结底,母亲是人,不是母鸡。
☆ 爱本是促进和激发人的成长的,不是压迫。过分的关怀,随时随地的干预,不顾孩子的意愿,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其实是以爱的名义来满足家长自身的焦虑。
☆ 爱玩的女子不会把结婚生子当做放弃自己的理由和借口。一个经历丰富、内心强大自信、性格开朗乐观的女子,即使素面朝天,也不会被爱人当做黄脸婆。
☆ 冷酷、爱拒绝的妈妈更容易拥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太多的干预和拒绝会让孩子更容易反抗。
☆ 较说实话而言,撒谎需要更高级的认知能力、社交技能。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可能撒谎。
☆ 老人迁就孩子,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事没什么大不了。老人可能不懂现在的理论,但一定知道一个真理:孩子总会长大的。
☆ 总是被理论牵着走的父母,是焦虑的,因为理论如此多变而可疑,并且都打扮得很像真理。在这个被媒体和名利左右的时代,我们必须做怀疑的父母。
内容简介
做妈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抱着书本,跟着各种“规章”,亦步亦趋地养孩子,将整个人生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无微不至,唯恐做错了或者没有做够。结果,爱变成了焦虑,关怀变成了压力;妈妈累,孩子更累,而妈妈的“努力”*后还不一定能换来孩子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国内多家知名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两个孩子的母亲,本书作者立夏结合自身的育儿经历以及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在本书中以大量有趣的实例、清新诙谐的文笔,指出做母亲不应迷信理论,而应顺应孩子的天性,并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常识,“温柔地爱孩子”。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做妈妈也应该做得轻松而快乐。
作为国内多家知名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两个孩子的母亲,本书作者立夏结合自身的育儿经历以及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在本书中以大量有趣的实例、清新诙谐的文笔,指出做母亲不应迷信理论,而应顺应孩子的天性,并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常识,“温柔地爱孩子”。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做妈妈也应该做得轻松而快乐。
目 录
篇 做个不焦虑的妈妈
做不较劲的父母
对“坏”习惯睁只眼闭只眼
允许孩子“落后”
拒绝夸耀
让孩子闷闷也无妨
我是一个“懒”妈妈
“懒”妈妈的孩子早当家
“懒”妈妈的孩子没压力
“懒”妈妈的孩子爱探索
我该对孩子发脾气吗?
为什么发脾气?
少发脾气也好
如何控制怒火?
如何避免孩子惹你发怒?
为了孩子做个好人
孩子会记住吗?
娶女先看丈母娘
做个克制的母亲
做个好父亲——学习去爱
做个好母亲:爱玩无罪
爱玩照样做母亲
爱玩的母亲是快乐的母亲
爱玩是宝贵的身教
做爱玩的母亲不容易
第二篇 做个善于管理和约束的妈妈
自主玩耍:让孩子引导!
填补思维的缺口
学会解决问题
创意表达的机会
让孩子引导你
做一个“迟钝”的妈妈
给孩子足够的材料
游乐场上的玩耍:做个安静的妈妈
安全问题
引导和益智问题
换个想法做从容的妈妈
如何处理社交困局?
其他顾虑
打架:我的孩子为什么打人?
孩子的理由
父母的理由
打架:从容应对
及时处理
从“头”对付
家长干预
撒谎: 岁的孩子要撒谎
当事实和想象的界限不那么清楚
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
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撒谎:如何预防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
做诚实的父母
避免制造“白谎”机会
奖励诚实
宽容和帮助
保持冷静
保持沟通的渠道
纪律:奖还是不奖?
受人怀疑的物质奖赏
物质奖赏不是洪水猛兽
选择性地去奖赏
物质奖赏之外的奖励
奖赏之外的解决办法
小贴士
孩子和丈夫,谁先谁后?
把他“卷”进来
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
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卡通片:我们的孩子应该看什么?
教育性、启蒙性的卡通片
富于情节性的、以故事为主的卡通片
家长误区
看过之后你还可以做什么?
暑假:如何轻松度过?
