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07723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传世佳作之一,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斯密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论述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应该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定的行为准则的社会。
目 录
告读者
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篇 论合宜感
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激情程度
引言
章 论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 论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但是它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的区别
第三章 论由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篇 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引言
章 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罚
第二章 论合宜的感激对象和合宜的愤恨对象
第三章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不会有一点同情
第四章 对前面几章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 对优点和缺点感觉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对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第三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作用
第三篇 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三章 论这种情感变化无常的终原因
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第五章 论道德的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则
第六章 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原则;而且在什么情况下,它应该同其他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关于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 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引言
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引言
章 论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
第二章 论天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章 论普施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 论自我控制
第六卷 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篇 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加以考察的问题
第二篇 论已对美德的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引言
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 论放荡不羁的体系
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引言
章 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本能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把理性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把情感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篇 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译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篇 论合宜感
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激情程度
引言
章 论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 论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但是它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的区别
第三章 论由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篇 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引言
章 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罚
第二章 论合宜的感激对象和合宜的愤恨对象
第三章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不会有一点同情
第四章 对前面几章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 对优点和缺点感觉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对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第三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作用
第三篇 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三章 论这种情感变化无常的终原因
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第五章 论道德的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则
第六章 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原则;而且在什么情况下,它应该同其他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关于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 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引言
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引言
章 论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
第二章 论天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章 论普施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 论自我控制
第六卷 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篇 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加以考察的问题
第二篇 论已对美德的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引言
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 论放荡不羁的体系
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引言
章 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本能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把理性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把情感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篇 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译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媒体评论
《道德情操论》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也是现代意义上的优秀经济学著作。在维多利亚时代到来前,即使是《国富论》也没有超越它的影响力。――詹姆斯布坎
世界思想史上真正杰出的著作之一。对于我们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来说,堪称一份具有深远意义的全球宣言,其影响之深广及现实指向令人惊叹。――阿马蒂亚森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已”,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米尔顿弗里德曼
