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传记影视明星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

作者:李展鹏,卓男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ISBN: 9787108051318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3.99

类别: 影视明星 SKU:5c23a178421aa985877a7283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1318丛书名: 三联国际

编辑推荐

  二〇一三年是梅艳芳逝世十周年。十年以来,从坊间、传媒到学术界对梅艳芳的讨论,早已超出对一个已故巨星的纯粹怀念。本书在怀念之余重新审视梅艳芳,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梅艳芳。不少人指出,梅艳芳的形象、音乐与电影的代表性,标志了香港一个不可再现的精彩时代,是港式流行文化及香港人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对于内地读者了解香港文化大有裨益。
  另外,梅艳芳在内地正如张国荣一样,也拥有大批拥趸,因而潜在的读者数量非常可观。
  一本全方位真实呈现梅艳芳歌影成就的专著
  本书旨在对梅艳芳作深入的评论及赏析,尝试深入浅出,并以多元角度讨论。
  独家深度访问:包括黎小田、伦永亮、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许冠文、许志安、郑裕玲等,谈论梅艳芳的演技、角色、专业精神,他们跟梅艳芳的合作经验,及其在香港音乐及电影中的代表性等。
  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及评论人撰稿:如从性别政治、流行文化、明星研究、身份认同及香港七八十年代音乐及电影发展等不同议题切入。
  书中亦收录梅艳芳逝世当年,各界人士的撰文悼念,道出她对整个影坛、歌坛及社会的影响与价值,包括张五常、李碧华、陶杰、张敏仪、吴霭仪、黄霑等人的文章。

 

内容简介

  在音乐方面,梅艳芳歌路纵横,形象百变;她有“东方麦当娜”之称,同时大量改编日本歌曲,又翻唱国语老歌,但在挪用其他地方的元素之同时,梅艳芳却建立个人风格——那是香港混杂文化的代表。在当过多届歌后、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均破纪录的背后,梅艳芳身上铭刻了香港文化。
  电影方面,除了曾是影后、香港片酬*的女星外,她也是少有游走不同电影类型而都获得肯定的香港女演员:文艺片《胭脂扣》、喜剧《审死官》、动作片《东方三侠》都非常成功。这跟她舞台上的百变形像有关,也跟当时香港的外向型文化特质关系甚大。这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人更了解梅艳芳,而是从她身上了解整个香港文化的独特性。

目  录

Part One 台上艳光四射
 黎小田:八十年代造星工程
 伦永亮:大娱乐家的台前幕后
 许志安:她爱歌迷爱得疯狂
   彭敬慈:一吻订下师徒情
 郑丹瑞:150%的卖力演出
 温应鸿:可一不可再的经典
Part Two 戏里芳华流传
 关锦鹏:把百变带进戏中
 许鞍华:一出场便有戏
 许冠文:上帝怎可带走这天才?
 鲍德熹:当摄影大师遇上百变影后
 郑裕玲:真心相聚,惺惺相惜
 陈友:她是真性情演员
Part Three 路途千回百转
 梅覃美金:香港制造的天涯歌女
 黎学斌:新秀前的青涩年华
 刘天兰:她做到的远不止歌星演员
 陈海琪:让她做回平凡女人
 吴慧娴:不止是偶像
 黄泊涛:她让我找到自己
 吴俊雄:大时代的领航人
Part Four 留下传奇梦幻
 李照兴:伴我们走过患难
 郑政恒:如花歌女.侠女豪情
 李政亮:与《胭脂扣》有关的事:梅艳芳与香港身份
 李展鹏:寻找女儿的香港──梅艳芳所代表的港式文化
Part Five 心中追忆无限
 张敏仪:留给世人美丽一面
 李碧华:花开有时,梦醒有时
 黄霑:娱圈奇女子梅艳芳
 张五常:可爱的与一个不收数尾的女人
 吴霭仪:梅艳芳
 梁款:一个丧礼,两点体会   
 刘天赐:Icon 之 死
 陶杰:向香港的品牌霸权时代告别
 洛枫:梅艳芳的死亡美学与表演艺术
 林沛理:她的生命比戏剧更传奇
 毕明:自我 无我 真我 忘我
Part Six 附录
 唱片一览
 香港演唱会一览
 电影及得奖纪录
 歌曲得奖纪录

 

