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09865
◆紧贴*课程改革标准,详细梳理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加深语文训练,将学生带出语文学习的困境。
◆这是di一本系统整理朱自清关于语文学习理念和方法的图书。同时也是di一次将叶圣陶60多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成果做了一个精华选取,分门别类,完整呈现。
◆老师的教学参考书,学生的学习指导书。“授之以渔”的具体贯彻,而且是“方法和态度”兼而有之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再学。
《大师语文:多说与少说》内容简介:
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一直以来,对语文教育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而本书完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解决了“知行”之间的过渡。
我们把叶圣陶的“大语文”理念分成了:阅读与指导,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训练学生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写作与指导,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写作技巧并分析了该如何写作;文学鉴赏,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叶圣陶关于文学作品的看法和见解,用自己的语文理论解析了多篇经典文章,精艺迭出。
内容实用、观点精妙,书中提出的要养成认真的习惯、训练缜密的思维方式等概念不止对于语文学习,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启发和帮助。
《大师语文:多说与少说》
阅读与指导
(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不必执着于字面解释,要从语文角度理解和思考。)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揣摩
精读的指导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指导大概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略读的指导
读《史记·叔孙通传》
写作与指导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 而就是生活本身。)
作文论
和教师谈写作
拿起笔来之前
开头与结尾
重读鲁迅先生的《作文秘诀》
文学鉴赏
(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
文艺作品的鉴赏
讲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讲茅盾的《浴池速写》
略谈韩愈《答李翊书》
责己重而责人轻(范文选读)
序 怎样学习国文
知识与技能
(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
论朗读
论诵读
诵读教学
论诗学门径
了解与欣赏
论校本与写作
文病类例
写作杂谈
关于“月夜蝉声”
文学与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
什么是文学
文学与语言
语文学常谈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人话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鲁迅先生的杂感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经典训练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止在实用,还在文化。)
古文学的欣赏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说文解字》别论
《尚书》别论
《诗经》别论
《春秋》三传别论
四书别论
《战国策》别论
《史记》《汉书》别论
《古诗十九首释》前言
王安石《明妃曲》
授与和启发——跟北京市语文教师讲话的提纲(序二)
从前情形是可不讲者就不讲(无论文白,翻为本地方言了事)。同事之间不谈教学,大
学尤然(此是书房传统)。
我只是凭一些设想,无实践证验,谈说虽不少,而不成系统,不切实际。真只能说“闭门造零件”,聊备参考。
我常想,启发尤重于授与。因为教学之zui终目的,在学生能自求解决(教师不能永远跟在学生背后)。且授亦授不尽的,各科教材只是“举一”,重要在学生自能“反三”。故教
学之际,总需打算如何能使学生不待教而自通。以语文课言,选几百篇东西,并非要学生能了解此几百篇就算,还要做到使他们能自己阅读与这几百篇相类似的东西,并能写相类似的东西。
能多注意启发,教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专顾授与,一切详尽地讲,教台成为教师个人的讲台,这不能算起了主导作用。
注意启发,自然会达到可不讲者就不讲。给指点一下,提出些学生所注意不到但是动一动脑筋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比直接给他们讲有益得多,因为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不是光听老师讲的。
不知道旁的课怎样,就语文课说,我很想提倡预习。预习是独立阅读的锻炼,学生读语文,目的之一就是要做到能独立阅读。预习之后再上课,听教师的讲,答教师的问,跟不预习大有不同(仔细看注,查词典,或者查一些书)。
我很想提倡注意诵读。学生预习,要他们一边动脑筋,一边好好地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过程,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总之,语言的停顿、轻重、缓急,都要恰如其分。教师读得好,学生听着,就增进理解或感受,比之繁复的讲解,有时效果更好。同时,这对学生作文也有帮助。因为作文虽然用笔写在纸上,归根结底是语言方面的事,听老师的范读,自己能读好,语言运用就熟了。
若言教法,恐只能“见子打子”,亦即视各篇而异,一律对付,势必流于形式,无多实效。精简节约,抓住要害,以启发为主,不要怕学生伤脑筋,一滴一点都拿来给他们,大概是较有效的办法。
还要说一说练习。配合课文,作某一方面的练习,我以为不宜练过一回就算,以后还要加深,作变化,再作这方面的练习。因为学语文是养成习惯的事,必须锲而不舍,方可奏效。
记叙文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场景的转换,zui宜用种种办法使学生弄清楚。记叙文的对话,在好文章里,一定有必要的作用,亦宜注意(实际上的对话,必然不止于此)。
弄清楚这些,于读得透彻有助,也于作文练习有好处。