《道德情操论》可以作为斯密的社会科学方法来解读,是斯密理解社会、理解时代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支撑。在某种意义上看,《国富论》只是基于《道德情操论》的一个具体应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富论》,就必须了解《道德情操论》.――罗卫东
在线试读
正是丧失这种对人类感情的从容不迫的控制,使高贵地位的降低变得如此不能忍受。当马其顿国王一家被保卢斯·埃米利乌斯在胜利中带走的时候,据说他们的不幸使得罗马人的注意力从征服者的身上转到了国王一家身上。看到王室儿童因为年纪还小而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旁观者深受感动,在公众的欣喜欢乐当中,带有极为微妙的悲伤和同情。在行列中接着出现的是马其顿国王;他像是一个神志不清和惊骇不已的人,由于遭受巨大的灾难而丧失全部情感。他的朋友和大臣跟在他的身后。当他们一道行走时,经常把目光投向那个失去权势的国王,并且一看见他,眼泪就夺眶而出。他们的全部行为表明: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全然是国王的更大痛苦。相反,高尚的罗马人却用一种轻视和愤慨的眼光看着他,认为这个人完全不值得同情,因为他竟会品质低劣到在这样的灾难中忍辱求生。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灾难呢?根据大部分历史学家的记载,他在一个强大而又人道的民族保护之下,在一种富足、舒适、闲暇和安全的状况中度过了余生。这种状况本身似乎是值得羡慕的,因为他甚至不会由于自己的愚蠢而失去这种舒适的生活。但是,他的周围不再有那班颂扬他的笨伯、谄媚阿谀者和扈从。这些人先前已习惯于在他的各种活动中随侍左右。他不再受到民众的瞻仰,也不再因他拥有权力而使自己成为他们尊敬、感激、爱护和钦佩的对象。他的意向不再对民众的激情产生影响。正是那难以忍受的灾难使国王丧失全部情感,使他的朋友忘却自己的不幸;气质高尚的罗马人几乎不能想象在这种灾难中还会有人品质低劣到忍辱求生。
罗斯福哥公爵说:“爱情通常会被野心取代,而野心却几乎没有被爱情取代过。”一旦人们心中充满了那种激情,它就既容不下竞争者,也容不下继任者。对惯常得到,甚至惯常希望得到公众钦佩的那些人来说,其他一切愉快的事情都会变得令人厌恶和失去魅力。一切遭人唾弃的政治家为了宽慰自己,曾经研究过如何抑制野心以及轻视他们再也得不到的那些荣誉,然而,有几人能够成功呢?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元精打采地、懒洋洋地打发着日子,为自己毫无意义的念头感到烦恼,对私生活中的各种消遣缺乏兴趣。除了谈到他们过去的重要地位之外,了无乐趣;除了徒劳无益地忙于某一旨在恢复那种地位的计划之外,也丝毫得不到满足。你当真决定不用你的自由去换取一个气派十足的宫廷苦差,而自由自在、无所畏惧和独立自主地生活吗?要坚持这个可贵的决定似乎有一个办法,或许也只有一个办法。绝不挤进很难从那里退出的地方;绝不投身于具有野心的集团;也绝不把自己同主宰世界的那些人比较,他们早在你之前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在人们的想象中,置身于普遍的同情和关注之中仿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那个把高级市政官的妻子们分隔开来的重要物体——地位,成了一部分人生活中力求实现的目的,也成了一切骚动、忙乱、劫掠和不义的根源,它给世界带来了贪婪和野心。据说,有理智的人的确蔑视地位,就是说,他们不屑于扮演主要角色,对谁因不值一提的小事——小的优点也比这种琐事重要——而在同伴面前受到指责也漠不关心。但是,谁也不会轻视地位、荣誉和杰出,除非他的做人标准远远高于普通人;除非他如此坚定地相信贤明和真正的哲理,以致当他的合宜行为使自己成为恰当的赞许对象时,深信自己并不在乎也不赞同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结果;或者,除非他如此惯常地认为自己卑下,沉沦于懒惰和醉汉似的冷漠之中,以致完全忘掉了欲望和几乎完全忘记了对优越地位的向往。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正如成为人们庆贺和同情关心的当然对象是一种璀璨夺目的成功一样,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感到自己的不幸得不到伙伴们的同情,反而遭到他们的轻视和嫌恶更令人郁郁不乐。正因为这样,可怕的灾难并不总是那些难忍受的灾难。在公众面前表露自己小小的不幸往往比表露自己巨大的不幸更加丢脸。前者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而后者虽然或许没有激起同受难者的痛苦相近的感情,但却唤起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同情。在后一种情况下,旁观者们同受难者的感情相差不远,这种不完美的同情为他忍受自己的痛苦提供了某种帮助。在一个绅士穿着肮脏和破烂的衣服在一次欢乐的集会上露面比他带着鲜血和伤口与会更加丢脸。后一种情况会引起人们的同情,而前一种情况则会引起他们的嘲笑。法官判处一个罪犯上颈手枷示众使他蒙受的耻辱,甚于判处他死刑。几年前,那个国王在队伍前鞭打一个普通军官,使这位军官受到无可挽回的耻辱。如果国王刺伤了他,那倒是一种轻得多的惩罚。根据有关荣誉的惯例,一次笞刑使人感到耻辱,而一处剑伤却并不如是,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那个认为耻辱是的不幸的绅士受到那些较轻的惩罚,富有人情和高尚的人们就会认为他受到了可怕的惩罚。因此,对那一阶层的人通常免除那些会带来耻辱的刑罚,在许多场合,法律要处死他们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名誉。无论以什么罪名鞭打一个有地位的人或把他上颈手枷示众,都是除俄国以外的欧洲各国政府不能实行的残暴行为。
P68-71
罗斯福哥公爵说:“爱情通常会被野心取代,而野心却几乎没有被爱情取代过。”一旦人们心中充满了那种激情,它就既容不下竞争者,也容不下继任者。对惯常得到,甚至惯常希望得到公众钦佩的那些人来说,其他一切愉快的事情都会变得令人厌恶和失去魅力。一切遭人唾弃的政治家为了宽慰自己,曾经研究过如何抑制野心以及轻视他们再也得不到的那些荣誉,然而,有几人能够成功呢?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元精打采地、懒洋洋地打发着日子,为自己毫无意义的念头感到烦恼,对私生活中的各种消遣缺乏兴趣。除了谈到他们过去的重要地位之外,了无乐趣;除了徒劳无益地忙于某一旨在恢复那种地位的计划之外,也丝毫得不到满足。你当真决定不用你的自由去换取一个气派十足的宫廷苦差,而自由自在、无所畏惧和独立自主地生活吗?要坚持这个可贵的决定似乎有一个办法,或许也只有一个办法。绝不挤进很难从那里退出的地方;绝不投身于具有野心的集团;也绝不把自己同主宰世界的那些人比较,他们早在你之前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在人们的想象中,置身于普遍的同情和关注之中仿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那个把高级市政官的妻子们分隔开来的重要物体——地位,成了一部分人生活中力求实现的目的,也成了一切骚动、忙乱、劫掠和不义的根源,它给世界带来了贪婪和野心。据说,有理智的人的确蔑视地位,就是说,他们不屑于扮演主要角色,对谁因不值一提的小事——小的优点也比这种琐事重要——而在同伴面前受到指责也漠不关心。但是,谁也不会轻视地位、荣誉和杰出,除非他的做人标准远远高于普通人;除非他如此坚定地相信贤明和真正的哲理,以致当他的合宜行为使自己成为恰当的赞许对象时,深信自己并不在乎也不赞同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结果;或者,除非他如此惯常地认为自己卑下,沉沦于懒惰和醉汉似的冷漠之中,以致完全忘掉了欲望和几乎完全忘记了对优越地位的向往。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正如成为人们庆贺和同情关心的当然对象是一种璀璨夺目的成功一样,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感到自己的不幸得不到伙伴们的同情,反而遭到他们的轻视和嫌恶更令人郁郁不乐。正因为这样,可怕的灾难并不总是那些难忍受的灾难。在公众面前表露自己小小的不幸往往比表露自己巨大的不幸更加丢脸。前者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而后者虽然或许没有激起同受难者的痛苦相近的感情,但却唤起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同情。在后一种情况下,旁观者们同受难者的感情相差不远,这种不完美的同情为他忍受自己的痛苦提供了某种帮助。在一个绅士穿着肮脏和破烂的衣服在一次欢乐的集会上露面比他带着鲜血和伤口与会更加丢脸。后一种情况会引起人们的同情,而前一种情况则会引起他们的嘲笑。法官判处一个罪犯上颈手枷示众使他蒙受的耻辱,甚于判处他死刑。几年前,那个国王在队伍前鞭打一个普通军官,使这位军官受到无可挽回的耻辱。如果国王刺伤了他,那倒是一种轻得多的惩罚。根据有关荣誉的惯例,一次笞刑使人感到耻辱,而一处剑伤却并不如是,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那个认为耻辱是的不幸的绅士受到那些较轻的惩罚,富有人情和高尚的人们就会认为他受到了可怕的惩罚。因此,对那一阶层的人通常免除那些会带来耻辱的刑罚,在许多场合,法律要处死他们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名誉。无论以什么罪名鞭打一个有地位的人或把他上颈手枷示众,都是除俄国以外的欧洲各国政府不能实行的残暴行为。
P68-71
蒲公英 –
大师作品,大家翻译,经典必读,推荐大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