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72355
我的文学之缘(代序)
似水流年,今日怀想,我与文学结下深厚情缘,竟是在那遥远朦胧的童年时代。
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天我都会沿着一条弯曲悠长的小径到那所历史久远的学堂去。学校教室大概也就是五六排的样子,东侧有一个集会或上体育课的操场,教师办公室在南侧的一栋楼上,二楼西边有一个小图书室,而母亲就是这所学校的资深教师。她一生教书育人,甘当红烛,晚年的时候见我和妹妹相继离开教师岗位,步入党政机关,还充满依恋、惋惜地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真的还没干够呢!”后来我进入学校所在区的宣传部门工作,多次有机会返回母校,许多当年痕迹依稀,只是觉得校园小了许多,或许早已是成人视角了吧。
记得是二年级时的一个黄昏,我照例去母亲办公室做作业,等她下班回家。母亲对我说下班后要参加政治学习,就带我到图书室去看画报。那是我第一次走进那片书的天地,发现汉字竟是这般的神奇美妙,尽管我当时文字积累不多,阅读的大都是《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之类,然而已足够让我眼花缭乱、惊叹不已了。记得在那里我读了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的《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等。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柯岩的儿童诗《帽子的秘密》和叶至善的科幻小说《失踪的哥哥》,前者写一个孩子想当水兵,他总是把帽沿拿掉;后者写放学回家的哥哥偷上大渔轮,结果不慎被皮带轮卷入冷冻仓,十年后,哥哥被解冻苏醒,他依然停留在十岁,有着孩子的容貌与记忆。这种近乎贪婪的阅读,贯穿了我整个少年时代。小小图书室,是我文学启蒙的航船,载着我瞭望壮阔无垠的书海,让我收获多姿多彩、晶莹的浪花。
上小学五年级时,“文革”开始,停课在家的我,阅读了母亲带回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苦菜花》以及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等,我被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与曲折动人的情节深深地迷住,一些经典章节我甚至能大段背诵。一段时间,我迷恋上了普希金、泰戈尔、雪莱以及艾青、贺敬之、郭小川等诗人的诗歌,觉得他们写得是那样优美,作品营造了斑斓、灵动、充满梦幻、令人憧憬的世界。我完全被文学独特的魅力和春风化雨般的滋润人心的力量所征服了,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拿起笔,写下一些吸引人的华美文字。
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首儿童诗歌,刊登在当时的《群众文艺》上,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的夏天,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写下去的热情,记得几天后我又一次来到设在市委大院的创作组,向早已成
名的作家刘国华老师,谈了一个个自以为构思良好的故事。至今,我仍深深感念于那一辈老作家奖掖提携后学、诲人不倦的高尚风范,他们不惜付出自己的智慧与心血,期冀幼苗茁壮成长的拳拳之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当我讲了一个个故事后,国华老师沉吟了一下,爽朗率直地说:“这些故事还缺乏生活的底子,有硬编出来的痕迹。构思的时候要多从生活出发,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回去后我反复揣摩国华老师的话,调动自己能够把握的熟悉的生活,又连夜构思了一个儿童题材小说。第二天一大早,又去创作组向国华老师讲述。他听完后喜形于色,连声说:“不错,不错,构思巧妙,又不脱离生活,是个好东西!”说完给了我厚厚的一大本500字一页的稿纸,嘱托我写完之后立即交来。在国华老师的精心修改下,不久,专门加了手书制版标题的儿童小说《小渠欢歌》在《群众文艺》醒目位置刊登出来,这让不满二十岁的我激动不已。多年来,我也一直以此作为文学生涯的起点。接着,我又创作了一篇小说《明天就要开学》,投寄给辽宁省的一本杂志《新少年》,很快该刊配发大幅插图予以发表。
1978年,我考入徐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系统学习了楚辞汉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又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广泛涉猎,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一切都为日后的创
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前,我被分在一所乡村中学实习,学校操场后边便是一片苍翠的山林,清澈的溪泉从中蜿蜒而过,绯红的晚霞轻巧地洒落下来,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
下午送走学生们后,我喜欢坐在幽静的丛林小溪边静观美景,构思着社会生活中可能变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当时,电影荧幕初见芬芳,陈冲、刘晓庆、张金玲等一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很是引人注目。我想她们应戒除骄躁,潜入生活,塑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形象奉献给大家。有感而发,我创作了组诗《致银河新星》,投寄给名气很大的老牌诗刊《星星》。当时真没抱太大希望,认为名刊发表一个无名作者的作品的可能性很小。让我颇感意外的是,编辑很快给我来函,认为诗写得不错,近期将刊出。由此我也深深体悟到,只要是有新意、质量好的稿子,编辑总是青睐有加的。后来,我做了《连云港文学》的主编,也一直倡导从大量的自然来稿中发现好稿与人才,使优秀的文学新苗能有机会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大学毕业后,我先在中学任教,后进入区教育主管部门、区委宣传部门工作,其间一直坚持文学创作,除在家乡报刊《连云港文学》《连云港日报》《连云港科技报》等发表大量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外,努力向国家级、省级报刊攀登。江苏的《雨花》《青春》杂志多次发表我的组诗《都市风景》《红鸽巢》等,有几次还发表在头条,引起省诗歌界关注,我被特邀参加全省诗歌座谈会。接着,我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中国现代诗》《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夜上海》《证券交易所》《走出阴霾》等一批诗作。不久,我的第一本诗集《涌动的诗情》出版,省、市媒体均发了消息,并有评论见诸报刊。随后,我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
……
花果山抒情
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
有一部大书熠熠生辉
关于路径探寻
关于冷酷怜悯
关于百折不回
即便无奈坐殿老巢
孩儿们顶礼膜拜
心也依然归顺
那道该死的紧箍咒
一有风吹草动
上天入地大闹天宫
也要驾云归来
为了西天的一帧帧圣经
九死一生
委屈钻心
在烈火中熔炼成
如此刚强而坚贞
都说巨卷未离此山半步
如潮的游客只为觅找神韵
水帘洞撕一片水帘写诗
八戒石摄一张留影沉思
南天门上腾云驾雾
玉女峰与仙子相逢
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神卷
一步一景丰盈着情节
当年淮安才子也是这样么
博大的神山飘逸而又空灵
思绪云卷云舒
心绪游目骋怀
又走进大书意境
依旧旖旎缤纷
或许触目惊心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