旅行
家庭联合搞活动
第三篇 做个善于沟通的妈妈
尊重你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感受
建立沟通渠道
尊重孩子的愿望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不在公开场合羞辱孩子
孩子,妈妈伤你的心了吗?
建议父母不要说的话
不要怕孩子,也不要让孩子怕你
给孩子定规矩
以身作则
奖惩分明
耐心,再耐心
当老师说你的儿子“不乖”的时候
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去运动
发现孩子的兴趣,鼓励他去发展、去探索
告诉孩子底线在哪里
摆正自己的心态
如何做,让孩子愿意跟我们说?
亲子交流不能做空降兵
交流需要兴趣
交流需要聆听
交流需要体谅
交流需要接受
交流需要技巧
爱需要表达
由衷地欣赏孩子
给孩子你的时间
给孩子礼物
充分体谅孩子的感受
以孩子接受的方式表达爱
以没有压力的方式表达爱
和祖辈一起养好下一代
承认老人的功劳
看到老人的智慧
该让步时即让步
和气为重
聆听
提高自己,洗脑别人
第四篇 做个理性思考的妈妈
我的孩子没有玩伴
人生是圆的,人生是长的
家有爱游戏的小朋友
关于我儿子的职业设计
平常心,平常爱
有前提的无条件的爱
培养一个谦让的孩子
女孩不富养
重读安徒生童话
父亲,孩子需要你
新爸新做:挑战旧“军规”
做一个怀疑的父母
你可以对理论说“不”
做不较劲的父母
对“坏”习惯睁只眼闭只眼
允许孩子“落后”
拒绝夸耀
让孩子闷闷也无妨
我是一个“懒”妈妈
“懒”妈妈的孩子早当家
“懒”妈妈的孩子没压力
“懒”妈妈的孩子爱探索
我该对孩子发脾气吗?
为什么发脾气?
少发脾气也好
如何控制怒火?
如何避免孩子惹你发怒?
为了孩子做个好人
孩子会记住吗?
娶女先看丈母娘
做个克制的母亲
做个好父亲——学习去爱
做个好母亲:爱玩无罪
爱玩照样做母亲
爱玩的母亲是快乐的母亲
爱玩是宝贵的身教
做爱玩的母亲不容易
第二篇 做个善于管理和约束的妈妈
自主玩耍:让孩子引导!
填补思维的缺口
学会解决问题
创意表达的机会
让孩子引导你
做一个“迟钝”的妈妈
给孩子足够的材料
游乐场上的玩耍:做个安静的妈妈
安全问题
引导和益智问题
换个想法做从容的妈妈
如何处理社交困局?
其他顾虑
打架:我的孩子为什么打人?
孩子的理由
父母的理由
打架:从容应对
及时处理
从“头”对付
家长干预
撒谎: 岁的孩子要撒谎
当事实和想象的界限不那么清楚
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
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撒谎:如何预防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
做诚实的父母
避免制造“白谎”机会
奖励诚实
宽容和帮助
保持冷静
保持沟通的渠道
纪律:奖还是不奖?
受人怀疑的物质奖赏
物质奖赏不是洪水猛兽
选择性地去奖赏
物质奖赏之外的奖励
奖赏之外的解决办法
小贴士
孩子和丈夫,谁先谁后?
把他“卷”进来
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
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卡通片:我们的孩子应该看什么?
教育性、启蒙性的卡通片
富于情节性的、以故事为主的卡通片
家长误区
看过之后你还可以做什么?
暑假:如何轻松度过?
旅行
家庭联合搞活动
第三篇 做个善于沟通的妈妈
尊重你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感受
建立沟通渠道
尊重孩子的愿望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不在公开场合羞辱孩子
孩子,妈妈伤你的心了吗?
建议父母不要说的话
不要怕孩子,也不要让孩子怕你
给孩子定规矩
以身作则
奖惩分明
耐心,再耐心
当老师说你的儿子“不乖”的时候
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去运动
发现孩子的兴趣,鼓励他去发展、去探索
告诉孩子底线在哪里
摆正自己的心态
如何做,让孩子愿意跟我们说?
