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486716
1.《陈志武金融通识课》作者陈志武是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与张维迎、吴敬琏等并称为受企业家推崇的华人经济学家。
2.同名音频付费课程是喜马拉雅年度付费精品课程,总播放量接近1500万次。本书在原课程基础上调整了章节体系,增加了延伸阅读和参考文献,帮助读者提升理论认知。
3.冯仑、沈南鹏、郭广昌、潘石屹、徐小平等百余位CEO推荐的国民金融通识课,打开通往财富自由的思维之门。
4.代表作《金融的逻辑》获得过23项年度图书奖,本书延续了前著的严谨和体系,但行文更加通俗易懂。浓缩20余年学术研究和常春藤名校授课精华,帮你解答“为何现代人勤劳而不富有、富有而不幸福”之惑。
5.金融是工具,更是思维模式,你所追求的自由都从这里开始。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创业者,都需要认清财富本源,升级认知模式。
全书从金融的历史功绩入手,通过养子防老、礼法之争等案例来深入解析金融对普通人的意义。全书六个部分,分别从借贷、现代公司融资、商业模式等方面逐步解答金融之所以让人更加自由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普及了很多时下流行的金融工具。每章设有延伸阅读,帮助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金融背后的理论基础和逻辑。
本书文字通俗易懂,几乎没有公式和金融模型,却能从历史的角度和量化分析的视角来帮助读者建立金融思维,以更经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运转逻辑,升级认知模式。
第一部分 金融无处不在
第1 章 金融是什么?
1.1 金融到底为啥、为谁、为何?
1.2 左宗棠西征的金融故事
1.3 金融的本质是价值的跨时空交换
延伸阅读
第2 章 从金融的角度看传统社会
2.1 养子防老:儒家文化是怎么来的?
2.2“ 养子防老”:贞节文化的金融逻辑
2.3 我们为什么只认亲子?
延伸阅读
第3 章 儒家与宗祠的历史绩效
3.1 血案引爆“礼法之争”:礼教的根为何这么深?
3.2 你家宗祠背后的故事
3.3 儒家文化的历史绩效
延伸阅读
第4 章 婚姻是爱情还是避险手段?
4.1“ 爱情”终于在中国胜利?
4.2 干吗把女儿外嫁很远?
4.3 旧社会为什么是卖妻而不是卖夫?
延伸阅读
第5 章 保险是怎么回事?
5.1 保险产品有哪些?
5.2 前海人寿背后的故事:保险业是怎么起来的?
5.3 保险产品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延伸阅读
第6 章 金融改变社会
6.1 长治久安:金融何以减少犯罪?
6.2 礼尚往来:中国人为什么爱送礼?
6.3 体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金融故事
延伸阅读
第二部分 借贷
第7 章 借钱是怎么回事?
7.1 青年人借钱花不好吗?
7.2 借钱花逼你有出息/101
7.3 消费也是投资:借钱花的逻辑
延伸阅读
第8 章 借贷关系中的重要变量:利率
8.1 利率是怎么回事?
8.2 利率为何居高不下?
延伸阅读
第9 章 借贷是压榨还是便利?
9.1 借贷命案中到底谁打死谁?
9.2 印度免债风暴告诉我们什么?
9.3 金融只是富人俱乐部吗?
延伸阅读
第三部分 现代企业与公司金融
第10 章 横空出世的公司
10.1 公司:现代世界中富可敌国的实体
10.2 互联网企业的诞生:股票与公司
10.3 公司的本质:“一堆法律契约的组合体”
延伸阅读
第11 章 公司在中国
11.1 为什么中国难有百年企业:济宁玉堂酱园的故事
11.2 家族企业:商业联姻值多少?
11.3 洋务运动强国梦:“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
延伸阅读
第12 章 现代公司的融资方法
12.1 亚马逊的股权融资:烧钱发展成世界首富
12.2 公司融资:债务和股权融资不是一回事
12.3 恒大地产的烦恼:长期债还是短期债?
12.4 公司资产证券化:安然如何表外融资?
延伸阅读
第13 章 为什么公司要追求上市?
13.1 远大集团:上市还是不上市?
13.2 市值管理:上市不只是敲钟
13.3 为何买壳上市?
13.4 分众传媒回归路:去哪里上市最好?
延伸阅读
第四部分 商业模式的演化
第14 章 商业模式的选择
14.1 公司什么都做是馅饼还是陷阱?