在线试读

  序一
  重访梅姐,重访香港
  李展鹏
  记忆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有无限的可能性。编这本书,我重访了梅艳芳的过去,重溯了香港流行文化的岁月,并同时重组了对于香港这个城市的了解。编一本梅艳芳专书的念头,在心里酝酿多年。在她去世后的十年来,内地出版了好几本关于她的书,但大多只是新闻的拼凑,甚至把绯闻当做真事来写,可能弄巧成拙令大众误解梅艳芳。其实,无论是谈演艺成就或社会意义,梅艳芳值得有一本严肃的著作。然而,这本书该怎么写?
  《后的蔓珠莎华》这本书后采用的角度,可说是因学者吴俊雄的一句话而起。长年研究香港流行文化的他几年前受访时曾说:“ 坐着研究梅艳芳的歌词容易,但要研究她背后的华星唱片公司就不同了。” 他的意思是,研究港式流行文化,除了做文本分析,还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制作环境、生产过程。这句话令人灵机一触,一本关于梅艳芳的书,何不从她生前的工作拍档、好友、徒弟、家人,去了解这一代巨星的幕后故事?
  于是,我们用尽办法联络梅艳芳演艺生命中的重要人物,走进他们的回忆,努力重组一个立体的梅艳芳。这个过程有几重意义:首先,当然是去了解梅艳芳的演艺人生;另外,我们也从她的故事去透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东歌与香港电影;后,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去呈现香港。梅姐当然是很独特的,但她亦有普遍意义。她之所以被称为“ 香港的女儿”,就是因为她的人生、她的成就、她的精神,代表了这个城市。
  我是七〇后,二十多年来一直以歌迷影迷的距离看梅艳芳,自问对于偶像的一切知之甚详。然而,在过去一年里,我却捡拾了好些以往无缘看到、无从得知的碎片: 原来她自己改过《孤身走我路》的歌词,原来许冠文当年是这样指导她演出的,原来《心仍是冷》的合唱版是有特别理由的,原来梅艳芳早在二十年前已关注香港艺人在内地市场的生存,原来《似水流年》的副歌是黎小田写的,原来台湾金马奖救了《胭脂扣》这部电影……这些内容不只让我们走近梅艳芳的演艺人生,也让我们看到香港歌影界一群响东东的人物当年如何合作共事,如何写下香港流行文化的光辉一页。
  更动人的,还数书中众人眼中的梅艳芳真性情: 她教伦永亮化妆卸妆,她会为了电影拍摄现场的小员工出头,她会舍弃名贵轿车而跟工作人员一起坐旅游巴,她曾因为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歌迷去世而念经,她在病入膏肓的时候竟记挂着别人的病况,她在社会有大事发生时时间行动。刘天兰说她有big heart(宽阔高尚的心),从这本书可知,她的一颗big heart 是在演艺上追求卓越,在爱情上无怨无悔,在友情上不求回报,在社会上无私奉献,她对人、对世界始终怀有一份大爱。
  香港曾经出过不少巨星,但不是所有巨星都留下一种精神。细读梅艳芳的故事,你会发现“ 梅艳芳精神” 是怎样一回事。这种精神,是专业态度,是对公义的执著,是对朋友的爱护,是对世界的慈悲。她的故事展示了香港这城市的某些良好特质:兼容并蓄、大胆创新、精益求精、热心公益、是非分明。         在那些整理稿件的深夜里,我时而思潮起伏,时而眼睛湿润。我欣赏梅艳芳二十多年,但原来她还有那么多动人故事与美好特质,是我以往不知道,或只是略知一二的。重访过去,我的记忆更加丰盈。然后,我从她身上看到那个曾经精彩的香港,那个迸发过许多火花的香港。一个人,反映了一座城市。
  陶杰曾撰文《记忆是一种权利》,他说: “ 一个社会,自动失忆,是自己放弃了做人的权利。” 他强调,拒绝失忆,了解历史,世界的进步才有可能,否则我们只会沦为奴隶。陶杰的观点,正正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缓慢》的主
  题: “ 我们这个时代被遗忘的渴望缠绕,为了满足这个渴望,它献身于速度
  的魔鬼。”
  在今天这个浮光掠影的互联网时代,社会讲求“ 潮” 与“In”(流行),资讯更新的速度史无前例地快,我们遗忘的速度也是如此。当每天资讯如此泛滥,当男神女神如轮转,我们何必在乎什么经典?何必唠唠叨叨地叫新一代回望过去?但愿梅艳芳的故事可以令我们稍稍放慢脚步,看看香港来时路,看看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脉络。梅艳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并不是博物馆的文物,而是可以成为今天香港的思考资源与前进动力,并为香港未来提供一种可能性。
  至于此书简体版的面世,亦是意义重大。梅艳芳的影响遍及华人社会,并在八十年代带来了冲击; 近年有内地作者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就点出了梅艳芳当时进入内地引起的震动。在电影《如果 爱》中,在北京生活的孙纳(周迅饰)虽然不懂粤语,但在夜店工作的她,也得跟着梅艳芳的广东歌《冰山大火》跳舞表演。当年,香港文化曾是内地观众窥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而梅艳芳恰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然而,梅艳芳跟内地观众却有点缘浅。因为在演唱会犯禁唱了《坏女孩》,她曾有许多年不能在内地开演唱会。后来解禁了,她在一九九九年上春晚又引起争议:本来静静地唱首《女人花》或《亲密爱人》一定赢尽掌声,她偏要坚持创新,穿上前卫服装唱了以新派电子音乐配上唐诗的《床前明月光》,结果很多观众接受不了(去年,有电视节目就为她那次的表演“ 翻案”)。到了她临终前,张艺谋苦等她演《十面埋伏》,终还是等不到。
  种种原因,造成了她跟内地观众的既近且远,以致有所误解。曾有电影界人士表示很佩服梅艳芳,因为她当年为了表演而肯穿上奇怪服饰。这位朋友应该没受过八十年代从美国的麦当娜到英国的David Bowie(戴维 鲍伊)的文化潮流洗礼,不知道梅艳芳当年的形象是一种潮流表征,而不是什么为事业牺牲。
  这本书的面世,希望可以填补内地朋友对于梅艳芳以至她所代表的香港文化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每种文化背后都有它的脉络,而影响力曾经遍及世界的香港流行文化,亦不可能单凭一首歌一张照片去判断,而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不少朋友。李照兴、郑政恒与李政亮几位作
  者的文章,令这本书更有思考厚度。协力单位芳心荟的Eva、Francine、张琳
  及Patrick 等朋友的热心帮助,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另外,还有Jovi、Alan、
  Timothy、Danny、Eddie 等人的仗义协助。当然,我们也感谢每一位受访者,
  是你们对梅艳芳的真心,造就了这本动人的书。

 

书摘插画

插图

抢先评论了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张国荣传

EUR €24.99
加入购物车

明星史记

EUR €28.99
加入购物车

随风不逝·张国荣

EUR €54.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图文版)

EUR €27.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