亲子交流不能做空降兵
交流需要兴趣
交流需要聆听
交流需要体谅
交流需要接受
交流需要技巧
爱需要表达
由衷地欣赏孩子
给孩子你的时间
给孩子礼物
充分体谅孩子的感受
以孩子接受的方式表达爱
以没有压力的方式表达爱
和祖辈一起养好下一代
承认老人的功劳
看到老人的智慧
该让步时即让步
和气为重
聆听
提高自己,洗脑别人
第四篇 做个理性思考的妈妈
我的孩子没有玩伴
人生是圆的,人生是长的
家有爱游戏的小朋友
关于我儿子的职业设计
平常心,平常爱
有前提的无条件的爱
培养一个谦让的孩子
女孩不富养
重读安徒生童话
父亲,孩子需要你
新爸新做:挑战旧“军规”
做一个怀疑的父母
你可以对理论说“不”
前 言
.
媒体评论
.
在线试读
自序 孩子,让我温柔地爱你
我后悔对孩子做过的事情有两件。
件事是哥哥刚出生的时候,为了让他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我们用费伯入眠法训练他。这种方式也叫做“crying out”(“哭出来”),就是在孩子还醒着的时候,将他独自放在小床上,让他哭3分钟后,进去看看,然后等他再哭3分钟,再进去看看,直到孩子终入睡。那时我们旅行很多,每到不同的地方,都这样让他哭上几个晚上来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
第二件事是给哥哥定时喂奶。其实那时我的奶多得可以供全家人天天喝咖啡,但是,我照着书上的说法,就是要熬到某个时间才给哥哥哺乳。每次没到喂奶时间,哥哥就开始嗷嗷地哭闹,我和母亲抱着他东走西走,左哄右哄,一定要等足3个小时才喂他。
哥哥如今健康地成长着,似乎看不出来当年的那些哭泣给他留下了什么不良影响,但我就是难忘那些哭声,难忘他渴望、祈求的眼神。
我后悔的是,在抚养哥哥的初阶段,我为什么更热衷于照搬书本而不是满足我的孩子的需要?
轮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情况有了改变。
弟弟本身是一个倔强的孩子,费伯入眠法在他身上试验了一天就结束了,因为他整整哭了40分钟却仍旧不睡。他一直跟我睡,后来哥哥也来跟我一起睡了,现在他们哥俩在我们的卧房里睡一个高低床,通宵安眠,大家相安无事,让我再次怀疑让哥哥平白流下的那些眼泪是否有价值。弟弟是按需哺乳的,我候在他身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需要,我就给他喂奶。虽然我不能像给哥哥哺乳的时候一样约好时间每天下午去做产后体操,体型直到一年后才慢慢恢复,但作为一个母亲,这实在不算什么了不起的牺牲,但是却省却了弟弟很多的眼泪和焦虑。
※ 理论不完全是真理
有人说,孩子从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笑中学到的多。也许是这样。如果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金鱼在换水的时候从下水道冲走了,或者孩子爬树的时候从树枝上失手掉下来摔痛了屁股,此时他们的哭,是伤心,却也是学习:下次换水的时候,会把金鱼先捞出来;爬树的时候,也许会选择容易一点的去尝试。
但还有一种哭是当意愿得不到满足时的哭。今天就是不买冰激凌,让你哭哭,看到妈妈的决心,下次自然就不会再哭了。这是很多教科书上关于如何应对“找麻烦”的孩子的公开秘诀。
我曾经严格按照书本养孩子。哥哥出生前,我几乎读遍了东京美国俱乐部里所能找到的关于抚养、教育幼儿的书籍,我买下了西方人奉为经典的What to Expect When You are Expecting(《孕期完全指导手册》)和What to Expect in the First Year(《0—1岁育儿手册》)。我一丝不苟地照着书做了,然而,在哥哥7岁、弟弟5岁的今天,我后悔了。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一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我开始怀疑,怀疑这些理论,怀疑对孩子的那些看似有理的无情和残忍。
