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04165
1.1 研究历史和现状述略
1.1.1 语言学视角的研究
1.1.2 文学、话语和文化视角的研究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简介
1.2.1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3 内容简介
第2章 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
2.1 汉译语言特征的研究现状
2.1.1 翻译汉语词汇特征研究
2.1.2 句法及结构特征研究
2.1.3 搭配及语义韵研究
2.1.4 小结
2.2 翻译汉语的词簇特征
2.2.1 研究设计
2.2.2 翻译语料与原创语料的高频四词词簇
2.2.3 新闻汉译语料库与原创汉语语料库高频四词词簇的结构对比
2.2.4 新闻汉译语料库与原创汉语语料库高频四词词簇的语用功能对比
2.2.5 小结
2.3 “被”字句的语义趋向与语义韵
2.3.1 研究背景
2.3.2 工作定义与研究设计
2.3.3 研究结果及讨论
2.3.4 小结
2.4 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的篇章对比
2.4.1 英语的篇章样式
2.4.2 汉语的篇章样式
2.4.3 翻译汉语篇章组织的欧化现象
2.4.4 小结
第3章 语言接触下的现代汉语欧化现象
3.1 语言接触下的现代汉语新词群研究
3.1.1 基于外借共核的新词群
3.1.2 音译字的字化现象与生成新词的构辞特点
3.1.3 音译字字化的机制和字化的字的选择
3.1.4 音译字字化的动因
3.1.5 小结
3.2 当代汉语的字母词现象
3.2.1 字母词的来源和构词特点
3.2.2 字母词的使用特点
3.2.3 字母词的语素化
3.2.4 汉语中的创新字母词
3.2.5 小结
3.3 汉外语言接触下的旧词新义与旧词新用现象
3.3.1 旧词新义现象
3.3.2 旧词新用现象
3.3.3 小结
3.4 现代汉语欧化结构和表达的发展演变——基于四个时期小学语文课本的对比研究
3.4.1 小学语文教材可比语料库的构成
3.4.2 小学语文教材高频词表对比
3.4.3 四套语文教材欧化表达的对比
3.4.4 四套语文教材中欧化结构的对比
3.4.5 小结
第4章 翻译对现代汉语概念体系、话语和文学的影响
4.1 翻译与意义的重构——Individualism:一个西方概念在中国的译介与重构
4.1.1 indiVidualism的内涵意义
4.1.2 “indiVidual”与“individualism”在中国翻译传播的历时考察
4.1.3 通过历时汉语语料库看“个人主义”意义的演变
4.1.4 小结
4.2 翻译对现代汉语元话语标记语的影响
4.2.1 中、西元话语研究
4.2.2 翻译对现代汉语元话语的影响
4.2.3 从语文课本元话语的使用情况看翻译对现代汉语元话语的影响
4.2.4 新兴人际元话语对现代汉语的构建
4.2.5 小结
4.3 翻译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4.3.1 从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再谈20世纪翻译活动的分期
4.3.2 晚清民初时期的翻译——现代文学革命的前夜
4.3.3 新文学文化的建构
4.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革”时期俄苏文学翻译的鼎盛期
4.3.5 改革开放以来社科文艺理论翻译的高潮
4.3.6 对二十世纪翻译影响下的新文学实践的反思
第5章 结语
5.1 从一项社会调查中得到的启示
5.1.1 问卷的设计
5.1.2 调查的结果
5.1.3 从调查中得到的启示
5.2 再谈语言生态问题
5.2.1 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问题
5.2.2 外来语和欧化语法是否令汉语变差了?
附录
1.新闻汉译语料库4词高频词簇表
2.新闻原创汉语语料库4词高频词簇表
3.新闻原创与汉译语料库中“被”的高频搭配动词
4.《开明国语课本》(高级小学第三、四册)高频字词表(频次10以上)
5.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四册高频字词表(频次10以上)
6.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语文》第十一、十二册高频字词表(频次10以上)
7.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语文》第十一、十二册高频字词表(频次10以上)
8.外来语接受情况的社会调查
参考文献
索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