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821856
香港由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国家大都会的故事,过去一直被形容为“神话”,仿佛各种成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联系网络无远弗届、社会制度健全高效,乃至人文气质多元开放等,是一下子由神仙变出来似的。而实际上香港社会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努力打拼、默默耕耘、坚持奋斗的结果。本书就详细介绍了香港在1841-1941百年间,各显赫家族白手兴家的故事和传奇,这些家族包括高三贵家族、卢亚贵与何福堂家族、高满华家族、利良奕家族和莫仕扬家族、周寿臣家族、何东家族、周少岐家族、李石朋家族等,透过百年香港社会发展轨迹,我们可清晰看到这些家族的创业、奋斗与各领风骚,以及对香港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第一章 香港神话与家族传奇的开端 001
寻找创富与缔造商业传奇的主角 002
渣甸与麦地臣:港英政府的辅佐家族 006
高三贵家族:游走“华洋”之间,结交黑白两道 014
卢亚贵与何福堂家族的不同发展道路 023
第二章 移民涌入后的开荒与经营 035
开设外贸港口之初的原住民与移民家族 036
南北行高满华家族与金山庄李升家族 044
金山归侨利良奕家族与莫仕扬买办家族 053
汇丰银行与东华三院:“华洋”显赫家族俱乐部 061
白手兴家
香港家族与社会 1841—1941 002
第三章 土生一代崭露头角,楼股先抑后扬 073
青年时期的周寿臣、何东、周少岐和李石朋 074
首次“楼灾”,“华洋”家族“大洗牌” 090
股市兴旺与金融家族的诞生 100
首次“股灾”,家族财富大转移 108
第四章 “华洋”家族开拓港九和新界 121
遮打与何启家族各领风骚 122
瘟疫肆虐与强租新界的冲击 133
抢米风潮与米业家族整合 143
开发九龙的嘉道理、曹善允和布力架家族 149
第五章 海外归侨家族的落户与分途并进 163
澳洲归侨与百货家族:先施、永安和大新 164
东南亚归侨与药店家族:余东旋和胡文虎 168
典当与银号家族:李右泉和冯平山 173
开辟永远坟场,富家大族决定扎根香港 177
第六章 家族在政治旋涡中的应变与靠拢 185
华商实力日强,议政参政风起 186
美国归侨与革命:李煜堂家族的故事 191
告老还乡的周寿臣与香港政局改变 196
前清遗老居港,政府调整吸纳对象 201
抗议示威日多,不同家族矛盾加剧 208
第七章 粤港政商角力,社会经济环境变迁 219
广东政局诡变,香港家族变阵 220
何东推动和平会议,陈廉伯商团武装 224
省港大罢工对家族和社会的冲击 233
大家族创立电话公司,带动社会变迁 242
港英政府调整吸纳政策,周寿臣封爵入局 247
第八章 巨富二代、联姻与女性角色 255
富二代各领风骚:罗文锦、杨国璋与周埈年、周锡年 256
利铭泽与何世礼:学成归来,贡献家国 264
大有银行与东亚银行的创立与家族联姻 269
巨富女家长:何妙龄与张静蓉的半边天 282
第九章 家族间的斗争、挫折与恩怨 295
李石朋与利希慎家族的世纪官司诉讼 296
周少岐家族于山泥倾泻中蒙难 304
治安不佳,利希慎被杀 309
买办家族与洋行老板的钩心斗角 313
“九老会”——巨富家族的联谊会 318
第十章 行行出状元,家族各领风骚 327
养和医院与李树芬家族 328
利丰公司与李道明、冯柏燎家族 332
“中巴”与“九巴”的巴士家族 336
恒生银行与华人金融家族 346
第十一章 战火中的香港家族与社会 357
抗战军兴的家族与社会变迁 358
各方精英涌到,文人办报救国 366
1941,关键的一年 372
第十二章 世纪发展与殖民统治检视 389
百年经历的沧海桑田 390
殖民统治的种种歧视 394
社会贫富悬殊与严重不公 398
第一章
香港神话与家族传奇的开端
不少家族或个体的故事,已零星散落地记载于不同论述或著作中,有些让人耳熟能详,但更多更大的部分——尤其在内外局势发生巨大转变时家族如何紧抓机会、乘时而起,以及他们之间有何交往与合作等,则记录不详、所书甚少,有些甚至近乎销声匿迹了。
寻找创富与缔造商业传奇的主角
香港逐渐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故事,过去一直被形容为“神话”——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联系网无远弗届、社会制度相对健全高效、人文气质多元开放等。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很少停下步伐,放慢生活节奏,想想这个“神话”到底是如何发生的?香港实际上是依靠什么条件突出重围的?发展过程又曾遭遇何种挑战与挫折?未来又应如何强化本身的优势?以及在改善缺失与不足的同时,当内外形势千变万化之时,应采取何种策略再攀高峰呢?
