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5246

*突破传统历史主线,用孩子喜欢的故事讲述简单有趣的中国历史
*“拼音 释义”双注释,无压力阅读
*帮孩子顺畅地阅读历史的“十万个是什么”,让家长摆脱熊孩子黏人的“十万个为什么”!
*插图生动形象,激发孩子想象
*冷门知识特别多,一套*很划算
*增见识、涨知识,大人小孩都能看
清朝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后一个王朝,也是衔接现代文明的交界时期,这段历史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转型非常重要。通过阅读本书,可以领略在马背上打天下、挺进中原坐稳皇帝宝座的大清皇帝们的风采,又能看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不断发生变化的中华文明,更能感受在西方的舰船大炮进攻下、日益土崩瓦解的清王朝如何走向末日。这段历史也给我们中华儿女血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个人的存在。
清朝
大清基业的奠基人 / 002
影响深远的八旗制度 / 009
建立政权,南面独坐 / 016
智除袁崇焕 / 022
顺治帝继位 / 028
疯狂的“圈地” / 034
千古罪人吴三桂 / 040
千古奇冤明史案 / 046
少年康熙除鳌拜 / 051
康熙皇帝平三藩 / 058
“五梅花阵”收复台湾 / 064
《尼布楚条约》 / 071
一生未降康熙的男人 / 078
盛世悲剧,九子夺嫡 / 085
《长生殿》与《桃花扇》 / 092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 099
抄家皇帝雍正 / 106
骄横的年大将军 / 113
乾隆皇帝下江南 / 120
第一贪官和珅 / 127
一生一梦《红楼梦》 / 134
囊括古今的《四库全书》 / 141
攻进紫禁城的农民 / 148
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 155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 162
三元里的怒火 / 168
一个太后的权力欲望 / 175
火烧圆明园 / 182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 / 188
一百天的变法维新 / 195
八国联军侵华 / 202
做过三次皇帝的人 / 208
断送清王朝的枪声 / 214
一生未降康熙的男人
康熙之所以被称为康熙大帝,是因为他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但是有这么一个男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地向康熙投降过,反抗康熙是他一生最主要的事情。这人就是噶尔丹,唯一一个让康熙三次从龙椅上走下来、穿上盔甲亲自领兵攻打的传奇男人。
一征噶尔丹
雅克萨一战,清军打败沙俄军,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沙俄政府很不满意,却又不敢再和清王朝直接对抗,就背后唆使蒙古族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当时,蒙古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这三个蒙古中,漠南蒙古早已归顺清朝,其他两个也对清朝表示臣服。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长期在伊犁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首领噶尔丹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准噶尔在噶尔丹的统治下势力强盛。噶尔丹先通过自己的实力统治了准噶尔部,然后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将漠西蒙古整个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统治漠西蒙古,公元1687年,曾经代表沙俄与清王朝进行谈判且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的戈洛文,策动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噶尔丹本来就和漠北蒙古不和,自然愿意在沙俄的支持下进攻漠北蒙古,扩张自己的领土。
漠北蒙古的实力不如噶尔丹,奋力抵抗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失败了。几十万漠北蒙古人逃难,请求清王朝保护。
康熙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责令他把占领漠北蒙古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退回自己的地方去。噶尔丹根本没把清王朝的命令放在眼里,不但不退兵,反而还举兵攻打漠南蒙古。
康熙这下不高兴了。这时候的康熙已经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又收复了台湾,赶走了沙俄侵略者,正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时候,噶尔丹的行为是在挑战他的天子权威,他决定亲征噶尔丹。
御驾亲征可不是小事,一般来说,皇帝只要稳坐龙椅,坐镇京师遥控指挥即可。一国之主要亲临前线去指挥战斗,只能说明康熙帝这次真的被惹怒了。公元1690年,康熙帝兵分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噶尔丹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右路军很快就被他打败了,他一路打到了离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气焰十分嚣张。
噶尔丹在大红山下摆了一个驼城,用来阻止清军进攻。所谓驼城,就是把上万只骆驼绑住四只脚,放倒在地,然后在上面放箱子、盖湿毡毯,用来掩护士兵。可惜,驼城经不住清军的火炮、火枪。清军一阵猛轰,就把驼城轰开了缺口,噶尔丹的士兵立刻被杀得七零八落。
噶尔丹连忙派了一个喇嘛过来求和,左路军将领福全就停止攻击,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不理会噶尔丹的求和,要求立刻追击,因为他明白这是噶尔丹的缓兵之计。果然,等到福全再次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着残兵逃回漠北去了。
逼死噶尔丹
噶尔丹回到漠北后,表面上向清王朝屈服,暗地里却继续招兵买马。他不但不去赴约和康熙签订盟约,还暗地里去漠南蒙古煽动叛乱,说自己向沙俄政府借了鸟枪兵六万,能够和清王朝决一死战。
康熙得知消息后,决定再次亲征噶尔丹。这次他兵分三路,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带领,西路由大将军费扬古带领,中路则由康熙自己带领。
本来三路军是约好了夹攻噶尔丹,但是康熙帝的中路军却先和敌人的前锋队伍遇上了。随行大臣担心康熙有危险,就劝他班师回朝。康熙很生气:“我亲自出征,连噶尔丹都没见到就退兵,我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再说了,三路军约好了一起攻击,我要是先撤了,其他两路军怎么办?”
噶尔丹听说康熙亲征的消息后,吓得连忙拔营逃跑,最后在昭莫多被阻击了。
昭莫多是一片大树林,前面有一片开阔地带,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费扬古按照康熙的部署,先设下埋伏,然后派四百人假装和噶尔丹对战,一边打一边退,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然后双方展开了一番激战,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脱。
经过这两次大战,噶尔丹依然不肯向清王朝投降,准备继续顽抗到底。于是,康熙又再次带兵亲征。这次,噶尔丹的后院着火了。他的侄儿占领了他的根据地,他的左右亲信也纷纷投降清王朝。噶尔丹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杀。
从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并赐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从秦朝、汉朝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草原民族一直都是统治者们的难题。这个难题在康熙手上终于得到了解决,他对此曾说道:“以前秦朝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现在我朝施恩喀尔喀,让他来防备北方,这比长城更为坚固。”
可见,在康熙看来,收服人心比单纯抵御更加有效,对于统治者也更加有利。
相关链接:
福全和常宁是谁?
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带了两个大将军,一个是抚远大将军福全,一个是安北大将军常宁。能够跟着康熙亲征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这两位大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的亲兄弟。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母亲是董鄂氏宁悫妃,被封为裕亲王。常宁是顺治帝的第五个儿子,母亲是庶妃陈氏,被封为和硕恭亲王。
康熙带着两位亲王亲征噶尔丹,可见康熙想要一举歼灭噶尔丹的决心有多强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