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145030
1、党员身份有标准、思想有境界、行为有规范。党员如何做到合格进而优秀?党员教育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如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本书就是一部告诉党员如何成为更优秀的党员。
2、图文结合,通俗易懂,是一本内容深刻、风格有趣的党员必备读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并进而提出: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展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党员在主题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本书作为一本通俗读物,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就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进行阐释,通过图、文、理、例的生动讲解,以图抓干,以文释义,图文并茂,直观明了,有利于党员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章 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002
二、红船精神……………………………………………………003
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004
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005
五、“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006
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007
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008
八、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009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心骨
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012
二、《国际歌》的诞生…………………………………………….013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的性质的阐述…………………………….014
四、中国共产党党性定位是逐步完善成熟的…………………………….015
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016
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017
七、工人阶级的特点和历史地位……………………………………..018
八、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019
九、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020
十、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021
十一、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022
十二、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023
十三、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024
十四、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025
第三章 明确党的理想和终目标
一、党的理想和终目标……………………………………….028
二、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029
三、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030
四、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031
五、“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032
六、共产主义是理论、实践和社会制度的有机统一……………………….033
七、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并同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革命运动…………034
八、共产主义是全人类所向往的、的社会发展形态 …………………035
九、由社会主义终战胜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将是一个
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036
十、把理想细化为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037
十一、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038
十二、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039
十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040
十四、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041
十五、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042
十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好、发展好…………………………043
十七、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044
第四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
一、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046
二、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047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048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049
五、“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050
六、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科学的方法……………………..051
七、新时代我们仍然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052
八、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053
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思想………………………………….054
十、邓小平理论………………………………………………….055
十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056
十二、科学发展观………………………………………………..057
十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成果…………………………………………….058
十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059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060
十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061
十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062
十八、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063
十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064
二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065
二十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066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06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脉络……………………………………06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070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071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072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073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相互关系……………………..074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075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076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077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078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079
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080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081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082
十六、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083
十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084
十八、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的要求……………………………………085
十九、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
重大政治判断的重大意义……………………………………..086
二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087
二十一、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雄厚的基础…………………………….088
二十二、坚定“四个自信”尚需继续努力、艰苦奋斗……………………..089
二十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090
二十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091
二十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092
二十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093
二十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094
二十八、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095
第六章 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098
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099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00
四、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01
五、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02
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03
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04
八、治国理政的“总抓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105
九、“四个全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106
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107
十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108
十二、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109
十三、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110
十四、“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111
十五、“四个全面”开拓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112
十六、“四个全面”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113
十七、“四个全面”集中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114
十八、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115
十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116
二十、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17
二十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18
二十二、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119
二十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0
二十四、积极培育和践行民族复兴“价值引擎”…………………………..121
二十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在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122
二十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治理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123
二十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治理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124
二十八、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25
二十九、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6
三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127
第七章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一、“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130
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梦想………………………………131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132
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33
五、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134
六、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35
七、深刻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36
八、在伟大斗争中充分发扬斗争精神……………………………………137
九、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138
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139
第八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42
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143
三、致力于发展,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144
四、突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145
五、不断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46
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47
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148
八、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依据……………………..149
九、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形式……………………..150
十、一切为了群众………………………………………………….151
十一、一切依靠群众………………………………………………..152
十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53
十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154
十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55
十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156
第九章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58
二、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59
三、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改革开放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60
四、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市场经济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61
五、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62
六、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163
七、坚持党性原则,推进全面从严治党………………………………….164
八、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65
九、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166
十、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增强管党治党的思想自觉…………….167
十一、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着眼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168
十二、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全面深入领会党的
十九大对管党治党的科学部署……………………………………169
十三、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
保持战略定力,把“全面”“从严”落到实处……………………….170
十四、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71
9
十五、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全党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172
十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全体党员严格遵守政治纪律……………………173
十七、加强政治建设要求党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
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74
十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175
十九、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176
二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177
二十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推动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178
二十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是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基础性工程……………………..179
二十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180
二十四、新时代对党员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181
二十五、成长为一个好干部,要靠自身努力,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182
二十六、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183
二十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84
二十八、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185
二十九、正确处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关系……………………186
三十、推动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系统化和长效化…………………………187
三十一、坚持“三会一课”制度……………………………………….188
三十二、积极探索优化组织设置的方法途径………………………………189
三十三、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190
三十四、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191
三十五、认真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192
三十六、持之以恒正风肃纪…………………………………………..193
三十七、把纪律挺在全体党员面前……………………………………..194
三十八、把纪律挺在前面,首要的是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195
三十九、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196
四十、以坚定的自信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197
四十一、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根本性胜利……………………198
四十二、强化警示教育………………………………………………199
四十三、继续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200
四十四、严肃查处对党不忠诚、阳奉阴违的问题…………………………..201
四十五、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2
四十六、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203
四十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204
四十八、让巡视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205
四十九、深化政治巡视………………………………………………206
五十、发现问题是巡视工作永恒的主题………………………………….207
五十一、切实运用好巡视成果…………………………………………208
五十二、深化巡视工作,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209
五十三、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210
五十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211
五十五、增强学习本领………………………………………………212
五十六、增强政治领导本领…………………………………………..213
五十七、增强改革创新本领…………………………………………..214
五十八、增强科学发展本领…………………………………………..215
五十九、增强依法执政本领…………………………………………..216
六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217
六十一、增强狠抓落实本领…………………………………………..218
六十二、增强驾驭风险本领…………………………………………..219
第十章 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一、“进京赶考”还在路上…………………………………………..222
二、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23
三、我们面临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的考试……………………224
四、我们面临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的考试………………………………..225
五、我们面临党的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考试…………………………….226
六、坚持和发扬“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227
七、“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思想………………………………228
八、“两个务必”思想的当代意义……………………………………..229
九、永远坚持“两个务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230
十、永远坚持“两个务必”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231
十一、永远坚持“两个务必”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主观需求和客观法度……232
十二、自觉在践行“两个务必”中加强党性修养…………………………..233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红船精神
2005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正式提出“红船精神”。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首次把“红船精神”提升到“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将其归纳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就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以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标志,这是我国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长篇文章,比较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过同当时在中国影响较大的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三次激烈论战,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在中国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19 年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次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且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优秀知识分子成了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劳工阶级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认识到了自身的力量所在,从而由“自在的阶级”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这就表明在建立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工人运动的阶级基础以及二者的结合这些条件均已具备。五四运动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锻造出了骨干力量。
五、“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1 年7 月23 日,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是:李达、李汉俊( 上海),张国焘、刘仁静( 北京),、何叔衡( 长沙),董必武、陈潭秋( 武汉),王尽美、邓恩铭( 济南),陈公博( 广州),周佛海( 旅日)。包惠僧受在广州的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 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通过了党的纲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的无产阶级政党。同志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使命挑在肩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 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是恢复国民经济,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二是对农业、对手工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剥削制度在中国彻底废除了,中的劳苦大众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是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八、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革”结束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时期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