诚然,对于香港的“成功事例”,民间著作可谓不少,1997年回归前的讨论尤多,而分析角度则颇有不同。学术界的分析虽然五花八门、各有角度,也各有可取之处,但往往只从宏观角度入手,并流于表面,缺乏纵深及兼顾时局逆转带动社会蜕变的意识,因而令人对香港商界的成功故事有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有鉴于此,本书的分析将由社会结构的最重要及最基本单位——家庭或家族(为方便讨论,后文一律以家族称之)入手,并沿寻企业家如何创造财富、打拼事业,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视角,以家族及企业的成长、壮大、调整、东山再起或分家后下一代另起炉灶等不同的发展轨迹为例,探索、折射香港社会走过的曲折历程,从而证明香港的成功故事,其实是数代香港人以血汗辛勤耕耘、用心栽种所取得的成果。
可以这样说,香港过往所取得的成果,不但得来不易、道路坎坷跌宕,过程更充满辛酸,而背后更有无数触动人心且鲜为人知的大小故事:有些故事是穷小子白手兴家成为大富豪;有些是热心推动社会运动、帮助弱势群体;有些是专注教育,致力于提升港人教育水平;有些是尽心尽力灌溉香港这片“文化沙漠”,希望造出绿洲;当然也有埋头科学研究、醉心体育运动;甚至皓首穷经,希望寻求学术突破;更有不少只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坚守己任、恪尽本分、努力打拼以求改善家人生活质量的平凡故事。
不同阶层为追寻各自的人生理想及生活目标而打拼的故事,散落于社会各个角落,有些有幸成为社会焦点,吸引传媒的注视及报道,令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但不少却默默无闻,随时光流逝而灰飞烟灭,仿佛沙滩上的足印般在大浪冲刷后再没了痕迹。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否定,这些各有不同的故事,是香港成功故事不同段落及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故事编织并汇集起来,既能丰富香港故事的内容及养分,更可令其情节显得有血有肉,也更富人情味儿。而这正是驱使我们尝试学习两千多年前史学泰斗司马迁编写《货殖列传》时的精神与做法,沿着不同家族的发展轨迹,勾勒不同家族在不同时代各展所长,在不同层面发光发热的独特际遇与经历,用实例证明“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的道理。
若从历史学者黄仁宇所倡议的大历史视角看,中国商人能够充分各展所长,赚取及积累财富,并取得受人艳羡的社会地位,古有先秦时期,近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正因这个特殊历史背景,笔者相信,透过对不同家族故事的发掘及探索,我们既可更为实在及具体地了解香港如何在开设外贸港口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上发挥本身贯通东西、聚合“华洋”及连接中外的枢纽角色,同时更可十分深刻地体会近代中国几经劫难、历尽沧桑的发展,以及其政治形势的波谲云诡,甚至可借此了解作为华人社会的香港,走进现代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与重心所在。
在之后的篇章中,讨论焦点将集中于如下六个重要层面上:其一是家族的崛起及发展轨迹。本书将讲述不同时代及不同模式的创业和经营故事及华人家族企业的商业伦理、创业精神与管理哲学等方面独特且有趣之处。另外,我们也将讲述不同家族如何动员子孙们的积极性,或是如何在风起云涌的时局中紧抓机遇,施展浑身解数,以争取家族的最大利益,奠定家族在香港商界的历史地位的发展轨迹。
其二是家族的壮大及多元化策略。此重点在于阐述不同家族在港谋生并站稳脚步后,如何凭借取长避短的方法争取发展空间,并借多元化策略,一方面消解内部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集中分析及降低其发展风险,保障家族长期兴盛的不同方法。
其三是家族的婚姻特质与妇女角色。此部分虽是确保家族繁衍不绝时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过往的讨论中却相对缺乏,令妇女在家族、企业及社会所做的贡献未能全面呈现,而妇女在父系社会的传承角色,在过往研究中常被忽略,本书也会在这方面多做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其四是家族人脉及社会网络的经营。除了按社会既定制度运作,不同家族同时也会建立各种人脉关系与社会网络,一来扩展生存空间,寻找发展机会;二来可视作家族在不同层面或时期抵御冲击的屏障;三来更被看作防止风险及提升竞争力的互补机制。对于以上种种令人入迷的社会行为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笔者也会深入浅出地谈谈以上不同类型的人脉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的特质,并说明其对家族延续的作用。
其五是家族的兴衰及传承特点。华人家族常被指“富不过三代”或“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更闹出不少兄弟内斗及亲人反目等争夺家产话题,而“诸子均分”的继承方法,则被指不利资本积累。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又说明何种发展规律?本书会进行深入讨论。
其六是家族的传统及文化基因。重视血缘、讲求关系,以至用人唯亲、强调内外亲疏之别等,一直被指是妨碍华人家族、企业及社会发展的因素。但如果深入一点儿看,它又是华人社会经济充满动力的一个力量泉源。儒学大家钱穆曾言简意赅地指出:“中国文化全部都是在家庭文化上筑起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国家族文化有何独特之处呢?背后反映了何种思想及核心价值呢?又对未来发展有何启示?
对于以上的连串疑问,笔者在最后阶段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综合性的观点和分析。一句话概括,造就香港“神话”的,是无数家族——有大有小、或中或西——数代人的辛勤汗水和默默耕耘,将他们的故事不折不扣、不夸不狂地和盘托出,力求反映事实,折射历史前进的轨迹,则肯定有助于我们对所处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