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info@easterneast.com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查看购物车 “你是人间四月天(收录林徽因诗歌、散文、小说代表作)” 已被添加到您的购物车。
首页文学名家作品张晓风精选集

张晓风精选集

影响龙应台《目送》,余光中赞她 “亦秀亦豪的健笔”“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与杨牧、简祯、林文月、王鼎钧、林清玄等共列“十大散文家”,收入《潘渡娜》《地毯的那一端》《我喜欢》等

作者:张晓风 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ISBN: 9787540221904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3.99

类别: 名家作品 SKU:5c23bdc3421aa985877af881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21904丛书名: 世纪文学经典

编辑推荐
★张晓风被余光中评价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更被台湾地区评论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荣获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华语文学大奖。
★张晓风的散文已经达到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净的境界,她散文里的敬畏与宁静,尊严与气度,正是来自长期的酿造,默默的积蓄。它并非纯然空灵,也不是冷漠无情,更不是畏葸忍辱,而是人世风浪中大彻大悟后留存的精神结晶。
★本书收入张晓风被台湾科幻界誉为“当代华文世界较早的现代科幻小说”《潘渡娜》,张晓风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代表作《我喜欢》《玉想》及《行道树》《敬畏生命》《有些人》等篇目选入语文教材。

 

内容简介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张晓风以散文闻名,但是她的笔触颇为广泛,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均有涉猎,且均独有特色。本书选入了张晓风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品及小说戏剧作品数篇,包括散文《种种可爱》《关于拥抱》《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戏剧《和氏璧》等篇。
有文章评论说:“张晓风的文章应该是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的,有浓的化不开的情,有厚的举不动的爱,有远的看不尽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这是一个女子的世界。精细、秀气、典雅间杂着一股淡淡的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和看透尘世又不失去信心与热情的执着。”
作者简介
张晓风,台湾著名的散文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母亲一起赴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毕业于东吴大学,后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2005年10月被宣判患大肠癌第二期,张晓风持积极乐观态度,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成功控制住病情。近几年,开始宣传环保,2012年作为亲民党候选人当选台湾地区第八届“立法委员”,后辞去该职位,重回作家岗位。
目  录
目录
再版序:千研万磨后的香醇 … 徐学
现代中文经典徐学
散文编
我喜欢
种种可爱
关于拥抱
别人的同学会
一碟辣酱
包子
那人在看画
一只玉羊
仗美执言
一句好话
平视,也有美景

我在
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
摇动过,但依然是我的土地
肉体有千万种受难的形态
陈年老茶
闻歌
情怀
炎凉
我仿佛看见
我会念咒
我的药呢?
生活赋
行道树
敬畏生命
地毯的那一端
母亲的羽衣
爱情篇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许士林的独白
矛盾篇(之—)
矛盾篇(之二)
矛盾篇(之三)
步下红毯之后

有些人
不识
再跟我们讲个笑话吧
未绝
溯洄
天门
半局
地篇
诗课
卓文君和她的一文铜钱
替古人担忧
初心(节选)
色识
六桥
玉想
错误
人日
请问,你是洞庭红的后代吗?
只被允许的二夜情
“风”比“德”好
开卷和掩卷
三个人里面聪明的那一个

只因为年轻啊
不朽的失眠
高处何所有
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
都是竹子害的
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
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
可叵语录

小说戏剧编
潘渡娜
后的麒麟
人环
和氏璧
一块玉的故事
《西厢记》改写
王宝钏
晓风素描
创作要目
(本书目由徐学选定)