“如果你是一个研究者,你想检测在人们的饮食中砍去一半的盐的影响……你可能会注意到根据近的临床试验,被严格控制盐摄入量的心脏病人比那些照常摄入盐量的病人身体变得更糟糕;同时,你可能注意到有新的研究成果指出,盐有利于改善情绪以及对抗抑郁症。而通过封闭式的试验和观察,当饮食中的盐量减少的时候,人们可能以吃得更多的方式来弥补。但是,如果你是纽约市市长,你就不用考虑这么多。”
这是《纽约时报》对市长迈克尔•布鲁姆伯格近下令要将饮食业和饭店的盐量减少一半的做法的评论。文中提到的骤然减少盐摄入量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种种影响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有详细的介绍,跟那些主张饮食中应该少盐甚至是无盐的理论一样言之凿凿,一样让人信服。
这篇报道,再次让我怀疑那些打着科学的幌子对孩子进行折磨和“残酷”对待的理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当这种理论成为主流的时候,就变成了真理。我的婆婆跟我说,当年她生养我的老公和他的兄弟姊妹的时候,大家都讲奶粉可以提供给孩子好的营养,母乳喂养是落后而不卫生的。于是我的婆婆,一个智慧、坚强、充满爱心的女性,出于爱,坚决没有给孩子哺乳,跟我们现在,出于爱,出于相信科学,坚决为孩子哺乳一样。
谁能够说我们时代的理论一定就是真理呢?比如关于盐的食用,如果没有《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我们如何会知道其实还有不同的“真相”存在?理论是无数的,而且听上去都能自圆其说,但一定就是真理吗?
当科学言之凿凿的时候,你还是需要自己去思考。每一种流行的理论总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否则没有人会相信。因为道理总是人说出来的,而有人参与的时候,就难免有主观意愿,有选择和不选择。
有时两种对立的理论听起来都有道理。典型的莫过于按需哺乳和定时哺乳两种说法。主张定时哺乳的说定时哺乳可以帮助奶量恢复,让婴儿更有效地吸吮,但根据国际母乳协会辅导师小巫的说法,定时哺乳来自于奶粉喂养的需求,不合乎自然的规律,按需哺乳才科学。
真理和科学似乎可以有多种版本,所以,别拿着书本跟你的孩子较劲,因为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成长是稍纵即逝的,你不可能不断地去拿他做试验,验证哪一种科学才是真理。
※ 相信你的直觉和常识
当不能相信书本和理论的时候,试试看相信自己的常识和直觉。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囚犯被捆绑在洞穴中,他们无法看见身后的东西,只能看见眼前的篝火以及篝火投射到墙壁上的自己的影子,他们因此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直到一个人逃出洞穴,看到真实的世界。但他的描述,却没有人相信。柏拉图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感性的东西(影子)是不真实的,理性(外面的世界)才是真理。
但是,近科学家根据对一群因事故失去情感感受和表达能力的人的研究,却发现,单纯依靠理论和信息,缺乏感性和直觉,这些人其实连晚餐吃什么都不能做出决定。感觉和常识,有时候可以说是我们残留的动物性,但如果它们已经引领我们人类百万年直到现在,大概也是有其原因和功用的。
我们这一代不是天生的母亲。我们需要学习,但不是学习所有的理论,而是学习如何去爱。胡适研究学者程巢父的儿子程汉回忆自己的母亲,这样说:“母亲从小就阻止我画画,因为她有一个逻辑:画画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就考不取大学,考不取大学就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她就不安心,于是为了自己安心,母亲便让我伤心了!”
