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2177
以历史线索为主体讲述伟人思想形成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
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
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
珍贵图片首次集中展示
极强的可读性适合各类读者
对于想了解伟人生平,思想的读者们,这是一部不得不读的图书。
书稿生动地记述、反映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邓小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的方针策略的制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等重大问题上的历史功绩;通过诸多亲历者的回忆,再现了周恩来、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对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做了充分考证,真实地记叙了其来龙去脉,澄清了某些模糊或不正确的认识;对伟人年谱的编写工作做了深入总结。
书稿作者为党史研究专家,治学严谨,所著书稿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史料详实,论述充分,是党史、国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史料性、学术性。书稿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党史、国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 重大决策是这样形成的〉〉〉〉〉〉〉〉〉〉〉〉〉〉1
1958年炮击金门是毛泽东围绕台湾问题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
决策。炮击金门有力地支持了中东人民的解放斗争,破除了对西方的
迷信,更重要的是对争取台湾当局,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
影响。
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
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特赦国内战犯方针的提出/
争取李宗仁回国的前前后后/
解决香港问题的 24字方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和办法/
成功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思路和作法/
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对策方法/
20世纪 50年代毛泽东等打破西方封锁和包围的
决策历程/
华源同志在文献研究室先后担任过第二编研部周恩来著作编辑组组长 、第三编研部(通常称为邓小平组)副主任和第一编研部(通常称为毛泽东组)主任,参加过编写《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邓小平年谱》和《周恩来传》,对中国共产党老一辈主要领导人的生平和思想十分熟悉。他的“卅五载笔耕”,其实主要是投入上述集体性的工作,这本文集所收的只是他此外写的党史研究方面的文章。
如同所有史学工作一样,研究党史及其主要领导人的生平和思想,首要前提是必须以尽可能准确可靠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如果依据的事实不准确或不可靠,所得的结论讲得再头头是道,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华源同志由于工作岗位和任务的需要,三十多年来阅读过大量党和国家的原始历史档案,访问过两百余位的当事人,能够具有这样条件的人并不多。他又是一个细心的人,对存在有疑问的地方不肯随便放过,总想努力弄清楚。对某些流传很广的说法,乃至当事人多年后记忆不准确的地方,他也常根据当时来往电报、会议记录等更可靠的原始资料加以订正。如《关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提出的时间》、《抗美援朝前夕周恩来秘密访苏》,以至《毛泽东究竟何时读的<孙子兵法>》等都是例子,可以从中看出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因此,对于他说到的事,一般都是比较放心的。
史实的准确是研究的起点,但自然不能停留在这里。三十多年来,华源同志投入精力最大的是编写领导人的年谱。年谱看起来只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把丰富的历史资料编纂起来,只要做到搜罗完备、叙事准确就行了。其实,编写年谱是一项艰巨的研究工作,而且要求做到“主次分明,前后呼应”,把事情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脉络线索梳理得清清楚楚,对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展的背景交代明白,使读者有很强的历史感,对事情的发展线索有清晰的了解。
熊华源同志因为在三十多年中有这种严格的训练,因此在研究工作中很注意不只是罗列事实,而是很注意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和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且尽量引用准确可靠的原始档案来说明它。文集中的《论周恩来在反冒进中的探索》是作者在二十八年以前写的。这篇文章和作者两年以后以“史唯”的笔名所写的《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在当时曾引起相当广泛的注意,产生了相当影响。此外,如《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和决策》、《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形成过程》、《论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及其演变》等文章,也都表现出这一特点。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举行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南昌起义军根据中共中央的行动计划,准备占领海口,取得国际援助,恢复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重新北伐。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8月3日,朱德就任第九军军长兼先遣司令,率领第9军教育团作为先遣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南昌起义军根据中共中央的行动计划,准备占领出海口,夺取广东,以便取得国际援助,恢复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重新北伐。