前  言
再版序:千研万磨后的香醇
徐学
多愿自己是千研万磨后的香醇,慎重地斟在一只洁白温暖的厚瓷杯里,带动一个个美丽的早晨。
——张晓风
一
自撰写《隔海说文》一书,追逐晓风创作前行足迹,凡三十载,吸引我的当然不仅是典故文辞,更多的是晓风字里行间显现出的经久不凋的艺术生命。
苏轼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此诗句为东坡晚年为自己的画像所题,豪放中略显苍凉,是真真切切的夫子自道,髯公晚年追忆平生,自觉其艺术辉煌生命夺目之处并非在京城在徐州、杭州为官时,却是在一贬再贬的流放地中迸发、怒放。
晓风的境遇,与她敬重的髯公大不相同,几乎可以说是个一路幸运的“十全”女子。作为女儿,她有慈爱高雅的双亲;作为妻子,她的先生为“十大杰出青年”,大学教授,二人自大学相恋,步上红毯后,因着共同的信仰和艺术追求,几十年来比肩一起完成许多震撼海峡两岸暨香港的舞台剧;作为母亲,她育有一儿一女,儿为化学家,任职台湾“中央研究院”,女为大学教授,在台湾名校外文系任主任,皆事业有成;作为教师,晓风二十出头在大学专任,任教半世纪,桃李天下,有廖玉惠、张曼娟等高徒;作为作家,二十来岁成名获大奖,五十年来佳作迭出,掌声不断,散文之外,戏剧、小说、杂论皆有可观者。
中国古典文论论及艺术生命的生长,常见“文章憎命达”,“诗必穷后工”之语。古今中外,“文格渐卑庸福近”者确实不在少数。就散文创作而言,“欢愉之辞难工”。然而,顺遂如晓风,能够打破以上陈规,破茧而出,艺术生命如涌泉,不择地而出。我以为,得益于她的信仰,也根植于她追求实现信仰中的创痛。
二
她的信仰,初是宗教信仰,自初中皈依了基督教,信仰让她对生命有了更开阔的了解,她学会了以天下人之痛为切身之痛;她学会了感恩,“我们是受人布施的托钵人,世界人类给我们太多”。她能克服小哀小怨,化解各种挫折。
作家,无不渴望“语不惊人死不休”;笔健如晓风者却并不以语惊四座的“惊人”为写作首要,总是追寻“被惊”。因为“惊人”如电光石火,不可强求;保持心灵的敏锐,接受“被惊”,却是作者可以而且必得的经验。“我喜欢生活中不断有新的惊讶和新的震撼”,她这样说。惊讶和震撼来自她周围的人。“我何曾幸与我敬重的师友同时,何幸能与天下人同时,我要试着把这些人记下来。千年万世之后,让别人来羡慕我,并且说‘我要是能生在那个时代多么好啊!’”。她笔下人物:有在忧患动荡中既善其身又济天下的读书人,如《不识》中的父亲、《半局》里的杜公、《再给我们讲个笑话》的世棠。也有在凡常生活中持守道义和尊严的平头百姓:灶下捧读《古文观止》的胖厨师、为自己成为画中人而欣喜的农夫……这是一些与作者偶然交会的小人物,或许连姓名也不曾留下,然而,在他送上的一碗辣酱里可以尝出敬业和尊客,在她的一次拥抱中有感恩和激情,几个未尝的包子、一句真情的好话,都会让晓风,也让我们或会心而笑,或心如捣臼,热泪迸涌。
晓风也因信仰而对万物用情,她破除“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心仪“物我之间”,质疑“人为万物之灵”,肯定“人为万物的一员”。她的文字中屡屡强调的是,人无须逞能霸占万物,亦不必无能役于万物,人应该保持孩童般的纯真,阳光中与万物欢喜相遇,觉得草木虫鱼鸟兽花树全与自己有亲有故,故而力求与大自然中培养起一种“自自然然”的关系,把万物作为有资格、有权利与我们一起承受天恩地惠的伙伴,并在这些伙伴中一一勾勒出它们比之人类毫不逊色的生命光彩。早在三十年前,晓风就以岛内著名环保人士为人所知,她的生命投射进入世间万物,无论草木虫鱼,她时时能以一种新鲜的眼光去观察去开掘,拭去庸常的灰垢,让万物熠熠生光。
信仰开阔了她的视野她的胸襟,并未停滞、抑止或者僵硬她的生命。晓风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可能使人愚蠢,财富或许让人贫乏。一切的攫取带来失落,所有的高升令人沉陷,“而且,每一项头衔都使我觉得自己的面目更为模糊起来”。
三
她的信仰,更是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华夏文化的信仰,民族古调总在悠悠召唤,那是“一种几乎是命定的无可抗拒的召唤”。她说,“即使我化为泥壤,我不死的爱仍会怒生出一丝碧草,夺地而出,守望故园的四季”。
《再生缘》,这中国古代盲人音乐家留下的一部弹词,因文史大师陈寅恪的青睐使之重放光彩,为世人知晓。晓风也特别撰写《再生缘》一文,她说:“再生缘?陈先生自己岂不正是这悲伤岁月中的盲歌者,他岂不也正在唱一首凄凉的歌,他岂不也正期望着历经大劫仍将重新愈合的中国吗?”
晓风文字并不以凄凉悲怆始,也不会以悲怆凄凉终,但其中对中国文化重愈再生的期待却无处不在。她的华夏文化信仰并非只是生命的点缀,而是生命的切入,她因了文化信仰而对人,尤其是百年来饱经忧患国人有了更深切的爱。
这种信念,在晓风散文《未绝》中有清晰表达。
抗战时期,有个小男孩降生在一个因为战事勉强捏合而成的家庭,自出生的那一刻,他已经无辜地坠入了民族苦难造成的破碎与撕裂中。他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功课不好,天天挨打,愤而出走,沦落街头,靠售煤、送报、卖水果维持基本生活。后有惊无险,考进了艺专,进入电台,成了教授和文学名家。
