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746188
☆搜索力不是教你“百度一下”,而是在信息时代,与学习力、影响力、判断力并列的四大能力之一。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能用快速、简洁的办法找到答案的人。
☆新颖、简单、实用的效能手册,给你可能的人生捷径。
☆人生中90%的问题,早就被人回答过,你只要搜索就好。
个人发展学会创始人刘sir的经管励志新作,一本写给渴望快速简洁地找到人生答案的年轻人的认知升级之书。
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给人生开挂的方式,就是把一部分思考外包。搜索并非所谓的“百度一下”,而是一种用快速有效的方法找到人生答案的赢家思维。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提出正确的问题,打破资源的迷思,借力强大的助推,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第一章 拥有搜索力,资源是个伪命题
关系并不稀缺:求一个人,不如找一类人 _ 003
组织头脑风暴:让创意从不期而遇,到如约而至 _ 012
深思就是跨界:最罕见的问题,也能找到最普通的答案 _ 021
第二章 明确目标:发现内驱力,明白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
向内探索:比努力更难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欲望 _ 033
向外探索:你成长的空间,永远在舒适区之外 _ 039
知识挖掘:应付考试的时候,你放弃了什么? _ 050
第三章 问题驱动:打造高效解决问题的搜索逻辑和思维
借来的脑子:提问的第一步,就是放下面子 _ 059
经验的边界:给经验找到新的适用领域 _ 067
思考也要对症下药:找到真问题,排除伪问题 _ 074
越级思考的能力:用搜索填平信息鸿沟 _ 080
第四章 把握关键:发现从“问题”到“行动”的有效路径
认知势能:用高维度的搜索,导航低维度的行动 _ 089
目标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找到方向 _ 098
脑力云共享:借力打力,才能毫不费力 _ 105
有效知识:找到应用领域,学习才能闭环 _ 113
无解之解:有些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但仍值得去思考 _ 119
第五章 结果导向: 克服选择障碍,面对纷繁复杂的选项时如何选择
破局思维:找到打游戏的感觉 _ 129
找到目标:让你脚踏实地的,是对未来的合理想象 _ 135
通盘考虑:样本够多,结果够准 _ 141
结果分析:只设一个自变量,轻松找到最优解 _ 148
删繁就简:简单,应对复杂世界的利器 _ 154
思考也有性价比:答案太多,就等于没有答案 _ 159
第六章 系统思考:建立高框架人生,在限制中发现更多可能性
多维度价值:找个副业,逃离死工资 _ 171
找到你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价格? _ 177
找到价值的放大器:人人都是自媒体 _ 183
人生的价值:每个终极问题,都可以找到具体答案 _ 189
第七章 用搜索力搞定生活中那些令人头痛的事儿
人真的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吗? _ 197
求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 _ 203
职场中,找到你的偶像 _ 209
生活中,买好人生第一套房 _ 214
序 言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格局,是搜索力
要想让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就要懂得高效地连接需求和资源。
有一位朋友,最近读了很多成功学的书,但是他越读越 困惑, 觉得自己不仅没有进步, 还越来越绝望了。他陷入了成功和资源的悖论之中:想要成功,就要有格局、眼界和资源; 但一个不成功的人,很难拥有格局和眼界,也很难获得资源。想实现人生的从零到一,真的太难了。
他通过我们个人发展学会的职业辅导师联系我,说,很多人的格局大,眼界高,那是因为他们本来得到的资源就比人家多。还给我举了个例子, 比如你是个当老板的, 全公司的数据都在你那里汇总,你站得高,当然比我们这些员工看得远了。
再比如假设我出身于金融世家,平时来往的都是银行家、精算师,我对数据当然就会有更准确的感觉。我现在不成功, 不就是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格局和资源吗?
