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50873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刊物实行规范的审稿制度,由编辑部对稿件进行初审,并分配给专家匿名评审,择优录用。《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目前已经出版5期。《德国哲学》自创刊以来,共计出版25期,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己的重要论文。《德国哲学》为上百名年轻学子提供了发表学术成果的窗口,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德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的学术新秀。《德国哲学》还承办过“德国哲学中的人的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第14届中国现象学学会年会”等重要的学术会议,发挥了很好的学术传承作用。《德国哲学》近30年的办刊历史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当代学人研究德国哲学的艰辛历程和卓越成绩,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为韩国、日本、港台以及中国大陆众多重点高校图书机构所收藏。2018年《德国哲学》获得我社优秀集刊奖,本卷为2018年下半年卷。
黑格尔哲学专题研究
“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历史起源问题 M.里德尔/文 朱学平/译
现代伦理生活:一种共和主义的解读 君特·措勒/文 倪逸偲/译
体验绝对精神——读邓晓芒教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代福平
哲学语法三种: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哈贝马斯 汪震
现象学专题研究
关于胡塞尔对康德哲学认识论的批判中的几个问题 残雪
相对主义的心理主义是荒谬的吗?
——以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中的论证为例 李岱巍
海德格尔论此在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张贤根
卡西尔哲学专题研究
恩斯特·卡西尔与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史 石若凡
卡西尔空间观的基本问题 石福祁
致库特·戈尔德斯坦的两封信 恩斯特·卡西尔/文 吴飞/译
神话的艺术品性——卡西尔论神话与艺术 谢冬冰
域外来稿
最后的行动:机器文化的升起与终结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文 舒红跃 李早/译
恩斯特·布洛赫与德国统一社会党的修正主义批判 K.伦克/文 金寿铁/译
作为气氛的美——立足于G.伯梅的“新美学” 立野良介/文 崔莉/译
Abstract
卷首语
编完这一期的《德国哲学》,已经到了2019年的春节,我想起了一百年前的这个时候,西方传来的新思想在这片沉闷了千年的大地上如春雷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和精神的复苏。当时,老一辈人除了个别先知先觉者如蔡元培、鲁迅之外,通通被视为顽固守旧、阻挡历史进步的腐朽垃圾(钱玄同甚至说,人过四十都该杀),只有大批敢于对封建礼教发起反叛和冲击的“新青年”,才有资格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担当起民族的使命。那时的中国知识青年,自信而又冲动,在他们眼中,一切事情是多么简单:不是进步就是反动,而进步的力量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新生,几乎脱胎换骨。青年们相信,他们的前面虽然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毕竟有一片光明,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代人肩起黑暗的闸门,将来可以放孩子们到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一个世纪之后,当我们感觉到还有必要来纪念这样一个幼稚冲动的时代时,我们会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不论多么老于世故、看透了人心,对未来的世界都仿佛在做着甜蜜美好的白日梦。奇怪的是,我们仍然会向往那样一个时代,会怀念那样一种青春。一个内心还保留有起码的人道情怀的人,便会不忍心去苛责那个时代的幼稚,甚至反而会对我们今天的“成熟”抱有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现在很多青年,似乎除了听从长辈们的教导到故纸堆里去重拾一些“做人的道理”之外,在思想上就再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这是时代的悲哀。
前不久有杂志编辑约我写一篇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的文章,我说我不想写,因为要说的和能够说的已经说完了,我不愿重复自己的话。当然我很清楚,这样一个话题其实是说不完的,而且现在更清楚的是,哪怕再过一个百年,仍然说不完。例如启蒙的话题,我们已经说了一百年了,说完了吗?显然才刚刚开始,前面说的那些话都只是开场锣鼓,还没有进入正题呢。现在人们普遍回避这一话题,贬低这一话题,认为它太“陈旧”,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