14.2 为什么发达国家公司在放弃产业多元化经营?
14.3 商业模式选择:邵氏兄弟VS 嘉禾影业
延伸阅读
第15 章 金融改变商业模式
15.1 公司的边界:常州天合与无锡尚德的不同命运
15.2 控制是金:安邦的商业模式
15.3 金融是发展加速器:通用汽车与福特的故事
延伸阅读
第16 章 哪个行业更赚钱?
16.1 珍惜资本:如家酒店的故事
16.2 规模制胜:沃尔玛的商业帝国
16.3 公司文化:让员工高兴有啥好处?
延伸阅读
……
对很多人来说,金融似乎太高大上,是一个搞不懂的迷。而对其他人来说,金融只是一门钱的生意,所以是一个很现实、低俗的事,就像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应以道义为本,道义价值重于物质利益,不要动不动就谈钱!
那么,金融到底是什么?是为啥、为谁、为何?金融难道真的只是“用钱赚钱”的事情,没有道义价值吗?金融的社会意义在哪里呢?对一般人来说,又该怎么学好、用好金融呢?——这些都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当然还有更多。
从1986 年我去耶鲁大学读金融开始,到现在,已经教金融、研究金融并从事一些金融实业32 年。这些年里,我一直苦闷的一件事是:找不到一本适合大家学习金融、了解金融全貌的书。大学里关于金融课程的书,尤其是MBA 教材,都太侧重技术性,不谈及金融的社会价值,更不教你如何从金融视角去理解历史、分析文化的起源,而一般经济学教材又对金融谈得太少。所以,我一直准备写一本这样的书,开一门适合国人学习金融的课,这门课会避免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会以通俗语言讲解金融的逻辑。在2017 年,正好喜马拉雅
FM 找我开一门这样的音频课,于是,就有了这门为期一年的金融课。目前这本书是基于该课程的前半部分内容,补充了延伸阅读和参考文献。
这本书综合概括了过去30 余年我对金融的学习与认知。你会学习到,金融的核心任务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跨期价值交换问题,比如,张三今天把10万元借给李四用,同时李四承诺一年后归还本金并付利息10%,这样,张三牺牲今天的钱以换得未来的收益,而李四要牺牲未来的收益,但今天可以先用上这10 万元钱。还有你可能知道的股票投资、基金、债券、保险等等,这些都是交易双方跨越不同时间点所做的价值交换。尽管金融要解决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应用场景也五花八门,原因在于:这些跨期价值交换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跨期承诺(intertemporal commitment),而跨期承诺是人类社会最难解决的挑战!万一李四跑掉了怎么办?或者人不跑,但一年后李四有钱却不愿意还,或者干脆就没钱了,那该怎么办呢?
一旦你用这个角度看待金融了,就能理解,在金融市场出现之前,人类做了很多文化和社会组织创新,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跨期承诺的挑战,提升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换的安全度。比如,“养子防老”就是一种金融安排,让儿子作为父母防患于未然与养老保障的载体,儿子年幼时父母在其身上投资、供他读书,等儿子长大了必须回报父母,所以,父母跟儿子之间也是在做跨期交换。虽然我们不用金融的术语来表述这种传统的人格化安排,但其功用实效跟金融产品一样。可是,这种养子防老的安排是否靠得住呢?这就需要孝道等“三纲五常”道德伦理,去约束儿子的行为,保证他不会“跑路”逃债,这就是为什么儒家对“不孝”历来就是“零容忍”。
因此,在这里你会学习到,传统习俗、迷信、宗教,包括爱情、婚姻、家庭、礼尚往来,以及儒家、基督教等文化的背后,其实含有丰富的金融逻辑。也就是说,许多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因为金融市场缺失而产生的,是为了解决本来应该由金融解决的一些问题而来的。当然,这也意味着,一旦金融市场发达了,许多传统文化内涵就会变得多余,就需要改变。看完这本书,你会理解为什么金融不仅解放个人、给你带来自由,而且也迫使儒家文化进行转型。
——巴曙松 香港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
金融就像家里的门一样,既然躲不开还不如把它搞懂。熟悉金融逻辑,搞懂财富道理。
——冯仑 万通董事局主席
把握好金融的逻辑,规划好自己的事业。做个明白人,用金融思维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郭广昌 复星集团董事长
金融解放个人,市场通往自由。学习金融逻辑,搞懂财富本源!