我想对他说,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讲座,这个讲座的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因为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价值。
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聪明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知道用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找到答案的人。”后来,随着 阅历的逐渐丰富,我渐渐发现,平时那些善于利用搜索力的人, 总是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眼界,发现别人的需求,对接不同 的资源, 从而顺利解决我们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就拿我们出版这一行来说,的确有很多人会觉得,想要做个好的产品策划,一定要有作者资源,否则就没办法开展工作。
不过,我倒觉得,“资源”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重要。我刚入出版这一行的时候,什么资源都没有。一开始就做灵异小说, 后来做军文, 再后来又做经管书。每进入一个新领域, 我的所有资源都要清零一次。但当我沉下心来专心磨产品、耐心 做品牌,把财经励志相关的整个产品线不断做出影响力之后, 谈成了与包括李开复、时寒冰、陈志武等老师在内的诸多名 人名家的合作,资源不仅主动找上来,也越滚越多。
说到底,再厉害的大人物,也会有他想要的东西;再多的商业模式,也会留下满足不了的欲望空间。当你用更高一层的认知能力, 发现了自己的需求、身边朋友的需求、老板的需求、市场的需求的时候, 你就可以突破所谓的上限, 到达以前未曾企及的高度。
听到这里,有些朋友或许会说,发现需求有什么用呢? 我没有能力去满足这些需求啊。
对此我想说,你没必要亲自去满足这些需求。比如前两 年流行一个说法,叫“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埋单”,意思就是, 商家没必要亲自生产商品,而是发现需求之后,把生产环节 外包出去;而最后为这些产品付款的,也不是定制这些商品 的商家,而是有相应需求的客户。
这个思维模式的运用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说的是四川航空低价从汽车公司购买了一批机场大巴,车上喷绘着汽车公司的商标,相当于给他们做推广;再用高价把这批大巴卖给司机,同时保证他们有稳定的客源。这样,四川航空就凭着巨大的客流量,不仅省去了购买机场大巴的经费,还从中赚了一笔。四川航空能做到这一点,凭的就是既看到了汽车公司的推广需求,又看到了司机们对稳定收入的需求。
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埋单”这种商业上的思维模式,只是说法新颖,它的本质就是把需求和资源对接起来,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那些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没有什么不同。
比如我们做知识付费,去年一位销售卖掉了价值几百万 元的课程。其中有一半的业绩,他是靠外部渠道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他找到了一些合作方,这些合作方需要课程内容; 而他手上正好有这样的内容资源,想把这些内容卖掉。于是 双方一拍即合,这位销售省去了和一个个单独的客户签单的 时间,还增加了公司的收益。这里面没有什么非凡的商业模式, 但对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却很有效。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去找合作方这样的事情太难了。还 有的人会觉得, 自己性格内向, 甚至还有点社交恐惧症, 拿起电话来就觉得呼吸困难,这样的性格,怎么去和别人沟通,怎么去对接资源和需求呢?
其实,只要你对需求的观察是准确的,无论你是什么性格, 无论你之前是否认识对方,事情都能谈成,因为你真的能帮 合作方解决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合作方出于人情或者被你的套路忽悠,答应了你的请求,事情说不定反而容易搞砸,因为双方碍于情面或者一方被套路了,有些规范化的流程就可能被忽视, 也容易出现纰漏。要知道, 不是基于共赢的短期得利,最后通常得不到好结果。
用已经拥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效率是极其低下的。以前, 我带过一个编辑。这个人在入行之前,就和几个作者朋友关 系很好。所以一开始她展开工作的时候非常顺利。但随着时 间的流逝,你会发现和她打交道的,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作者。后来要约的稿子越来越多,她的那点作者资源很快就不够用 了。到最后, 就连刚入行半年的新编辑, 手里能用的作者也比她多。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资源”这码事。根据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中提出的说法, 一个人能够同时保持联系的人数最多也不过一百五十人。如果你产生了这一百五十个朋友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又要怎么办呢?
