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5789

*突破传统历史主线,用孩子喜欢的故事讲述简单有趣的中国历史
*“拼音 释义”双注释,无压力阅读
*帮孩子顺畅地阅读历史的“十万个是什么”,让家长摆脱熊孩子黏人的“十万个为什么”!
*插图生动形象,激发孩子想象
*冷门知识特别多,一套*很划算
*增见识、涨知识,大人小孩都能看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首都为大都(今北京)。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他的后代四处征战扩张疆土,却也免不了争权夺利互相争斗;忽必烈即汗位后,改国号为“大元”,消灭南宋,完成了中华大地的统一。不同的文化在元朝碰撞,留给后人无数宝贵的财富,而元曲与元青花,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元朝
一代天骄的崛起之路 / 002
十三翼之战 / 010
铁木真征服乃蛮部 / 017
蒙金之战 / 023
神射手哲别 / 030
奴隶出身的名将 / 037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 / 044
窝阔台荣登汗位 / 051
钧州三峰山之战 / 057
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 / 064
汉学治国的耶律楚材 / 071
蒙哥汗施政 / 079
忽必烈治理中原 / 085
贤内助察必皇后 / 092
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 / 099
奸臣阿合马 / 106
天涯织女黄道婆 / 113
书画诗印全才赵孟頫 / 120
巧匠阿尼哥扎根中国 / 126
襄阳之战 / 133
灭南宋,统一全国 / 140
和高丽联姻 / 147
马可·波罗游中国 / 154
列班·扫马访欧 / 160
农业学家王祯 / 167
脱脱“更化” / 175
红巾军起义 / 182
朱元璋因何崛起 / 188
王冕守节 / 196
元曲四大家 / 204
六月飞雪窦娥冤 / 211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 / 217
蒙古人如何娶亲 / 224
元代青花瓷 / 231
忽必烈治理中原
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后,继续采取拉拢和团结地方势力的方针。为使流亡的百姓安顿下来、恢复生产,忽必烈采取了招抚流亡、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初步扭转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忽必烈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为以后夺取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博得了汉人地主、儒生的广泛支持。
采用汉法
孛儿只斤·忽必烈是托雷的第四个儿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公元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令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的事宜。由于忽必烈广结汉人,一些流落无着的儒生和地方军阀的门客便陆续来到他的帐下。忽必烈来者不拒,同时还以美酒、美食热情招待。因此,这些人在忽必烈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幕僚集团。
忽必烈此举得到了汉人的极力称赞,忽必烈通过自己的汉人幕僚集团又取得了汉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前来投靠他的人更加络绎不绝。
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后,继续拉拢和团结地方势力。北方汉族地主武装的头目也对忽必烈忠心耿耿,无论是在争夺帝位、铲除政敌的过程中,还是在灭亡南宋的战争中,都为忽必烈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忽必烈治理汉地时,首先整治的地方就是邢州。之前,窝阔台在中原检括户口后,将邢州一万五千户分赐给功臣斡鲁纳氏的两个答剌罕,由他们自派达鲁花赤统治。
达鲁花赤肆意盘剥、鱼肉百姓,致使百姓不得不四处逃亡,仅十年时间,邢州人口仅剩下不足七百户。于是,两答剌罕向忽必烈请求良吏代为治理。忽必烈便派张耕、东平严实幕僚刘肃等安抚邢州。他们到邢州后不久,当地户口就增加了几十倍,这些汉人因此深得忽必烈信任。
公元1252年,宋军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请准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任命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
史天泽等到达河南后,立刻着力打击贪淫暴戾的地方军阀刘福,并将两个横暴的州县官处死,他们这一系列兴利除害的措施甚得民心。同时,史天泽还组织兵民在唐、邓等州屯田,置屯田万户府于邓州,加固城垣,使百姓生活得以安定。
公元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抚司,任命李兰和杨惟中等减免关中税赋,处死横暴害民的郭千户,军纪为之大振。
公元1254年夏,忽必烈驻六盘山,任命廉希宪代杨惟中为关西宣抚使,姚枢为劝农使,商挺为宣抚副使。
廉希宪是汉化的畏兀儿人,自十九岁入侍忽必烈府就受忽必烈影响学习汉儒经史。廉希宪到任后,体恤民间疾苦,释放了被俘掠的儒士,还将其编入儒籍。这些措施,深得汉人地主和儒生的支持。
平定大理
公元1252年九月,蒙哥命忽必烈率军征讨云南,兀良合台为总督军事。
云南地区在唐朝时曾被南诏国统治,到了宋朝时才建立大理国。不过这时的大理国已经国势衰败,国主段兴智大权旁落,被大臣高氏兄弟篡权,内政极其腐败。
领命的忽必烈率领蒙古大将兀良合台,汉臣子聪、姚枢、郝经等五十余人在六盘山驻军,准备绕道四川和吐蕃地区,南下征服大理。
为了顺利通过吐蕃,忽必烈请八思巴到六盘山军营和自己会面,并请八思巴以吐蕃代表的身份到吐蕃地区征集兵力和财物,八思巴则以吐蕃地区百姓生活贫困为由拒绝执行。
忽必烈无计可施,只能让察必王妃出面周旋。察必王妃以拜八思巴为师之名,挑选了二十四个诚信佛法、遵守教规的人接受喜金刚法戒,皈依佛门,可八思巴仍不为所动。察必王妃又劝说忽必烈,直到忽必烈愿意接受八思巴为他们夫妇二人举行密宗喜金刚灌顶仪式,八思巴这才同意忽必烈的军队通过吐蕃地区。
在八思巴的帮助下,忽必烈的行进路线由八思巴亲自做向导,八思巴还告令吐蕃各地领主,让他们协助忽必烈南征。
公元1253年秋,经过商议,忽必烈率领的大军兵分三路向大理挺进。这三路大军分别是:兀良合台率兵取西道;忽必烈自率中路大军经大雪山;诸王抄合、也只烈率军取东道。
忽必烈得到了吐蕃僧人和百姓的支持,他的三路人马顺利通过了西藏的雪域高原,在金沙江东岸顺利会师,直逼大理。
忽必烈的大军到达大理的时候,段兴智和高泰祥弃城而逃,大理城由此沦陷。占领了大理的忽必烈令诸王守卫,后又亲自率军在姚州将高泰祥擒获,段兴智则被兀良合台父子擒获,后主动投降。
相关链接:
涮羊肉的由来
有一次忽必烈率军远征时,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便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胡乱搅和了一下,然后捞出来放了配料,给忽必烈端去。
忽必烈当时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凯旋。回朝后,他让厨子再给他做一次,并说味太淡,该多放些配料。
被忽必烈叫来的文武大臣尝过之后,纷纷竖起大拇指。忽必烈非常高兴,就给这道新菜赐名“涮羊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