——潘石屹 SOHO中国董事长
创业谁都可以做,但创业成功不容易。了解金融逻辑,搞懂成功基础。
——沈南鹏 红杉资本创始合伙人
我鼓励你去创业、把握好自己的职业,也推荐陈志武教授的金融通识课,用金融思维看懂这个世界,助你养成财富思维,帮你实现财务自由。
——徐小平 真格基金创始人
一般情况下,青年人是比较缺钱的群体,但又是需求最大的群体,除了工资和家里的帮助,借钱花往往是最常见的方式。比如向身边朋友借钱、用信用卡,或者找网贷,但因为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加上部分贷款形式法律约束不够,很容易发生各种问题,那么青年人到底应不应该借钱花呢?
2017 年5 月27 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监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并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要制订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同时,杜绝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培训、求职、职业指导等名义,捆绑推荐信贷服务。一些地方“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给校园安全和学生权益带来严重损害,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所以,从父母、亲戚到官方,都要收紧或者禁止大学生贷款业务。为什么会这样呢?青年人借钱花不好吗?你也知道,校园贷的确问题很多,一些放贷机构诱贷、骗贷或者通过高利贷恶意敲诈学生,这些违法违德行为必须得到整治。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根源上认识到青年人借钱花的必要性,然后,从实际运营上改善校园贷与其他青年人贷款品种的挑战,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禁止。
青年时是一辈子中收入最少的时期我是1979 年上大学,到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在叫中南大学。在那四年大学期间,几乎每个同学都有助学金,只是金额不同。记得我每个月有20 元左右的助学金,加上兄长们的支持,我每天可以花的钱差不多有一块,用于吃饭的钱要控制在八毛以下,大概早餐一毛五、午餐和晚餐各三毛。用于买衣服、洗浴等的零花钱很少。买书、看电影的钱就更少了。
现在回头看,那真是我一辈子中最没钱、收入最低的时候。不只大学四年是这样,后来在国防科大和耶鲁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也如此,收入有一些,但是不高,尤其跟我现在的收入比低很多,只能勉强生活。可是,在人生中,青年时又是最需要花钱的时期,花钱得到的感受最好,实际效果也最具体。
一方面,需要读书学习,积累人力资本。如果当时有更多的钱,那肯定可以买更多书,到更多地方旅游学习、参加讲习班、听不同的讲座、拓展知识面,更主动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另一方面,那时期也是谈恋爱、找对象的时候,也是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经历,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我们那个年代,谈恋爱还没有到有车有房的程度,但如果你连请女朋友看电影、泡餐馆、游山水的钱都没有,你可选的女朋友范围就大大缩小了。不管你现在是青年还是已经做父母了,你都知道这个财务约束对人生一辈子的影响会非常严重。而等你结婚成家了,青年的家庭也更需要财力去发展、建设。
因此,青年时最需要花钱,但又偏偏最没钱。而到现在,我50 岁出头,女儿也大学毕业了,家里不怎么需要花钱。再一个,我也不像青年时候那样享受花钱了,吃得不如原来那么香,玩得也不像原来那么来劲,可这时候又偏偏是一辈子中收入最多的时期。
因此,收入的人生轨迹跟开支的人生轨迹之间存在根本的矛盾,两者之间有严重的年龄错配。有没有办法把年长时期的收入转移到青年的时候去花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璟璃 –
陈教授书里的金融逻辑很多是比较颠覆传统思维的,比如养子防老、年轻人借钱花之类的,但是用金融思维重新思考后发现很对,只是之前没有发现
两条腿的凳… –
开头的左宗棠打仗借钱就印象深刻,打仗太耗国力了,如果纯靠国库的钱来打仗,肯定是越来越艰难,这几天听高晓松讲荷兰的金融历史非常过瘾
夕阳红茶馆 –
巴菲特有句话,如果你到了四五十岁还不能在睡觉的时候赚钱就太失败了,现在想想也挺近了,早一点了解一些金融的知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紫色草 –
看了这本书觉得金融原来并不难,而且实实在在在身边发生的,通过这本书的视角就可以看到身旁发生的一件件金融学原理的事情
w熊熊娘 –
以往谈金融都避不开理论和数学模型,陈志武教授则认为金融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跨期价值交换,让未来和今天的价值进行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