议论文姑以《师说》为例,选不选我还不知道。议论文首宜察其思路,即如何推理,达到结论。就此篇而言,首先确定“师”之概念。下接“惑”说,可见“惑”是“道”和“业”方面的“惑”。而“业”又包在“道”内,有“道”即有“业”。于是达到能解惑即可师,无分贵贱少长,“道之所存,即师之所存”。以上是一般原则。以下说现况,慨叹师道之不传,今人之多惑。今人不如古圣人,圣愚判然,皆由于此。孩子习句读,要叫他们从师,自己有惑,倒不从师。一般人“不耻相师”,士大夫倒耻于从师。这是士大夫中间师道不行的情况,也就是师道不行的例证。以下说“圣人无常师”,为什么“无常师”,这就归结到“无常师”的结论,宗旨在提倡恢复师道。
明白作者的思路,才能评其当否。读任何文章,必须经过一番思考,通体理解信服,接受才是真正的接受,于思想行动能起作用。至于读古文,那更要批判的接受。如此篇的概念,一般说,我们可以接受。“道”是政治、“业”是业务。但是按具体内容说,彼之道与我们今日之道完全不同。“道之所存,即师之所存”,我们也可以接受。“弟子不必不如师……”几句更可以接受,我们看报,天天见到这样的例证。
但是他说古圣人出人远,今人远不如古圣人,这是崇古思想。他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语气之间透露轩轾之意,跟我们尊重和热爱劳动大众相反(其中宜除去“巫”)。
这都非批判不可。
我们既要读古文,就必须随时养成批判的能力。这不仅对本篇,尤其要为学生自己读古书作准备。
诗歌与散文不同。散文无论什么体裁,总是有始有终的,或以事情的经过为线索,或以推断的进展为线索,或作补说补叙,总要交代清楚。诗歌则给你些zui强、zui深的印象,不一定有发端和收尾,且往往是跳跃式的(诗中很少用连词),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
诗歌的语言也与散文不同。如“直上重霄九”“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中可以,散文就不可以。这一点也必须弄清楚,才能诵读诗歌而不致影响散文的写作。散文要照散文的格式。
文章单事翻其义,恐嫌不够,须逐渐积累,使熟于文言格式,知古今表达方式之异同。以《画蛇添足》为例。
“楚有……者”“宋人有……揠之者”“齐人有……而处室者”,“且”字、“亡”字、“舍人”(复数)文言尤须熟读,所以然。
题目是至善拟的
1962年11月17日讲
——谭旭东
从“大师”的思想中,提取语文精髓,升华自己的灵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大师语文”这两本书都会为你照亮语文学习的道路,让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包利民
朱自清、叶圣陶都是语文教育界的大家,“大师语文”系列,把两位语文泰斗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梳理,让老师“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是为了再学“。
——古保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他们自己东西。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现在语文教学虽说注意练习,其实练的不太多,这就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
阅读课要讲得透。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有的老师热情有余,可是本钱不够,办法不多,对课文不能透彻理解,总希望求助于人,或是请一位高明的老师给讲讲,或是靠集体备课。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还在自己。靠从别人那里拿来,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譬如文与道的问题。人家说文与道该是统一的,你也相信文与道该是统一的,但是讲课文,该怎样讲才能体现文道统一,还得自辟蹊径。如果词句不甚了解,课文内容不大清楚,那就谈不到什么文和道了。原则可以共同研究商量,怎样适当地应用原则还是靠自己。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课文。所以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
我去年到外地,曾经在一些学校听语文课。有些老师话说得很多,把四十五分钟独占了。其实许多话是大可不讲的。譬如课文涉及农村人民公社,就把课文放在一旁,大讲农村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这个办法比较容易,也见得热情,但是不能说完成了语文课的任务。
在课堂里教语文,zui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听见有些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学生了不起,一部《创业史》两天就看完了。颇有点儿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励,zui要紧的是查一查读得怎么样,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地读。马马虎虎地读是不值得鼓励的。一部《创业史》没读好,问题不算大,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可要吃一辈子的亏。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需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需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出题是个问题。zui近有一个学校拿来两篇作文让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伟大鲁迅的革命精神》。两篇里病句很多,问我该怎样教学生避免这些病句。我看病句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题目上。初中学生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就要他们写鲁迅的革命精神。他们写不出什么却要勉强写,病句就不一而足了。有些老师说《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都出过了,要找几个新鲜题目,搜索枯肠,难乎其难。我想,现在老师都是和学生经常在一起的,对学生了解得多,出题目该不会很困难。
有些老师喜欢大家挂在口头的那些好听的话,学生作文写上那些话,就给圈上红圈。学生摸准老师喜欢这一套,就几次三番地来这一套,常常得五分。分数是多了,可是实际上写作能力并没提高多少。特别严重的是习惯于这一套,往深处想和写出自己真情实意的途径就给挡住了。
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做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出了题目作一些必要的启发,诸如此类,都是事前准备。作了这些准备改作文大概不会太费事了,而学生得到的实益可能多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