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29350丛书名: 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1000题》是根据全国各省市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编写的一本题库,在遴选考试中,往往会测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政治、经济等基础性学科的了解与掌握,所以我们在配套《2018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中公版)》教材的基础上,编辑了这本题库,方便考生在复习备考完理论知识后,检验自己的复习成果,切实帮助考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1000题》共包含七篇内容,依次为政治篇,经济篇,法律篇,管理篇,科学技术、历史、国情国力篇,公文写作与处理篇,政策法规篇。涵盖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公文写作题等,方便考生对不同题型的复习备考,提升考生的实战能力。
目 录
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章思想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章国家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四章国际经济
章理论法学
第二章宪法
第三章部门法
章管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三章公共政策
第四章领导
章科学技术
第二章历史
第三章国情国力
章公文基础知识
第二章公文实务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80)
第二章思想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章国家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四章国际经济
章理论法学
第二章宪法
第三章部门法
章管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三章公共政策
第四章领导
章科学技术
第二章历史
第三章国情国力
章公文基础知识
第二章公文实务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80)
在线试读
篇
政治篇
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带一路”既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兼容的文化传统,又吸纳了“开放的区域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加快与周边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愿景,是建设“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契机。从哲学角度看,“一带一路”体现了()。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创造事物具体联系的条件
③事物的联系都包含了人为联系的特点
④理念来源于实践
A.①②B.①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三严三实”虽然是对全党的普遍要求,但是针对不同岗位职务具体落实不同。比如“严以用权”,对于行政审批岗位的党员干部和对于惠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是不同的,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坚持内外因相结合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D.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一文中提到“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这句话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C.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下列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搭配不当的是()。
A.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B.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任何事物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寒江雪柳日新晴,琼花玉树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5.“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强化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思路,是对“贫根”的治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基本趋向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质变不是偶然的,是以量变为基础,是由逐渐的、不明显的量变所准备好的
6.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项式流程图组成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使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得以实现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改变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
7.下列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所体现的哲学原理,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
A.“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B.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C.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D.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8.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
9.下列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用经典语句反映出的哲学原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B.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
C.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10.“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现在正在推动的重要倡议;所谓“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亚、东南亚、俄罗斯、中东欧和西欧。所谓“一路”是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进入海洋、拥抱海洋,多方向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一带一路”将会让中国与各国联系更为密切,促进世界和谐发展。这段话说明()。
A.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越
C.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D.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11.中国武术太极拳的特点是“动时存静势,静时又寓动机”。太极拳的特点体现了()。
A.动亦静,静亦动,两者没有区别
B.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
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12.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
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B.为官发财,应当两道
C.四面出击,全面突破D.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A.辩证法与形成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14.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是()。
A.客观的B.有限的
C.可知的D.相对的
15.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整体包含在部分之中
B.局部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6.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司马光小时候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就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8.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描述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
B.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外因起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D.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1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善于()。
A.区分整体与部分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C.从普遍性中把握特殊性D.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20.哲学是涉及思想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学科,其关注人自身的进步,既有理论层面的意义,也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是对具体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②③
政治篇
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带一路”既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兼容的文化传统,又吸纳了“开放的区域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加快与周边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愿景,是建设“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契机。从哲学角度看,“一带一路”体现了()。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创造事物具体联系的条件
③事物的联系都包含了人为联系的特点
④理念来源于实践
A.①②B.①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三严三实”虽然是对全党的普遍要求,但是针对不同岗位职务具体落实不同。比如“严以用权”,对于行政审批岗位的党员干部和对于惠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是不同的,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坚持内外因相结合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D.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一文中提到“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这句话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C.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下列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搭配不当的是()。
A.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B.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任何事物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寒江雪柳日新晴,琼花玉树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5.“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强化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思路,是对“贫根”的治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基本趋向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质变不是偶然的,是以量变为基础,是由逐渐的、不明显的量变所准备好的
6.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项式流程图组成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使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得以实现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改变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
7.下列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所体现的哲学原理,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
A.“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B.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C.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D.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8.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
9.下列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用经典语句反映出的哲学原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B.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
C.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10.“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现在正在推动的重要倡议;所谓“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亚、东南亚、俄罗斯、中东欧和西欧。所谓“一路”是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进入海洋、拥抱海洋,多方向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一带一路”将会让中国与各国联系更为密切,促进世界和谐发展。这段话说明()。
A.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越
C.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D.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11.中国武术太极拳的特点是“动时存静势,静时又寓动机”。太极拳的特点体现了()。
A.动亦静,静亦动,两者没有区别
B.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
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12.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
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B.为官发财,应当两道
C.四面出击,全面突破D.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A.辩证法与形成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14.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是()。
A.客观的B.有限的
C.可知的D.相对的
15.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整体包含在部分之中
B.局部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6.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司马光小时候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就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8.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描述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
B.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外因起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D.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1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善于()。
A.区分整体与部分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C.从普遍性中把握特殊性D.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20.哲学是涉及思想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学科,其关注人自身的进步,既有理论层面的意义,也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是对具体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②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