这是一代母亲的悲哀,一代孩子的悲哀。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总是容易的,拒绝被环境左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凡事都有代价,如果你做一个有勇气、独立思考的母亲,你更可能会拥有一个具备同样品质的孩子。
做母亲,其实是人生的挑战。很多女运动员做了母亲后复出,反而取得更大的成功,都说是因为身体素质的改变,其实更可能是心理素质和人生境界的改变。很多人做女孩的时候,由别人做决定,但做母亲,却要你自己为别人做决定,而你在孩子如此幼小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决定比你作为母亲的决定更责任重大了,如果此时你可以充满自信地为孩子做决定,你当然有能力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做决定。
孩子幼小的时候,你的常识和勇气是保护孩子好的武器。
※ 温柔,再温柔
关于如何约束孩子,有很多说法。有些确实有效,但如果以此作为尚方宝剑,贯彻到每个孩子身上,有时不光无效,还可能伤害孩子。要记住,以强硬对待强硬,你将收获强硬。即使约束孩子,也不是你跟孩子较劲的时候,要跟孩子争输赢,后的结果,都是你输。
当孩子打人了,教科书上的对策一般是要求立刻阻止孩子,让他道歉,并视情况的严重性给予某种惩罚或剥夺。但是,这些对策落实到一些孩子身上,却死活得不到那个“对不起”,一再威逼之下,可能导致孩子内心的愤怒,下一次以更加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父母会以更强硬的手段来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行同样的措施,但是,你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却得到一个叛逆的孩子。
试试看,温柔地对待你的孩子。试试看,在一定范围内宽容他的缺点。一般教科书上会严申对伤害自己和他人以及损坏他人财物的行为决不宽恕,但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你爱他,你可以试试看,告诉他,他错了,希望他不要再犯,同时给他以温暖的拥抱,让他感到你仍然爱他,你不是敌人,他做错了事,当世界都联合在一起反对他的时候,他还是可以在你这里找到爱和保护。试试看,温柔地对待他。想想看,如果所有人都反对你的时候,你还需要你的爱人对你说不吗?要跟孩子平等相处,要做孩子信任的朋友,首先试试“穿他的鞋”。
有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此时,也不要跟孩子争输赢。孩子也许在一段时间里拒绝合作,让他帮你把窗帘拉上,他可能公然说:我今天不想给任何人帮忙。而这时你两手端着给他的奶和水,同时浴缸里为他放的洗澡水又快满了。你可能愤怒到极点,可是,你还是只能忍住。你可以大声斥责他,逼他去拉上窗帘,但是,你也可以把手里的奶放下,自己去把窗帘拉上。跟孩子没有必要去争谁是老大,没有必要要他事事一定听你的。父母要有权威,但不在于你的声音有多大,不在于你可以剥夺和惩罚他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道理,在于你是否令人信服,是否更有能力自我控制。——你对待成人是这样,对待孩子也可以如此。
做一个自信的母亲。顺应孩子的天性并用你作为母亲的直觉来养育孩子。让我们温柔而不是残酷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哪怕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哪怕我们有书为据。不要伤害他。不要相信什么“现在吃点苦头对以后好”的说法。每一刻都是生活,对你来讲是这样,对孩子来讲也是这样。
我后悔对孩子做过的事情有两件。
件事是哥哥刚出生的时候,为了让他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我们用费伯入眠法训练他。这种方式也叫做“crying out”(“哭出来”),就是在孩子还醒着的时候,将他独自放在小床上,让他哭3分钟后,进去看看,然后等他再哭3分钟,再进去看看,直到孩子终入睡。那时我们旅行很多,每到不同的地方,都这样让他哭上几个晚上来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
第二件事是给哥哥定时喂奶。其实那时我的奶多得可以供全家人天天喝咖啡,但是,我照着书上的说法,就是要熬到某个时间才给哥哥哺乳。每次没到喂奶时间,哥哥就开始嗷嗷地哭闹,我和母亲抱着他东走西走,左哄右哄,一定要等足3个小时才喂他。
哥哥如今健康地成长着,似乎看不出来当年的那些哭泣给他留下了什么不良影响,但我就是难忘那些哭声,难忘他渴望、祈求的眼神。
我后悔的是,在抚养哥哥的初阶段,我为什么更热衷于照搬书本而不是满足我的孩子的需要?
