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4414
明史研究专家商传,曾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通史·明代卷》《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的撰写工作,对明代历史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朱棣传》更具权威性和深度。
以百家讲坛《明太祖朱元璋》讲稿为蓝本整理增订,娓娓道来朱棣神秘、传奇的一生,内容经典,可读性绝佳。
著名史学家梁启超评价朱棣:“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七下西洋、五次北征、修纂《永乐大典》……励志典范非永乐皇帝莫属。
永乐皇帝朱棣的一生可总结为“三多”。
“*多”是历史之谜多。比如他的生,他的生身母亲到底是谁?再比如他的死,长陵中埋葬的是他的尸身,还是衣冠冢?
“第二多”是干的事情多。他组建了伟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五次北征;修纂《永乐大典》,是为中国历史上*大类书。
“第三多”是争议多。他得位不正,大肆杀戮,设立东厂,人心惶惶。
然而,作为一代帝王,他的生平功业,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远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康乾盛世”。朱棣的一生,比他们更曲折,也更辉煌。
第一章 生母之谜
第二章 封藩燕王
第三章 塞下风云
第四章 偶得高僧
第五章 牛刀小试
第六章 冥冥天意
第七章 京城民谣
第八章 真戏假作
第九章 风云变幻
第十章 师出有名
第十一章 老将出马
第十二章 膏粱竖子
第十三章 胜败之间
第十四章 兵临城下
第十五章 江湖帝影
第十六章 君临天下
第十七章 励精图治
第十八章 厂卫之祸
第十九章 通使西洋
第二十章 人间神界
第二十一章 盛世之典
第二十二章 亲征漠北
第二十三章 迁都北京
第二十四章 西南风云
第二十五章 帝王家事
第二十六章 最后征途
去北京明十三陵的人,一定要去那里的第一陵——长陵看一看。这座陵墓里埋葬着本书的主人公——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朱棣。如今在长陵的大殿里可以看到一尊朱棣的铜坐像——他身穿龙袍坐在皇帝宝座上,留着长胡须,十分威严。这尊雕像不是凭空创作的,而是按照历代帝王画像雕刻的。
在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使臣们的游记中,有关于朱棣长相的记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岁末,朱棣迁都北京前夕,一批来自中亚的使臣拜见朱棣,他们记下了朱棣的样子——“中等身材,面不过大,亦不过小。有胡须,约二三百茎,分三四卷,长达于胸”,这些胡须被放到朱棣胸前的一个很精致的小缎袋中,气宇轩昂。
那么,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威严的皇帝呢?可以说,朱棣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功业卓著,“远迈汉唐”;有人说他是杀人魔王,“暴于嬴秦”。
朱棣和秦始皇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干了一件引起后人强烈诟病的事情——焚书坑儒;朱棣当了皇帝之后,杀了不少文臣,也遭到许多人的批评。朱棣和嬴政还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死在皇宫中的皇帝: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朱棣死在出征途中。
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是对付北方匈奴,并且取得了胜利,他还派了张骞出使西域。与之相较,朱棣不但派遣武将出征北方,还亲自率师出征;此外,他在西北设立了哈密卫,在东北设立了军事机构奴儿干都司。
朱棣最喜欢以唐太宗自诩,因为他跟唐太宗一样,都是靠发动政变夺取了皇位;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朱棣也打造了“永乐盛世”。
起初,朱棣的庙号是“太宗”,即明太宗。所谓庙号,是指把皇帝的牌位放到太庙去的时候,牌位上面写的名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叫“太祖”,继承开国皇帝事业的叫“太宗”。可是因为朱棣在明朝历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他不仅继承了朱元璋的开国事业,还有开创之功,所以他的后世子孙明世宗嘉靖皇帝就把他的庙号改成了“成祖”,成了明朝的二祖。
永乐皇帝朱棣的一生可总结为“三多”。
“第一多”是历史之谜多。在朱棣的身上有许多至今也无法解开的谜团,比如他的生,他的生身母亲到底是谁。传说朱棣夺位当了皇帝以后,在当时的京城修建了一座大报恩寺。这座寺庙内有一座正殿,平日大门紧闭,老百姓不能随便进去,所以不知道里面到底供奉着什么。直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它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原来里面供奉的是碽氏的牌位。朱棣修大报恩寺,是想报生母碽氏的生育之恩。
再比如他的死。皇帝死在外面,在当时实在是一件突发的大事,最害怕的就是引发政局的不稳定。所以朱棣死的时候秘不发丧,等到朝中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才公布消息。按照史料记载,朱棣死后埋葬在长陵之中。可是有人爆料说,朱棣并没有埋葬在这座陵墓中,他是在出征打猎时被野兽咬死的,尸体也被野兽叼走了,长陵其实只是他的衣冠冢。明朝有位诗人区大相写诗说:
文皇鼎成后,此地葬衣冠。
“文皇”,指的就是朱棣。
关于这些问题,野史笔记中有着与正史不同的记载。
“第二多”是朱棣干的事情多。