随后,朱德率起义军先遣队经江西临川、宜黄、广昌,直指瑞金、会昌,并同起义军主力部队一起,经过激战占领瑞金、会昌。会昌战斗,是起义军南征途中取得的一次大胜仗。这是起义军南征途中第一场恶战,自身伤亡较大。会昌战斗结束后,起义军变更了取道寻邬直下东江的原定计划,改走福建长汀、上杭,沿汀江南下东江地区。
9月19日,南昌起义军攻占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在这里,南昌起义军实行了错误的分兵,使原来已经严重不足的起义军力量更加分散了。朱德率领第11军第25师和第9军教育团约4000人扼守三河坝,掩护全军的侧翼。第25师是以叶挺独立团扩编而成的。无论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党的力量,在起义军中都是最强的。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主力向潮州、汕头方向进军。
经过三天三夜顽强阻击,在大量杀伤敌人、完成掩护主力进军潮汕的任务后,朱德率领余部约2000人主动撤出战斗,并收容了潮汕失败的起义军主力的零散士兵。这时,这支部队的处境极端险恶。一是,敌人大军压境,聚集在潮汕和三河坝地区的敌军达5个多师、4万人左右,企图完全消灭南昌起义部队。二是,朱德率领的这支部队绝大部分都不是他原来所属的部队,在突然遭到失败的打击之下,不论在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相当混乱,领导起来相当困难;而且他们同起义军领导机关已经失去联系,孤立无援。部队如果不能尽快离开这里,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朱德挺身而出,和陈毅一起,率领起义军余部,经过山区进入福建武平县,在这里伏击敌军后,向赣南进军。10月中旬,起义军只剩下约1500人、近1000支枪。
在向赣南进军途中,为了保存革命火种,朱德、陈毅及时地在对部队进行了整顿、整编和整训。史称“赣南三整”。
——10月下旬,部队进驻江西安远的天心圩(现为天心镇)的当天晚上,朱德召集军人大会,讲理想,讲前途,稳定军心。天心圩整顿,是“赣南三整”的开端,是起义军余部转战途中的一个转折点。
——10月底,部队到达江西大庾(现大余县)。朱德、陈毅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一是整顿党团组织,建立党的支部,使军队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二是缩编部队机构,从实际出发,取消军、师、团建制,把部队改编为一个纵队,使部队更有利于指挥和作战。
——11月上旬,部队转战到江西崇义的上堡,朱德在此对部队进行整训:一是整顿纪律;二是进行军事训练;三是开展群众工作。
通过“三整”,朱德和陈毅把部队带出绝境,得到了全体指战员对他们的巨大信任。
赣南三整开始于1927年10月下旬,三湾改编开始于1927年9月底。这两个重大事件,在时间上相近,在做法上类似,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以说,赣南三整同三湾改编,有很多相似之处,是英雄所见、所做略同。这也充分说明毛泽东、朱德采取的措施,都是符合大革命失败后客观形势变化实际需要的,对以后的整党整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毛泽东的三湾改编和朱德的赣南三整,都是在人民军队建军初期的突出贡献。
南昌起义获得的经验教训,使朱德懂得:进行革命必须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有一个可靠的立足点。在中国,像俄国那样走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也开始把眼光放到了农村。
1928年初,在收集广州起义部分失散人员后,朱德和陈毅、王尔琢率部进军湘南,智取宜章城,发动了湘南起义,也正式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起义军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工农革命军主力又发展到3000多人。
这时,朱德也开始注意到革命战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问题。因此,湘南起义没有把重心放在占领衡阳,而是放在宜章、郴县、耒阳、永兴、资兴、安仁等2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政权,开展轰轰烈烈的“插标分田”的土地革命运动,历时3个月。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发动的一系列农村武装起义中,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坚持时间最长一次。用当年参加起义的萧克的话来讲:“实属罕见。”
湖南、江西两省军阀混战结束后,从3月下旬开始,敌人调集7个师兵力,从湖南衡阳和广东乐昌两个方向南北夹击,进逼湘南;湘南地区的地主武装也相当强大,敌我双方力量悬殊。鉴于这一严峻局势,朱德坚决反对和抵制湘南特委要求以全部武装力量同敌人硬拼的盲动主义主张,果断决策:退出湘南,上井冈山!
中国有句古话:“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什么朱德能够适时地做出这个重大决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支起义部队早就有了多次联系,朱德对毛泽东有了深入的了解(当然毛泽东也是如此)。
——1927年10月底,朱德、陈毅就得到了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消息。随即,朱德派遣原在第25师政治部工作的、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到井冈山同毛泽东联系。
——11月上旬,南昌起义军余部又同来自井冈山的张子清、伍中豪带领的一个营会合。由于这个营中湖南人多,从他们那里知道了毛泽东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领袖,加上他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很多人都读过,影响很大。于是,“到井冈山去找毛泽东同志”便成了部队官兵的一致的愿望①。
——12月,毛泽东又派遣何长工下山寻找南昌起义军余部,并在广东韶关找到朱德。
在进一步详细了解井冈山根据地情况后,联系到南昌起义后所遭受没有根据地的种种挫折,朱德说:“我们跑来跑去就是要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同时,他深切地感到:要完成革命大业,就必须联合起来,而且需要有一个具有高超政治智慧的人来领导部队。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毛泽东。
4月初,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及湘南农军1万余人,撤离湘南,向井冈山转移。这时,毛泽东带领一部分井冈山部队下山接应。4月20日前后,毛泽东和朱德在酃县初次见面。随后,毛泽东和朱德率领各自的部队,胜利地实现了盼望已久的井冈山会师。5月4日,两支部队会师大会在宁冈砻市隆重举行。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