轮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情况有了改变。
弟弟本身是一个倔强的孩子,费伯入眠法在他身上试验了一天就结束了,因为他整整哭了40分钟却仍旧不睡。他一直跟我睡,后来哥哥也来跟我一起睡了,现在他们哥俩在我们的卧房里睡一个高低床,通宵安眠,大家相安无事,让我再次怀疑让哥哥平白流下的那些眼泪是否有价值。弟弟是按需哺乳的,我候在他身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需要,我就给他喂奶。虽然我不能像给哥哥哺乳的时候一样约好时间每天下午去做产后体操,体型直到一年后才慢慢恢复,但作为一个母亲,这实在不算什么了不起的牺牲,但是却省却了弟弟很多的眼泪和焦虑。
※ 理论不完全是真理
有人说,孩子从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笑中学到的多。也许是这样。如果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金鱼在换水的时候从下水道冲走了,或者孩子爬树的时候从树枝上失手掉下来摔痛了屁股,此时他们的哭,是伤心,却也是学习:下次换水的时候,会把金鱼先捞出来;爬树的时候,也许会选择容易一点的去尝试。
但还有一种哭是当意愿得不到满足时的哭。今天就是不买冰激凌,让你哭哭,看到妈妈的决心,下次自然就不会再哭了。这是很多教科书上关于如何应对“找麻烦”的孩子的公开秘诀。
我曾经严格按照书本养孩子。哥哥出生前,我几乎读遍了东京美国俱乐部里所能找到的关于抚养、教育幼儿的书籍,我买下了西方人奉为经典的What to Expect When You are Expecting(《孕期完全指导手册》)和What to Expect in the First Year(《0—1岁育儿手册》)。我一丝不苟地照着书做了,然而,在哥哥7岁、弟弟5岁的今天,我后悔了。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一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我开始怀疑,怀疑这些理论,怀疑对孩子的那些看似有理的无情和残忍。
“如果你是一个研究者,你想检测在人们的饮食中砍去一半的盐的影响……你可能会注意到根据近的临床试验,被严格控制盐摄入量的心脏病人比那些照常摄入盐量的病人身体变得更糟糕;同时,你可能注意到有新的研究成果指出,盐有利于改善情绪以及对抗抑郁症。而通过封闭式的试验和观察,当饮食中的盐量减少的时候,人们可能以吃得更多的方式来弥补。但是,如果你是纽约市市长,你就不用考虑这么多。”
这是《纽约时报》对市长迈克尔•布鲁姆伯格近下令要将饮食业和饭店的盐量减少一半的做法的评论。文中提到的骤然减少盐摄入量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种种影响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有详细的介绍,跟那些主张饮食中应该少盐甚至是无盐的理论一样言之凿凿,一样让人信服。
这篇报道,再次让我怀疑那些打着科学的幌子对孩子进行折磨和“残酷”对待的理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当这种理论成为主流的时候,就变成了真理。我的婆婆跟我说,当年她生养我的老公和他的兄弟姊妹的时候,大家都讲奶粉可以提供给孩子好的营养,母乳喂养是落后而不卫生的。于是我的婆婆,一个智慧、坚强、充满爱心的女性,出于爱,坚决没有给孩子哺乳,跟我们现在,出于爱,出于相信科学,坚决为孩子哺乳一样。
谁能够说我们时代的理论一定就是真理呢?比如关于盐的食用,如果没有《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我们如何会知道其实还有不同的“真相”存在?理论是无数的,而且听上去都能自圆其说,但一定就是真理吗?
当科学言之凿凿的时候,你还是需要自己去思考。每一种流行的理论总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否则没有人会相信。因为道理总是人说出来的,而有人参与的时候,就难免有主观意愿,有选择和不选择。
有时两种对立的理论听起来都有道理。典型的莫过于按需哺乳和定时哺乳两种说法。主张定时哺乳的说定时哺乳可以帮助奶量恢复,让婴儿更有效地吸吮,但根据国际母乳协会辅导师小巫的说法,定时哺乳来自于奶粉喂养的需求,不合乎自然的规律,按需哺乳才科学。
真理和科学似乎可以有多种版本,所以,别拿着书本跟你的孩子较劲,因为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成长是稍纵即逝的,你不可能不断地去拿他做试验,验证哪一种科学才是真理。
※ 相信你的直觉和常识
当不能相信书本和理论的时候,试试看相信自己的常识和直觉。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囚犯被捆绑在洞穴中,他们无法看见身后的东西,只能看见眼前的篝火以及篝火投射到墙壁上的自己的影子,他们因此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直到一个人逃出洞穴,看到真实的世界。但他的描述,却没有人相信。柏拉图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感性的东西(影子)是不真实的,理性(外面的世界)才是真理。
但是,近科学家根据对一群因事故失去情感感受和表达能力的人的研究,却发现,单纯依靠理论和信息,缺乏感性和直觉,这些人其实连晚餐吃什么都不能做出决定。感觉和常识,有时候可以说是我们残留的动物性,但如果它们已经引领我们人类百万年直到现在,大概也是有其原因和功用的。
我们这一代不是天生的母亲。我们需要学习,但不是学习所有的理论,而是学习如何去爱。胡适研究学者程巢父的儿子程汉回忆自己的母亲,这样说:“母亲从小就阻止我画画,因为她有一个逻辑:画画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就考不取大学,考不取大学就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她就不安心,于是为了自己安心,母亲便让我伤心了!”