首先,他组建了最伟大的船队,派郑和七下西洋,一直航行到非洲东海岸;他还派陈诚出使西域。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朱棣曾亲自率领军队五次北征,北方至今还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并且重新修建了北京城和北京的宫殿。为了保证国都北京的供应,他还疏通大运河,利用运河开展漕运,使运河成为重要的南北运输大动脉。
朱棣的眼界与谋略并未局限于对中原地区的保护和发展,他还关注边疆的长治久安。例如,他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卫所、在西南开设了贵州省、在今越南北方开设了交阯省。此外,他还利用对于宗教的尊崇,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比起“武”,朱棣在“文”上也有建树。他重视文化事业,下令修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朱棣修纂《永乐大典》并非出于文化专制的目的,而是为了保留更多的史书,为后人所用。
朱棣的“第三多”是争议多。
首先是他得位不正。他并不是朱元璋选定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是当时的皇太孙,朱棣的亲侄子朱允炆。人们常说“成者王侯败者贼”,朱棣虽然夺位当上了皇帝,可是被他赶下台的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被视为“贼”;反倒是朱棣,为了证明自己夺位有理,大肆杀戮,因而背上罪名。
引发争议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统治手段。朱棣为了加强对全国官吏、军民、百姓的统治,利用宦官设立了东厂。什么是东厂呢?就是由宦官设立的一个侦缉天下官员、军民、百姓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比锦衣卫还厉害,想抓谁就抓谁。就连他派出去调查别人的官员,其实也在他的秘密调查之中。
所以说,朱棣是谜团多、做事多、争议多的“朱三多”。
第一章 生母之谜
1. 生逢乱世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应天府。他出生的情况,被后人描述得十分神奇——云气满室,光彩五色,照映宫闼,连日不散,这些都被看作朱棣以后当皇帝的吉兆。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凡是名人、富贵之人,出生时必定有不同于平常人之处。这些迷信说法,都是人为制造或者附会的。
那么朱棣出生时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当时他的父亲朱元璋还没有取得天下,只占据着应天府以及周边和浙江一部分地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朱棣当然算得上富贵公子。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上面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那么,朱棣的生母是谁呢?
关于这个问题,《明史·成祖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也就是说,他的父亲是明太祖朱元璋,生母是孝慈高皇后,即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
朱元璋投奔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时候,马氏是郭子兴的养女。郭子兴很看重朱元璋,就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多年以后,朱元璋当了皇帝,马氏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马皇后。那么朱棣究竟是不是马皇后生的呢?虽然正史中有记载,但正史往往会有意掩盖一些历史的真相。关于朱棣的生母,有着一段曲折的隐情。
2. 人间悲剧
许多历史学家都对朱棣的生母做过考证,考证的结果是朱棣的生母很可能是一位蒙古族的女性——碽氏,也有传说说她姓翁吉剌氏或者翁氏。因为“翁”“碽”发音相近,说的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虽然碽氏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什么记载,但是她确实曾得到过朱元璋的喜爱。她怀孕生朱棣的时候,正是朱元璋跟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最为激烈之时。朱棣刚满月,就发生了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龙江战役,后来又发生了决定生死的鄱阳湖水战。在战事频仍的情况下,朱元璋跟她生下朱棣,可见朱元璋和她是十分亲近的。
可是这位碽氏命运挺凄惨的,传说她生下儿子后便被赐死了,而且还曾受过铁裙之刑,死后连名分都没有。
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些关于朱棣生母的传说。例如说她本是元顺帝宫里的一个宫女,被朱元璋看中后六个月就生下朱棣。这显然说明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儿子。按律她和朱棣都得受极刑,多亏马皇后仁慈,收养了朱棣。朱棣的生母在临死前把一幅自画像交给朱棣的乳母,让她等到朱棣成年后再告诉他自己的身世。朱棣长大当了燕王后,乳母把他生母的画像交给他,朱棣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于是引出他起兵夺位之事。这些传说,虚虚实实,真假难辨。其中最为可信的一点就是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
可是这个传说又引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如果朱棣的生母碽氏真的曾经是元顺帝宫中的宫人,那她是怎么来到朱元璋身边的呢?那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攻打下元大都。再加上当时战火连绵,一位弱女子是如何只身抵达南京来到朱元璋军中的呢?