因此,不管你原有的资源数量是多是少,质量是高是低, 都不要让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受到所谓资源的限制。
在互联网时代,从沟通的角度来讲,我们要连接的人越 来越多,要连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一个人要跟不同的人协 作,包括同部门协作、跨部门协作,还需要跨组织跨公司合 作和协同。在这种情况下, 精准地找到相对合适的合作方, 一起去定义问题,高效地解决问题,就成了一个人不可或缺 的能力。
我们在这本书中谈论的搜索力,就是这样一种连接各方 面资源的能力——一种在联合多方力量、考虑多种维度的情 况下,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也是一种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有效决策的能力。希望你读完这本书,能得 到一些启发,能通过持续精准的努力,来撬动人生的最大可能。
最后,想在此感谢为这本书前后付出的所有朋友。我之 所以能产生创作这本书的想法,是为了响应“个人发展学会” 广大粉丝的需要, 也基于我们“ 职业精英研修班” 和“ 管理精英研修班”广大已毕业学员的反馈建议。在他们看来,我做“ 搜索力” 这个项目一定能帮助到很多的人。于是, 我在我们职业辅导师们的帮助下写作了这本书。
困惑属生活的常态。拜读杰辉兄弟的新作《搜索力》后,想对十年前的自己说:向外搜索的是信息,向内搜索的是信心;那些难解之困惑,不过是缺信息又少信心时眼前的幻象罢了,以搜索力面对困惑,人生皆坦途。
第一节 关系并不稀缺:求一个人,不如找一类人
大家都想找到的人物,就是那些会被看作“资源”的人。这种人能够满足其他人在某方面的需求,说白了就是能在某件事上帮到大家。
这种人周围一定聚集着很多想要找他帮忙的人,而他的时间有限,所以发展这样的人际关系,一定比较难。如果我们把所有希望只寄托在一个人身上,那只会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很可能导致事情真的办不成。
其实,什么人会被看作人际关系资源,和我们怎么定义自己的核心目标有关。我有一位朋友,他临时被叫到杭州开一个会,需要在次日八点抵达杭州。但当时他在江苏的一个小城市,他的秘书联系了所有熟人,也定不到那个时间的火车票。
后来,这位朋友对秘书说,你找熟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买火车票对吧?你买火车票又是为了什么?秘书听了这段话,恍然大悟,赶紧给领导约了一辆出租车,开着出租车硬是连夜赶到了杭州。这个朋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次日八点到达杭州,而不是找到火车站的熟人。
当他们重新回到核心问题,直击本质的时候,就把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的范围大大扩展了。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对于其他事情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办成一件事,往往是要找到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比如我们要约一本经管书的稿件,可能需要找到一位有分量的企业家或者经济学家,再比如我们要做一套青少书的营销推广,想办一场线下活动,就要找到附近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我的朋友想考某个学校的研究生,那么他就可以选择去找这个学校相关专业的导师,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收他。这样,我们办成这件事的难度就会低很多。
想要找到我们需要的那类人,有时候靠单一的网络搜索引擎不一定办得到,效率也未必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关键人物,把他当作搜索引擎,从他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再去连接其他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我们的搜索引擎呢?就是那些认识一大串我们要找的那类人的人。比如我想认识一个医院里的大夫,我可能会去先找导医台的人、开电梯的人去了解情况。我想认识一个街区里所有爱美的女性,我就先去找这个街区里的健身教练、美容院。我想认识一个导师,我可能就会先去找他的研究生了解情况。
这些能够充当你的搜索引擎的关键人物,往往比你的目标人物更容易接近,因为他们的时间相对来说更加充裕,也更容易被拉近关系,接受与你的闲谈。从他们那里,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哪个大夫更擅长问诊,哪个大夫更擅长手术?同样是导师,哪个导师更加愿意迅速做出学术成果,而哪个导师更佛系一些?