这是一代母亲的悲哀,一代孩子的悲哀。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总是容易的,拒绝被环境左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凡事都有代价,如果你做一个有勇气、独立思考的母亲,你更可能会拥有一个具备同样品质的孩子。
做母亲,其实是人生的挑战。很多女运动员做了母亲后复出,反而取得更大的成功,都说是因为身体素质的改变,其实更可能是心理素质和人生境界的改变。很多人做女孩的时候,由别人做决定,但做母亲,却要你自己为别人做决定,而你在孩子如此幼小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决定比你作为母亲的决定更责任重大了,如果此时你可以充满自信地为孩子做决定,你当然有能力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做决定。
孩子幼小的时候,你的常识和勇气是保护孩子好的武器。
※ 温柔,再温柔
关于如何约束孩子,有很多说法。有些确实有效,但如果以此作为尚方宝剑,贯彻到每个孩子身上,有时不光无效,还可能伤害孩子。要记住,以强硬对待强硬,你将收获强硬。即使约束孩子,也不是你跟孩子较劲的时候,要跟孩子争输赢,后的结果,都是你输。
当孩子打人了,教科书上的对策一般是要求立刻阻止孩子,让他道歉,并视情况的严重性给予某种惩罚或剥夺。但是,这些对策落实到一些孩子身上,却死活得不到那个“对不起”,一再威逼之下,可能导致孩子内心的愤怒,下一次以更加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父母会以更强硬的手段来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行同样的措施,但是,你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却得到一个叛逆的孩子。
试试看,温柔地对待你的孩子。试试看,在一定范围内宽容他的缺点。一般教科书上会严申对伤害自己和他人以及损坏他人财物的行为决不宽恕,但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你爱他,你可以试试看,告诉他,他错了,希望他不要再犯,同时给他以温暖的拥抱,让他感到你仍然爱他,你不是敌人,他做错了事,当世界都联合在一起反对他的时候,他还是可以在你这里找到爱和保护。试试看,温柔地对待他。想想看,如果所有人都反对你的时候,你还需要你的爱人对你说不吗?要跟孩子平等相处,要做孩子信任的朋友,首先试试“穿他的鞋”。
有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此时,也不要跟孩子争输赢。孩子也许在一段时间里拒绝合作,让他帮你把窗帘拉上,他可能公然说:我今天不想给任何人帮忙。而这时你两手端着给他的奶和水,同时浴缸里为他放的洗澡水又快满了。你可能愤怒到极点,可是,你还是只能忍住。你可以大声斥责他,逼他去拉上窗帘,但是,你也可以把手里的奶放下,自己去把窗帘拉上。跟孩子没有必要去争谁是老大,没有必要要他事事一定听你的。父母要有权威,但不在于你的声音有多大,不在于你可以剥夺和惩罚他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道理,在于你是否令人信服,是否更有能力自我控制。——你对待成人是这样,对待孩子也可以如此。
做一个自信的母亲。顺应孩子的天性并用你作为母亲的直觉来养育孩子。让我们温柔而不是残酷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哪怕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哪怕我们有书为据。不要伤害他。不要相信什么“现在吃点苦头对以后好”的说法。每一刻都是生活,对你来讲是这样,对孩子来讲也是这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