称帝前,除了马皇后之外,朱元璋还娶了几个妃子。虽然她们也不都是被明媒正娶的,但各有各的来历。传说朱元璋打了败仗后,到一老百姓家避难,跟这家的女儿过了一夜,临别时留下一个旧梳子作为信物。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这女人带着儿子找朱元璋认亲。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代王朱桂。朱元璋的妻妾中像孙贵妃就是元末避乱扬州时被义军元帅掠得,认作义女,后来嫁给朱元璋的。还有胡妃,她守寡在家,被朱元璋看中。甚至还有传说称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把陈友谅的妃子娶进门来。这些“八卦”虽然五花八门,却多少都有记述。只有这位碽氏,像空降兵一样,一点记述都没有。她会不会是朱元璋手下抢来的呢?
元末群雄纷争之时,军纪普遍比较差。无论是元朝军队还是地方割据势力,烧杀掳掠是家常便饭。更让人震惊的是,有的军队甚至掳掠人口充当军粮,把“吃女人”叫作“不羡羊”,就是说女人的肉比羊肉还好吃;把“吃小孩”叫作“骨烂”,意思是可以连骨头一起吃;“吃成年男子”叫“添把火”,因为肉老,不易煮熟,得添柴加火才能煮熟。而朱元璋的军队在当时算是军纪最好的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可他的军队也抢人,抢来女人为妻妾,抢来男子做壮丁。
不过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元朝在地方上设置的官吏,一把手叫作达鲁花赤,都是由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充任。汉族和其他中原民族的人被分为北方的汉人和南方的南人,汉人和南人只能当小官,再有本事,也只能当地方官吏的副职。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一些达鲁花赤就成为义军们打击的主要目标。因为战争,交通阻隔,他们中有的人就和家属一起滞留江南,回不去北方了。按照当时的状况推测,朱棣的生母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蒙古族家庭的女儿,落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3. 亲情难顾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可以娶几个老婆,所生的子女,也就有嫡庶之分。大老婆生的叫嫡出,小老婆生的叫庶出。虽然都是兄弟姐妹,但嫡庶有别,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待遇是大不一样的。
朱棣夺位当了皇帝以后,专门让人编写了一部书,叫《奉天靖难记》。书的开头说:
今上皇帝,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慈孝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晋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
到了再修《天潢玉牒》时,又改说马皇后亲生子二人,只有朱棣和周王,还有宁国公主、安庆公主也是马皇后所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又变成“诸母所生”了,其余诸王,则说是“皇妃所生”或者“皇贵嫔所生”“皇贵人所生”“皇美人所生”。这样一来,只有朱棣生母的等级最高。
如果真如朱棣在《天潢玉牒》中说的那样,只有他跟周王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那么按照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他才是太子,而不是老大朱标。因为朱标虽然年长,却是“诸母所生”,不是马皇后生的,不能算是嫡出。真是欲盖弥彰啊。
其实马皇后从未生育过,太子朱标、秦王和晋王,都不是马皇后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朱棣和周王朱橚也不是马皇后所生,只是他们自出生起,就由马皇后抚养。等到长大成人,才慢慢知道了一些情况,可是谁也不敢去问,也不敢讲。
朱棣为夺取皇位,杀人如麻,他甚至可以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皇帝之一。那时候的他几乎杀红了眼,绝对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可是到了要认自己的生母时,他却遮遮藏藏,欲盖弥彰,软弱得让人难以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首先为了保皇位。朱棣登基被视为篡位,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要想保住皇位,就得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登上皇位具有合法性。如果他承认自己是庶出,这皇位是不容易坐稳的。
其次是争正统。马皇后是皇后,说是她生的,自然就是正统了。同时也可以为夺权找到借口——朱元璋原本是想把皇位传给朱棣的,只是因为有人出坏主意,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
最后怕舆论、要面子。朱元璋是从蒙古族统治者手中夺得天下的,当时元朝残余势力虽然退到大漠以北,可仍然苟延残喘地与明朝对峙,双方还在打仗。朱棣若承认是碽氏所生,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蒙古族的后代。《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就因为是契丹人的儿子,才不被中原武林所容。
朱棣不公开认生母一事虽然有许多历史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在他的眼里,皇帝宝座重于亲情。从小浸染权欲的朱棣,终究无法摆脱权力这枚糖衣炮弹的利诱。
评论
还没有评论。