是怎样一种力量将他从人生的悬崖绝壁上拉回?晓风告诉我们:“个拉着他的是书。”
古书里的知识给他极大的乐趣和拯救,读《冯谖市义》《缇萦救父》《吴凤画传》,读得气血翻涌;看到于右任的联——“与世乐其乐,为人平不平”。心中洞然,立志拿它作为终身志业。晓风说,“知识是权力,知识是尊严,知识有其永恒不移的确凿性,而为读书人,自有放眼天下的规模气度”。这一点,对小男孩,对无数颠沛失所的国人,是死不能忘的真理。
“第二个拉着他的是全社会所共同经营出来的一种氛围。”
到乡下同学家去玩,“泥草和的墙,胡乱拼凑的家具,一切简陋至极。奇怪的是看到远方小客人来了,竟也揖让有度,菜虽简而不怠,礼虽少而不慢,笑谈之间绝无寒俭气,他暗自吃惊,原来文化就是一种使人可以穷得如此彻底而不失其尊严的东西。又如当兵在蚵仔寮,见渔人生涯的朴拙勤苦,其中有一份无言的大定力,令人惶愧不敢不自振。甚至像左营路边一个卖鸭肉面的消夜摊子,竟也题上‘爱晚亭’那么美丽的名字,使人感到虽身为市井之人,亦有无所不在的诗情。或如静夜里墙头危坐,闻听隔壁人家在院子里说书,五千年讲不完的忠孝节义……”
晓风在这里形象地展示了如空气无处不在包围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它由民间草根盘踞的乡土中国直贯巍巍精英知识体系,无论是平头百姓抑或饱学之士,都不免受其濡染,虽有不同的领悟,但只要用于支撑自己的人生,就能警顽立儒,困顿中不失安详,凡常里自有庄严。在家国多难的年代,中国人正是凭借着它凝聚起浩荡磅礴的英雄气。
《未绝》副标题是“一位作者的成长”,可以据此认为“未绝”题意为天无绝人之路,作者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然而,结合晓风笔下众多寄托遥深的人物画像,更可以认定,这不仅是个体的“未绝”,更是文化的“未绝”;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全民族凭借文化之力重获新生的缩影。
在晓风平静清澈的眼眸中,总是隐藏着百年忧患海棠血痕,清澈的目光引领我们去上溯一条莽莽苍苍的美丽流域,走近一些美丽的侧影……
四
毕业于中文系,又教了三十多年的中国文学,学院的门墙却阻碍不住晓风活泼泼的思想,日日洒落的粉笔灰并未使她的情感白垩化,她用美丽的蓝墨水冲洗故纸堆的陈腐,让因层层尘封喋喋老调而日渐苍白的典籍再度泛出血色鲜红的生命。作者将训诂、考证与慧心颖悟熔为一炉,以“华人诗性诠释学”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创一格。
“汉很近,唐很近,竹林七贤不过就在几尺以外的地方饮酒。”这便是她纵横经史出入古今的感知,是她在日渐零落凋萎之古典里流连掇拾的结晶。晓风如同融通古今的资深艺术鉴赏家,器物、景致、戏文、诗词,甚至一个汉字,几抹色彩,经过她的解读和擦拭,都焕发出神奇的光彩。
我们踏入了美丽的流域,熏风初暖,新秧翻绿,有精致的古典奇葩,有强健的民间草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条河,承接了上游,交会了旁系,网络大地似错综叶脉。如果说,传统文化如奔泻而来的黄河之水,那也因了晓风搅入梦魂,如酒曲入瓮,才使这水系甘洌芳醇,成了文化传统。
古人有诗曰“好怀百岁几时开”,多少沧桑感慨,而在晓风的古典解析中,我们发现好情怀是可以很奢侈地处处开放的。
《替古人担忧》《许士林的独白》等篇更多地展现晓风的菩萨心肠:博学孤傲的艺术家蔡邕在混乱的政局中求生不得,不但焕发饱满的盖世才华永遭淹埋,且在身后成了民间戏剧中的负心郎;与大秦帝国一同辉煌的权臣李斯父子,曾经不可一世的高高在上,临刑前却黯然地羡慕一个普通农夫的生活;一代梨园名伶天涯沦落的悲怆、落第的才子张继、被剥夺了母爱的白素贞……一则则古老的故事让我们血脉偾张,扼腕振臂。
“怀不世之绝迹,目高于顶,不肯在凡夫俗子身上浪费一丝一毫美,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对。但肯起身为风雪中行来的人奉一杯热茶,看着对方由僵冷而舒活起来,岂不更为感人——只是,前者的境界是绝美的艺术,后者大约便是近乎宗教的悲悯淑世之情了。”
把古人的怅惘、无依、洒脱、质朴,激扬与沉潜,长歌与泪痕,狂啸和呓语,一一收拢于精美的文字和悲悯的情怀中,这难道不正是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民族文化的滚滚长河中,她不是一片随波逐流的浪,而是大化浪涛上的一片白。
五
晓风不但向万物向众生投射自己生命的光彩,她也致力于向内心发掘自己的多重生命纠结,许多篇章为生命直击,自剖自画。
你可以看到,一个总是不服气的小学生,一个有些傻气的情人,一个谆谆善诱的教师;有时只是一个爱鸟人、一个赏花者,有时是一个多情多智的旅人、一个喜欢好茶好咖啡的饮者……
她是贵族也是草根,她是将门之后也是学府书生,她有南人之秀也有北地的遒劲,她是虔诚的基督门徒也是资深的儒家弟子。