事先了解到这些情况,你和目标人物建立联系的时候,就会更加顺利。
比如在出国留学季的时候,很多同学想要提前了解国外的导师,想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入得了导师的法眼。那么,大家其实就可以在国外硕博士论文数据库里,查一下这位老师指导过的毕业论文,根据毕业论文,来评估一下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也可以请教自己的师兄、师姐,根据往年的经验,看看他们对这位导师以及这座学校,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些事前的工作一定会对达成你的目标有帮助。
对人际关系进行挖掘,往往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做起。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了一种理论,把人际关系网络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你和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的关系,是一种强关系,而你和只见过一面的朋友、网友的关系,则是弱关系。强关系意味着你们有共同的生活朋友圈,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也是类似的。
比如说,你想知道附近的打印店在哪里,谁家的早餐最好吃,在哪里可以得到最便捷的停车服务,等等。对于刚入职的新人也是这样,如果能经常和公司的老员工一起吃饭,就能从闲谈中得到不少工作中需要的信息,等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比较容易地迎刃而解。
所以说,经营强关系也好,经营弱关系也好,都不是让你去做一个功利的人,也不是让你去讨好那些大人物。有时候,能帮你的人可能恰恰是在不经意间认识的。
此外,知道别人遇到的问题,自己可能有一天也会遇到,有利于我们保持好的心态,待人接物的时候更有包容心,也会更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和烦恼。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特别留意和珍惜身边的几类人,无论是在强关系中,还是在弱关系中,他们都应该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或者性格魅力,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首先,是“内行”型人物。内行,顾名思义就是熟知内情的人。推而广之,他知道的内情可以是行业内幕,可以是专业知识,也可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总是能最先接触到内部信息。当内行发现了连接价值的可能,就会向其他人揭露这一价值。
以前,找到内行给自己指导,是比较不容易的,但现在,有了在行这样的网站,你只要花点钱,就可以把行业专家约到咖啡馆里,和他面谈。你所付出的代价,有可能远低于这些行家付出的时间成本,但你却可以用这种方式,获取行家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行业经验。
其次是联络员型的人物。这种人自己不一定有多强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善于和人打交道,喜欢交流和沟通。他们交游广阔,能够把掌握的消息和资源第一时间传遍周围的整个世界。联络员型的人物起到的作用,是把两个素不相识,但有潜在交往空间的人联系在一起。
举个例子,我能跟陈志武老师合作,就是因为我认识了一位叫岑科的媒体人。如果没有他,我就不可能跟陈志武老师合作,也不可能跟央视《大国崛起》这部经典纪录片的导演李成才合作,签到后来获得了当年年度财经图书奖的项目——《华尔街》。
这样的关键人物,也许是你在某个领域里非常熟悉的朋友,也许是你拓展资源的过程认识的一个伙伴,他本人未必是大名人,但是他了解了你的需求之后,就会给你很多帮助。
最后是“推销员”型的人物。他们不一定有很强的人际关系圈,但是由于他们自身在情感上的天赋,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让每个人都接受他说的一切,打消人们的顾虑。
虽然关键人物对我们构建人际关系来说很重要,但也不要忽略你的其他朋友。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什么信息,也许一条信息的价值,要到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有一次,我要向某位财经作家约稿。我看着他的名字,突然想到似乎七、八年前我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那位朋友曾经提到过他。于是我开始搜索我的微信聊天记录,发现果真如此。于是我的那位朋友就介绍我们认识了。
搭建人际关系网,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我现在的公司里,可能有的人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他就离开了。有些人会不喜欢自己的下属或员工离自己而去,尤其是自己花了很多心血培养的、那种自认为跟自己很铁的下属,这是人之常情,但我觉得做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格局比普通人更开阔,没必要那么狭隘。也许他离开你的公司之后,也会成为你在外部很重要的一个搜索引擎。
这些以人为节点的搜索引擎,不仅能帮你找到人,还能帮你避开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坑。我有一位细心的朋友,他说现在参加同学聚会之前,他都会认真地做功课,了解多年不见的老友有什么人生经历。如果别人遭遇了人生的坎坷,那么他就会注意在言谈中避开相关话题。
比如有的同学在家庭方面走得不是那么顺,就要避免谈及另一半。以前可能大家都待在老家,相互都了解彼此的情况,但现在可能很多人一年才回去一次,当然就有很多情况是不了解的。对老朋友温柔一些,不要触及别人的痛处,他认为这是现代社交中的一种基本礼仪。
除此之外,想要与你认为重要的人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前,也需要特别注意运用搜索力。比如,在见一个重要人物之前,你需要先做功课。你需要通过种种渠道去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喜欢什么?哪些话题是你可以和他聊的?还有,他身边的什么人可以影响他的决策?你把这些信息都调查清楚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会更顺利。
总之,在人际关系中使用搜索力,就是把人当作搜索引擎,把已经建立和积累的关系当作数据库,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有特殊能力或者魅力的关键人物,会助你一臂之力,让你的人际交往无往而不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