她自剖内在矛盾:看云的闲情与沸血的肝胆,湛然一笑的淡然和霍然而怒的盛气;求胜争赢又以挫败为乐,渴求更多的爱,也请求爱她少一点……
从纯净的少女情怀起步,步下红毯,穿越丑恶,见证伪善,终成就了悲悯大爱。由一尘不染而历经炎凉沧桑直逼人世内核,仿佛自风平浪静卷入狂风巨浪,晓风依然,依然维系着那一腔豪气。
这是承传自民族文化的浩然之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得益于家学的承传,更得助于家道(国道)的曲折坎坷,凭着自身的敏感、机智和才情,多年浸馈汲取中西文化之精华,使晓风独凌绝峰之后,回顾大地人间。
一颗富足的心灵,一份洋溢的才情,氤氲的古典芬芳,凌厉的现代纵横,徐徐展开,借着散文这样一种不事遮掩,敢与人赤裸相见的文体展开,让你我入眼涌泪,触手成春。
六
生命是一场遇合,缘之所发,两个远离的生命乍然沟通,犹如宇宙混沌中灵光乍现,犹如印度谚语“两河交汇便成圣地”。
透过晓风文字,读者将与一个精彩生命遇合:在古典典籍诗词歌赋的诠释中你找到缔造她骨血的元素;在小镇闹市的喧哗纷杂中你找到她的悸动与关怀;在厉风尖啸的山谷,在白浪拍崖的绝壁,在落日凄绝的茫茫戈壁,在月的新圆花的绽放蝉的初吟中,你找到了她的狂喜与收敛。
或许,你是一个民歌手,你与此一生命遇合,有了更多的诗。或许,你是一个环保者,你的此次遇合更透彻地结识了更多的万物伙伴。或许,你只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你的此次遇合,开创了你新的生命情境。
无论相距多么遥远,一切虔诚终将相遇。
2014年春与晓风同游江南,命笔于无锡
媒体评论
张晓风的一支健笔纵横于近二十年来的文坛,先是以散文成名,继而转向小说,不久又在戏剧界激起壮阔的波澜,近年她的笔锋又收回散文的领域,而更见变化多姿。她在散文创作上的发展,正显示一位年轻作家如何摆脱了早期新文学的束缚,如何锻炼了自己的风格,而卓然成为第三代的名家。
——余光中
我常暗觉龙应台作品《目送》受其影响,意景极像,影像也似,都是母亲角度的温情书写,有家长经验的人会被电到,没有的话,或会稍嫌滥情。
——马家辉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敲璎珞敲冰。
——台湾评论界
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语
在线试读
食 橘 者
冬天的下午,太阳以漠然的神气遥遥地笼罩着大地,像某些曾经蔓烧过一夏的眼睛,现在却浑然遗忘了。
有一个老人背着人行道而坐,仿佛已跳出了杂沓的脚步的轮回,他淡淡地坐在一片淡淡的阳光里。
那老人低着头,很专心地用一只小刀在割橘子皮。那是“柑”种的橘子,皮很松,可以轻易地用手剥开,他却不知为什么拿着一把刀工工整整地划着,像个石匠。
每个橘子他照例要划四刀,然后依着刀痕撕开,橘子皮在他手上盛美如一朵十字科的花。他把橘肉一瓣瓣取下,仔细地摘掉筋络,慢慢地一瓣瓣地吃,吃完了,便不疾不徐地拿出另一个来,耐心地把所有的手续再重复一遍。
那天下午,他就那样认真地吃着一瓣一瓣的橘子,参禅似的凝止在一种不可思议的安静里。
行道树
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
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理解它们所说的一则故事: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会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再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视的清新。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了它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它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敬畏生命
那是一个夏天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抢先评论了 “张晓风精选集”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湘行散记

EUR €21.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你是人间四月天(收录林徽因诗歌、散文、小说代表作)

EUR €20.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巴金选集(十卷本)

EUR €153.99
阅读更多
缺货

鲁迅全集(全20卷,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

EUR €498.80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